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曹林:有政治對話才有政治白話 [列印本頁]

作者: 新鮮人    時間: 2009-3-10 03:02
標題: 曹林:有政治對話才有政治白話
2009年03月08日 08:19中國青年報

作者:曹林

輿論和公眾對今年兩會一個強烈的感覺是,官員和代表委員講的話越來越通俗、越來越口語化了。溫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非常口語化,其中,「要讓人民群眾買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等讓公眾會心一笑的語言舉不勝舉。政協主席賈慶林作政協工作報告時,「關鍵時刻頂得上去、幫得上忙、管得上用」的大白話讓聽眾感覺很親切。還有新聞發言人李肇星和趙啟正幽默詼諧的表達,許多代表委員的小組討論發言,用的幾乎全是老百姓耳熟能詳的「大白話」。

敏銳的香港媒體為此讚歎「『不折騰』引領白話新風,全國政壇發起『白話運動』」。去年胡錦濤主席一句大白話「不折騰」曾難倒無數外媒記者,估計兩會這些大白話又讓許多外媒為準確翻譯而絞盡腦汁了,「頂得上去」怎麼翻譯呢?

官員們越來越多地用大白話發言,官話套話越來越少,這不僅是中國政壇在政治語言上的一次簡單變化,它反映著深層的政治進步:即中國政治的民主氛圍日益強化,官員們越來越尊重公眾的民主權利,習慣於用與民平等交流、平等對話的語態講話。

比如溫總理在起草政府工作報告時就提出一個要求,讓普通群眾能夠「聽得懂,願意聽,記得住,能管用」——遣詞造句時就預設著對民眾傾聽的尊重。所以,那些讓公眾耳熟能詳的大白話,源於官員的一種政治對話意識,有平等的政治對話,才有通俗的政治白話。吳邦國委員長也對全國人大工作報告起草班子表示,自己就喜歡講「大白話」。

國家副主席習近平任職地方時曾嚴厲批評某些官員的「不會說話」:「與新社會群體說話,說不上去;與困難群眾說話,說不下去;與青年學生說話,說不進去;與老同志說話,給頂了回去。很多場合,我們就是處於這樣一種失語的狀態,怎麼能使群眾信服呢」。

中國前駐法大使吳建民也曾批評中國官員不大懂得與外國人交流,把大量時間浪費在充滿套話、廢話和空話的無效交流上,一上台就是「在這個春暖花開的季節,我來到美麗的巴黎,巴黎人民有光榮的革命傳統……」為什麼不會說話,不會說百姓聽得懂的白話,而是官話套話連篇呢?關鍵不在缺乏語言技巧,而是在骨子裡沒有俯下身來與公眾平等對話的意識,沒有把公眾當做平等交流的對象,而是居高臨下地發號施令,以官話套話顯示一種向下訓話的權力身份。

只有內心裡尊重民主,把民眾當做主人,才會俯下身來與民對話,用百姓喜歡聽、能聽懂的大白話來與民溝通。發達國家的政治家一般都有著很強的交流能力和語言技巧,這是他們在民主政治體制下與公眾的日常對話中「修鍊」成的本領。主權在民的體制下,一個以政治為業的人只有善於推銷自己,善於使公眾聽懂自己的觀點,才能贏得他們的認同並獲得支持。所以,「能說公眾聽得懂的大白話」是一個官員走上政壇的基本素質,越會交流、越能對話就越能比政敵和對手獲得一種政治優勢。

講官話者眼中是沒有聽眾之地位的,官話套話講著本就不是讓人聽懂、讓人愛聽,而是代表著一種訓話者對被訓者的支配性身份,不管我講什麼、怎麼講,你必須聽、必須鼓掌、必須認同。如此,沒有政治對話,必然只有官話套話,而沒有政治白話。

從「不折騰」到「用得舒心」再到「頂得上去」,這場讓人耳目一新的政壇白話運動,反映著政治對話的民主新風。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