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轉貼]農民工:他們只能回家去 [列印本頁]

作者: xwsxws    時間: 2009-1-13 19:59
標題: [轉貼]農民工:他們只能回家去
為什麼不在城市裡住下來

  當金融危機在美國開始興風作浪的時候,很少有人能想到,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內,數以萬計的中國中小企業會紛紛倒閉;很少有人會想到,首先遭到金融危機衝擊的中國人,顯然不是那些在寫字樓中顧影自憐的白領,也不是國有企業里人浮於事的員工,而是那些背井離鄉到城裡打工的農民。



  是的,就是這些永遠在路上奔波、滿面塵灰的中國農民工,成為這場全球金融危機首當其衝的犧牲品。往年的這個時候,他們應該還在城市喧鬧的車間里揮汗如雨,應該還在計算年底能帶多少錢回家。但是今年不一樣了,春節的爆竹聲還早遙遠的地方徘徊,可是農民工卻需要打點行裝,提前回家。



  這當然是一個讓人難過的經濟畫面。為什麼我們的農民工每年春節前要擠上火車回家過年、春節之後又擠上火車去城市裡謀生?他們為什麼不在一座城市裡定居下來?事實上這樣做既可以免除旅途的勞頓,還可以節約成本。為什麼被金融危機傷害的農民工不選擇在城市裡另謀職業,只能逃離城市,到農地去尋找繼續生存的可能性?事實上被金融危機傷害的,也有城裡人,他們在一座城市裡有自己的家,家是每個人的避風港,所以他們不需要在路上奔波,可是農民工在城市裡沒有家,所以他們只能回去,回到自己的家裡去。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似乎把農民工的這種大面積的流動當成了一種理所當然的傳統文化現象,而不是一種經濟學現象。由此,我們自以為是地認為農民工的流動,而不是遷移,是中國農民的某種市場選擇,甚至是理性選擇。盛來運先生顯然不認同這樣的判斷,他試圖用經濟學的分析,證明中國農民工的流動而不遷移,可能是一種制度性的歧視,是一種政策層面的對城市化的抵制,而這樣的抵制,顯然是以犧牲農民工的自由權利為代價的
放眼國際上多數國家,他們的農村勞動力流動和遷移的過程,基本上是統一的。農村勞動力一旦流入城市,就自動獲得了城市居民身份,只要找到工作,就可以安居樂業。他們的流動過程是:外出———留城。這樣的人口流動遷移鏈中,間或可能發生勞動力迴流的狀況,但並非是出於遷移的制度性障礙,而是一種基於個人的其他因素的考量。



  但今天的中國農民工顯然不一樣。勞動力外出了,不一定在城市裡留下來,經過多次迴流,輾轉反覆,也很難獲得城市居民的身份。所以,對於大多數農民工而言,他們不能輕易放棄農村的土地和房屋,也不能隨便拖家帶口,許多無形的或者有形的枷鎖限制了農民工的創業自由和遷移自由。城市只是他們工作的場所和暫居地,城市居民身份是可望不可即的。他們的流動過程是這樣的:外出———迴流———再外出———再迴流……



  毫無疑問,這種簡單的生活軌跡和工作軌跡,正在被中國農民工年復一年地簡單重複,其間包含了多少令人沮喪的故事和心酸的感傷,也包含著多少無奈。有人曾經做過一個簡單的統計,僅僅以每年流動的農民工人數來計算,如果參與到這種簡單流動的農民工為1億人,每年每個農民平均花掉的交通費是500元,一年中耗掉的農民收入就是500億。大家知道,在城市中最低工資人群,正是這些遠道而來的農民工。有人針對農民工紛紛將他們辛苦積攢的工資郵寄回農村興建房屋的現象做過統計,假如一個農民工將3萬元郵寄回老家蓋房子,則這是一筆高達3萬億的投資。眾所周知,今天農民工的主要生活工作場所已經是城市,所以,他們在農村投資修建的房子,80%處在一種閑置狀態,既沒有有效使用,也不可能流通。因為在政策看來,農民自己修建的房子,是一種典型的小產權房,不能進入流通領域,沒有流通,就意味著廣大的農村,沒有一個明顯的房地產市場。

這真是一種極大的浪費,而且是對農民工收入的一種政策性浪費。政府鎖住了城市的大門,同時也鎖住了農民在城市裡投資消費的通道,逼迫農民工回到農村進行附加值和使用價值極其低廉的消費行為和投資行為。由此,農民工的辛苦勞動價值再次因為政策歧視而貶損,而城市的發展,城市整體的消費能力,尤其是拉動內需,再一次成為一句空洞的口號。
作者: 睡不好    時間: 2009-1-17 01:37
作者光看資本的總數,沒有看單位值,農民工能進城,就是因為便宜,所以這就決定了他們買不起房子,換句話講,在農民工,能在城市裡買房子的早就買了,就是那些大大小小的包工頭,恐怕他們的房子比一般的市民的都要好。說的3萬元的假設,只能說是在說天書,3萬元是什麼概念,調查一下中國的中小城市的平均工資再說。包括LZ,以後再轉貼這種無聊的東西最好先看看,能否理解的了。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