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上海南洋模範中學史話

[複製鏈接]

3479

主題

9363

帖子

6182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18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hujiakang 發表於 2009-6-18 20: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南洋附小時期(1901—1927)

一  盛宣懷奏請辦學

1840年,中國人的大刀長矛第一次與英國人的洋槍洋炮較量,洋槍洋炮的火藥引發了中國亘古的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碰撞。兩塊巨石的碰撞,必定會產生燦爛的火花。中國的開明官僚士紳開始將眼光移向西方,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清朝政府開始辦洋務,造炮艦,派遣幼童出洋留學,設立格物致知的新式學堂。

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大理寺正卿盛宣懷上奏朝廷,由他督辦的招商局、電報局盈餘項下每年撥白銀10萬兩,在上海舉辦南洋公學,造就洋務人才,以求富國強民。盛宣懷的奏請,得到光緒的允准,並被委派為南洋公學督辦。於是,盛宣懷當即派員在徐家匯北部(今華山路以西地塊)選擇校址,著手購地造房,籌劃設立「四院」;一為師範院;二為外院(后稱下院),即附屬小學;三為中院,即二等學堂(相當於中學);四為上院,即頭等學堂(相當於大學)。

1897年(清光緒二十三年)春,公學的校舍尚未建成,為著手培養上院和中院的教師,決定租賃民房,先開辦師範院。據3月7日《申報》的消息,南洋公學師範生第一次入學考試,報名者70名,實到應考者65名,考試地點借六馬路格致書院。由盛宣懷親自監考,經過嚴格考試,分4次錄取30名為師範生,給予「白據」,准予試業2個月後確定去留和層格。為仿照日本師範學校設有附屬小學,作為教學實習基地,又可為中院的生源作準備。同年秋天,公學開設外院,招收8至18歲的學生,分大、中、小三個班,每班又分正、次兩部分。學生全部寄宿學堂,在大班學習一年後,合格者可升入中院。外院的師資主要由師範生輪流任教。1898年春,又開設中院。經過兩年半的試行,外院招收的學生逐次遞升中院,公學就此決定停辦外院。

南洋公學外院,有人認為它是近代中國創辦最早的一所公立小學校,也有人認為它是南洋附小的前身,南洋模範中學的創辦日可以從1897年外院的創辦日算起。但可惜的是外院在當時僅僅作為師範院的教學實習基地,兩年以後外院就停辦了,它與以後的南洋附小並沒有連貫性;所以,後來南洋模範中學的老校長、新領導和校友會共同確定1901 年南洋附小的創立為南洋模範中學的創始,不將南洋公學外院的2年列入校史。

附盛宣懷照片



二  何梅生議立模範

早在1898年南洋公學創辦外院時期,時任南洋公學總理何梅生先生主持制定了《南洋公學高等小學章程》。在《章程》的「立學總義」里提出了辦學目標是:「矯近代教育偏重文字之弊,設普通完備學科,使學者得受之知識為主義。」並且確定「小學堂為南洋公學中學堂之預科,故定為高等小學堂」,「小學堂學生分設三學級……三年畢業考試及格者,升入中學堂」。

公學的外院停辦以後,由於當時上海新式小學堂很少,南洋公學的中院又感到生源匱乏,影響公學的質量,於是又提出重新設立附屬小學,可以改稱為「下院」,招收高小學生。

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何梅生先生正式提出建議:「在本校創辦高等小學一所,以立模範。並於蘇省南北分設同等之小學八所將以開通內地之風氣,而並為他省之先導。」何梅生先生是一位有遠見的教育家,他高瞻遠矚地建議公學創辦一所高等小學,作為「模範」,然後在江蘇省的蘇南蘇北,設立八所同等的小學,以此開通內地的風氣,並且成為全國各省的先導。何先生提出的附小要「作為模範」,既賦予南洋附小辦學的目標和傳統精神,也成為1927年學校更名為「南洋模範」的傳統因素。

何先生的這一建議,先召集師範生議論,后經過公學商議,決定立即籌辦附屬高等小學。何梅生先生並呈文盛宣懷,將師範生分為藍、綠、黃、紫、紅五個層格,對所有取得試業「白據」的師範生重新考核。按照公學規定,師範生中執紅格憑據者,准予充當教習。南洋公學附屬小學定於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2月1日,正式開學。

令人遺憾的是,1901年春,何梅生先生在南洋公學任內,在辦公室為兩江總督草擬有關新政計劃,剛寫完草稿,放下筆,就突然去世。何先生可謂一生為中國近代教育革新而盡心儘力的教育先行者。

附何梅生照片

三  陳懋治篳路藍縷

南洋公學附屬小學(下院)的第一任堂長陳懋治(誦平),於1897年與沈叔逵、林康侯等一起考入南洋公學師範院。按照師範院的規定,陳懋治通過考核,得到紅格憑據,並擔任學長。1900年陳懋治因「志趣尤異,學識兼懋」獲得「超拔」,被任命為附小堂長,奉命籌辦小學,規劃一切。從1901(辛丑年)至1903(癸卯年),任職三年,篳路藍縷,開創南洋附小。查閱南洋公學的校史資料,發現下院的第一任堂長曾是吳敬恆(稚暉),但此人只做了二、三天的堂長就辭職了,在下院一無作為,以後熱衷於政治,故在此就不作細述了。

附小初辦時,當時公學決定將上中院南面20餘畝的一片空地劃撥小學,作建築校舍之用。但其時正逢八國聯軍進入北京,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出逃太原、西安的時候。清政府忙於同列強談判,政局動亂,辦學經費無著,建築校舍一時未能動工,所以就借用中院多餘的房舍先行開辦。當時以中院的化學試驗室為教室,在中院的學生膳堂用膳,以西大卧室為卧室。第二年遷入上院,借用物理試驗室3間作為教室,學生卧室也遷往上院二層樓遞西的卧室。第一年招收學生72人,分為甲、乙兩個班級。學生除了每年要繳納膳費24元以外,學費、住宿費一律免費,整個附小並無經濟來源。附小教員6人,本是師範生,原有津貼每月20元,可以從公學領取,因此不須另行開支。直至1907年,公學上中院總帳房才每月補助附小日常經費銀500兩。1912年(民國元年),附小向學生收取學費每年6元,第二年增至10元。

附小辦學經費困難,教員們生活雖然清苦,但是在陳先生的主持下,辦學嚴謹,對學生要求嚴格。據當年的學生回憶,每天早晨6點鐘,大鐘發第一聲時,全體學生在上院前面的大路上集合,沈叔逵先生髮出「立正」口令,開始早操。不論寒暑,做操時不準戴手套,紀律嚴明,訓練有序。教員們並且自編教材,教 學有方。1903年,附小第一期畢業生共15名。從此薪火相傳,躋身江南名校之列。

附陳懋治照片



四  林康侯籌劃南院

南洋公學附屬小學的第二任堂長是林祖溍(康侯),自1904(甲辰年)至1911(辛亥年),任職八年,多方籌劃,建造小學校舍。附小初創時,借用中院教室上課。1905年,公學的監督楊士琦先生考察小學辦學成績卓著,甚為嘉許,於是同意撥白銀2萬兩,命當時的小學堂長林康侯主持,在原定地點興築校舍。5月10日校舍開工興建,不料過了五天,公學庶務長來小學宣布,小學將歸上海商學公會接辦,校舍應該另找地點建造,只得立即停工。同年秋,經商部唐蔚芝先生電告楊士琦監督,小學仍留在公學校內,於是重新興工。在建造校舍的過程中,時作時輟,林堂長費盡周折,終於在次年冬陸續竣工。

1907年元月,小學遷入新校舍,稱之為「南院」。新建的南院有南北兩排2層樓房,南樓有5大間,北樓有7大間,南北樓之間相距20米,在東端用橋式有頂的長廊連接南樓和北樓。在距離北樓西端7米多的地方,又建造小樓5間,平屋1大間,用橋式無頂的闊廊與北樓連接。這樣,全舍上下兩層都可以通行。當時南樓的2層作為教室,底層為客廳和辦公室。北樓的2層作為學生卧室,,底層為教職員卧室和賬房、膳廳。小樓的2層為校工卧室,底層為盥洗室、浴室和茶水房;平房則為廚房。校舍的東面和南面有大小兩片空地,作為學生活動的操場。至此,精心構建的南院初具規模。

1907年9月,唐文治擔任南洋公學校長,附小師生舉行遊藝會歡迎唐校長。唐校長綜核附小的辦學成績,優加獎勵,特別撥出專款,為小學添建禮堂。於是,在1908年春,在南樓的西南隅建造禮堂,天雨兼作操場。1911年,小學又建造大門和門房2間,南院自此完成了校舍的構建。從南洋公學保留的經費賬目來看,用於購買地皮、建築校舍耗銀近20萬兩。購買儀器設備、化學試驗用品、圖書等耗銀1萬餘兩。經過將近10年的苦心經營,附小終於建成為一所頗有規模的新式小學堂。

附林康侯照片、南院示意圖及校舍照片



五  沈慶鴻遊學東洋

走進南洋附小主事辦公室,牆上的一副對聯赫然入目:

唯天生才皆有用

他人愛子亦如余

這是沈慶鴻先生親自題寫的,沈先生要求自己和教師們要像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護學生,而且要普遍的愛護學生,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成材。這副對聯體現了他當年的教育思想。

沈慶鴻先生1870年(清同治九年)生於上海,父親在上海經商,他自幼隨母親住在青浦。後來父親去湖南做官,他就隨母親去湖南長沙等地。1890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中秀才,名列第二。當年由於大哥不幸病故,他接替大哥去上海一家官宦人家辦的私塾執教,從此自食其力。在上海,他開始接觸「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制夷」等維新思想。1891年,他到江寧參加鄉試落第,這使他走向仕途的幻想徹底破滅,但準備參加鄉試也為他打下了國學基礎。在私塾執教時,他還到英國人舉辦的格致書院,聽院長講授數學。受此影響,他開始萌發研究西學的思想。1894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慘敗,這使他對清王朝徹底絕望。1895年,經人推薦,他到上海約翰書院教授國文。在教書之餘,他向外國牧師學習英文,同時師從崑曲名家學習崑曲。1897年,他聽說洋務派在上海舉辦以「科學救國」、「實業救國」為宗旨的南洋公學,就毅然放棄約翰書院教席優厚的待遇,考入上海南洋公學師範院,主修數學,兼修英語、物理、中文等課程。同年秋,擔任師範院附屬的外院(小學)教師。1902年,沈先生東遊日本,自費進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1903年回國以後,仍然回南洋附小任教。自1912(壬子年)起,沈慶鴻擔任附小主事(清朝時期稱「堂長」,民國以後稱「主事」 ),直至1927年南洋附小時期結束。曾經是南洋附小學生的鄒韜奮先生說:「沈叔逵先生,他是一位很精明幹練的教育家,全副精神都用在這個小學裡面,所以把學校辦得很好。」在附小多位堂長主事中間,沈慶鴻可謂任期最長、貢獻最大、開風氣之先的一位。
震驚的70碼。

3479

主題

9363

帖子

6182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182
沙發
 樓主| chujiakang 發表於 2009-6-18 20:27 | 只看該作者
六  心工樂歌第一人

沈慶鴻先生在日本留學期間,從日本學校的音樂教育中受到啟發,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在留學生中間發起成立「音樂講習會」,研究樂歌創作,同時開始創作新歌(「心工」是先生作歌時的筆名)。梁啟超在《飲冰室詩話》中說:「蓋欲改造國民之品質,則詩歌音樂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今日不從事教育則已,苟從事教育,則唱歌一科,實為學校中萬不可缺者。舉國無一人能譜新樂,實為社會之羞也。」李叔同說沈心工是「吾國樂界開幕第一人」,確實是十分恰當的。沈心工早在日本東京留學時就創作了他的著名歌曲《體操——兵操》(又名《男兒第一志氣高》)。歌詞是這樣的:

男兒第一志氣高,年紀不妨小,
哥哥弟弟手相招,來做兵隊操。
兵官拿著指揮刀,小兵放槍炮,
龍旗一面飄飄,銅鼓咚咚敲。
一操再操日日操,操得身體好,
將來打仗立功勞,男兒志氣高

這首歌後來普遍流傳在中國兒童中間。沈先生自此一發而不可收,1903年,在南洋附小開設音樂課,自製歌曲,教學生唱歌,為中國學校音樂課之先河。上海的務本女塾(市二中學前身)、南洋中學、龍門師範(上海中學前身)等學校紛紛聘請沈先生兼教唱歌課。許多中小學教師受教於沈先生,然後轉教他的學生,一時蔚為風氣。後來沈先生親自審定歌曲82首,編為《心工唱歌集》,成為江浙一帶中小學普遍選用的教材。音樂美學大家李叔同(弘一法師)、近代著名作曲家黃自都曾經受業於沈先生。1948年黃炎培先生著《音樂教育家沈心工先生傳》,在《大公報》發表。黃炎培先生稱讚沈先生「待學生和自家子弟一樣,在職一天,沒有一天離開過學生群,計算先生在一個教育機關里,前後服務了三十年,而絕大部分目力和精力,都盡瘁在以樂歌為中心的教育上,從沒有移動過一步,而他的思想是前進的。」又說,《心工唱歌集》「全部歌詞的精神是美的、天真的、生動的、沉著的。他的中心思想是博愛、是自由、是平等。先生三十年中教學生盡量發揮他們的思想和才能,而引導到一條理想的光明大道上。」

沈先生在30年中,共創作樂歌180餘首。他的樂歌多數採用外國歌曲的曲譜,少數採用中國傳統民歌填詞而成,也有一些是由他自己作詞譜曲的。據民國政府教育部編的《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鑒》記載,1903年南洋附小開設唱歌課,「是我國小學最早有唱歌課的一年」。

附《心工唱歌集》照片



七  良師人格育後生

南洋附小為了保證教學質量,重金聘請有真才實學的教師,堪為學生的良師益友。當時附小特別重視國文教學,所以幾位國文教師深受學生歡迎,給學生深遠的影響。附小第十屆畢業生鄒韜奮先生在《經歷》一書中這樣回憶:「我們那一級的主任教員是沈永癯先生,他教我們國文和歷史,——我最感興趣的科目。他那樣講解得清晰有條理,課本以外所提供的參考材料的豐富,都格外增加了我的研究興趣。我尤其受他的熏陶的是他的人格的可愛。我這裡所謂人格,是包括他的性格的一切。他的服飾並不華麗,但是非常整潔,和我所不喜歡的蓬頭垢面的自命名士派的恰恰相反。他對於所教授的科目有著充分的準備,我對於他所教的科目有任何疑難,他都能給我以滿意的解釋。他教得非常認真,常常好像生怕我們有一字一句不明了;他的認真和負責的態度,是我一生做事所最得力的模範。……此外令我傾倒的是他的和藹可親的音容。他對於學生總是和顏悅色的,我從來沒有看見他動過氣;我上他的課,比上任何人的課都來得愉快。但是他所以得到學生的敬愛,並不是由於姑息,隨便,撤爛污,卻是由於認真而不致令人難堪。我當時敬愛這位先生的熱度可以說是很高很高,但是並未曾對他表示過我的這樣的心意,現在這位良師已去世多年了,可是我一生不能忘記他。」

當年與沈永癯先生一起任教的國文老師吳采人先生、朱叔學先生,算術老師劉叔安先生,英文老師黃添福先生、徐守伍先生,唱歌老師沈叔逵先生和體操老師沈同一先生等都是幾十年以後還受學生稱讚的知名教師。

附教員合影照片

八  洋操洋文創新學

用英語喊體操口令

用毛筆橫行書寫英語字母

第一個自編教科書

第一個開設唱歌課……

清政府扼殺戊戌維新變法以後,開始實行所謂「新政」,出台了幾項「重教興革」的措施。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改「書院」為「學堂」。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頒布的《欽定學堂章程》(壬寅學制),確定高等、中等、小學、蒙學學堂系統。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又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癸卯學制),訂立各級學堂的設置、管理和教授方法,與壬寅學制合稱為壬癸學制,成為清末法定的新學制。

1898年《南洋公學高等小學堂章程》規定小學堂的課程設置為:

第一年

讀經(孝經)、修身、國文、筆算、珠算、歷史、地理、理科(自然現象)、習字(大楷)、圖畫(毛筆畫)、體操(柔軟體操)、樂歌。計每星期三十六點鐘(每日體操一點鐘在外)。

第二年

讀經(四書)修身、國文、筆算、珠算、歷史、地理、理科(生理)、習字(大楷、小楷)、圖畫(毛筆畫、鉛筆畫)、體操(柔軟體操)、樂歌、手工。計每星期三十六點鐘(每日體操一點鐘在外)。

第三年

讀經(四書、左傳)、修身、國文、算術、商業簿記、歷史、地理、理科(簡易理化)、習字(大楷、小楷、行書)、圖畫(毛筆畫、鉛筆畫、粉筆畫、幾何、設色)、體操(兵式體操)、樂歌、英文、手工。計每星期三十六點鐘(每日體操一點鐘在外)

南洋附小初辦時,繼承了外院時期的課程,開設修身、國文、算術、歷史、地理、理科、圖畫、體操八門學科。當時體操口令慣用英語,俗稱「洋操」。小學生雖然還沒有學習英語,倒也能夠應口令進行,動作整齊劃一。

1903年,林康侯和沈叔逵二位從日本考察回來以後,對開設的各個學科稍加改善,體操口令改用國語,並增加唱歌課。1905年春,又在甲班學生中增加英文課,當時學生的書寫工具還是毛筆,所以教師教學生用毛筆學習橫行書寫英文字母。1911年,又加設手工課,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1912年,又加設拳術供學生選學,願意選學的學生可將拳術與體操合為一科。在陳懋治、沈叔逵先生的主持下,南洋附小的教師編寫了國文、算術、地理等學科的教材,供學生使用。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南洋附小在課程、教材方面做出了許多開創性的貢獻。

附學生上體操課照片



九  自編蒙學教稚子

在重教興革的潮流中,南洋附小堪為走在前面的領頭人。南洋附小在近代中國第一個自編教科書。據民國政府教育部編的《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鑒》記載:「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南洋公學外院編印《蒙學課本》,內容專取習聞之事物,演以通俗文字,使兒童由已知而達未知。由陳懋治、杜嗣程、沈叔逵等合編。本年還先後出版《筆算教科書》、《物算教科書》、《本國初中地理教科書》。中國自編中小學教科書自此始。」

南洋附小自編的教科書,遵循「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指導思想,將東西方文化融為一體,充分體現出先進的辦學觀念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請看《蒙學課本》二編、三編的幾篇課文:

二編  課一  母雞護雛

  雛  狸  猝  攫  叫  馳  喙  啄  護

某兒出遊。見雛雞獨行。狸猝至。欲攫之。雛驚叫。母雞聞聲馳至。以喙啄狸。狸乃去。旁有老者。告兒曰。雞之護其雛。猶母之護其子也。

問  雛雞因何遇險   母護其子子當何如

    課二  鵲噪

  噪  吉  凶  先知

某兒晨起。聞鵲雜訊。問曰、俗謂鵲噪報喜。信之有乎。父曰、吉凶之事。人尚不能先知。況鳥乎。

問  何謂吉凶   吉凶之事能先知乎   俗謂老鴉叫是非到其語然乎否乎

    課四  說目

  體  遠  近  胞  開

目體甚小。而大小遠近之物。無不能見。目有上下胞。能自開閉。久視則目勞。故必時開時閉以息之也。

問  目有何奇妙   目之上下胞何用

  三編  課二  作繭成蛾

  深  苦  縛  化  無益

某童性不好學。深以在塾為苦。童蓄數蠶為玩具。一日見其作繭。笑而語之曰。爾輩作繭自縛何自苦也。蠶答曰。我輩豈好作無益耶。所以自縛者。求成蛾耳。未幾。蠶生翼出繭。已化為蛾矣。故蠶不自縛。不能成繭。童子不入塾。不能成人。諸生其毋以在塾為苦也。

        課百二  國民相愛說

  悲哉  露宿風棲  迫  托  倚恃  欺凌

悲哉。失房之蜂也。露宿風棲。饑寒交迫。不忍一朝之忿。遂失終身之託。自我人觀之。未有不笑其愚者。雖然。亦知我人之於國猶蜂之於房乎。同房之蜂不相愛。則黃蜂侮之。而房必失。同國之民不相愛。則外國侮之。而國必亡。國既亡矣。身將何托。凡我國民。宜忘一國之私怨。而以受外侮為大恥。則保國保民之道也。如有倚恃外人。欺凌同國之民者。則不得復謂之人矣。

(以上課文原文皆繁體字。格式行款標點照原文。)

從上面抄錄的幾篇課文,可以看到不但內容顧及思想性和趣味性,而且還考慮到教學中間的重點、難點和教學方法指點,這在一百多年前的小學堂里,真可謂鳳毛麟角。

附蒙學課本照片



十  莘莘學子來四方

附小不單單招收上海本地的學生,還有來自全國各個省市的外地學生。據附小二十周年紀念冊記載,有來自江蘇蘇州、崑山、無錫、常熟、南京、南通,浙江吳興、慈溪、嘉善、紹興、杭州,安徽舒城、歙縣,湖北漢口以及廣東順德、潮陽、南海、香山等地的學生。他們都是慕名而來報考南洋附小的。

附小當時雖然尚為初辦,但是招生考試的要求十分嚴格。附小第17屆(1920年)畢業的趙型(憲初)先生,在附小畢業70年以後,回憶當年報考附小的情況:「五四運動剛過,我在西塘的第二高等小學畢業,學完了小學的七年。那時整個嘉善縣境,沒有中學。再要升學,就要到外地去了。」「我父親知道上海徐家匯有一個大學,叫南洋公學,是國人自辦的。這個學校學風比較淳樸,並有附屬中學和附屬小學。按理我在西塘已畢業於高小,到外面去當然應該考中學。但上海的中學程度較高,不易錄取。所以他要我去考南洋公學附屬小學,在高小三年級插班,再讀一年高小,打好基礎。」「那時南洋附小的招生制度很特別,不論你投考哪一年級,國文(作文題一個)、算術的題目都是一樣的。如果要考高小二、三年級的,則要加試英文。」結果趙先生被錄取在高小一年級,暑期以後,兩周試讀之後,出榜分班,趙先生總算被分入高小三年級乙班,讀了一年以後,升入南洋公學附屬中學。1924年,趙先生由附中畢業,升入南洋公學大學部。1928年大學畢業,趙先生又回到南洋附中(此時已改為南洋模範中小學)做教師,一直在南洋模範工作了70年。

來自四方的莘莘學子,經過附小的熏陶,後來在社會上不乏名人。如著名的愛國報人鄒韜奮先生,便是南洋附小第10屆(1913年)畢業生,當時他的學名是鄒恩潤。韜奮先生在當年同屆畢業生中間,名列第一。

南洋附小第一年招收學生72名,以後逐年擴大學額,至1904年招收100名,1907年招收126名,1908年招收140名,1916年招收156名。由於附小校風純正,師資優秀,管理嚴格,教學嚴謹,質量上乘,一時成為滬上學子爭相報考的學校。
震驚的70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79

主題

9363

帖子

6182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182
3
 樓主| chujiakang 發表於 2009-6-18 20:28 | 只看該作者
十一  中學為體西學用

20世紀初,中國正處於大變革的時期。以胡適、陳獨秀倡導的新文化運動否定中國的文化傳統,主張西學為體,認為中學沒用。而張之洞、陳寅恪等人則主張中學為體,西學有用。南洋附小草創時期,就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辦學指導思想。唐文治先生提出「勤儉敬信」為校訓,教育學生「若不能勤,將無以生存於世界之間」;「儉以養廉立品之始基」;「敬天敬祖敬親敬長同是一敬,而日用行習尤莫要於敬事,處事而不敬,不能成事,即不能成人」;「交際之道,信用為第一義,信用一失,此身不可立於社會,即不可立於天地之間」。

但當時作為中國人自辦的第一批公立新式小學,從設施、課程、模式等方面國內一無參照,所以又不得不借鑒外國。於是處於新舊交替的知識分子,走出國門,赴英、美、日本留學。南洋附小早期的主事林康侯、沈叔逵都曾經去日本留學。沈叔逵在進南洋公學師範院之前,還在上海的教會學校聖約翰大學教過國文。所以附小在許多方面借鑒了東西洋的辦學經驗,一方面是重視國學,修身課以讀經為主,唐文治校長還親自為學生講授《孟子》、《易經》等四書五經;一方面從英美日本引進新方法,用「日、月、火、水、木、金、土」來標識一個星期的七天;體操課用英語叫口令;唱歌課老師將簡譜1234567,讀成「獨、覽、梅、花、掃、臘、雪」,教學生唱新歌曲。當年的南洋附小,猶如東西方的「混血兒」。



十二  勤儉敬信嚴養成

附小在學生管理方面制訂了極為嚴格的「章程」。學生全部在學校寄宿。學生平時不準走出小學校門,星期日才允許出小學校門,到中學部和大學部去看望親友,也不準離校回家。每隔四個星期方能回家一次。平時每天晚上學生必須晚自修,逢到星期六回家星期日晚上也必須回學校自修。外地學生必須有家長或親友來領才能離校。

學生一天的作息極有規律:清晨學生聽到鐘聲立即起床穿衣直奔操場,有訓育主任在宿舍外面走廊里督促,體操教師組織學生做健身操。早操以後才准許盥洗。早、中、晚三餐必須先在禮堂排隊,一至六報數以後,由訓育老師吹著哨子帶領學生魚貫進入餐廳,六人一桌(因為都是小孩,餐桌也小),而校長或訓育老師總是臨時插入某一桌,和學生共同用餐。下午4時下課以後,學校工友借打掃教室為名,把學生統統趕出教室,打掃后教室上鎖,除了童子軍、學生自治會等活動以外,其餘學生全部在操場開展球類活動。直到晚餐前半小時,訓育老師吹哨集合,準備晚餐。晚上7時至8時上自修課,8時以後自由活動,訓育老師又吹哨組織學生按照排好的名單洗澡,老師還要到浴室點名。9時15分打睡眠鍾,老師到每間卧室點名,9時30 分打鐘息燈。一天的作息算是完了。

在學生生活方面,按照校訓「儉」字的要求,有嚴格的規定。學生有三不準:不準存錢,不準帶鑰匙,不準帶吃的東西進校。每間卧室12個學生睡木版床鋪,洗澡、理髮都排定日程,由訓育員和理髮師傅按照名單來找學生。據當年附小的學生回憶:「每學期繳費時附繳零用金25元,學生每周可開單購物一次,由學校照單代購,多少錢只要簽個字,出納員代付並代記賬,買的東西不外文房四寶和皂巾等等,吃的只准買一角五分錢一磅粗而且厚的餅乾,還得校方貸於白鐵盒集中保管。4時下課後,餅乾開放約20分鐘,過時不候。肚子餓得咕哩咕嘰時別小看這幾片粗餅乾,真是香甜鬆脆,這是唯一合法的零食。學生衣箱上鑰匙,集中掛在訓育處牆板上,大約是怕小孩子丟了鑰匙難辦,同時在上課時間,訓育員盡可安心進入學生卧室檢查箱籠,看看有無違禁品。」(張學鼎《憶南模》)學校執行校規十分嚴格,對於違規的學生,輕則記過,重則開除。據校友周浩泉回憶:「當時有三個四年級的學生,都熟諳撐竿跳,夜間用竹竿撐過小河,私出學校購買食物,被學監發現,給予二人記過、一人開除的處分。」(《回憶南洋公學十二年》)由此可見辦學者不尚浮虛,平實任事,辛勤培養學生的一片苦心,而日後南洋模範「生活樸實」的優良校風也源起於此。

附小在管理中間對學生進行為人處世的養成教育。這裡摘錄附小的「章程」中有關寄宿的幾條「附則」:

「學生行李除卧具外勿過三件,勿帶高大箱籠。

額外攜帶銀錢概存學監處,否則查出記過,遺失不究。

學生各備白夏布蚊帳一、白布被褥單各二、白布枕衣二、褥照海尺長四尺五寸闊二尺三寸、帳頂准此(注意),以上各種物件及學生所用牙刷、嗽口杯、陽傘等種種用品,不得用日貨,,違者查出處罰。

學生如有正當費用向家中索取銀錢,須以本校通告為憑(本校通告均印有本校圖章)。

凡易霉爛不易消化之食物,學生切勿帶來,家中切勿送來。」

短短几條規則,全無虛文,要求學生行李簡單,生活儉樸;向家中索錢,要憑通告,為人誠信;特別可貴的是在上個世紀20年代,學校能夠嚴格要求學生用品「不得用日貨」,違者要受處罰。勤儉敬信,愛國自強的教育,全在日常生活的潛移默化之中。

附學生宿舍、膳堂照片



十三  乙卯初創童子軍

1915年(乙卯年)秋季,附小同人認為童子軍是「活潑有味之事」,可以補充學校課業訓練,對於培養學生立身處世有極大關係。於是校方聘請體育教員沈同一試辦童子軍。第一年初建童子軍4個小隊,每小隊8人,總共32人。不久,附小童子軍小隊就被中華童子軍協會上海支會認可,被編列為第十團。1917年春,上海支會委派英國人李思廉為附小童子軍團長。按照新章程,同年秋,全體學生都加入童子軍,148名學生分為3個小團17個小隊。1918年春,上海支會改派英國人培克司為團長。1919年春,上海支會委派沈同一為附小童子軍團長。學校童子軍除了日常訓練以外,還參與各項社會活動,例如為高等小學聯合運動會維持秩序,為國慶大典表演節目,為北方賑濟募捐得1500餘元等等,得到社會好評。對於參加服務社會的各種活動,學生們十分踴躍。1919年5月,上海北部各學校童子軍進行救護、測量、旗語、製圖、造橋、烹飪、娛樂七項比賽,附小名列第一。童子軍活動成為學校里一項重要的活動。童子軍在學校重視培養學生愛國愛民、為社會服務的精神。1925年「五卅」運動時,童子軍參加全市反帝大遊行。南洋附小的童子軍樂隊走在遊行隊伍的前面,租界巡捕亂槍射擊遊行人群,軍號手陳虞欽同學在南京路上不幸中彈犧牲,成為南模校史上第一位烈士。

附童子軍活動照片



十四  沈主事縱論特色

南洋附小為什麼能夠從小到大,愈辦愈好,躋身於江南名校?

1921年,在「交通大學上海學校附屬高等小學」20周年紀念的時候,沈慶鴻主事概述了附小的辦學特色:

一是招生時嚴格挑選學生,所謂「門檻高」。由於學校附屬於大學之內,校舍與上中院成鼎足之形,與其他小學相比較,規模宏大;而且學程可以從小學一直大學,總共12年而無須轉學。所以社會上財力寬裕、志趣遠大的家長,都願意將子弟送到附小來學習。因此,每年學校招收五六十個學生,總會有三四百名學生來報名,學校就有可能通過嚴格考試,擇優錄取學生。

二是教學程度高,所謂「要求嚴」。附小能夠實行高標準嚴要求有其獨特的基礎和環境,由於招生的門檻高,學生的文化就略有根底;而交大中院的程度年年在提高,附小的畢業生要與中院的要求相銜接,這樣就不得不急起直追;加之附小隸屬於交通部立學校之下,教育部門對此也就不加干涉。而教師的因材施教,使學生不覺其難,不知不覺之間「舟隨潮長而增高,馬喜路寬而加速」了。

三是經濟上得到社會各方的支持。學校日常開支全靠學生學費和公家補貼,而校舍修理等費用,得到家長們的慨然資助。

四是同人愛生敬業的精神。全校員工窮年累月與學生共同生活,不知其老之將至。學校遇到困難,無不共赴艱險,願為學校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沈先生本人自1897年擔任南洋公學外院教師,至1927年離開附小,勤勤懇懇三十年,視學校如家庭,堪為南洋同人愛生敬業的楷模。



附小校訓四則:

勤  陶侃運瓦千載,傳為美談,惟其勤也。吾輩生於今世,聰明不如人,智慧不如人,武力不如人,以致國勢更不如人。高麗之所以亡,惰而已矣。諸生今日務宜晝夜為之,若不能勤,將無以生存於世界之間。

儉  伊尹之能任天下,在一介不取。所以能一介不取者,由其自奉儉也。凡人之喪其操守,失其氣節,大半由於妄取膏粱文綉,御之以為故常。出而問世,安得不妄取,自是而名譽掃地,氣骨無存,豈不哀哉!小子識之:儉以養廉,立品之始基也。

敬  湯曰聖敬日躋。文王曰緝熙敬止。敬者,歷聖相傳之心法也。敬天、敬祖、敬親、敬長,同是一敬。而日用行習,尤莫要於敬事。處事而不敬,不能成事,即不能成人。吾國人向以寫意為高品。要知寫意二字,亡身破家而有餘。敬之敬之,神明鑒之,聖賢豪傑,不外乎是。

信  吾人置身社會,無時無地而非交際。交際之道,信用為第一義。信用一失,此身不可立於社會,即不可立於天地之間。西人最重信用,即小至鐘點時刻之細,亦無不兢兢注意。吾國而求自強,吾輩而求自立,要以信用為主。慎爾出話,謹爾然諾。小子勉旃,必踐必復。



歷任領導:

盛宣懷(杏蓀)督辦    福開森(茂生)監院    張元濟(菊生)總理

勞乃宣(玉初)總理    沈曾植(子培)總理    汪鳳藻(芝房)總理

劉樹屏(葆良)總理    伍光建(昭扆)提調    張美栩(讓三)提調總理

張鶴齡(筱圃)總理    楊士琦(杏城)監督    王清穆(丹揆)監督

楊文駿(頤卿)監督    唐文治(蔚芝)校長    葉恭綽(譽虎)校長   

以上為南洋公學歷任領導監管附屬小學



吳敬恆(稚暉)小學總教    陳懋治(頌平)總教堂長

林祖溍(康侯)總教堂長    沈慶鴻(叔逵)主事





私立南洋模範中小學時期(1927—1956)

十五  脫離交大謀求新生

20世紀的前50年,中國處於屈辱、動亂、戰爭、苦難的時期。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以慈熙太後為代表的清朝政府被綁上中國歷史的恥辱柱。隨著政權更迭、世事變遷,南洋公學也處於不斷的變動之中。由於學校的歸屬和主事人的更迭,校名也隨之變更:

1905年,南洋公學更名為「商部高等實業學校」。1906年,又更名為「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校」。1911年,再度更名為「南洋大學堂」。1912年,又更名為「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1921年夏,又更名為「交通部上海學校」。1922年秋,又更名為「交通部南洋大學」。1927年秋,又更名為「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學」。

在1927年以前,大學部的不斷更名,對於附小和附中沒有實質性的變化。但是,在1927年春,中國政局發生劇烈變動,北伐軍節節勝利,國民黨佔領上海,白崇禧派李范一接管第一交通大學。當時附屬中小學的主事沈慶鴻先生辭職,李范一派崔雁賓先生接收附小。由於主事者不明附屬中小學與南洋公學相沿的歷史,1927年秋,大學決定停辦附屬中小學。這一決定受到學生家長群起反對,他們組織了一個學生家長聯合會,又取得南洋公學同學會的支持,聯合向社會各方呼籲。當時學生家長聯合會裡面有一些蘇浙滬的銀行界、工商界以及政界的知名人物,如虞洽卿(三北公司經理)、錢新之(四行儲蓄會協理)、林康侯(銀行公會秘書長)、吳蘊齋(上海金城銀行經理)、徐新六(浙江興業銀行總經理)、馮仲卿(中國銀行副經理)、徐君陶(上海公用局局長)等等,他們憑藉社會聲望和政界的關係,多方斡旋,最後取得第一交通大學的妥協,雖然大學決定不繼續辦附屬中小學,但是交大當局同意與學生家長會、南洋同學會三方推出代表,成立校董會,並訂立規約三則:一、原來的附屬學校,可以改為私立中小學,經費由學生家長籌劃,以自給為原則;二、在私立小學校址沒有解決之前,可以仍在大學校內的南院原址繼續辦學;三、原有的附屬時期招收的學生,初中畢業以後,仍然允許升送交通大學預科(高中三年制)。於是從原先的南洋公學附屬中小學蛻變成為一所新生的私立中小學。
震驚的70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79

主題

9363

帖子

6182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182
4
 樓主| chujiakang 發表於 2009-6-18 20:29 | 只看該作者
十六  校董事會定名「模範」

新生的學校由學生家長聯合會、南洋公學同學會和第一交通大學籌委會三方共同推薦各方面人員,組成校董會接辦。新學校由公立變為私立。校董會由虞洽卿任董事長,錢新之任副董事長,林康侯任校董會執行委員會主席,上文提及的知名人物都擔任校董會董事。在立法院院長孫科擔任交通大學校長時、又請孫科擔任校董。校董事會在學校重大問題上起決策作用,如在校舍問題與交通大學的糾葛上,校董事會竭盡全力維護南洋模範的利益。據趙憲初先生的回憶,當初南洋模範借用交通大學的南院辦學僅僅是一個口頭協議。後來交通大學當局換人,就對南模佔用的30多畝土地一再催促遷出。南模憑藉著當初的口頭協議,不但不肯遷出,還因添辦高中,要擴建校舍。於是交大出來阻止,要求南模遷出的態度愈加堅決。校長沈同一抵擋不住交大的壓力,就乞援於校董事會。校董事會出面斡旋,也未能奏效。事情拖到1934年前後,校董事會找到了一個機會。當時蔣介石因與馮玉祥打仗,在徐州設一行營,以邵力子為秘書。而蔣介石正向上海金融界索取巨額軍費。上海金融界籌集了一批款項,派張公權和林康侯為代表去徐州當面上繳。林康侯就想了一個辦法,要南模寫好聘請書,聘請蔣介石和邵力子為南模名譽校董,並另外附一呈文,報告校舍困難情況,請求交大允許繼續使用,由他一起帶往徐州。因邵力子原是南洋公學師範班畢業生,和林康侯是老同學。張、林二位到徐州見了邵力子,繳了籌集的款項,並告訴邵力子一個附帶的請求,請蔣擔任南模的名譽校董,並請打電報到交大,要他們暫緩逼遷。邵力子接款項后,向蔣介石電話彙報,並將南模的事附帶說了一下。蔣關心的是軍費,軍費拿到了手,對這些校董、校舍的事並不關心,隨口就答允了。邵力子當時就打了一個電報給交大,說是蔣介石允許南模緩遷。交大接了電報,無可奈何,只好把這件事擱下了。林康侯回滬,把經過告訴了南模,南模就在學校刊物上,把蔣介石的照片登了出來,說是南模的名譽校董。(見《南洋模範中學十周紀念特刊》「攝影」及「本校校董一覽表」)

校董會首先討論學校的校名,林康侯先生提議用「南洋模範」作為校名,得到校董會全體校董的首肯,最終定名為「上海市私立南洋模範中小學」。這個校名也有來歷,「南洋」二字,是從「南洋公學」沿襲而來,歷史悠久,大家不願放棄。但當時上海已經有一所「南洋中學」,當然不能再用同一個校名。於是在「南洋」二字之下,加上「模範」二字,以示區別。況且在南洋公學附小創辦時就有「在本校創辦高等小學一所,以立模範」的宗旨,而當時這所學校在江南一帶本來就有一定的示範作用,現在仍然希望能夠辦成能夠發揮模範作用的學校。

其次是聘請校長。由於原主事沈叔逵先生由於原主事沈叔逵先生已經在幾個月前辭職他就,一時不能分身,於是校董會推選原在學校任職的沈維楨(同一)先生擔任校長。學校一切工作,蕭隨曹規,原有教師大多繼續任職,這樣,學校的優良傳統得以延續。

沈同一先生於1911年進南洋公學附小任教,1919年任附小童子軍團團長,其後又擔任上海和滬杭道童子軍總教練,1923年出席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的世界童子軍大會。自1927年擔任南模校長以後,無論冬天寒風凌厲,夏日暑氣逼人,每天清晨,他總是站在校門口問候老師早安,接受學生敬禮。每學期開學典禮時,他總要率領全校學生宣誓:我為陶冶品德而來,願遵守校規;我為研究學術而來,願尊敬師長;我為鍛煉體魄而來,願愛護自己。沈先生為實現教育救國的理想,幾十年兢兢業業,直至1966年因病逝世,在南模任教55年,任校長39年,一生為南模的發展嘔心瀝血,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



附 沈同一先生照片

附 林康侯先生關於校名的提議(摘要):南洋公學開辦之初,總理何梅生先生就提出擬在蘇省南北開辦幾所新型的小學,作為後來辦學者的示範。……南洋附小隸屬於南洋大學,誕生在南洋公學,立足於南洋大學。我們接辦南洋附小,不能離開南洋大學,正如孩童之對慈母,不願分離,何況新校校址仍設在南洋附小的原址——交大校園裡的南院,今後的畢業生還要送到交大預科。校名冠以「南洋」二字,誰曰不宜?一足以表示新校便是南洋附小的後身,二表示我們的學校沒有離開原地「南洋」,三表示我們不願脫離「南洋」之決心是堅定不移的。做個南洋的畢業生是光榮的,是幸運的,又何疑焉?

至於今後辦學之人,如何貫徹我們的目的要求,保持昔日的優良傳統,前人之遺訓不可忘。飲水思源,覺得源遠流長,怎樣兢兢業業,奮發圖強,才能蒸蒸日上。附小已給我們牢固的基業,給我們留下了美名,這足以成為我們的「模範」。後來者應知創業之艱難。我們加上「模範」二字,正好為自己敲一下警鐘,應該用實事求是的信念作出「模範」的作用來,才算不負前人的教育,後人的信心呢!

我們在「南洋」二字後面加上「模範」的字樣,並不是妄自誇大,相反的是表示我們的信心和決心,這是我們的信條。請問諸位,這樣的定名,是否妥當,祈請指正。



十七  保存南洋銜接交大

學校既然定名為「南洋模範」,那麼辦學的宗旨仍然是:「保存南洋歷史之精神並造就遞升大學及服務社會之基本人才。」而學校的行政管理、設備添置、課程設置、教師配備、教學方法、成績考查,以及訓育方案等對學生的嚴格管理,都是為實現這一辦學宗旨服務的。

在課程設置和教學要求方面,由於「與交通大學因有歷史上之關係故課程方面仍以銜接交大為主旨」,所以教學的要求高。在實施過程中,對於基本功課如國文、英語、算學、物理、化學等科,特別注重時間方面均依部頒標準支配至極高限度,為學生築成良好的基礎。同時考慮學生性情有別,志趣各殊,在高中三年級分為甲乙兩組,甲組注重數理,乙組注重文商,為學生潛心志趣、專攻深造創設條件。以高中部開設的課程為例,設有「公民、國文、幾何、三角、高等代數、英文(包括閱讀、文法或修辭、寫作)、法文、物理、化學、生物學、歷史、地理、軍事訓練、解析幾何、商業算學、物理實驗、化學實驗、經濟學、簿記、圖畫、體育、論理學」,總共22門課。而在教材方面,則由教師自編和選用社會出版的課本相結合,特別是數理化學科都選用英語原版的教材,這在滬上和江南各省的教育界是處於領先地位的。

為培養「服務社會之基本人才」,學校的員工身先垂範,敬業盡心,服務學生。據上個世紀30年代的校友汪祖鼎回憶,當年學校的會計、事務員陸慧剛老師,「凡校舍的修繕整理,門窗椅桌的維護修補,操場庭園中樹木草地的栽植修剪,以及教師學生的膳食和一切生活的安排部署,事無巨細,都在他的照料下完滿地進行著」。特別讓學生印象深刻的是,當時上海凡是公共睡宿的地方,臭蟲猖獗,使人不得安眠。因而每年暑假,陸老師帶領學校工友「按照一副床架大小,製作了一具很大的鐵皮鍋,掘地為坑,把所有床架鋪板,泡煮一遍,消滅所有臭蟲和它的巢穴。我們學生住校多年,從來沒有受到臭蟲的滋擾。」陸慧剛老師從1902年到校任職,整整在校服務30餘年,於1934年病逝。當年沈同一校長為他製作了一面銅牌,簡單記錄他一生的貢獻,懸挂在他工作室的門外,以志紀念。校友汪祖鼎深情地說:「一生默默無聞地貢獻出他的一切,他這種無私無爭的奉獻精神,永遠留在同學的心坎上。」南洋模範工作踏實、生活樸實的校風,正是這樣一點一滴形成的。



十八  增設高中自成規模

從1927年起,「南洋模範」開始自成規模。起初,名為「中小學」,其實只有「初中」和「高小」兩個學段的學生。據學校歷年學生的統計資料,1927年秋季開學,初中學生112 名,高小學生68名,總計180名學生,還是一所規模小而不全的學校。第二年增設高小預備班(即初小4年級),高小學生共有112名,初中學生122名,總共234名學生。

隨著時代的發展,交通大學撤消了原有的預科班,南洋模範初中畢業生就無法直升大學預科,所以,在1930年,南洋模範增設高中部,開始招收高一學生38名。兩年以後,高中學生共有129名,初中學生共有148名,高小學生共有142名,總共419名學生。為適應社會的需要,至1934年,學校又在虹橋路租賃校舍,增設初小部,招收小學一、二、三年級的學生。同年,高中學生共有145名,初中學生共有178名,小學學生共有183名,全校總共506名學生,至此南洋模範發展成為一所從小學到高中的十二年制的完全中小學校。

當時初小的校址設在虹橋路一幢紅磚小洋樓里,樓前有一小院,有滑梯和浪船之類的器械,供小學生遊戲。學生全部在學校寄宿。夏晚蛙鳴四起,秋日蟲聲唧唧。小學生在課餘之暇,每每悠悠地站在樓前一棵大枇杷樹下,迎著落日餘暉,望著徐家匯天主堂的尖頂出神,隔著籬笆無奈地目睹虹橋路上人來車往。夜晚爬在窗台上默默地注視著四周田野,遠處燈光。到了高小,就進入交大南院,和初中、高中的學生一起。南院有小河流水,鞦韆、浪木、單杠、球場,但一些頑皮的小學生最喜歡的還是爬樹,在暖和的假日里,爬到操場邊的大梧桐樹上,在丫杈頭中勾腿一坐,讀書溫課,別有風味。長期艱苦的寄宿生活,是學生得到實際的鍛煉,養成了獨立生活的能力和習慣,終生受用不淺。



十九  重金聘請優秀教師

南洋模範在教師配備上,注重聘請高學歷有經驗的教師。例如算學教師聘請南洋大學土木科學士,物理教師聘請交通大學機械科學士,英語教師聘請美國威斯康新大學碩士,法文教師聘請震旦大文學士,西洋史教師聘請美國哈佛大學政治碩士,軍事教官聘請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畢業的教師等等,以形成一支高質量的深受學生歡迎的師資隊伍。

學生們畢業以後幾十年,還能津津樂道中學時代的老師,那便是對老師最好的褒獎。翻開校友會編輯的《我和南模》,最豐富的內容就是學生回憶老師們風趣而雋永的課堂教學,以及師生共同的生活。下面摘錄片言隻語以窺一斑:

「南模的教學起點高、基礎厚、要求嚴、重素質,尤其得感謝諸位老師的教導有方。從趙憲初老師的代數幾何,到俞養和老師的物理、王可田老師的化學、王季梅老師的大代數、張佩英老師的英語、朱仲銘老師的解析幾何,都是教得活躍、深刻,循循善誘,深入淺出,既令人感到親切,又使人善於接受,更培養了思維能力。」(1941屆鄭宗培)

「蔣平階老師當時是頗為著名的,南模以重金聘來。蔣老師講國文,語音高朗,特別是朗讀詩詞有調門,數間教室都能聽到,且穿插許多歷史典故,很吸引人。」(1944屆楊文治)「蔣平階先生江蘇太倉人氏,相傳為前清秀才,深通國學,知識淵博,不修邊幅,雖身居陋室(傳達室樓上),仍誨人不倦。先生講課,不但博引旁征,講解深刻,而且聲色並茂,異常生動。講解王勃《滕王閣序》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即刻眉飛色舞;念到白居易《長恨歌》中『緩歌慢舞凝絲竹』時,不禁手舞足蹈。先生不時帶領大家吟詠課文,抑揚頓挫,前俯後仰,學生也樂於跟隨先生誦讀。」(1947屆薛景瑄)

南模教師不但課上得生動活潑、深刻雋永,而且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在課堂上,教師有時一個不經意的動作或者片言隻語,像春風像雨露滋潤著學生們的心田。一位上個世紀30年代的南模畢業生,幾十年以後還記得地理老師在課堂上的話。那天的中國地理課正講到「台灣省」,老師用粉筆隨手在黑板上畫了台灣省的圖形,然後在旁邊寫上「待還」二字。(上海話「待還」與「台灣」諧音)當時我國的台灣省正被日本軍國主義侵佔,還未歸還中國,黑板上「待還」二字,表示了老師的愛國情懷和無聲的抗議,對年輕的學生來說,是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受到深刻的愛國思想的熏陶

融洽的師生關係在學生的回憶中間也時有流露,在學生中流傳頗廣的「六尺三」和「三尺六」,就是兩位教師的「雅號」。據三十年代的學生回憶:「我們在母校就讀時代,『六尺三』指的是俞養和老師,『三尺六』指的是王可田老師。俞師十分魁梧,王師異常瘦小,他們一位教物理,一位教化學,又同為蘇北老鄉,常常同進同出,顯出身材上的鮮明反差。我們這些調皮的學生為他們取這樣有趣的雅號時,憑良心說,誰也不存在絲毫不尊敬他們的意思。」(1937屆蔣貽謨)

當時學生們故意在課堂上搗蛋的情況也並非沒有。在日本佔領上海租界時期,汪偽政府命令學校開設日語課。學生們「學了2年,連50個音符都沒有學會,只學會瞎哼哼:『滑得過去滑,滑勿過去勿要滑』。」(1951屆薛沐雍)有一次初三學生上日語課,忽有泥團飛上講台,老師勃然大怒,責令肇事者自首。當時情勢緊張,學生們團結一致,不予檢舉。此時裘乃聖同學急中生智,站起來說:「此泥團是濕的,不可能來自教室之中,必是由頑童從窗外扔進。」於是老師乘勢下台,事情也就不了了之。(1947屆薛景瑄)



二十  日軍侵佔撤離交大

舊上海被人稱為「十里洋場」。從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南京條約〉以後,清政府就允許英國商人同眷屬在上海寄居。後來,英國領事巴富爾又以欺騙訛詐的手段要求上海道宮慕久劃出一塊專供英商居住的土地。1845年11月29日﹐由上海道公布的《上海租地章程》明文劃定洋涇 (今延安東路)以北﹐李家莊(今

北京路)以南的土地租借給英國人,作為建築房屋及居住之用。次年9月﹐又議定以邊路(今河南路)作為西界,這塊面積大約830畝的土地,後來就稱為「英租界」。1849年,法國又在上海現在的徐匯區、盧灣區一帶開闢法租界。日本軍國主義早就覬覦中國。1931年起侵佔中國的東北、華北地區,1937年中國全面抗日戰爭爆發,日軍侵佔上海。由於交通大學位於華山路以西的中國地界,在法租界的外面,所以首先被日軍佔領,成為日軍的軍營。

在這種情況下面,當時校舍仍在交通大學南院的南洋模範中學,不得不撤出交大。在匆忙撤離中學校損失了大量的儀器設備和資料圖書。由於一時未能找到合適的校舍,先就暫借附近華山路上的復旦中學上課。一個學期以後,租賃了法租界姚主教路(今天平路)200號的一幢花園洋房,作為校舍,繼續辦學。據說這幢洋房原是前清負責海關的一位官員的私產,在姚主教路上,建造了南北兩幢式樣相同的二層樓房,分別給兩個女兒作為陪嫁所用。在民國時代,南面的一幢樓房曾經被用作警察局,解放以後成為華光中學的校舍。到1986年,徐匯區教育局撤消華光中學,南面的這幢樓房被夷為平地,成了南洋模範中學的操場。而北面的一幢樓房,從1938年起,就成為南洋模範的標誌性建築物,後來被稱為「紅樓」,直到1998年才被拆除。
震驚的70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79

主題

9363

帖子

6182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182
5
 樓主| chujiakang 發表於 2009-6-18 20:29 | 只看該作者
二十一  求發展增設女子部

1938年春,南洋模範遷入法租界姚主教路200號,開始了辦學的又一個新時期。當時上海的人口大約是300多萬,原本住在租界的不過230萬人。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上海,由南市、閘北以及四郊的上海居民逃到租界,加上日軍大規模的侵略中國,內地特別是江浙一帶的殷實人家紛紛逃難,湧入上海,這樣就使租界的人口陡增100多萬,租界人口達到350萬以上。這些外來的學生要在上海求學,就有許多家長慕名將子女送進南洋模範。於是,在擴大男生學額的同時,在同年秋,學校決定增設女子部,招收女生。1941年,又在學校旁邊租得房屋,舉辦幼兒園。這樣,從幼兒園到小學,到初中、高中,而且男生、女生兼收,南洋模範就成為一個完整的基礎教育體系了。

在這裡先說說南模的女子部。1938年秋季,第一年招收初中學生30名;到1941年秋季,開始招收高中學生36名;由施懿德先生主持女子部。施先生1935年畢業於中央大學教育系,畢業后留校,在中大附中做教師。抗日戰爭爆發,她帶了孩子逃難到上海,投奔寄父沈同一,尋找安身之處。從1938年起,她在南模教了13年女學生;直到1951年,撤消女子部,男女生合併學習,她才開始教男學生。女子部設在校園內紅樓西北邊一幢二層的樓房裡。樓房的底層,闢作教室,二樓作為學生和教師的宿舍。在樓房外面,用竹籬笆圍住,成為男生的「禁區」。施先生對於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管理十分嚴格。根據當年女子部的學生回憶:「1947年我考入南模才12歲,為了有足夠的時間學習,被校方批准住宿。南模女子部的辦學特色主要有:一是學習上和男生同樣要求,配備了優秀的教師。二是生活上形成樸素無華的風氣。三是和男生一樣開展課外興趣學習和參與社會活動。

南模女子部為社會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畢業生,後來成為女科學家、女工程師、女作家等。1940年代在南模女子部畢業的台灣女作家嚴停雲(筆名華嚴),在《母校九十周年校慶感言》中寫道:「四十多年前,我從福州到上海,踏進了南洋模範中學,那是我求學時期的一個轉折點。師長們的教導,同學間互相切磋琢磨,劃定了我日後遵循著走的路線。高中畢業到聖約翰大學,大學畢業後來到台灣,我秉承著南模精神,盡一己之力到如今。人事和潮流儘管變遷,南模校友心中所珍惜的一粒種子永遠存在。不論我們人在哪裡,都願勤奮地培植灌溉,冀望能有豐碩的成果,為人類謀福祗,為苦海的人生奉獻美好、芬芳的花朵。」1991年10月,嚴停雲回母校探望老師,並將她在台灣出版的一套小說集,送給母校的圖書館留作紀念。



二十二  抗戰勝利氣象一新

1945年秋,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取得偉大勝利。從四川等內地紛紛返滬的家庭,慕名將子女送往南洋模範就讀。南模的男生部和女生部都有了相應的擴大,1948年秋,南模在七寶又增設初中部分校,進入全盛時期。當年的學生在回憶母校的舊景時說:「南模的大門在天平路上,門前有有軌電車道,不時有電車經過,還有接送有錢學生的小汽車,相當熱鬧。但一拐彎卻是一條相當荒涼的泥石路(即廣元路),路旁種了一些樹榦甚細的梧桐樹。由華山路往南便是徐家匯,肇家浜在此拐彎,此浜是一條又臭又黑的污水河。河中停泊著一些船民以此為家的破木船,河岸是一條又高又窄的泥路
震驚的70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79

主題

9363

帖子

6182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182
6
 樓主| chujiakang 發表於 2009-6-18 20:30 | 只看該作者
二十六  老學校跨入新時代

1949年春季,東北、華北都已經解放,半壁江山紅旗漫卷。解放大軍陳兵江北,國民黨政權風雨飄搖。上海正處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期:王孝和、穆漢祥等共產黨員和革命志士相繼犧牲在反動派的槍口下;警車、「飛行堡壘」殺氣騰騰地在馬路上橫衝直撞,呼嘯而過;衡山飯店附近的達人中學內關押著數以百計的大中學生;整個上海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但是南模的地下黨員和進步學生彷彿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1949年5月,南模的地下黨組織進步學生積極開展迎接上海解放的活動。他們在高中學生中間組織「號角社」、「晨鐘社」等進步社團,由學生自治會組織保護學校安全的「應變會」,發展進步學生參加地下的新民主主義青年聯合會,當時國民黨懸賞捉拿共產黨員,高三學生袁槐因工作暴露,被敵人發現,他勇敢機智地逃脫了敵特的抓捕。在十分嚴酷的環境下,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日以繼夜的工作。

為迎接解放、保護人民財產,按照地下黨的布置,地下黨員和進步學生一起開展敵特基礎調查、組織秘密「糾察隊」。根據地下黨員王則明回憶:「為了弄清國民黨上海市黨部大院的地形,我和王家善、褚家杲在學校對面弄堂里打球,故意把球打進後面的國民黨市黨部大牆內,我們借口拾球,混進市黨部大院里,觀察地形。」在臨近解放的日子裡,「我和唐孝威在亭子間通宵達旦地對偽警察局進行監視觀察,對面的警察局從天黑開始,就燈光通明,室內人員雜亂,汽車、人員進出頻繁,像在搬運物品……過了半夜,從西面虹橋路傳來槍聲,解放軍從華山路沿著康平路,由西向東衝過來。當解放軍進入偽警察局時,只聽到有喊話聲,看來偽警察局的人已撤離,少數警察不抵抗就投降了。我們高興極了,今天上海解放了,我們徐家匯是第一個解放!」(1949屆校友)

徐家匯解放的第一天,南模的學生就上街宣傳,他們在前幾天就已經學習了共產黨的城市政策「約法八章」,他們分成小組,分別在華山路兩旁,挨家挨戶動員商店開門營業,對店員說「我們是南洋模範中學的學生宣傳隊」,這樣到下午大多數的店鋪都開門營業了。南模的學生為上海解放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1949年6月上旬,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文化教育接管委員會市政教育處,分別召開公私立學校負責人和各類教育教職員代表座談會,闡明對公私立中小學接管政策,規定對公立學校立即全部接管;對私立學校,加強領導,逐步改造。這樣,作為私立學校的南洋模範中小學,跨入了新時代,進入了新階段。



二十七  興辦夜校服務社會

1946年,在南模地下黨的領導下,以一些高中進步學生為骨幹,辦起了「南模民眾義務夜校」(簡稱「南模民校」)。南模民校的服務對象是徐家匯附近的失學的貧民子女,還有部分青年工人、店員、學徒,也有家庭婦女或女傭。他們無錢讀書,所以民校不收一分錢,教師也不拿一分錢,完全對他們進行免費教育。                 

民校創辦之初,校長是地下黨員王政人同學,教員有唐孝威、徐惟誠、李同芬等同學。參與民校教學和管理的學生,既不為名,也不為利,出於對工人和貧民子女失學的同情,完全把它當作自己應盡的義務。而地下黨則把它作為團結黨外進步青年,服務勞苦民眾,引導青年走革命道路的組織措施。而南洋模範校方,對學生辦民校也給予全力支持,為民校無償提供教室、辦公室、粉筆、紙張、油墨、教具等必需的教學用具。因此,南模民校可以看作是南洋模範中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南模辦學理念上民主、進步的標誌。正如當年曾經擔任民校教導主任的王兆麟同學回憶:「實踐證明,參加民校工作,不僅鍛煉了學生們的意志,提高了他們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而且增強了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感,強化了他們為人民服務的意識,為他們日後的人生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951屆校友)據一位曾在南模民校就讀的工人蔡文祺回憶,上海解放初,他在徐家匯同仁街一家印務所當學徒,渴望知識,1951年進了南模民校讀書,和他同學的有一位年輕的三輪車工人和幾位五金廠的學徒。他說:「由於上過夜校,見識是不一樣的。解放后我積极參加組織工會,後來報考了華東軍政委員會下的華東建築工程訓練班。畢業后被分配在華東建築設計公司,參與華東地區各機場前期的籌建和修建工作。」南模民校對新社會的文化教育作出了貢獻,為一些年輕的工人打下了終生熱愛學習、不斷進取的基礎。



[附]南模民校同仁名單

1946屆:徐承順

1947屆:王政人 楊伯康 徐惟誠

1948屆:何守發 秦匡宗 李同芬

1949屆:唐孝威 李道豫 王復孫 楊思錚 陳澤彝 高  鍇

1950屆:王兆熊 全從熹 吳自勤 薛懷慶 戴孟超 黃宇中 王汝彭 秦亢宗

1951屆:陳秀麗 王  珏 馬肖馨 姚  錠 麥寶琪 吳澤蘊 徐孟瑞 歐美華 趙子怡 吳雪珍 朱掌珠 孫光三 蔡祖煌 郁應嘉 陳守一 鄧又傑 張家駿 侯學淵 顧怡蓀 郭鳳麟庄亞雄 周文浩 王兆麟 徐景賢 姜保年

1952屆:楊安靜 周柳貞 章  琍 忻美娟 桑明敏 曹子方 楊安健 賈循華 王恭經 陸大彭 楊鴻道屠頤規 遲泰起 朱德天 沈  梁趙自立 陳學順 馬廷璋 陶長慶 龔鎮雄 沈光寒 陸  駿 王念泉

1953屆:劉  青 桑元德 溫厚鴻 王中一 全有光 王梓青 趙遐秋 黃錫玥 熊則坤 徐民蘇

1954屆:吳雅南

1955屆:楊安之 楊惠敏

1956屆:姚佩華 錢  溪

(摘自《我和南模》第六輯,因年代久遠,或有錯漏,請諒)



二十八  學生壁報題字「青鋒」

1950年4月23日晚上,南模高一(2)班馬凱恩、毛守中、馮悟庸、陸大彭、徐誠、郭竹第、朱美宜等同學聚在一起,商量在學校辦壁報的事情。他們把壁報定名為「青鋒」,含義壁報是一柄「鋒利的寶劍」,同時勉勵大家成為「青年先鋒」。接著大家爭論請誰來題寫報頭,突然有人提議,請毛澤東主席來題寫報頭。這一大膽的想法,使在場的人都興奮起來,大家詳細地討論了給毛主席寫信的內容,最後一致推舉馬凱恩執筆,因為他的毛筆字寫得好。當天晚上,馬凱恩懷著激動的心情將信寫好,第二天早上就從郵局寄往北京。信的全文如下:

「毛主席:

我們是一群上海私立南洋模範中學的學生,平時愛好文藝,所以辦了個壁報,題名為『青鋒』,以便有組織地確立我們為人民服務的基礎,在新中國的文藝界上,燃起一把鮮紅的火炬。

現在我們來信的目的,是希望毛主席能為我們題二字:『青鋒』,以便我們尊重地永遠在你的旗幟下前進。

我們冒了一片很大的熱忱,請你能為我們題『青鋒』二字,我們想你一定能答應的吧!

                                              此致

敬禮!

                青鋒社敬啟

              1950年4月23日」

時屆建國初期,毛主席日理萬機,但沒有想到的是,在信發出的第7天,即4月30日,南模青鋒社的學生們就接到了毛主席在4月27日發出的雙挂號複信。毛主席在青鋒社的原信上親筆批了:「照寫如另紙。  毛澤東四月二十七日」在另外的一張紙上,毛主席以直橫不同的排列,題寫了三個「青鋒」的報名,供學生們選擇。毛主席的來信使南模千餘學生興奮若狂,學生們爭相傳閱毛主席的親筆題字,許多同學感動得流下熱淚。他們按照毛主席的題字,刻成木版,製成報頭。他們決心好好讀書,長大了要為人民服務,來報答毛主席對青年學生的關心和愛護。

1950年6月5日,《亦報》在頭版最顯著的位置,以「毛主席熱愛青年,為南模壁報題字」為標題,報道了這則新聞。〈文匯報〉對這事也作了詳盡的報道。

從此,毛主席親筆題寫的「青鋒」二字,永遠鐫刻在南模校園裡,鐫刻在南模學生和教師的心上。4月27日,成為南洋模範中學一個重要的紀念日。

附:毛主席親筆題字照片



二十九  參軍參干保家衛國

上海解放初期是一個火熱的年代,南模的進步學生一邊積極地投身到各項社會活動,一邊如飢如渴地閱讀各類新政治讀物和進步文藝書籍。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艾思奇的《大眾哲學》,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高爾基的《母親》,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都成為引導青年學生走向革命的啟蒙讀物。學生們開始樹立起革命的人生觀,思想起了很大的變化,革命熱情空前高漲,一批批要求進步的學生加入到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行列。在黨和政府的號召下,南模有20位進步學生為了解放全中國,毅然放棄學業,投筆從戎,參加了隨軍南下的工作團,他們為解放福建、建設福建作出貢獻,被福建省委譽為「團結戰鬥的一代,無私奉獻的一代,自我犧牲的一代」。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帝國主義企圖將新中國扼殺在搖籃之中。1950年抗美援朝開始。12月1日,中央軍委和政務院聯合發布了關於動員青年學生參加軍事幹部學校的決定。「抗擊美帝,支援朝鮮,為保衛祖國而戰,為保衛世界和平而戰!」憤怒的聲音迴響在南模校園。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中,南模學生走在前列,他們闖過了家庭關、前程關、生死關,有200餘名學生毅然報名參軍,被批准入伍的共有83名(其中高中學生77名,初中學生6名),在社會上引起極大的反響。1951年1月,南模學生楊安健、吳再生等第一批走上了國防最前哨;一批又一批的熱血青年為保衛祖國,獻出了自己的青春。

全國解放以後,國家進入全面建設時期。為了加快上海的市政建設,1951年上海市政府號召應屆高中畢業生,放棄報考大學,直接投身到上海的市政建設。當時南模有45位51屆高中畢業生,經過2個月的政治集訓,以革命幹部身份被分配到宣傳、文教、公安、政法、公用事業等系統直接參加工作。他們像參軍一樣,滿懷熱情為新中國建設貢獻青春年華。

一代一代的南模學生,努力學習,報效祖國,參軍參干,服務社會,積極投身各項社會活動,形成了南洋模範中學的優良傳統。



三十 體制變革改私為公

1955年下半年,上海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形成全行業公私合營高潮。在社會主義改造的形勢下,上海市人民政府決定接辦全部私立學校。1956年1月19日,市教育局在第三女中大禮堂召開私立學校接辦大會,當時分管教育的劉季平副市長宣布:「即日起,全市私立中學、小學、幼兒園及補習學校,全部由政府接辦改為公立。」明確提出政府接班方針是:「加強領導,積極整頓,提高質量,穩步前進。」為了有利於私校改公的穩步前進,市教育局規定在接辦時實行「兩動三不動」,所謂「兩動」,即動校牌,將私立改為公立;動學費,將學費降低到和公立學校一樣。所謂「三不動」,即人事不動,工資不動,財產不動。於是,徐匯區境內的17所私立中學、53所私立小學全部改為公立。

徐匯區教育局在接辦私立中小學的過程中,從學校地點、校舍場地、管理力量和師資隊伍等諸多因素考慮,對原有的學校進行調整、合併;同時對學校校名作了統一安排。

私立南洋模範中學在改為公立時,和馬路對面的私立成義中學合併,改名為上海市第七十一中學。(一年以後恢復南洋模範中學校名)後來原滬新中學的高中部也併入南洋模範中學,原南洋模範小學和幼兒園,也從南洋模範中學內遷出,與南模中學脫鉤,分別改名為天平路第一小學和天平路幼兒園。南模原在七寶鎮的初中分校,與七寶鎮農校合併,成為七寶中學。南模中學的領導由市政府任命,按照「三不動」的方針,沈同一仍擔任校長,劉剛、張啟昆、趙憲初、劉崇業為副校長,章莉為黨支部書記。自此,南洋模範進入了一個公辦學校的新時期。
震驚的70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7: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