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眾說《中國武術》

[複製鏈接]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10-1-11 07: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NYLASH 於 2010-1-11 08:00 編輯



武術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演進過程中不斷創造、逐漸形成的一個運動項目。
  在原始社會,獸多人少,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嚴酷鬥爭中,人們自然產生了拳打腳踢、指抓掌擊、跳躍翻滾一類的初級攻防手段。後來又逐漸學會了製造和使用石制或木製的工具作為武器,並且產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鬥捕殺技能,這便是武術的萌芽。
  從現有的考古發現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舊石器時代,已出現了尖狀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而到了新石器時代末期,則出現了大量的石斧、石鏟、石刀和骨制的魚叉、箭鏃,甚至還有銅鉞、銅斧等。這些原始生產工具和武器,後來大部分成了武術器械的前身。
  原始社會末期,部落戰爭的頻繁發生,進一步促進了武術的發展。在部落戰爭中,遠則使用弓箭、投擲器,近則使用棍棒、刀斧、長矛,凡是能用於捕斗搏擊的任何生產工具都成為戰鬥的武器。據史籍記載,大禹時期三苗部族多次反叛,征伐多次未能使之降服。後來,禹停止進攻,讓士兵持斧和盾進行操練,請三苗部族的人觀看這種「千戚舞」以顯示武力雄厚,三苗部族從此臣服。這是原始社會一次盛大的武術自衛演練。古代的「武舞」為後來武術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武術的概念

武術概念,是人們認識。研究武術的基本依據。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同的時期對武術概念的表達不盡相同,它的內涵和外延是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和武術本身的發展而發展、變化的。

  從歷史上看,有不少歸屬武術類的名稱,春秋戰國時稱「技擊」兵技巧一類);漢代出現了「武藝」一詞,並延用至明末:清初又借用南朝《文選》中「偃閉武術」(當時泛指軍事)的「武術」一詞;民國時稱「國術」:新中國成立后仍沿用「武術」一詞。

  隨著歷史的變遷,冷兵器的逐步消亡,專用武術器械的生產及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現,對抗性項目、武術竟賽規則的、制定,武術已演化成為體育運動項目之一。武術的體育化使其內容、形式及訓練手段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概念也在不斷變化。發展到今天,武林的基本定義可概括為:武術是以技擊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捕斗的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

  從這一定義出發來認識武術。首先,武術屬於中國傳統的技擊術。它是以踢、打、摔、拿。擊、刺等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通過徒手或藉助於器械的身體運動表現攻防格鬥的能力。無論是對抗性的捕斗運動,還是勢勢相承的套路運動,都是以中國傳統的質擊方法國棋技術核心的。就人類的社會生活來說,技擊術不可能是中國獨有的。比較世界各地的技擊術,武術不僅在技擊方法上更為豐富(諸如快摔法、擒拿法等)。在運動形式上,既有套路的,也有散手的,既是結合的,又是分離的,這種發展模式,也迥然有別於世界上其他技擊術。在演練方法上注重內外兼修,演練風格上要求神形兼備,無不反映了中國傳統的技擊術的運動特點。

  其次,武術是體育項目,它明顯區別於使人致傷致殘的實用技擊技術。套路運動中儘管包含豐富的技擊方法,但其宗旨是通過演練以提商人的身體素質和攻防能力,進行功力與技巧上的較量,在技術要求上與實用技術有一定的區別,散手運動的技術固然更接近於實用技南,但由於受競賽規則的規定,亦將其限制在體育竟技運動之內。總之,歸結為一點,武術具有明確的體育屬性,體育是當今武術的主要社會哲學、中醫學、倫理學、兵學、美學、氣功等多種傳統文化思想和文化觀念,注重內外兼修,諸如整體觀、陰陽變化觀、形神論、氣論、動靜說、剛柔說等等,逐步形成了獨具民族風貌的武術文化體系。它內涵豐富,寓意深,既具備了人類體育運動強身健體的共同特徵,又具有東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學性和藝術性,較集中地體現了中國人民在體育領域中的智慧結晶。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東方的民族文化光彩。因此,從廣義上認識,武術不僅是一個運動項目,而且是一項民族體育,是中國人民長期積累起來的一宗寶貴文化遺產。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沙發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10-1-11 07:05 | 只看該作者
武術的特點

  (一)寓技擊於體育之中:武術最初作為軍事訓練手段, 與古代軍事鬥爭緊密相連,其技擊的特性是顯而易見的。在實用中,其目的在於殺傷、制限對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擊方法,迫使對方失去反抗能力。這些技擊術至今仍在軍隊、公安中被採用。 武術作為體育運動,技術上仍不失為攻防技擊的特性,而是將技擊寓於搏鬥與套路運動之中搏鬥運動集中體現了 武術攻防格鬥的特點,在技術上與實用技擊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從體育觀念出發,他受到競賽規則的制約已不傷 害對方為原則。如在散手中對武術中有些傳統的實用找擊 方法作了限制,而且嚴格規定了擊打部位和保護護具,短 兵中使用的器具也作了相應的變化,而推手則是在特殊技 術規定下進行競技對抗的。因此,可以說武術的搏鬥運動具有很強的攻防技擊性,但又與實用技擊有所區別。

  套路運動是中國武術的一個特有的表現形式,不少動 作在技術規格。運動幅度等方面與技擊的原形動作有所變化,但是動作方法仍然保留了技擊的特 性。即使因連結貫串及演 練技巧上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一定具有攻防技擊意義的動 作,然而就整套技術而言,主要的動作仍然是以踢、打、摔、拿、擊、刺諸法為主,是套路的技術核心。它的攻防技擊特性是通過一招一式來表現的,彙集百家,它的技擊方法是極其豐富的,在赦手。短兵中不宜採用的 技術方法,在套路運動中仍有所體現。

  (二)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民族風格:既究形體規範, 又求精神傳意。內外合一的整體觀,是中國武術的一大特 色。所謂內,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動和氣總的運行:所謂外,即手眼身步等形體活動。內與外、形與神是相 互聯繫統一的整體。

  武術「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特點主要通過武術功法和投法來體現。「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是備 家各派練功的準則,如極拳主張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形意拳講究「內三合,外三合」,少林拳也要求精、力、氣、骨、神內外兼修。此外武術套路在技術上往往要求把內在精氣神與外部形體動作緊 密相合,完整一氣,做到」心動形隨」,「形斷意連」,勢斷氣連」。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八法的變化來鍛煉心身。這一特點反映了中國武術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倍受中國古代哲學、醫學、美學等方面的滲透和影響,形成了獨具民族風格的練功方法和運動形式 。

  (三)廣泛的適應性武術的練習形式、內容豐富多 樣,有競技對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適合演練 的各種拳術、器械和對練,還有與其和適應的各種練功方法。不同的拳種和器械有不同的動作結構、技術要求、運動風格和運動量,分別適應人們不同年齡、性別、體質的需求,人們可以根?Y自己的條件和興趣愛好進行選擇練習,同時它對場池、器材的要求較低,俗稱「拳打卧牛之地」,練習者可以根據場地的大小

  變化練習內容和方式,即使一時沒有器械也可以徒手 練參、練功。一般來說,受時間、季節限制也很小。 較之不少體育運動項目,俱有更為廣泛的適應性,武術能在廣大民間歷久下衰,與這一特點不無關係利用 這一特點可為現代群眾性體育活動提供方便,使武術 進一步社會化。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3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10-1-11 07:10 | 只看該作者
少林功夫源於佛教信仰

有信仰的人與沒有信仰的人,在人生目標、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上,都存在著根本不同;中間有隔膜。佛教徒有自己特定的信仰、人生目標、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這在佛教徒看來,當然是正常的,日常的。但在有些人看來,可能就不可理解,或者誤解。儘管中間有隔膜,但是我相信,如果雙方相互尊重,多交流,肯定有益於理解,最終消除誤解。這次話題是少林功夫,這應該是熱愛少林功夫的人都感興趣的話題。
   少林功夫源於佛教信仰,是佛教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出家修行,就是為了超越世俗生活,超越自己,追求超常的智慧,追求超常的能力。對於超常能力(即神通、神異等能力)的渴望,從來都是佛教徒的追求目標之一。少林功夫的特質,就在於它是一種信仰,一種對於超常能力的信仰。這是少林功夫與其它武術根本區別所在。少林功夫信仰有主神,叫緊那羅王;少林寺有緊那羅王殿。練少林功夫的人,都應該知道這一點,並且都信仰、供奉緊那羅王。不練少林功夫的人,一般不知道緊那羅王在練少林功夫者心目中的神聖地位;即使知道緊那羅王,也只是把它當作神奇故事而已。而練其他武術的人,由於不了解少林功夫的信仰內情,所以,他們與少林功夫做比較時,只看到少林功夫技術層面的特點,而完全忽略了少林功夫的信仰內容。這是人們誤解少林功夫最主要原因所在。
   由於人們忽略了少林功夫的信仰內容,直接導致人們在近追溯少林功夫源頭時,只看重少林功夫技術層面的作為武裝力量史實,而根本看不到少林功夫作為佛教文化的信仰源頭。將少林功夫源頭附會在後世形成的傳說上,固然荒謬;但現在很多武術史書和文章上,將少林功夫源頭直接歸結到隋末少林僧助唐史實上,實為勉強。至於認為少林功夫形成於明代中期的觀點,則顯得過分拘謹。
   少林寺僧人都知道,少林寺內祖祖輩輩流傳著少林功夫神傳的說法。這種″神傳″的說法,正表明少林功夫源於佛教信仰的事實。這種″神傳″說法,由來已久。現在我根據佛教典籍及相關史料,從禪法、願力、持咒等三個方面,來說明歷史上少林功夫作為佛教信仰的具體表現。
   唐道宣《續高僧傳》卷十六「釋僧稠」:
  
   初從道房禪師,受行止觀。房即跋陀之神足也。既受禪法,……便詣少林寺祖師三藏,呈已所證。跋陀曰:自蔥嶺以東,禪學之最,汝其人矣。乃更授深要,即住嵩岳。寺僧有百人,泉水繞足。忽見婦人弊衣挾帚,卻坐階上,聽僧誦經。眾不測為神人也,便訶遣之。婦有慍色,以足蹋泉,水立枯竭,身亦不現。眾以告稠。稠呼優婆夷,三呼乃出。便謂神曰:眾僧行道,宜加擁護。婦人以足撥於故泉,水即上涌。……后詣懷州西王屋山,修習前法。聞兩虎交斗,咆響震岩,乃以錫杖中解,各散而去。
  
   這是唐朝初期關於僧稠神跡的記載,作為史實,或可懷疑;但作為宗教信仰,卻是真實的,我們可稱之為信仰真實。僧稠為少林寺開山祖師跋陀弟子,繼跋陀后住持少林。他的禪法和神跡提示我們,少林功夫在信仰層面的直接源頭,就是少林寺開山祖師跋陀的禪法。這是基於禪法之上的神跡和超常能力信仰的表現。至唐朝中期,由於《妙法蓮花經》的盛行,觀音菩薩願力信仰開始興起。少林功夫的信仰又出現了新的形態。唐張?《朝野僉載》「稠禪師」條:
  
   北齊稠禪師,鄴人也,幼落髮為沙彌。時輩甚眾,每休假,常角力騰踔為戲。而禪師以劣弱見凌,紿侮毆擊者相繼,禪師羞之。乃入殿中,閉戶抱金剛而誓曰:「我以羸弱為等類輕侮,為辱已甚,不如死也。汝以力聞,當佑我。我捧汝足七日,不與我力,必死於此,無還志。」約既畢,因至心祈之。
   同樣是僧稠行跡,信仰形態已經有所改變,前者是禪法,後者是願力。在少林寺歷史上,願力信仰至金朝仍有所表現,今少林寺碑廊東壁尚存金初祖端禪師住持少林期間所立《那羅延執金剛神像》碑,碑上那羅延執金剛神手執金剛杵,裸胸跣足,威風凜凜。碑上部有文,錄文如下:
  
   妙色那羅延執金剛神天身吉祥無邊力印
   先須安凈身心坐定,以兩手四指向掌內交*,仰掌向上,指亦向上,直樹二大拇指,各附二食指側,大拇指來去,咒曰:
   跢姪佗,唵,那羅延提菩斯;訖柳,噓拏,訖柳,噓拏,莎訶。
   經雲此神即觀音示現。若人盡心供養,持此印咒,則增長身力,無願不獲,靈驗頗多。□能具說以靈驗,故學其印、求其咒、模其像者多。故立石,以廣其傳。
   住少林祖端上石
  
   此段文字表明了那羅延金剛神信仰作為觀音菩薩願力信仰的具體內容和表現方式。文中所稱「經雲」,即指《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觀音菩薩示現執金剛神一項,故說「此神即觀音示現」。
   在元朝至治年間(公元1319年-1322年),鳳林禪師住持少林期間,那羅延神被尊為少林寺護法神,「開創伽藍堂」供奉,即今之緊那羅王殿。至元末明初,那羅延金剛神願力信仰又被賦予了全新的內容。據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少林住持文載禪師立《那羅延神護法示跡碑》,錄文如下:
  
   原夫釋迦文佛,示現周昭王甲寅歲。至後漢明帝永平中,教法始傳中國,至洛陽首建伽藍,肇自白馬寺焉。凡天下寺院,皆有護法神而守護之,乃曰護伽藍神。按傳燈錄:隋開皇中,天台顗禪師居荊州玉泉山,有神通謁稱蜀前將軍關羽,以戰功廟食此山,聞師欲營精藍,願庀役事。七日而成,捷出神巧,事聞文帝,敕封玉泉山護伽藍神。且如少林寺者,乃後魏所創,歷隋至唐宋間,未聞何神為伽藍守護之神也,無典可考矣。今其伽藍神,據景躅集所載,乃大元至正十一年辛卯三月二十六日巳時,潁州紅巾初起大亂,來至少林寺。有一聖賢,先在廚中作務,數年殷勤,負薪執爨,篷頭跣足,單褌形赤,朝暮寡言,不動眾念,無姓貫名,常修萬行。至日紅巾臨寺,菩薩持一火棍,獨鎮高峰,紅巾畏之而退,則時即沒,后覓不見。乃知菩薩示跡,永為少林寺護法,坐伽藍之地。僧人子用記。予既睹景躅集,常欲述文,以彰神功。乃謀於眾,今本寺僧周載、洪然,慨然命工,勤諸於石,始將來有所考焉。命記之述之如左乃為銘曰:
  維茲梵剎 少室之陽 般若懸識 鼻祖道場 守護伽藍
  那羅延王 神威烈烈 難盡讚揚 凡有祈禱 必賜禎祥
  善惡報應 影響難藏 護法護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4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10-1-11 07:17 | 只看該作者
太極拳論

太極拳拳理體現道家哲學,理解了「中空道通」,再去學練鬆柔功夫,有理可依。為此,思想上要有準備,身體上也要有準備。練太極拳身體是載體,身體從表及里應該首先是一個「空瓶」,這是東方文化之特點。你不遵循太極文化的軌跡,不按照太極陽陰學說的規律,不適應太極拳學的特點,是很難「裝進美酒佳釀」的。

  一、九 松

  所謂「空瓶子」,是心神意念要鬆弛,安靜下來排除雜念,以一個安靜無為的心態,去學練太極拳。對身體的要求更為嚴格,太極拳人的頭、肩、肘、腕、手、腰、胯、膝、踝、腳、頸、胸、背、腹、臀等部位都要適應太極拳學的規範要求,綜合為「九松」、「十要」。「九松」、「十要」也是對習練者的體能要求。

太極拳其根在腳,我們從下而上一個部位一個部位講述它的狀態與功用。



  腳為周身、踝、膝、胯、腰、肩、肘、腕、手等九大關節之根基。武禹襄《十三勢說略)曰:「其根在腳……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勁起於腳根」。從太極拳的經典著作中,可見腳在太極拳中的根基作用,太極拳人不可不重視腳的訓練,不可不重視腳為根之地位。習練太極拳必須有一雙太極腳。要雙腳乎松落地,與大地融為一體,不踩力,不抓力,十個腳趾都要舒松。



  腳與踝相接,也叫踝子骨、腳腕子。松腳不松踝管道不通,影響周身放鬆,不能松貫到頂,不能節節貫串松到手指。松腳的同時,踝不著力,有熱脹感,膝部位得到放鬆。從腳松向上,踝部松,節節貫串,周身鬆通。



  滕是太極拳家關注的重要關節。膝之作用在拳術應用中也十分重要,它是大腿與小腿間承上啟下,陰陽變動之樞紐。

  膝在拳套路里勢勢負重,各種步法缺膝難成,象坐步、弓步、馬步、歇步等等,還有的拳勢扭動雙膝,常此下去膝關節不堪重負要出毛病。吳式太極拳對膝的訓練是合理的,要求弓步和坐步膝曲不過足大趾的大敦穴(趾甲根部)。臀部尾間坐在後腳跟。這個姿式的關要部位要收腹股溝,形成腳、腹股溝、頂,三點成一線。膝有上提之意,又不是刻意去提,以松腳自然提為難確,如此行功,膝不負重。



  松胯是拳家之常識,凡練拳人都注意松胯,也互相提醒松胯。胯不松,兩人較技,措手便輸,這是最好的檢驗。

  拳家不可不研究松胯之功法,往下松比較困難,找不到放鬆點。人體結構,大腿骨的股骨頂端股骨頭有突出的部位即在髖臼穴部位,俗稱「胯尖」。兩邊胯尖意往兩側突出,然後意往下松,檔開一線,這個動作看不到外形,是在意念支配下運動。松胯動作完成後,由別人輕扶聽勁,有扶空之感,用力推,推之不動,似鑄入地下之水泥柱樁。但是,松胯要與提膝、松踝、松腳貫串一起同時放鬆才有效果,孤立去松胯效果不佳。

  切忌技擊時閃腰移胯,隨意扭動雙胯,左右旋轉似跳,不能放鬆雙胯,扭動也是僵滯,易受人制。



  先賢的經典著作中關於腰的論述為我們後來學子,在學習太極拳的道路上提供了依據,使我們一目了然,知道腰在太極拳作用中的地位和作用。

  關於腰,武禹裹的論述有「腰為驅使」、「腰如車軸」;王宗岳的論述有「活似車輪」、「命意源頭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間」。

  腰為太極拳體用結合之主宰,是體內「九曲珠」中間那顆大珠子,亦有「九曲珠是在珠子體內有九個彎,故名九曲珠(見《孔於世家》),不是九個珠子」的說法——編者,位居中央,是體之中樞,承上啟下溝通上身下肢聯繫的樞紐。拳家無不奉為主宰刻意修鍊,但多摸不到要領,苦惱著不少拳家。

  如何進行腰部的訓練是拳家練好太極拳之關要。經過多年實踐,從「身知」功夫中悟到一點腰在拳術中的變化和應用。拳論中談論腰的論述是經典要言,絕無差異,我們練不好是我們理解有誤。拳家不應該有腰,準確的說,空腰,也就是沒有腰。拳論說的「腰隙」、「腰間」,腰隙前加上十分重要的形容語「命意源頭」讓後來練家「刻意留心」,留心「腰間」。隙者空也,間者沒有也。空間、時間、房間,都是空的,練家不可不察,拳家不可不悟。空腰是命意源頭,源頭乃是發源地。(對「命意源頭在腰隙」句,有人亦有不同見解,認為首先應弄清什麼「命意」,其次才是「源頭在腰隙」。——編者)高明的拳家不應該有腰,你也永遠摸不到他的腰。拳家的腰是「隙」是「間」,是空無。按照拳理拳法要求,所謂沒有軀幹,即是肩以下胯以上,胸腹部位皆空,拳者感覺沒有軀幹,對方觸模也確實摸不著東西。

  拳友接受空腰的理論以後,要解決如何將腰練空的拳法拳藝。首先練拳時不想腰,不要腰。在遇有上下、左右、轉身的動作時,不要以腰帶手腳坐腰轉身,而是以松腳松腰解之。轉身時不轉腰轉不過去,請不要轉,以松腳轉身,轉不過去不轉,在重心上找問題。武禹襄《十三勢說略》中有一句要言「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必至偏倚,其病必於腰腿求之」。怎麼求?松腰松腿,除此沒有什麼其它良方。



  在太極拳套路中沒有肩的單獨拳勢,在技擊訓練中,有肩靠一技,外三合之首即肩與胯合。

  在太極拳套路中,無肩難以成為拳,每勢每動也離不開肩,肩之重要顯現在拳勢套路之中。拳家在盤拳實踐中深深體會到肩寒全身僵,肩緊全身滯。肩也是呼吸的總「氣門」,寒肩氣上浮,腰緊受制。

  訓練松肩不是短時間可奏效的,要天天注意松肩,盤拳勢勢松肩,在陰陽變轉松腰的同時也應松肩,一招一式肩松沉不著力。在預備式時,雙肩從夾脊左右意松至肩,然後雙肩下松。經常注意動則松肩,可以達到松肩之目的。



  太極拳沒有單挑出來講肘,肘在套路中無所不在。肘在肩腕中間,肘滯上肢僵,在技擊上吃虧,練拳肘僵也難以將拳練好。

  太極拳要求松肩、垂肘,肘自然下垂,垂肘,肘不著力就是。太極拳修鍊中以垂肘為佳,練拳垂肘,日久,肘自然下垂,有「一肘松到腳,巨力難進身」之說。象「十字掌」、「金雞獨立」等勢,手高舉過頭,肘形上提,但仍有下垂之意,不可著力。



  太極拳的腕骨均應鬆開,腕應靈活,還要虛松,不能著力。以松腕取勝,腕有力全身受制。

  腕不能孤立鬆柔,要配合松肩,垂肘,展指松腕。指不展腕不好松。垂肘,展指松腕,先展指,手鬆開,腕自然舒松。



  以太極手修鍊太極拳。按拳理拳法的要求,練家的手應為「形於手指」、「妙手空空」,舒掌展指,指關節也要節節鬆開。

  在武術中手的運用變化多端,分為拳、掌、勾、爪、指等五類,五類手法中,演變出百餘種用法。太極拳手法有四:掌、拳、勾、指。

  二、十要

  「九松」、「十要」是練太極拳之前放鬆周身以進入修鍊狀態。九松是松身體的九大關節,身上其它部位當然要放鬆。十要,是要求下收臀或溜臀、裹襠、收腹、吸腹股溝、展胸、圓背、內吸肩胸窩、弛頸。

  太極拳的身形十分講究,一定要規範到太極拳的拳理拳法所要求的鬆柔身形,也就是太極拳所要求的體能。身上的九大關節鬆開后,身體的各個部位亦應配合,相適應放鬆。如松腰與溜臀、裹襠、收腹、圓背密切相聯繫,孤立的去松腰是困難的。在講述放鬆臀部等十要部位,還是從下往上,一個部位一個部位論述松之拳法。



  臀部在太極拳中主身形中正。王宗岳拳論有「尾閭正中神貫頂」的教旨。尾間是脊椎的根部,尾骨部位,位於長強穴。

  身不正而尾閭歪斜,影響身形中正;擺尾必定搖頭,破壞了身形的正體中正。太極拳要求身形中正,臀部下收,或稱溜臀,方可保持身體正直。臀部下收,呼吸自然深沉,會陰部位自然上提,身體易於放鬆,呼吸自然安舒,直接影響松腰、圓背、拔脊、裹檔等部位的修鍊。翻臀則破壞全身的鬆柔關係。

  溜臀動作並不難,是摸得著看得見的部位,動則臀下溜,手扶有下溜感。



  襠是任督兩脈的交會處。練家襠的功夫以圓襠、襠開一線為佳。襠在會陰穴兩側,會陰與百會穴上下呼應相對,自然疏通任督二脈,王宗岳有「虛領頂勁」「尾閭正中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之先賢拳論,可見襠在全身之重要。練家在身形拳法中應刻意修鍊,技擊中常被對方「腳踏中門襠里鑽」得勢使自己失敗。

  在拳勢中坐步與弓步的虛實變轉,襠圓胯松步法自然變轉,稍一用力即受人制。練家要警惕,襠不可著力以虛為要。松襠的關要是裹襠,似嬰兒以三角巾從臀部兩胯自下而上,從左右而中包住,而完成溜臀、裹襠動作。

收腹

  王宗岳《十三勢歌訣》云:「腹內松靜氣騰然」,體內輕鬆不瘀阻,呼吸順暢深沉,都來自松腹。

  溜臀、裹檔、收腹是緊密相聯的三個中部部位。臀、襠松活,腰空,背圓靈活不滯,使全身鬆開,虛實變轉,開合自然,這是收腹之功效。腹內松靜與氣沉丹田是否不協調。太極拳家一般不提氣沉丹田。氣沉丹田久練小腹似扣著一口鍋,看著圓鼓鼓,摸著硬邦邦,影響練家在技擊場上操勝券。聰明的拳家在修鍊身形的過程中,循拳理拳法遵道而修,氣沉丹田有悖太極陰陽變化。丹田為練氣不存氣,練意不存意,練勁不存勁,使腹式呼吸順暢,兼有養生作用。小腹硬梆梆象扣一口鍋也許是病態。

  前輩太極拳家有「氣卸到足底」、「勁起於腳」、「其根在腳」、「上下相隨人難進」之說都論及到氣到腳。太極拳名家楊禹廷有「用腳呼吸」的教旨,他的腹部、小腹給人感覺是一個深不可測的洞。老拳師從來不說「氣沉丹田」,可見氣沉丹田,不一定是上乘功法,拳家不可不察。

腹股溝(右左)

  小腹左右兩側部位各有一條向下走向的溝,名為腹股溝。

  腹股溝對吳式太極拳的身形、重心的變轉十分重要。吳式太極拳的特點之一是單腿重心為「主柱式身形」,兩腳雙重僅僅是瞬間的過渡。弓步和坐步為單腿是實腳,不著力的為虛腳,功法規範不容虛實不清,實腳實,虛腳虛凈。拳法要求,弓坐步「三尖相對」即弓膝無過不及,不得超過大趾甲根部,鼻尖上下遙相相對。腳尖、膝尖、鼻尖成三尖相對之勢,尾閭「坐」於坐步後腳跟部位。這個動作難度很大,只有吸松腹股溝方可準確完成這一動作。

胸(含三要:展胸、收吸左右胸窩)

  胸部放鬆有關周身松之大局,拳論有「腹松凈氣騰然」之要求。胸松的操作難度很大,如何習練松胸是極為重要的拳法。含胸可以嗎,不是不成,前人有「含胸」之說,但我們對前人的身法理解不透。練含胸者,又都松不下來,從外形看可以觀察到兩肩前傾或兩肩前合,胸部仍松不下去,一觸即滯。

  胸部放鬆與松肩關聯,在胸部放鬆時,含胸動作把握不準確,影響背部的放鬆,胸背不松,影響周身松凈。通過實踐,筆者認為展胸為佳,展胸與松肩、垂肘同時進行。如此操作胸部仍然不凈,這時應輕吸胸肩間之胸窩的部位,胸部自然展松,聽勁有追不上的感覺,似有一個深洞。



  背與空胸相關聯。空胸背部自然活圓,似龜背,空腰脊椎自然節節上拔,是督脈從會陰向百會的自然走向。空腰,脊椎自然節節上松至頂,有「氣溫周身」「滿身輕利」之感覺。技擊運用有「力從脊發」克敵至勝的威脅力。

  空胸、圓背的過程中,空腰、脊椎骨節節上松的同時,脊椎有脹熱的感覺,有粗大的感覺,你的背部功夫就已顯現出來。請注意,因背是練拳過程中,周身松而得,不是單找此功。單找單練難以如願。



  虛松胸腰、背之後,向上是「十要」的上端,要松頸部,松頸部也稱謂弛頸。

  弛頸以靈活頭部,有「猴頭弛頸」之說。不要刻意「豎腰立頂」,如此意大力過,影響空腰、圓背,不利周身放鬆。頸部以自然虛松為好,為了找到弛頸的感覺,以收下領,兩眼平視為準。

  三、虛靈神頂

  「精神能提得起」「虛領頂勁」「頂頭懸」等頂的拳法使初學者難掌握。

  腰、背、頸部緊張僵滯不利中樞神經系統對全身各個系統和器官的調節。頭部僵緊不利腦平衡,心腦意念僵緊影響全身放鬆。對初學者來講拳法簡單易於習練,頂上以精神虛靈為佳。使頂上有虛靈的感覺,將精神意念虛虛的想象在頂上已經夠了,不要再去「提」「領」「懸」,使頭部自然虛靈有神即可。對於修鍊多年的練家,能作到頂上虛靈,自有一種新的感覺和「味道」。(此文為筆者1998年10月31日在杭州市吳式太極拳習練者集會上的講學稿)

王宗岳《太極拳論》中的兩個問題

黃國南



在太極拳古典理論著作中,被拳界評價最高的應是王宗岳的《太極拳論》(以下簡稱《王論》)。它從宏觀高層次用我國太極陰陽學說來論說太極學,提綱摯領,立論精闢,文詞簡煉,條理清晰,對太極拳的走架、推手和散手都有普遍和很高的指導意義。但因該文以理立論,比較抽象,對具體拳法講得不多,而且言簡意賅。因此在某些論述上引起了太極拳研習者的不同認識和爭論。對這些有爭議的地方作更深入的研究,當有助於太極拳理論和實踐的繼承和發展。

1.《雙重》

  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提出:「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高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由於《王論》中對雙重未作具體解釋,於是怎樣理解雙重,在拳界引起不少爭議。首先是,雙重之病是只發生在雙方比手之時,還是也會出現在走架之中?主張前者的人認為《王論》中指出:「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和「粘即是走,走即是粘」,明顯地是指雙方比手時才會出現雙重。主張後者的人則認為《王論》中也指出:「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可見雙重也指走架中的毛病。

  對走架中何為雙重,也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幾種:

(1)兩腿平均用力支持身體(如騎馬步)是雙重;
(2)雙手同時出擊是雙重;
(3)同側手足同時為實是雙重;
(4)兩足未分虛實或兩手未分虛實只是雙實,井非雙重,只有兩足兩手同時不分虛實,才是雙重;
(5)上下不相隨是雙重。

  對比手中的雙重大致有下列看法:
(1)對方向我加力,我不知柔化而用力頂抗是雙重;
(2)丟匾也是雙重;
(3)只走不粘亦是雙重。

  上面對雙重的各種解釋,有些是明顯錯誤的。有些雖然有相當道理,可惜都是從一個局部去理解和解釋,沒有從整體和從太極陰陽哲理方面去理解雙重的實質。現就此談談個人的看法。太極拳的哲學指導思想是太極陰陽論。太極動則分為陰陽,陰陽靜則合為太極(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台)。合太極時,陰陽將分未分是統一狀態下的協調;分陰陽時,陰陽對立交變是矛盾狀態下的協調。總的要求是陰陽相濟,互為其根。《王論》談到雙重時固然舉出了「自為人制」』『粘即是走,走即是粘」等有關比手時的雙重,但也同時舉出了「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等和走架相關的雙重。《王論》對雙重的基本觀點是:「欲避此病,須知陰陽……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這種觀點是從整體去理解雙重的,包括了走架和比手。陰陽是矛盾對立而又協調統一的兩個方面。太極是陰陽平衡相合相抱的一個球體。太極球中的某一部分陽的減少同時也是陰的增加,它必然導致太極球中另一部分陽的增加和陰的減少,反之亦然。這就是陰陽交變,互為其根。這種此消彼長、互為其根的變化是在保持太極整體陰陽平衡的條件下進行的,這就是陰陽相濟。如果背離了陰陽平衡這個條件,就必然導致陰陽乖離,互相牽制、抵觸、排斥,而使太極的整體協調遭到破壞,失去了球體運動的圓轉順隨和輕靈的性質,而導致滯重不靈。這就是雙重的實質。

  以虛實為例,虛為陰實為陽,右虛則左實,上慮則下實,手虛則足實;兩手分虛實,兩足分虛實。虛實分清當然是避免雙重的方法。但是,只從手或足或是其他局部的虛實變換中去理解雙重則是片面的,無法達到整體的陰陽相濟,解決不了雙重問題。武禹襄《十三勢說略》中說:「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有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就明確無誤地說明了局部(如手足)的虛實必須服從全身的總虛實,才能達到陰陽相濟。因此,避免雙重之病不能只著眼於手和足或其他局部的陰陽虛實,而必須注意全身的陰陽虛實,使矛眉對立的兩個方面從整體上統一協調起來,消長轉化,互為其根。不互相牽制,不互相抵觸,更不互相排斥。這樣才能達到全身的安舒、輕靈、圓轉、順隨而不出現雙重。反之,無論動靜、虛實、開合,出現自相牽制、抵觸、排斥,即是不知陰陽,雙重之病未悟。

  至於比手中出現的雙重,其根源仍在於走架中的雙重未悟。只是由於另一方的加入,兩個運動系統合成一個系統,增加了人我雙方的一對主要矛眉使情況更加複雜而已。比手中避雙重的關鍵還是在於保持自身整體的平衡協調,陰陽轉化互為其根,達到陰陽相濟。正如李亦畲《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中所說:「動靜固是知人,仍是問己。自己要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動彼絲毫,趁勢而入,接定彼勁,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處,便是雙重未化,要於陰陽開合中求之」。具體地說,彼以剛采,我以柔應,避其勁端,接其勁側。保持自身的中正安舒,不偏不倚。通過腰、胯、腿和粘著點的螺旋纏繞,將對方來力的一部分引化到身外(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杏),這就是「走」(陰)。「走」只是陰陽交變互為其根整個過程的一半,其另一半是「粘」(陽)。《王論》說:「粘即是走,走即是粘」。也就是說,粘和走是合一的,是整體,不可分成兩截。柔走同時也就是剛粘。通過腰、胯、腿的旋轉將對方來力中未被引化的部分返回加於對方身上,控制其中心或勁源,這就是「粘」。做到了粘走合一』「左重則左虛而右已去,右重則右虛而左已去」,也就做到了「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而避免了雙重之病。這裡有一個需要注意的關鍵是「守中。,外則「立身中正」、「尾閭正中」;內則「中氣放收,宰乎其中」。只有在「守中」的前提下,才能達到陰陽的整體平衡協調而相濟。

  現舉兩例說明在走架中知陰陽避雙重之理:

  (1)左雲手:當左足向左開步時,左足上提變虛,右足松沉變實,隨著右足下沉為實,右手上棚為虛,配合右手變虛,左手下沉為實,此時左手之實又正好配合左足之虛。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當左足上提變虛時,左手下沉變實,隨著左手下沉變實,右手上捆變虛,配合右手變虛,右足松沉變實,此時右足之實又正好配合左足之虛。整個過程的虛實變換,節節貫串,相順相隨。正如武禹襄《十三勢說略》中說:「勿使有缺陷處,勿使有凹凸處,勿使有斷續處」,「局身節節貫串,勿令絲毫間斷。」

  (2)右蹬腳:左足向下松沉為實,右足前蹬為虛,配合右足之虛,右手前擊為實,隨著石手前擊為實,左手向後放勁為虛,此時左手之虛又正好配合左足之實。有人認為,右足用勁前蹬,應為實,左足負擔全身重量,亦為實,因此該式是雙重。這是由於未能從整體去知陰陽而得出的錯誤判斷。實際上,右足雖用勁前蹬,但其發勁的基礎和源頭仍在左足下沉之實。因此,相對於左足而言,右足為虛。譬如人站於結了冰的河的岸邊,伸右足用力踩冰以試探其承受力,此時石足雖用力下踏,但仍是左足為實,右足為虛,否則即會跌入河中。在右蹬腳的情況下,雖然左右手分虛實,左右足分虛實,但從全身來看,相對於左足之實,右足和兩手都為虛,此即「三虛一實」(實際上,太極拳所有拳勢,任何時候四肢都應處於三虛一實的狀態,三虛是動,是氣勢騰挪;一實是靜,是精神貫注之處),才能保持整體的安舒、輕靈、順隨,避免了雙重之病。

  以上是從身法上論雙重,其實,太極拳陰陽交變互為其根達到陰陽相濟的另一個關鍵,是心意的合一和意氣的靈活變換。王宗岳《十三勢歌》說:「意氣君來骨肉臣」;武禹襄在《太極拳解》事說:。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在《十三勢行功心解》中又說:「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妙,所謂『變轉虛實』也」。可見心、意、氣的靈活變換對全身陰陽相濟的重要作用。

  2.「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

  《王論》中的這句話,是對「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杏」的引伸,從仰、俯、進、退四個方面來說明以柔克剛,用柔勁順隨走化對方進攻的剛勁所產生的效果,但沒有說明達到這種效果的方法和過程。有人解釋為:『彼使我仰,我以更高引之,彼使我俯,我以更低引之;彼退我進,我以更長逼之;彼進我退,我以更促引之。。有人說:「在推手過程中,不論對方向上或向下進攻,還是前進或後退,都沾隨對方,隨其攻上而上,隨其攻下而下,隨其前進而退,隨其後退而進。由於我的柔順隨從,使對方攻上有高不可攀之感,再攻,腳根就會浮起;攻下有深不可測之感,再攻,身體就會塌墜;前進有遠不可及之感,再進,則會前傾失勢;後退有身急步促之感,再退,就會仰傾失勢」。不過,單從字面去解釋並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因為,問題的實質不在於從字面去解釋文句,而在於弄清在實戰中怎樣才能做到「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

  如果只是從上、下、進、退去順隨對方,則當對方比自己身高手長時,只會使自己落於背勢而失敗。這樣的順隨就不是「捨己從人」而是。捨近求遠」,正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了。《王論》在「左重則左虛……退之則愈促」句中只提到了「走」的一面,而沒有提到「粘」的一面。我們要理解,由於「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是《王論》的中心思想,因此,提到了走就當然包括了粘。而粘走合一涉及到一系列細緻而複雜的技擊方法,不是幾句話所能說得清楚的。《王論》是一篇提綱摯領,言簡意賅的論文,不可能詳細地去論述這些細緻而複雜的問題,所以只談效果而不談具體方法和過程。我們學習《王論》,要全面學習它所提出的太極拳理法和各個要訣,特別是「粘即是走……方為懂勁」的中心思想,結合實踐,印證揣摩,方能收到效果。功久則自然「豁然貫通」而達到「從心所欲」。

楊派太極拳用架述真
李璉

  本文介紹的「楊派太極拳用架」,即俗稱的「楊氏小架」,為楊少侯先生所傳,與其胞弟揚澄甫先生所傳的「大架」不同。由於楊少侯先生生前傳人較少,所以了解和擅演這套拳架的人不多。本文作者李建先生曾得到吳圖南先生親授,對這一拳勢的情況知之較詳。我們除了向讀者推薦本文外,希望李先生能更多的介紹與「揚派用架」有關的知識;同時,也建議熟知這一拳勢的其他方家傳人撰文,使這一少為人知的太極拳勢得以弘揚推廣。

——編者

  楊派太極拳用架是與練架(又稱行功架、慢架)不盡相同的拳法。因其勢短小、動作快捷、發勁輕脆、故又稱小架或快架。筆者有幸在六十年代末追隨吳圖南師爺學得此拳,藉此機會簡單介紹,供同道參考。

  太極拳用架常被人誤認為楊班侯所創,往往冠以「班侯xx拳」,「班侯xx架」,以訛傳訛。事實上這套拳法在楊祿蟬先生進京以前就有了。據祿蟬先師初至京師落腳教學之處——天義醬園東家張鳳歧家有關記錄:「太極拳功夫有崩啄拿劈、朋捋擠按、采列肘靠、哼哈呼吸、點擊推按、勾掛抖彈、搓折滾甩(抽)、掐筋、切脈、閉血(穴)、斷(截)氣,怒是真怒,笑是假笑,抖摟凌空」等等。吳圖南先生早年在北京香山萬安小學教書,與張氏後人張伯允先生往來甚密,並根據交談著有《張氏隨筆》一書。可惜「文革」時被人抄家,此書亦下落不明,雖僅剩下隻言片語,卻也可作為太極拳用架原貌的佐證。

  吳師爺曾屢次向我提及並在《太極拳用架序稿》一文中記述了楊少侯先生之言:「祖父祿蟬先生嘗云:太極拳有體用之分,有大方舒展,玲瓏緊湊之別,無論盤拳、打手、應用散手……等,均以此區分其造詣之深淺。雖因人體稟賦強弱之不同,練拳時間久暫之不同,功夫純雜之不同,教者均用不同之方法,因材施教……若為鍛煉身體,卻老延年,達到益壽長壽之目的,教以練架;非有相當體質,方可教以用架。」又因「太極拳用架為個中之秘,師弟傳授代不數人。」故祿蟬先生傳斑侯先生,班侯先生傳少侯先生,少侯先生傳烏拉布(吳圖南)、尤志學、田兆麟、車潤芳、馬潤之等五人,后又傳四川劉希哲。吳圖南先生所教者甚眾,然盡得其真傳者,卻寥寥無幾,這是因為他教練此拳必擇人而授,其人又必須具備能脫胎換骨的毅力才可學得。

  練習太極拳用架,不但要有好的武術基本功(即腰腿基本功),更要有深厚的內功修為,其中不僅包括太極拳練架基本功,而且有系統的功法操練——即太極功。吳圖南先生將其分做著功、勁功、松功、氣功四部分。只有通過不斷的內功訓練,並隨著其修為的不斷升華,太極拳用架才能逐漸地得以完善。這和有些人所講「除架子低和速度快之外,其他要求與太極拳大架相同」的論點是截然不同的。用架是通過套路與著功、勁功、松功、氣功等內功鍛煉融合而成,否則就練成類似猴拳或慢架快練了。

  太極拳用架首先十分注重對著熟的訓練。吳圖南師爺對套路中反覆出現的勢子很重視,主張套路與單勢操練相結合,仔細地體會各種勁路的變化,從松入手把功融於著法當中。每一勢無論動作、勁路、意氣、呼吸都有極為嚴格的要求(同練架有不同的地方)。由慢漸快,力求短小簡捷。久而久之,自然而然把著的變化轉換成勁、意、氣的變化。也就是拳經所云「由著熟漸悟懂勁」,然後再含著求勁、求氣……循序漸進,直至「應物自然,全身透空」之化境。

  筆者六十年代末學慣用架時,有幸常常見吳圖南師爺演練此拳。當時師爺已經八十有五,白髮銀髯,卻依然抽插內彈、弓馬連技、凌空跳躍,步法輕靈機敏;分擺踢蹬、踏踩削鉤、點擊推按、鉤掛抖彈,腳法、掌法脆快分明;八法五步、搓啄碰截、抖樓彈炸、粘離凌空、往來流利、盪擊合一,意勁玲現剔透,全身透空,通體貫串,絲毫無間,全神籠罩,氣勢磅礴。真是無一處不輕靈,無一處不堅韌,無一處不沉著,無一處不順遂。

  太極拳用架的訓練過程就像登山一樣,循階而上步履艱辛,絕無捷徑可循。正如吳師爺所云「而其要則在乎練」。少侯先生幼年練習此功,因不堪忍受其苦曾想投井自盡,后被家人及時發現,經痛責后,發奮用功,終能繼承祖業。吳圖南師爺九歲開始習武,八易寒暑,后又拜少侯為師。少侯先生嚴格以求,讓他在八仙桌下練功,汗水浸透足靴;在演練打手時,更被少侯先生摔得遍體鱗傷,師爺不畏苦痛,練功不輟,終成一代名師。從前賢們刻苦練功的經歷中,吳圖南師爺總結出一句話:練習太極拳必須有百折不撓的毅力,萬夫不擋的勇氣和脫胎換骨的精神。

  吳固南師爺早在1938年於西北聯合大學任教期間,就寫了《少侯先生太極拳要訣》一書,書中詳盡地講述了用架精義和部分用架的練習要點,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其書未能完稿出版。只有馬有清老師在吳圖南師爺口述的《太極拳之研究·軼拳新呈》一書中,對本拳從歷史到演練都做了簡潔的介紹,使同道們能了解到太極拳用架的概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5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10-1-11 07:20 | 只看該作者
形意拳以陰陽五行學說為拳學依據

形意拳乃中國四大名拳之一。它是祖國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是山西黃河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它不僅是融健身、演藝、技擊於一體的傳統體育項目,而且是具有獨特的運動風格及深邃的傳統文化內涵的一門武藝,受到國內外愛好者的青睞。形意拳深深植根於華夏民族傳統文化的沃土中,其形成和發展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極深,在拳理拳法、套路形式、養生技擊、武德涵養諸方面,都與中華傳統文化、古典哲學思想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這裡先談一下它與陰陽五行學說的關係。
   形意拳把「陰陽五行」學說作為總的綱領,詮釋丹田、陰陽、三才、五行、六合之理,把它作為立論的依據,創造出的一套極具哲學內涵且比較系統的修鍊方法和理論。
   陰陽學說是我國最古的《周易》經典中主要的哲學思想,具有樸素的唯物辯證思想。《易經 繫辭上傳》雲「一陰一陽之謂道」,講的是宇宙間一切事物既對立又統一的法則。萬事萬物的變化都由陰陽運動使然。形意拳把陰陽之理運用於拳法之中,形成拳法理論的基本思想,其兩儀歌曰:「鷹熊競志,取法為拳,陰陽暗合,形意之源。」
   首先,作為陰陽所具有的含義,形意拳從三個方面演繹出一系列陰陽概念。一是從人身肢體看,正為陽,背為陰,即心胸部為陽,脊背部為陰;身體左側為陽,右側為陰;上為陽,下為陰;手心為陽,手背為陰;拳心向上為陽,拳心向下為陰。二是從運動形態看,動為陽,靜為陰;起為陽,落為陰;展為陽,束為陰;快為陽,慢為陰;進為陽,退為陰。三是從人身行為及其它方面看,呼為陽,吸為陰;剛為陽,柔為陰;開為陽,合為陰;攻為陽,守為陰;外為陽,內為陰;氣為陽,血為陰等。而從拳型、掌型看,又有陽拳、陽掌、陰拳、陰掌;立拳、立掌又稱為陰陽拳、陰陽掌。
   然後,根據「陰陽對立,陰陽轉化,陰陽相濟」的運動規律和法則,形意拳內外兼修,健身養生,創造出一系列技擊原理和方法,合神妙的形意拳技擊法明顯地具有陰陽特徵,其攻防、進退、吞吐、虛實、真假、束展、智勇等無不體現出陰陽對立統一的概念;而實戰中變化多端的手法、腿法、戰略戰術也無一不是陰陽的展開和體現。可見,形意拳從理論到實踐都離不開陰陽的互易變化,陰陽學說貫穿於形意拳運動的始終。因此,先師曰:「拳之大要,重在陰陽。」
   根據老子「孤陰不生,孤陽不長」的道理,形意拳家在行功中,又深刻體悟出松與緊的關係,把松視為陰,緊視為陽。一陰一陽,一松一緊,陰陽相長,平衡和諧。光有松沒有緊,則孤陰不生;光有緊沒有松,則孤陽不長;有松有緊,才能勁力活潑,氣血暢通,功力長進,有變有化。在形意拳術的千變萬化中貫穿著一個理即老子所說的「道」。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形意拳以道為根本,形成了一套比較系統而完整的練拳理論。丹書雲;「道自虛無生便從一氣產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形意拳中「三體」一詞即由此而來。「三體者,天地人三才之象地。」三體稱三才。其淵源也出自《周易》,「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這裡指天地人為三才。由此三才而引申出:天有三才日月星;地有三才水火風;有人三才精氣神。而人之三才,又有內外三才之分。外指人體頭手足,內指人體氣(真氣)、液(精津血)、固(臟腑肌骨)。形意拳依「三才」之意形成的三體式樁功,成為形意拳的基本功法和精髓所在。形意拳中有「三節」(根節、中節、梢節)、「三勁」(明勁、暗勁、化勁)、「三心」(手心、足心、頂心)、「三勢」(高勢、中勢、低勢)、「三丹田」(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的說法,在練法要領中又有三頂、三扣、三圓、三敏、三抱、三垂、三曲、三挺等八個要求,均暗含三才之意。若三體貫通,自然內固外堅,根基牢固,氣盈勁足,故形意拳有「萬法出於三體」之說。《易經》曰:「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三才,三才生萬物。」即此意之源也。
   五行學說也和陰陽學說一樣,是認識世界、解釋宇宙事物變化的一種學說。「五行」一詞出自《尚書 洪範》,主要講的是事物生克制化的規律。古人為說明五行及五行生剋,以金、木、水、火、土五字作為代表符號,以「相生」「相剋」原理來解釋事物的相互關係及作用,並廣泛應用於各個方面。據此,形意拳家一是創編出劈、崩、鑽、炮、橫五拳,名曰形意五行拳;並根據易醫理論,把內五臟肺、肝、腎、心、脾以及外五官鼻、眼、舌、耳、人中與五拳相匹配,形成一套形意拳獨特的健身原理。二是根據五行相生關係的「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及「萬物土中生」之理,形成形意五行拳相生關係:劈拳變鑽拳,鑽拳變崩拳,崩拳變炮拳,炮拳變橫拳;並根據「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的相剋之理來說明劈拳破崩拳,崩拳破橫拳,橫拳破鑽拳,鑽拳破炮拳,炮拳破劈拳的攻防原理。以「相剋」理論作為攻防原理的編拳依據,從實際操作來體會還是很有道理的。當然,實戰運用則不可教條死板,而要注意陰陽變化,方可活學活用。
   先師們把陰陽五行學說運用於形意拳中,不僅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拳理功法、多種單式練法和對練套路及相應的技擊技術和健身理論,還根據五行所具有的突出特點,提出了對拳法演練的具體要求和內涵意義,如劈拳屬金,其形似斧,有劈物之意;崩拳屬木,似箭離弦,有射物之意;鑽拳屬水,形如閃電,曲中求直;炮拳屬火,其形似炮,左右顧打,勇猛剛烈;橫拳屬土,似土之活,滋養萬物,為五拳之母。此五行拳鍛煉人體生理五臟功能,則有劈拳養肺,鑽拳養腎,崩拳舒肝,炮拳強心,橫拳利脾的健身功效。堅持修鍊,日久天長,自會陰陽平衡,身體健康。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6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10-1-11 07:27 | 只看該作者
武德武規

武 德
   以心隨者為首惡, 因為對這種人難望其有武德。湘西苗拳收徒有「三教三不教」之戒:溫柔者教,好事者不教;知禮節 重義者教,亡命之徒不教;誠實本份者教,好色金 杯者不教。對可教與不可教之人進行了界定,保證 了苗拳的純潔性。湖南巫家拳提出「狂妄之徒不 教,輕浮之徒不教,忘恩負義之徒不教」的戒條。
  
   心意六合拳也規定了四不傳的戒條:一忤逆不孝者 不傳,二貪財好色者不傳,三逞能欺人者不傳,四 酒色之徒不傳。
  
   白鶴拳訂有「懍十戒」(戒好鬥。 戒好勝、戒好名、戒好利、戒驕、戒詐、戒浮誇逞 能、戒弄虛作假、戒挑撥離間、戒為非作歹)的條 文,作為行動準則,嚴格要求門徒遵守。
  
   岳家拳擇人而教,有「四常六戒」之訓:常奉師,常守法, 常精練。常提防;戒談人高下,戒妄動手足,戒貪 淫美色,戒夜行不規,戒助人為害,戒交遊姦邪。
  
   這些戒條,都是為了訓誡本流派弟子謙恭和美。尊 師重道、扶危濟困、講究武德。它的形成和嚴格執 行,無疑對武術流派的傳習和健康發展,起到了一 定的積極作用。當然,由於時代的原因,其中不免有些封建的東西夾雜其中,但這些戒條的主旨,無 一不是中華民族思想意識在武術界的反映,無一不體現出中國傳統武術中的道德準則,諸如以健身為要旨,以自衛為信條,反對好勇鬥狠、恃強凌弱。
  
   主張尊師重道、謙恭和美等。這些道德準則,代表了中華武術的主流,鼓舞和教育了千萬武林人士。 各武術流派之所以能湧現出一大批彪炳武術界的名師高手,與這些戒條的教戒,也是密不可分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7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10-1-11 07:27 | 只看該作者
八卦掌與中國傳統法律思想

八卦掌作為古代思想文化的結晶,以陰陽八卦理論作為其理論基礎,蘊藏著極其深奧的道理,與中國傳統的法律思想有著驚人的共通之處。
  
  八卦理論有兩個很重要的圖形,即先天八卦圖和後天八卦圖。陰陽八卦理論認為:先天八卦圖為對待之體,是易的根本,其主要意義是「有天地,然後有萬物。」後天八卦圖為「流行之用」,重在功用方面,是為了「盡變化之能事」。兩者的區別在於,以先天為內用,「近取諸身」,以八卦之身練八卦之數,後天為外用,「遠取諸物」,以八卦之物練八卦之勢,意思是先天八卦為本。八卦的根本在於內家功夫的修鍊。後天八卦決定於先天八卦,是先天八卦外在表現形式。
  
  在中國傳統的法律思想中,同樣強調個人思想道德的修養,法律不過是外化的工具,甚至有「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界限,原因在於士大夫階層有一定的道德修養,社會的良好運行建立在良好的道德修養的基礎之上,「法」或者「刑」不過是懲罰的工具和預防的手段。特別是正宗思想——儒家法律思想——以「禮」為其思想核心,在禮與法間強調「重教化,省刑罰」,「德主刑輔」。「禮」為何物?「禮」是約束人們道德行為的規範。孔子認為「凡孝,忠,信,恭,寬,政,惠,剛毅,木訥,溫,良,儉,讓,忠恕,中庸等美德」都是「禮」的內涵。可見以「禮」為核心的儒家法律思想要求每個人都應當重視道德修養,用倫理道德進行自我約束,不僅如此,禮的起源方面更體現了效法自然的原則,「效法大地——君臣之禮,規範陰陽——婚姻之禮,象徵上天——倫理規範,順應四時——行政經營之禮」,我們可以發現禮與八卦都注重個人自身的修鍊,強調「內功」的重要性。神奇的是在各自的源頭上,都是要求最終合於大自然天地之理,可說「禮」與八卦同源同祖。
  
  在儒家法律思想當中,法作為外在的工具,受命於禮。儒家強調「道之以致,齊之以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可見「禮治」優於刑罰。刑罰的發揮取決於禮樂,刑罰作為一種工具,與后八卦一樣重在功用,效用的發揮取決於先八卦——內功的修鍊。在儒家治國理念方面,提出了「為政在人」的思想,就其積極方面來說,君主的賢明,必須嚴於律己,以身作則,「不能正其身,以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我們應當注意治國方面,儒家沒有強調刑罰之治,因為刑罰若是掌握在昏君手中,只會民不聊生,國將不國,就好比,讓一個心術不正的人擁有功夫,無疑是增加了社會危害性。但刑罰並不是可有可無的,它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治國工具。「上無道揆也,下無法守也。朝不通道,工不信度,君子犯義,小人犯刑,國之所存者幸也。」在這裡,「下無法守」作為亡國的徵兆,主張治國應「明其政刑」,可見儒家的禮與法與八卦的先八和后八都是求內外兼修的目標。
  
  《易經》說:「古者包棲之王天下也,仰測觀象於天,俯測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直,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作八卦」。說明八卦是效法自然而生。這與中國傳統法律思想中的「法則自然」的原則是一致的,表現在現實社會的法和刑應當體現自然狀態下的自在和諧精神。因此道家主張「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左傳》在談及治國時說「古之治民者,功賞而畏刑,恤民不倦,賞以春夏,刑以秋冬」等等。這種「天人合一」的境界也許正是古人潛心追求的。
  
  八卦與中國傳統法律思想有著許多異曲同工之處,玄妙的令後人無限仰望,是中華的文化瑰寶。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6: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