倍可親
標題:
海地救援比賽:中國人先到 美軍霸佔機場
[列印本頁]
作者:
華盛頓人
時間:
2010-1-20 04:50
標題:
海地救援比賽:中國人先到 美軍霸佔機場
來源:文匯報 2010-01-19 09:17 海地震后救援活動展開后,包括法新社在內的法國媒體紛紛報道說,第一批抵達海地的救援人員,居然是中國人!比「近在咫尺」的美國人整整早了兩個小時!美國距海地僅幾百公里,比中國距海地不知要近多少倍。而且有很多海地僑民生活在美國。自1993年以來,美國幾乎成為海地的"保護者"。無論從哪個角度出發,美國與海地的關聯都要比中國大得多。美國難道不應該向受難中的海地伸出援手嗎?"這一細節顯然沒有被華盛頓忽略",法國《快報》在評論美國如何作秀時寫道,"因為海地地震對於奧巴馬,就如卡特琳娜颶風對於布希,"它將證明奧巴馬的"超級美國對第三世界受難的態度"。
《快報》在報道中抱怨說,美國人儘管比中國人晚到海地兩個小時(如果美國距海地的距離與中國一樣的話,那就不是晚兩個小時了),但奧巴馬的公關水平卻是中國人望塵莫及的。西方國家電視台--以及中國中央電視台和各地方台--都播出了奧巴馬邀來兩位前總統在白宮向美國人呼籲募捐救災的畫面。希拉里·柯林頓還親自前往這個現在已經幾乎沒有了行政機構的國家。於是,美國救援強勢佔領了世界電視畫面。然而美國給當地災民究竟帶來了多少急需的食品、藥物、飲用水?人們看到,美軍控制了當地唯一的機場,為美國僑民優先撤離提供方便,結果導致一批法國僑民多日來滯留機場,甚至無法撤離到附近的法屬海外領地。法國捐助的一所野戰醫院設備也無法降落在美軍控制的機場。
筆者由此想到援助受災國家的方式與效果。中國的救援真是太實在了。2004年印度洋發生海嘯后,中國人除了送去價值5億人民幣的食品、藥物和帳篷等災區急需實物,外加一張2000萬美元的支票,當時就送到了東盟國家手中。而西方國家,至少是法國,從來都不是這樣救援的。每當全球發生一些涉及法國人的自然災害時,法國人民的捐款一般不會直接抵達受災人手中的,而是由人道主義組織控制,其中一部分變成了組織者的工資和行政支出,剩下的才是真正的救災款項。2004年印度洋海嘯事件中,法國人民一共捐款3.23億歐元。第二年法國審計法院向印尼、斯里蘭卡和泰國派去24位法官調查這筆巨款的使用情況。經過幾個月20多項調查后得出令人吃驚的四點結論:一是捐款使用緩慢,二是對捐款者根本沒有做出資金使用說明,三是部分款項用在與災難毫無關係的項目上,四是賬目不詳。
由此可見,西方國家人民的善心,最後有一部分被政治家的作秀所利用。這次奧巴馬是否能做得比布希好,法國媒體正在密切關注。(鄭若麟)
作者:
鐵螳螂
時間:
2010-1-20 05:00
法國外交部一名高級官員18日批評美國在海地地震救援行動中扮演的角色,暗指美國有「佔領」海地之嫌。
美軍上周以過度擁擠為由,一度拒絕法國一架運送救災物資的飛機在海地首都太子港機場降落,引起法國官員的不滿。這架飛機最終於次日降落在太子港機場。
法國外交部負責合作與法語國家事務的國務秘書阿蘭·茹瓦揚代18日在接受法國電台採訪時說,聯合國應設法協調國際救援行動,包括明確美國應扮演的角色。茹瓦揚代批評說:「現在是在救助海地,而不是在佔領海地。」
不過,法國外長貝爾納·庫什內則出面平息抱怨。他說,各個救援機構不應在這類事件上產生爭執,「海地民眾的安危更為重要」。
歷史上,法國和美國都曾佔領海地。法國從1697年至1804年殖民統治海地100餘年。1915年,美國出兵海地,平定動亂,扶植親美政權,此後控制海地近20年,於1934年撤軍。
作者:
鐵螳螂
時間:
2010-1-20 05:05
佔領機場這一招有點厲害,當年北約也吃過類似的虧,地面部隊進入科索沃,一夜手忙腳亂,黎明霧靄中驀然發現在飛機場執行戒嚴任務的竟然是俄軍!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