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不準「蝦米啃稀泥」? [列印本頁]

作者: 秦人    時間: 2009-10-24 04:32
標題: 不準「蝦米啃稀泥」?
一紙禁令,不準「蝦米啃稀泥」?
——評西安禁止在垃圾箱內撿拾垃圾 
作者:列焰熊火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啃稀泥」這是海洋生物圈的食物鏈。

人類社會自從有了競爭和分工以來,各類人群也有著自己賴以為生的生存鏈。這種生存鏈就是人們常說的「有智吃智,沒智吃力」。哦,對啦,現在還得加上一句,叫做「有資吃資」。  

總之,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凡是活著的和想活著的人,無論誰都必須有個賴以生存的職業,才能得以活命,進而養家糊口。人也因職業的不同被分作三、六、九等。吃智或吃資的人就像海洋里的魚一樣居於食物鏈的高端,因此顯得身份高貴,受人敬仰。而沒智沒資靠力氣吃飯的人,在社會上地位平平。還有既沒有智也沒有力或是有力也沒地方使得人,就只好在垃圾箱里撿拾別人認為是廢物而丟棄的垃圾為生。這些撿拾垃圾的人就像是海洋生物鏈里處於末端的蝦米,他們無所可吃,只好啃啃稀泥。因此,他們更是受到別人的冷遇和鄙夷。靠撿拾為生的人,相信在每個城市都有。據說在西安就有3萬多人。  

然而,最近西安市容園林局發出一紙通知,卻不許「蝦米再啃稀泥」。通知說「為防止翻撿垃圾造成環境污染,今後禁止在垃圾台、桶、箱和垃圾站撿拾垃圾」。這不是地地道道的不許「蝦米啃稀泥」是什麼?不準蝦米啃稀泥,叫蝦米吃什麼呢?西安市容園林局沒有給出明確答案。  

不準蝦米啃稀泥是為了防止翻撿垃圾造成環境污染。是的,城市裡沒人翻拾垃圾,污染是少了,可你叫那些靠翻拾垃圾為生的3萬之眾何以為生?

西安市容園林局禁止撿拾垃圾,恐怕也不只是怕污染城市環境的問題,更重要的恐怕還在於那些穿著不雅,甚至是衣衫襤褸的人在大庭廣眾之下從垃圾箱里翻撿垃圾有辱一個城市的光輝形象。  

。。。。。。 

在此,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是城市的面子重要還是3萬之眾的飯碗重要?  

當政府的面子和群眾的飯碗發生矛盾的時候,是首先顧及面子和政績呢,還是首先顧及群眾的飯碗,這也是檢驗政府部門是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重要標誌。  

新中國成立初,政府要剷除在中國大地上存在了幾千年的妓女制度,首先是對成千上萬的妓女老鴇進行思想教育和職業培訓,讓她們有一技之長,成為能夠自食其力的新人,再給她們安排適當的工作,而並不是派公安去把他們的妓院一封了之。  

看看我們今天的掃黃打非,為什麼屢掃不盡,屢打不絕,越掃越多,越打越旺,就是因為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你今天查處了她們,沒有給她們找到另外的生路,她們明天照樣可以開張。  

撿拾垃圾的禁令也是如此。一紙簡單的禁令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你禁止是禁止了,可那群人並沒有從地球上消失,他們照樣要吃飯,要生存。而他們又沒有別的可以賴以生存的技能和手段,他們還是要以撿拾垃圾為生。  

當然,在群眾的飯碗問題得以妥善解決后,著力解決好城市環境問題也未嘗不可。畢竟,誰不想擁有一座整整潔潔、漂漂亮亮的城市。可是當群眾的飯碗問題還解決不了的時候,我想應該放在優先位置考慮的還是群眾的飯碗。畢竟,民以食為天,沒有了飯碗誰也無法生存。  

在如何處理好城市環境問題和部分群體的飯碗問題的矛盾上,除了簡單的禁止之外再沒有別的更好的辦法了嗎?我想,與其禁止不如規範和疏導。例如,可以規定允許撿拾垃圾的時間段,使之避開白天,放在夜晚人少的時間段,等等。總之,只要是本著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只要肯開動腦筋,好的辦法總是會有的。  

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時候,一定會首先顧及群眾的利益,一切以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多用教育、說服、規範、疏導的辦法,少用壓服、禁止、處罰的辦法,這樣才能從更本上解決問題,才能贏得群眾的理解、支持、和擁護,才能更有利於達到既定的目的。  
作者: cenote    時間: 2009-10-24 05:04
西安市容園林局太過分了。。。
作者: 海外憤青    時間: 2009-10-24 05:26
Toronto had the same thing last summer.
作者: 韓冰    時間: 2009-10-24 09:32
最近西安市容園林局發出一紙通知,通知說「為防止翻撿垃圾造成環境污染,今後禁止在垃圾台、桶、箱和垃圾站撿拾垃圾」。這不是因噎廢食嗎?如果不想讓那些以拈垃圾為生的人生活下去,你去給他們找個出路啊!他們得生存下去啊?如果這些靠拈垃圾為生的人能像這些官員一樣有一個體面的工作,打死他們都不願再去拈垃圾!
作者: 秦人    時間: 2009-10-25 04:46
窮人應該有「窮的權力」吧!
富人已經有了一部「物權法」保護。
窮人呢?能不能有一部什麼「最基本生存法」來保護呢?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