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每周一書] 巴拉克·奧巴馬 [列印本頁]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5 14:14
標題: [每周一書] 巴拉克·奧巴馬
第1節:譯 者 序

譯 者 序

  隨著美國總統競選進行得如火如荼,黑人參議員巴拉克·奧巴馬在美國政壇迅速躥紅。他受歡迎的程度,絕對可以與明星大腕相媲美。這個草根出身的非裔美國人,用他獨特的傳奇經歷、非凡口才、堅韌毅力和競選中所取得的不俗戰績,向美國民眾全情演繹了一個現實版的美國夢,在他的身上,人們看到了希望的偉大,夢想的力量,而且這一切可以超越宗族與膚色。

  奧巴馬的身世頗不尋常,他本人是美國黑白混血兒,生於美國夏威夷,父親是黑人,來自非洲的肯亞,母親則是生長在美國白人社會的堪薩斯女子。父親於奧巴馬2歲時就離開了他, 母親後來改嫁,帶著奧巴馬來到印度尼西亞,在那裡他度過自己的童年時光。10歲時,奧巴馬重返夏威夷,繼續學業。後來,他先後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和哈佛大學法學院,還曾當選《哈佛法律評論》創刊以來的首位黑人主編,也曾出任民權律師和州參議員。2004年夏天,在波士頓舉行的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奧巴馬發表基調演講,高潮迭起,異彩紛呈,讓人耳目一新,並從此一躍成為政壇新星,甚至當時就有人斷言他完全有能力競選美國總統。

  可是少年時代的奧巴馬卻因如此家庭出身和經歷,飽受煎熬。他一直都在為搞清楚自己到底是誰的問題而苦苦掙扎,想要理解對他產生過諸多影響的各種文化,更無法判定究竟該怎樣定位自己。他母親堅信人性本善,對於生命和大自然所創造的奇迹有著深刻領悟。她鼓勵奧巴馬積極了解各種宗教和文化,並希望他能兼容並蓄,觸類旁通,將其中共有的美德為己所用。但小奧巴馬卻曾一蹶不振,一直為找不到自己的信仰和歸屬而感到痛苦迷茫,甚至曾一度沉迷於酒精和大麻,試圖麻痹失落的自己。

  在大學期間,奧巴馬逐漸找回了自己。畢業后,奧巴馬來到芝加哥的一個窮人社區從事社區工作,這段工作經歷讓他發現自己身上的宗教情結,最終皈依了基督教,並決心立足公共事業,為普通民眾爭取更多權益。為此,奧巴馬還特意來到哈佛大學法學院繼續深造。他成績優異,表現突出,原本可以順理成章地進入高薪階層,但奧巴馬畢業后,卻選擇重返芝加哥,到一家小型律師事務所工作,因為它主要關注民權和住房歧視案件,多為低收入群體服務。

  這些服務於社區大眾的經驗,讓奧巴馬選擇了民生的定位,樂於傾聽百姓的心聲。1996年,他當選伊利諾伊州州參議員,從此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繼而,2004年,奧巴馬入選美國國會,當前還是國會中唯一的黑人參議員。2008年2月,奧巴馬正式宣布參加當年美國總統大選角逐。

  競選時至今日,奧巴馬的成績可圈可點,人們對他參選反響強烈。奧巴馬參加總統競選的真正意義並非在於他最終的成敗,而是通過他傳奇的經歷,人們更可以看到自己也可以有著偉大的希望和夢想,自己的家人以及國家都可以有這樣偉大的希望和夢想。

  米拉

  2008年6月 北京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5 14:14
標題: 第2節:奧巴馬大事紀(1)
奧巴馬大事紀

  1961年8月4日 巴拉克·奧巴馬生於夏威夷火奴魯魯。

  1963年 奧巴馬的父親離家去哈佛求學。

  1967年 奧巴馬的母親再婚,攜子遠渡,舉家遷至印度尼西亞雅加達。

  1971年 奧巴馬重返夏威夷,在畔拿荷學校就讀。

  1979年 奧巴馬高中畢業,在加州西方學院開始大學生涯。

  1981年 奧巴馬轉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

  1982年 11月 奧巴馬的父親去世。

  1983年 奧巴馬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

  1985年 奧巴馬在芝加哥開始社區活動組織工作。

  1988年 奧巴馬回肯亞尋根,同年被哈佛大學法學院錄取。

  1990年 奧巴馬成為《哈佛法律評論》創刊以來首位黑人主編。

  1991年 奧巴馬在哈佛大學獲得法律學位,回到芝加哥,成為民權律師,同時在芝加哥大學教授憲法。

  1992年 奧巴馬組織新選民註冊工作,同年他與米歇爾喜結良緣。

  1995 年 奧巴馬自傳《我父親的夢想》一書出版發行。

  1996年 奧巴馬入選伊利諾伊州參議院,並連任至2004年。

  2000年 奧巴馬與在職的參議員博比·拉什對決,爭奪伊利諾伊州國會第一選區的席位,但未能如願。

  2003年 奧巴馬角逐美國參議院席位。

  2004年3月16日 奧巴馬在美國參議員初選中勝出,並於同年7月27日在波士頓民主黨全國大會上發表基調演說;同年11月2日,他當選美國參議員。

  2005年1月 奧巴馬宣誓就職美國參議院。

  2006年 自傳《無畏的希望》出版發行。

  2007年2月10日 奧馬巴宣布自己將參加總統競選。

  2008年6月4日,奧巴馬戰勝希拉里,獲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成為美國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候選人。

  美國歷任總統

  1 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1789年-1797年,開國總統。

  2 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聯邦黨,1797年-1801年,人稱"老亞當斯",兒子是第6任美國總統,和兒子是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對父子檔總統。

  3 托馬斯·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民主共和黨,1801年-1809年。

  4 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民主共和黨,1809年-1817年。

  5 詹姆斯·門羅(James Monroe),民主共和黨,1817年-1825年。

  6 約翰·昆西·亞當斯(John Quincy Adams),民主共和黨,1825年-1829年,人稱"小亞當斯",父親是第2任美國總統,和父親是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對父子檔總統。

  7 安德魯·傑克遜(Andrew Jackson),民主黨,1829年-1837年。

  8 馬丁·范布倫(Martin Van Buren),民主黨,1837年-1841年。

  9 威廉·亨利·哈里森(William Henry Harrison),輝格黨,1841年上任一個月後便死在任期內,其孫為第23任美國總統。

  10 約翰·泰勒(John Tyler),輝格黨,1841年-1845年,第一個由副總統接任總統的人。

  11 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James Knox Polk),民主黨,1845年-1849年。

  12 扎卡里·泰勒(Zachary Taylor),輝格黨,1849年-1850年,死於任內。

  13 米勒德·菲爾莫爾(Millard Fillmore),輝格黨,1850年-1853年。

  14 富蘭克林·皮爾斯(Franklin Pierce),民主黨,1853年-1857年。

  15 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民主黨,1857年-1861年。

  16 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共和黨,1861年-1865年,在任內被暗殺致死。

  17 安德魯·約翰遜(Andrew Johnson),民主黨,1865年-1869年,任內曾遭國會的彈劾動議,以一票之差沒有通過。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5 14:14
標題: 第3節:奧巴馬大事紀(2)
18 尤利西斯·辛普森·格蘭特(Ulysses Simpson Grant),共和黨,1869年-1877年。

  19 拉瑟福德·B. 海斯(Rutherford B. Hays),共和黨,1877年-1881年。

  20 詹姆斯·加菲爾德(James Garfield),共和黨,1881年,上任半年後被暗殺,死於任內。

  21 切斯特·A. 阿瑟(Chester A. Arthur),共和黨,1881年-1885年。

  22 格羅弗·克利夫蘭(Stephen Grover Cleveland),民主黨,1885年-1889年。

  23 本傑明·哈里森(Benjamin Harrison),共和黨,1889年-1893年,祖父是第9任美國總統。

  24 格羅弗·克利夫蘭(Stephen Grover Cleveland),民主黨,1893年-1897年,曾經擔任第22任美國總統,落選一屆后再度競選成功。

  25 威廉·麥金利(William McKinley),共和黨,1897年-1901年,任內遇刺身亡。

  26 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共和黨,1901年-1909年。

  27 威廉·霍華德·塔夫脫(William Howard Taft),共和黨,1909年-1913年。

  28 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民主黨,1913年-1921年。

  29 沃倫·G. 哈丁(Warren G. Harding),共和黨,1921年-1923年,在任內過世。

  30 卡爾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共和黨,1923年-1929年。

  31 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共和黨,1929年-1933年。

  32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民主黨,1933年-1945年,任期最長的美國總統,連任四屆,最後於任內過世。

  33 哈里·S.杜魯門(Harry S. Truman),民主黨,1945年-1953年。

  34 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Dwight D. Eisenhower),共和黨,1953年-1961年。

  35 約翰·F.肯尼迪(John F. Kennedy),民主黨,1961年-1963年,任內被暗殺。

  36 林登·約翰遜 (Lyndon Johnson),民主黨,1963年-1969年。

  37 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共和黨,1969年-1974年,任內因水門事件而辭職。

  38 傑拉爾德·福特(Gerald Ford),共和黨,1974年-1977年,唯一一名未經選舉就接任副總統,然後接任總統的人。

  39 吉米·卡特(Jimmy Carter),民主黨,1977年-1981年。

  40 羅納德·里根(Ronald Reagan),共和黨,1981年-1989年。

  41 喬治·H. W. 布希(George H.W. Bush),共和黨,1989年-1993年,其長子是第43任美國總統。

  42 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民主黨,1993年-2001年,任內國會曾提起彈劾動議,但未獲通過。

  43 喬治·W. 布希(George W. Bush),共和黨,2001年-2009年。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5 14:15
標題: 第4節:基 調 演 講(1)
基 調 演 講

  --2004年7月27日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致辭

  偉大的伊利諾伊州既是全國的交通樞紐,也是林肯的故鄉,作為州代表,今天我將在大會致詞,並為自己能有幸獲此殊榮而倍感驕傲和自豪。今晚對我而言頗不尋常,我們得承認,我能站在這裡本身就已意義非凡。我父親是一個外國留學生,他原本生於肯亞的一個小村莊,並在那裡長大成人。他小的時候還放過羊,上的學校簡陋不堪,屋頂上僅有塊鐵皮來遮風擋雨。而他的父親,也就是我的祖父,不過是個普通的廚子,還做過家佣。

  但祖父對父親抱以厚望。憑藉不懈的努力和堅忍不拔的毅力,父親榮獲赴美留學的機會,而且還拿到獎學金。美國這片神奇的土地,對於很多踏上這片國土的人而言,意味著自由和機遇。還在留學期間,父親與母親不期而遇。母親來自完全不同的另一個世界,她生於堪薩斯的一個小鎮。大蕭條時期,外祖父為謀生計,曾在石油鑽井打工,還曾在農場務農。日軍偷襲珍珠港后的第二天,他就自願應徵入伍,在巴頓將軍麾下,轉戰南北,橫掃歐洲。在後方的家中,外祖母含辛茹苦,撫養子女,並在轟炸機裝配線上找了份活計。戰後,依據士兵福利法案, 他們通過聯邦住宅管理局購置了一套房子,並舉家西遷,謀求更大發展。

  他們對自己的女兒也寄予厚望,兩家人雖然身在不同的非洲和美洲大陸,卻有著共同的夢想。我的父母不僅不可思議地彼此相愛,而且還對這個國家有了不移的信念。他們賜予我一個非洲名字,巴拉克,意為"上天福佑", 因為他們相信,在如此包容的國度中,這樣的名字不應成為成功的羈絆。儘管他們生活並不寬裕,還是想方設法讓我接受當地最好的教育,因為在這樣一個富足的國度中,無論貧富貴賤,都同樣有機會發展個人的潛力。現在他們都已不在人世,不過,我知道,他們的在天之靈,此時此刻正在驕傲地關注著我。

  今天,我站在這裡,對自己身上這種特殊的血統而心懷感激,而且我知道父母的夢想將在我的寶貝女兒身上繼續延續;我站在這裡,深知自己的經歷只是千百萬美國故事中的滄海一粟,更深知自己無法忘卻那些更早踏上這片土地的先人,因為若不是在美國,我的故事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發生。今夜,我們聚集一堂,再次證明這個國度的偉大之處,而這一切並不在於鱗次櫛比的摩天大廈,也不在於傲視群雄的軍備實力,更不在於穩健雄厚的經濟實力。我們的自豪與榮耀來自一個非常簡單的前提,兩百多年前,它在一個著名的宣言中得以高度的概括:"我們認為以下真理不言而喻,人生來平等,造物主賜與他們以下不可剝奪的權利:生命、自由和對幸福的追求。"

  這才是真正的美國智慧,堅信自己的國民有著樸素無華的夢想, 堅信點滴的奇迹終會出現在身邊。入夜,當我們為孩子掖好小被的同時,相信他們不會為衣食所累,不會為安全擔憂。我們可以暢所欲言,無需擔心不速之客會不請自來。我們有靈感,有想法,可以去實現,去創業,無須行賄或雇傭某些人物的子女作為籌碼和條件。我們可以參政議政,不必擔心打擊報復,我們的選票至關重要,至少多數情況下,都是如此。

  在今年的選舉中,特別重申了我們主張的價值和肩負的責任,以此來應對當下的艱難現實:並希望了解怎樣才能更好秉承前輩的遺產,實現對子孫的承諾。諸位美國國民,無論你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抑或是無黨派人士,今晚我想對大家說的是:我們需要作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在伊利諾伊州蓋爾斯堡(Galesburg), 由於Maytag洗衣機廠要遷至墨西哥,很多工人將失去工作,而現在唯一的選擇就是和自己的子女一起競爭每小時7美元的低薪工作。我曾遇到一位強忍淚水的父親,他也因此丟掉了工作,沒有了經濟來源,不知怎樣才能為兒子支付得起每月4500美元的高昂醫藥費用,本可救命的醫療保險對他而言卻遙不可及,我們應該為他們做點什麼;在東聖路易斯市,有這樣一個年輕女孩,她品學兼優,成績出色,卻因為沒有錢,無法完成學業,與大學無緣,而像她這樣的孩子還有千千萬萬,我們應該為他們做點什麼。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5 14:15
標題: 第5節:基 調 演 講(2)
  請正面理解我的意思。我在城市與鄉鎮,在餐廳和辦公樓停車場,接觸過很多民眾,他們並不期待由政府出面,幫他們排憂解難。而是清楚地意識到,需要通過努力工作,去面對和解決所有的問題,而這也確實是他們真實的想法和願望。走進芝加哥周邊的城鎮,大家會告訴你,希望自己辛苦繳納的稅款能夠物盡其用,而不是讓社會保障機構或五角大樓任意支配。走進市中心的街區,大家會告訴你,讓孩子好好讀書不能僅僅依靠政府的力量,父母也要盡職盡責,培養下一代,不讓孩子整天沉溺於電視,對於黑人而言,更要和白人一樣,讓子女有接受教育的權利,而不是相反。人們並不是依賴政府來解決所有問題,但他們真誠地認為,只要政府把工作的重點有所調整,就可以使得每個孩子都能奮發圖強,積極向上,讓機遇大門向每個人敞開。他們深知,我們有能力做得更好,他們同樣希望如此。

  在本次選舉中,我們做出了這樣的選擇。民主黨已選出一國之中品行最為高尚的人作為我們的領袖,帶領大家實現這樣的選擇。他就是約翰·凱利, 他深刻地領悟了社區、信念和獻身精神這些崇高的理想,因為這些鑄就了他生命的全部。他曾在越南英勇作戰,回國后出任過檢察官和副州長,在美國參議院度過了20個春秋,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國家社稷大業之中。多少次,他面對艱難抉擇,知難而上,不畏艱險,他的閱歷和品行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約翰·凱利堅信,在美國,付出就會有回報,因此,對於那些在本土創造就業機會的公司,他會在稅收上給與優惠,而將工作機會輸送到海外的公司則不會享受到如此待遇。他堅信,美國應該實現標準的醫療保險,對普通百姓和華盛頓的政治家都一視同仁。他堅信能源自主的重要性,因此我們不會再因石油公司對利潤的追求,或對國外油田的破壞而遭致威脅。他堅信美國應該成為世人艷羨的國度,因為國民的自由受到憲法的保護。他永遠都不會讓大家的基本自由受到影響,更不會以信仰為借口,來製造分裂。他還堅信當今世界的確存在危險因素,戰爭在所難免,但戰爭永遠不會成為解決爭端的首選。

  前不久,在伊利諾伊州東莫林市的外戰老兵俱樂部里,我偶遇一個年輕人,他叫沙莫斯,身高足有2米,相貌英俊,目光清澈,笑容可掬。他說自己加入了海軍陸戰隊, 一周后就將進駐伊拉克。當我聽他講述入伍的原因時,他講到了對我們國家和領導人的絕對信賴,對軍隊的無上忠誠以及自身強烈的責任感,這讓我感受到他身上具備的優良品質正是我們對子女的所有期待。然而,當我捫心自問:我們為他所做的一切,是否能與他的付出相當呢? 我想到這次戰爭中已有900多名軍人戰死沙場,他們也有自己的家人和鄰友,也許已是為人父母,還有年邁的雙親,卻再也無法回到這些關愛他們的人身邊。我想到自己遇到的那些家庭,他們或是要應對親人陣亡,收入銳減所來的經濟窘境,或是要面對肢體殘缺的家人復原歸來,甚至精神崩潰,卻因其預備役軍人的身份而無法享受長期的健康補貼,生活變得舉步維艱。當這些可愛的年輕人捨身踏上征程,我們責無旁貸地要確認做出出兵決定的所有數據和理由確鑿無誤;我們責無旁貸地要替他們照顧好家人,而當他們榮歸故里時,要關照他們的生活;當決定要介入戰爭、保衛和平和贏得世界的尊重之時,我們責無旁貸地要派駐足夠數量的軍隊,以確保戰士能凱旋而歸。
作者: jydeng    時間: 2008-11-6 01:31
這才是真正的美國智慧,堅信自己的國民有著樸素無華的夢想, 堅信點滴的奇迹終會出現在身邊。入夜,當我們為孩子掖好小被的同時,相信他們不會為衣食所累,不會為安全擔憂。我們可以暢所欲言,無需擔心不速之客會不請自來。我們有靈感,有想法,可以去實現,去創業,無須行賄或雇傭某些人物的子女作為籌碼和條件。我們可以參政議政,不必擔心打擊報復,我們的選票至關重要,至少多數情況下,都是如此。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6 04:59
標題: 第6節:基 調 演 講(3)
請允許我闡明下述觀點:在世界上,確實有人與我們為敵,我們必須找到他們,並予以堅決打擊,獲取勝利。約翰·凱利深知這一點,正如身為上尉的他在越南戰場上出生入死,保護自己的下屬一樣,若他身為總統,也同樣會義無反顧地運用軍隊的力量確保國家的安全。他對美國充滿信心,而且深知僅有部分公民實現生活的富足還遠遠不夠,而這要仰仗與我們聞名於世的個人主義相伴的另一種元素,正是因為它們,美國史冊才熠熠生輝。

  這就是我們作為一個民族榮辱與共的信仰。假如,芝加哥南部的一個孩子無法讀書識字,即便他與我非親非故,我也會心懷忐忑。如果有位老人因無法支付高昂的醫療費用,不得不在治病和租房之間痛苦抉擇,即便她與我素未謀面,我也會如坐針氈,。假如,一個阿拉伯裔的美國家庭未經律師辯護,或訴訟程序就遭受不公正待遇,同樣會讓我寢食難安。正是這個基本信仰讓這個國家發展到今天:我們都是一家人,我們都是兄弟姐妹。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個人的夢想,才能成為一個美利堅大家庭。獨木不成林,單弦不成音。

  當我們在這裡聚會的時候,也有人正準備分裂我們,那些操縱輿論的人和製作負面宣傳的人,他們投身沒有原則和不擇手段的政治。今晚,我需要對這些人講得是,美國人沒有所謂自由和保守之分,世間只存在一個美利堅合眾國。更沒有所謂美國白人黑人之分,拉丁裔和亞裔之分,有的只是美利堅合眾國一國的國民。有博學家願意將我們的國家分成紅藍兩色,紅色代表共和黨,藍色代表民主黨。但我想說得是即便在民主黨中,我們也都信奉萬能的主,我們不喜歡聯邦的機構在共和黨中間對我們的藏書指指點點, 我們在民主黨中也有人執教少年棒球聯盟,在共和黨中也有同性戀朋友,有愛國人士支持伊拉克戰爭,也有愛國人士反對就伊出兵。我們都是一國之民,都效忠於偉大的星條旗,所有的人都熱愛我們的祖國--美利堅合眾國。

  說到底,這才是本次選舉的意義所在:我們所參與的政治應該是憤世嫉俗還是充滿希望? 約翰·凱利號召我們要對未來滿懷希望。這並不是說要盲目樂觀。以為只要不談論失業問題,這個問題就會自行消失;認為只要無視醫療危機的存在,它也會煙消雲散。我所談的是更為根本的問題。是因為存在希望,奴隸們圍坐在火堆邊,才會吟唱自由之歌;是因為存在希望才使得人們願意遠涉重洋,移民他鄉;是因為希望,年輕的海軍上尉才會在湄公河三角州勇敢的巡邏放哨,是因為希望,出身工人家庭的孩子才會敢於挑戰自己的命運;是因為希望,我這個名字怪怪的瘦小子才相信美國這片熱土上也有自己的容身之地。這就是無畏的希望。

  最後,感謝上蒼賜予我們最好的禮物,也就是這個國家賴以生存的基石,因為我們相信最好的東西尚未出現,更好的日子就在明天,我相信我們可以為中產階級減負,讓工人家庭走上希望之路,我相信我們可以為無業者創造就業機會,為無家可歸者帶來可以遮風擋雨的屋頂,讓美國城市中年輕人從暴力和絕望的陰影中走出來。我相信今天的我們就站在歷史的十字街頭,我們可以做出正確的選擇,迎接面臨的挑戰。

  今晚,如果你我感同身受,有同樣的力量、同樣的急迫感、同樣的衝動和同樣的希望;如果我們都能行動起來,那麼我相信,從佛羅里達到俄勒岡,從華盛頓到緬因州,全國人民將會在11月積極行動起來,使得 約翰·凱利、約翰·愛德華茲分別宣誓就任總統、副總統之職,而國家也將就此走出低谷、重振旗鼓。暗夜即將過去,黎明即將到來。謝謝大家,願上帝保佑你們。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6 05:00
標題: 第7節:基 調 演 講(4)
英文原文

  Keynote Address at the 2004 Democratic National Convention

  July 27, 2004

  On behalf of the great state of Illinois, crossroads of a nation, land of Lincoln, let me express my deep gratitude for the privilege of addressing this convention. Tonight is a particular honor for me because, let's face it, my presence on this stage is pretty unlikely. My father was a foreign student, born and raised in a small village in Kenya. He grew up herding goats, went to school in a tin-roof shack. His father, my grandfather, was a cook, a domestic servant.

  But my grandfather had larger dreams for his son. Through hard work and perseverance my father got a scholarship to study in a magical place: America, which stood as a beacon of freedom and opportunity to so many who had come before. While studying here, my father met my mother. She was born in a town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world, in Kansas. Her father worked on oil rigs and farms through most of the Depression. The day after Pearl Harbor he signed up for duty, joined Patton's army and marched across Europe. Back home, my grandmother raised their baby and went to work on a bomber assembly line. After the war, they studied on the GI Bill, bought a house through FHA, and moved west in search of opportunity.

  And they, too, had big dreams for their daughter, a common dream, born of two continents. My parents shared not only an improbable love; they shared an abiding faith in the possibilities of this nation. They would give me an African name, Barack, or "blessed," believing that in a tolerant America your name is no barrier to success. They imagined me going to the best schools in the land, even though they weren't rich, because in a generous America you don't have to be rich to achieve your potential. They are both passed away now. Yet, I know that, on this night, they look down on me with pride.

  I stand here today, grateful for the diversity of my heritage, aware that my parents' dreams live on in my precious daughters. I stand here knowing that my story is part of the larger American story, that I owe a debt to all of those who came before me, and that, in no other country on earth, is my story even possible. Tonight, we gather to affirm the greatness of our nation, not because of the height of our skyscrapers, or the power of our military, or the size of our economy. Our pride is based on a very simple premise, summed up in a declaration made over two hundred years ago,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h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i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6 05:00
標題: 第8節:基 調 演 講(5)
That is the true genius of America, a faith in the simple dreams of its people, the insistence on small miracles. That we can tuck in our children at night and know they are fed and clothed and safe from harm. That we can say what we think, write what we think, without hearing a sudden knock on the door. That we can have an idea and start our own business without paying a bribe or hiring somebody's son. That we can participate in the political process without fear of retribution, and that our votes will he counted - or at least, most of the time.

  This year, in this election, we are called to reaffirm our values and commitments, to hold them against a hard reality and see how we are measuring up, to the legacy of our forbearers, and the promise of future generations. And fellow Americans - Democrats, Republicans, Independents - I say to you tonight: we have more work to do. More to do for the workers I met in Galesburg, Illinois, who are losing their union jobs at the Maytag plant that's moving to Mexico, and now are having to compete with their own children for jobs that pay seven bucks an hour. More to do for the father I met who was losing his job and choking back tears, wondering how he would pay $4,500 a month for the drugs his son needs without the health benefits he counted on. More to do for the young woman in East St. Louis, and thousands more like her, who has the grades, has the drive, has the will, but doesn't have the money to go to college.

  Don't get me wrong. The people I meet in small towns and big cities, in diners and office parks, they don't expect government to solve all their problems. They know they have to work hard to get ahead and they want to. Go into the collar counties around Chicago, and people will tell you they don't want their tax money wasted by a welfare agency or the Pentagon. Go into any inner city neighborhood, and folks will tell you that government alone can't teach kids to learn. They know that parents have to parent, that children can't achieve unless we raise their expectations and turn off the television sets and eradicate the slander that says a black youth with a book is acting white. No, people don't expect government to solve all their problems. But they sense, deep in their bones, that with just a change in priorities, we can make sure that every child in America has a decent shot at life, and that the doors of opportunity remain open to all. They know we can do better. And they want that choice.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6 05:01
標題: 第9節:基 調 演 講(6)
 In this election, we offer that choice. Our party has chosen a man to lead us who embodies the best this country has to offer. That man is John Kerry. John Kerry understands the ideals of community, faith, and sacrifice, because they've defined his life. From his heroic service in Vietnam to his years as prosecutor and lieutenant governor, through two decades in the United States Senate, he has devoted himself to this country. Again and again, we've seen him make tough choices when easier ones were available. His values and his record affirm what is best in us.

  John Kerry believes in an America where hard work is rewarded. So instead of offering tax breaks to companies shipping jobs overseas, he'll offer them to companies creating jobs here at home. John Kerry believes in an America where all Americans can afford the same health coverage our politicians in Washington have for themselves. John Kerry believes in energy independence, so we aren't held hostage to the profits of oil companies or the sabotage of foreign oil fields. John Kerry believes in the constitutional freedoms that have made our country the envy of the world, and he will never sacrifice our basic liberties nor use faith as a wedge to divide us. And John Kerry believes that in a dangerous world, war must be an option, but it should never he the first option.

  A while back, I met a young man named Shamus at the VFW Hall in East Moline, Illinois. He was a good-looking kid, six-two or six-three, clear-eyed, with an easy smile. He told me he'd joined the Marines and was heading to Iraq the following week. As I listened to him explain why he'd enlisted, his absolute faith in our country and its leaders, his devotion to duty and service, I thought this young man was all any of us might hope for in a child. But then I asked myself: Are we serving Shamus as well as he was serving us? I thought of more than 900 service men and women, sons and daughters, husbands and wives, friends and neighbors, who will not be returning to their hometowns. I thought of families I had met who were struggling to get by without a loved one's full income, or whose loved ones had returned with a limb missing or with nerves shattered, but who still lacked long-term health benefits because they were reservists. When we send our young men and women into harm's way, we have a solemn obligation not to fudge the numbers or shade the truth about why they're going, to care for their families while they're gone, to tend to the soldiers upon their return, and to never ever go to war without enough troops to win the war, secure the peace, and earn the respect of the world.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6 05:01
標題: 第10節:基 調 演 講(7)
Now let me be clear. We have real enemies in the world. These enemies must be found. They must be pursued and they must be defeated. John Kerry knows this. And just as Lieutenant Kerry did not hesitate to risk his life to protect the men who served with him in Vietnam, President Kerry will not hesitate one moment to use our military might to keep America safe and secure. John Kerry believes in America. And he knows it's not enough for just some of us to prosper. For alongside our famous individualism, there's another ingredient in the American saga.

  A belief that we are connected as one people. If there's a child on the south side of Chicago who can't read, that matters to me, even if it's not my child. If there's a senior citizen somewhere who can't pay for her prescription and has to choose between medicine and the rent, that makes my life poorer, even if it's not my grandmother. If there's an Arab American family being rounded up without benefit of an attorney or due process, that threatens my civil liberties. It's that fundamental belief - I am my brother's keeper, I am my sister's keeper - that makes this country work. It's what allows us to pursue our individual dreams, yet still come together as a single American family. "E pluribus unum." Out of many, one.

  Yet even as we speak, there are those who are preparing to divide us, the spin masters and negative ad peddlers who embrace the politics of anything goes. Well, I say to them tonight, there's not a liberal America and a conservative America - there'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here's not a black America and white America and Latino America and Asian America; there'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he pundits like to slice-and-dice our country into Red States and Blue States; Red States for Republicans, Blue States for Democrats. But I've got news for them, too. We worship an awesome God in the Blue States, and we don't like federal agents poking around our libraries in the Red States. We coach Little League in the Blue States and have gay friends in the Red States. There are patriots who opposed the war in Iraq and patriots who supported it. We are one people, all of us pledging allegiance to the stars and stripes, all of us defending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n the end, that's what this election is about. Do we participate in a politics of cynicism or a politics of hope? John Kerry calls on us to hope. John Edwards calls on us to hope. I'm not talking about blind optimism here - the almost willful ignorance that thinks unemployment will go away if we just don't talk about it, or the health care crisis will solve itself if we just ignore it. No, I'm talking about something more substantial. It's the hope of slaves sitting around a fire singing freedom songs; the hope of immigrants setting out for distant shores; the hope of a young naval lieutenant bravely patrolling the Mekong Delta; the hope of a millworker's son who dares to defy the odds; the hope of a skinny kid with a funny name who believes that America has a place for him, too. The audacity of hope!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6 05:01
標題: 第11節:基 調 演 講(8)
In the end, that is God's greatest gift to us, the bedrock of this nation; the belief in things not seen; the belief that there are better days ahead. I believe we can give our middle class relief and provide working families with a road to opportunity. I believe we can provide jobs to the jobless, homes to the homeless, and reclaim young people in cities across America from violence and despair. I believe that as we stand on the crossroads of history, we can make the right choices, and meet the challenges that face us. America!

  Tonight, if you feel the same energy I do, the same urgency I do, the same passion I do, the same hopefulness I do - if we do what we must do, then I have no doubt that all across the country, from Florida to Oregon, from Washington to Maine, the people will rise up in November, and John Kerry will be sworn in as president, and John Edwards will be sworn in as vice president, and this country will reclaim its promise, and out of this long political darkness a brighter day will come. Thank you and God bless you.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6 05:02
標題: 第12節:今晚,此刻,我們相信(1)
今晚,此刻,我們相信

  --巴拉克·奧巴馬在艾奧瓦黨團會議選舉獲勝之夜的演講 ,

  我衷心感謝艾奧瓦的公民們。

  眾所周知,有人說這一天永遠不會到來。

  有人說我們好高騖遠。

  有人說人民異見紛呈,悲觀失望,不可能再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眾志成城。

  但在這個一月的夜晚,在這個書寫歷史的時刻,你們做到了那些憤世嫉俗的人斷言我們做不到的事。五天後新罕布希爾州的選民也將完成你們的壯舉。在剛剛來到的2008年,美國人民也會完成同樣的壯舉。在學校和教堂,在小市鎮和大城市,你們--民主黨人、共和黨人、無黨派人士--熙熙攘攘地走到一起,自豪地宣稱:我們是一個國家,我們是一個民族;變革的時刻已經到來。你們還說,華盛頓被冷酷、萎縮和憤怒所淹沒,現在是超越這種政治手段、以相加替代分割的時刻,是在紅州和藍州建立變革聯盟的時刻。這是因為我們將以此在11月取勝,我們也將以此面對我們國家面臨的挑戰。

  我們選擇希望,拋棄恐懼;我們選擇聯合,拒絕分裂;我們向美利堅高聲宣布變革就在眼前。

  你們宣布,政治說客自以為他們的財富和影響力比公眾輿論的威力更大,但是他們並不擁有這個政府。政府是我們的,我們正在把它收回。

  人民此刻需要這樣一位總統:他能誠實面對機遇和挑戰;即使跟人民見解不同也會傾聽和了解他們的想法;他不僅要說人民願意聽到的話,更要提供人民需要知道的信息。如果新罕布希爾也給我今晚艾奧瓦給我的機會,我將會是這樣一位總統。

  感謝你們。

  我會是這樣一位總統:讓每個人都能看上病和看得起病。我在伊利諾伊州就通過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的攜手合作實現了這一目標。

  我會是這樣一位總統:終止所有把工作運往海外的公司的稅收優惠政策,並給美國最值得享受減稅的中產階級減稅。

  我會是這樣一位總統:讓農場主、科學家和企業家發揮他們的創造力,使我們國家一勞永逸地擺脫石油的主宰。

  最後,我會是這樣一位總統:我要結束伊拉克戰爭並讓我們的士兵回家;我要恢復我們的道德地位;我知道"9·11"不是騙取選票的借口,而是使美國和世界聯合起來應對21世紀這個世界面臨的共同威脅:恐怖主義和核擴散,全球變暖和貧困,種族屠殺和疾病。

  今晚,因為艾奧瓦公民的選擇,我們距離那樣的美國藍圖又近了一步。在此,我特別想感謝選舉的組織者和各個投票站的站長、志願者和我的競選團隊的工作人員。沒有你們就沒有今晚的勝利。

  當我站在這裡表達謝意時,我想有必要感謝我的至愛,奧巴馬家庭的堅實後盾,競選旅途的殿後者,米歇爾·奧巴馬。

  我明白你們不是為了我才這樣做的。你們這樣做,你們這樣做,是因為你們堅信一個美國信念,那就是,無論條件多麼艱難困苦,相信這個國家的人是可以改變它的。

  我明白這一點,我明白這一點,是因為雖然我此刻站在這裡,我永遠也不會忘記我的行程從芝加哥的街頭開始。我曾經做過你們為我的競選和艾奧瓦所有的競選做過的一切:組織,工作,為了讓人民的生活能夠得到一點點改善而奮鬥。

  我知道這樣的工作的艱辛,睡眠不足,薪酬低微,大量的自我犧牲,失望常常伴隨著我們。但是偶爾,僅僅是偶爾,也會有像今晚這樣的時刻,在這樣一個夜晚,這樣一個我們數年後想起來會自豪地說那個更好的美國就是從那個時刻開始的夜晚。在這樣的美國,我們實現了我們堅信不移的變革:更多的家庭看得起病;我們的孩子,我的女兒瑪利亞和薩沙和你們的孩子會生活在一個更乾淨和更安全的星球上;世界將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待美國,而美國將把自己看作一個更少歧見、更多團結的國家。

  這一刻是勇往直前的人擊敗了華盛頓總是說戰無不勝的人的時刻。

  這一刻是我們拆除長久分裂我們的藩籬,讓不同黨派和不同年齡的人們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聯合起來,並給那些從不過問政治的人們一個關心政治的理由的一刻。

  這一刻是我們終於擊退恐懼、疑慮和犬儒主義政治的一刻,是我們用國家攜手向上替代政客相互踐踏的政治的一刻。這是我們期待的那一刻。

  數年後,遙想往事,你們也許會說,就是這一刻,在這個地方--美國人民記起希望究竟意味著什麼。

  幾個月以來,我們因為談論希望而遭到挖苦,甚至嘲弄。

  但我們一直認為,希望不是盲目的樂觀主義。希望不是忽視未來的艱巨任務或橫亘在我們前行道路上的障礙。希望不是置身事外或從拚鬥中退縮。希望是我們心中堅守一種東西:它告訴我們,不管遭遇多少艱難險阻,只要有勇氣去爭取,只要願意付出努力和艱辛,更好的東西就會等待我們。

  我在一個來自樟泉(Cedar Rapids)的年輕女士的眼中看到了希望:她白天全天在大學上課,晚上加夜班,但卻仍然不能負擔生病的妹妹的醫療費;但她仍相信這個國家會提供她實現夢想的機會。

  我從一個來自新罕布希爾州的婦女的聲音中聽到了希望:她告訴我自從她的侄兒奔赴伊拉克戰場她就一直感到憂慮;但是她每晚睡覺前都要為侄子的安全回歸祈禱。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6 05:02
標題: 第13節:今晚,此刻,我們相信(2)
希望引領一群殖民者揭竿而起反對一個帝國;希望引領我們偉大的祖先解放了一個大陸,復活了一個民族;希望引領青年男女為了自由圍坐在(不向黑人提供服務)的餐桌旁,引領他們勇敢地面對高壓水龍,穿越(阿拉巴馬州的)塞爾瑪和蒙哥馬利。

  希望,希望引領我今天來到這裡,--我的父親來自肯亞,母親來自堪薩斯,這樣的故事只可能發生在美利堅合眾國。希望是美利堅民族的基石,希望是我們執著的信仰:我們的命運不是被人寫就,而是要由我們自己寫就,由那些不願意勉強接受這個世界並信心百倍地按照它應該變成的藍圖去改造它的男男女女們寫就。

  這就是我們從艾奧瓦開始的開拓,這也是我們要向新罕布希爾州和其他州傳達的信息。我們順利的時候沒有忘記它,失利的時候也沒有忘記它。這個信息可以幫助我們一塊磚一塊磚地、一條街道一條街道地、一隻接一隻布滿老繭的手地去改變這個國家。團結起來,普通人也能鑄就宏圖偉業,因為我們不是紅色的州或藍色的州的組合,我們是美利堅合眾州。在此刻,在這次選舉中,我們樂於再次相信。謝謝,艾奧瓦。

  英文原文

  Remarks of Senator Barack Obama: Iowa Caucus Night Des Moines, IA

  January 03, 2008

  Thank you, Iowa.

  You know, they said this day would never come.

  They said our sights were set too high.

  They said this country was too divided; too disillusioned to ever come together around a common purpose.

  But on this January night - at this defining moment in history - you have done what the cynics said we couldn't do. You have done what the state of New Hampshire can do in five days. You have done what America can do in this New Year, 2008. In lines that stretched around schools and churches; in small towns and big cities; you came together as Democrats, Republicans and Independents to stand up and say that we are one nation; we are one people; and our time for change has come.

  You said the time has come to move beyond the bitterness and pettiness and anger that's consumed Washington; to end the political strategy that's been all about division and instead make it about addition - to build a coalition for change that stretches through Red States and Blue States. Because that's how we'll win in November, and that's how we'll finally meet the challenges that we face as a nation.

  We are choosing hope over fear. We're choosing unity over division, and sending a powerful message that change is coming to America.

  You said the time has come to tell the lobbyists who think their money and their influence speak louder than our voices that they don't own this government, we do; and we are here to take it back.

  The time has come for a President who will be honest about the choices and the challenges we face; who will listen to you and learn from you even when we disagree; who won't just tell you what you want to hear, but what you need to know. And in New Hampshire, if you give me the same chance that Iowa did tonight, I will be that president for America.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6 05:02
標題: 第14節:今晚,此刻,我們相信(3)
Thank you.

  I'll be a President who finally makes health care affordable and available to every single American the same way I expanded health care in Illinois by bringing Democrats and Republicans together to get the job done.

  I'll be a President who ends the tax breaks for companies that ship our jobs overseas and put a middle-class tax cut into the pockets of the working Americans who deserve it.

  I'll be a President who harnesses the ingenuity of farmers and scientists and entrepreneurs to free this nation from the tyranny of oil once and for all.

  And I'll be a President who ends this war in Iraq and finally brings our troops home; who restores our moral standing; who understands that 9/11 is not a way to scare up votes, but a challenge that should unite America and the world against the common threat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ommon threats of terrorism and nuclear weapons; climate change and poverty; genocide and disease.

  Tonight, we are one step closer to that vision of America because of what you did here in Iowa. And so I'd especially like to thank the organizers and the precinct captains; the volunteers and the staff who made this all possible.

  And while I'm at it, on "thank yous," I think it makes sense for me to thank the love of my life, the rock of the Obama family, the closer on the campaign trail; give it up for Michelle Obama.

  I know you didn't do this for me. You did this-you did this because you believed so deeply in the most American of ideas - that in the face of impossible odds, people who love this country can change it.

  I know this-I know this because while I may be standing here tonight, I'll never forget that my journey began on the streets of Chicago doing what so many of you have done for this campaign and all the campaigns here in Iowa - organizing, and working, and fighting to make people's lives just a little bit better.

  I know how hard it is. It comes with little sleep, little pay, and a lot of sacrifice. There are days of disappointment, but sometimes, just sometimes, there are nights like this - a night-a night that, years from now, when we've made the changes we believe in; when more families can afford to see a doctor; when our children-when Malia and Sasha and your children-inherit a planet that's a little cleaner and safer; when the world sees America differently, and America sees itself as a nation less divided and more united; you'll be able to look back with pride and say that this was the moment when it all began.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6 05:03
標題: 第15節:今晚,此刻,我們相信(4)
This was the moment when the improbable beat what Washington always said was inevitable.

  This was the moment when we tore down barriers that have divided us for too long - when we rallied people of all parties and ages to a common cause; when we finally gave Americans who'd never participated in politics a reason to stand up and to do so.

  This was the moment when we finally beat back the politics of fear, and doubt, and cynicism; the politics where we tear each other down instead of lifting this country up. This was the moment.

  Years from now, you'll look back and you'll say that this was the moment - this was the place - where America remembered what it means to hope.

  For many months, we've been teased, even derided for talking about hope.

  But we always knew that hope is not blind optimism. It's not ignoring the enormity of the task ahead or the roadblocks that stand in our path. It's not sitting on the sidelines or shirking from a fight. Hope is that thing inside us that insists, despite all evidence to the contrary, that something better awaits us if we have the courage to reach for it, and to work for it, and to fight for it.

  Hope is what I saw in the eyes of the young woman in Cedar Rapids who works the night shift after a full day of college and still can't afford health care for a sister who's ill; a young woman who still believes that this country will give her the chance to live out her dreams.

  Hope is what I heard in the voice of the New Hampshire woman who told me that she hasn't been able to breathe since her nephew left for Iraq; who still goes to bed each night praying for his safe return.

  Hope is what led a band of colonists to rise up against an empire; what led the greatest of generations to free a continent and heal a nation; what led young women and young men to sit at lunch counters and brave fire hoses and march through Selma and Montgomery for freedom's cause.

  Hope-hope-is what led me here today - with a father from Kenya; a mother from Kansas; and a story that could only happen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Hope is the bedrock of this nation; the belief that our destiny will not be written for us, but by us; by all those men and women who are not content to settle for the world as it is; who have the courage to remake the world as it should be.

  That is what we started here in Iowa, and that is the message we can now carry to New Hampshire and beyond; the same message we had when we were up and when we were down; the one that can change this country brick by brick, block by block, calloused hand by calloused hand - that together, ordinary people can do extraordinary things; because we are not a collection of Red States and Blue States, we are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at this moment, in this election, we are ready to believe again. Thank you, Iowa.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6 05:03
標題: 第16節:更完善的聯邦(1)
更完善的聯邦

  --巴拉克·奧巴馬3月18日在費城就種族問題發表的演講 ,

  我們美利堅合眾國的人民,為了組織一個更完善的聯邦……  

  221年前,在至今仍在對面街頭屹立的建築物大廳內,一群人聚集一堂,以這寥寥數語,開始了美國疑難重重的民主實驗。在持續至1787年春天的費城制憲會議上,農夫和學者、遠涉重洋前來躲避暴政和迫害的政治家和愛國者發出的獨立宣言終於成為現實。

  他們制定的文件雖最終簽署完畢,但仍屬未竟之業。這個文件被美國奴隸制的原罪所玷污,但因各殖民地對此意見不一,制憲會議陷入僵局。最後開國元勛們決定允許奴隸買賣至少再繼續20多年,留待後人拿出最終解決方案。

  當然,對奴隸制問題的回答已經被納入這部憲法--憲法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想為核心;憲法要求保障人民的自由、正義,以及一個可以而且應該隨時間的推移不斷完善的聯邦國家。

  然而,紙上的文字不足以打碎奴隸的枷鎖,也不足以使各種膚色和信仰的美國男女公民充分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為縮小我們的理想境界與各時代現實之間存在的差距,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美國人繼續抗議,繼續奮鬥,在街頭和在法庭,通過內戰和公民抗爭行動,且往往需要冒極大的危險,自覺自願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這就是我們在這次競選活動開始之初確定的任務之一--繼續我們先輩走過的漫漫征途,走向更公正、更平等、更自由、更有關愛之心和更繁榮的美國。我選擇在歷史上的這一時刻競選總統,因為我堅信,除共思解厄之策之外,我們無法迎接我們的時代面臨的挑戰--除非我們使我們的國家日臻完善,懂得我們或許各有各種不同的經歷,但我們懷有共同的希望;我們或許外貌不同,可能來自不同的地方,但我們都希望朝同一個方向前進--為我們的子孫後代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這一信念來自於我對美國人民的浩然正氣和慷慨大度的篤信不疑。這一信念也來自於我本人作為一個美國人的經歷。

  我是肯亞(Kenya)一黑人男子和堪薩斯(Kansas)一白人女子的兒子。我在白人外祖父和外祖母的撫養下長大成人。外祖父度過了大蕭條時期,二戰期間在巴頓(Patton)的部隊服役;外祖父赴海外服役期間,外祖母在萊文沃斯堡(Fort Leavenworth)一個轟炸機裝配線上工作。我曾在美國一些最好的學校就讀,也曾在全世界最貧窮的國家生活過。我與一美國黑人結婚,她身上流著奴隸和奴隸主的血,我們又將這一血統傳給了我們的兩個寶貝女兒。我有各種族和各種膚色的兄弟姐妹、甥舅叔侄和堂兄表妹散居三大洲。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在全世界任何別的國家都不可能有我這樣的經歷。

  這種經歷並沒有使我成為最符合標準的候選人,但在我的基因里烙上了這樣一種觀念:這個國家超越了其各組成部分的總和--縱有萬千之眾,我等實為一體。

  與預期的情況相反,在這次競選活動的第一年,我們發現美國人民多麼希望聆聽呼喚團結的聲音。儘管有人總會純粹通過種族的過濾鏡看待我的候選人地位,我們還是在一些白人比例最高的州贏得了引人注目的勝利。在至今依然飄揚著邦聯旗幟的南卡羅來納州(South Carolina),我們建立了美國非洲裔和美國白人的強大聯盟。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6 05:04
標題: 第17節:更完善的聯邦(2)
這並不是說種族問題沒有成為競選的一個議題。在競選的各個階段,有些評論員或認為我"太黑",或認為我"還不夠黑"。在南卡羅來納州舉行初選前的一星期,我們看到種族緊張關係激起的漣漪。新聞媒體從投票后民調結果中竭力搜尋種族分化的最新證據,不僅涉及白人和黑人,而且涉及黑人和棕色人種。

  然而,近兩個星期,競選中有關種族問題的討論出現了特別重大的分歧。

  根據其中一種有代表性的意見,我們聽到有人以暗示的方式說,我參加競選在某種意義上是平權計劃(affirmative action)的一種實踐,純粹以自由派人士希望廉價獲得種族和解的天真願望為依據。根據另一種有代表性的意見,我們聽到我以前的牧師傑里邁亞·賴特(Jeremiah Wright)用煽動性語言發表的言論,其觀點不僅有可能擴大種族分歧,而且有損於我國之偉大和美德,自然引起白人和黑人兩方面的不滿。

  賴特牧師引發了這樣的爭議,我已經用毫不含糊的語言批評了他的言論。然而,對某些人來說,一些使其感到困惑的問題仍揮之不去。我過去是否知道他有時激烈地批評美國的對內、對外政策?當然知道。我在教堂聽他佈道時,是否曾聽到他發表會被認為有爭議的言論?聽到過。對他的很多政治觀點,我是否有強烈的不同看法?一點不錯--我可以肯定,你們中間的很多人也曾聽到你們的牧師、神父或拉比發表你們十分不同意的觀點。

  但是,引起最近這場風暴的言論不僅僅具有爭議性,也不僅僅是一位宗教領袖對其認為的不公正大張撻伐的行動。更重要的是,這些言論以嚴重扭曲的方式看待我國--認為白人種族主義盛行,美國的不足之處被無限誇大,美國一切眾所周知的好的方面被無限貶低。

  為此,賴特牧師的言論不僅是錯誤的,而且會製造分裂,在我們需要團結的時候製造分裂;在我們需要同心同德解決一系列極為重要的問題的時候借種族問題發難--這些問題包括兩場戰爭、恐怖主義威脅、經濟下滑、長期的健保危機和有可能造成嚴重破壞的氣候變化等。這些問題既不是黑人的問題,不是白人的問題,不是拉美裔的問題,也不是亞裔的問題,而是我們大家面臨的共同問題。

  鑒於我的背景、我的從政經歷、我明確表明的價值觀和理想,毫無疑問我批評上述觀點的聲明對某些人來說仍不足為訓。他們可能會問,我為什麼原來就與賴特牧師聯繫在一起?為什麼不參加別的教會?坦率地說,假設我對賴特牧師的了解完全來自電視和You Tube反覆播放的那些佈道錄像,或者假設"三一聯合基督教會"(Trinity United Church of Christ)的實際情況完全符合某些評論員喋喋不休的諷刺性描述,毫無疑問我也會有差不多類似的反應。

  但真實的情況是,我對這個人的了解不僅如此。我在20多年前首次見到的這個人引導我信仰基督教,教導我有責任相互愛護;有責任照顧病弱,扶助窮人。這個人曾作為一名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為國效力;曾在美國一些最好的大學和研究班學習和講課。30多年來,他主持的教會一直為社區服務,在人世間施上帝之仁--收容無家可歸者,為人們解危濟困,提供日托和獎學金服務,赴監獄傳經佈道,援助艾滋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等。

  在我的第一本書《我父親的夢想》(Dreams From My Father)中,我描述了我在三一教會第一次聽牧師佈道的感受: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6 05:04
標題: 第18節:更完善的聯邦(3)
"人們開始呼喊,從座位上站起來,鼓掌歡呼,牧師的聲音在一股強勁的風流中回蕩,直衝教堂屋椽……只聽見一個單詞--希望!--我從中聽到了弦外之音;在這個十字架腳下,在全城成千上萬的教會裡,我可以想象,普通黑人的經歷已經與大衛(David)和歌利亞(Goliath)、摩西(Moses)和法老(Pharaoh)、獅穴里的基督徒、《以西結書》(Ezekiel)中的遍地骸骨交匯融合。這些情景關乎生存、自由和希望--已成了我們的經歷,我的經歷;灑下是我們的血,流下的是我們的淚;直到如今陽光明媚的日子,這個黑人教會再次宛如一艘航船,承載著一個民族走過的歷程,駛往未來的世代,奔向更廣闊的世界。我們的磨難和勝利既獨特又具有普遍性,既是黑人的經歷,又不僅僅是黑人的經歷;回首我們的歷程,種種經歷和歌聲使我們獲得重尋記憶的途徑,我們無需為往事感到羞愧…… 可能值得全體人民探究和珍視的記憶--我們不妨以此為起點開始重建。"

  這就是我在三一教會的感受。如同全國其他黑人主流教會一樣,三一教會代表了整個黑人群體--醫生、靠福利為生的母親、模範學生、昔日的街頭幫派成員等等。如同其他黑人教會一樣,三一教會的誦經活動充滿了喧騰的笑聲,有時還參雜著不登大雅之堂的幽默。這些活動時時伴隨著舞蹈、掌聲、尖叫和呼喊,在不習慣的人聽來可能顯得刺耳。教會可謂千人千面,包羅萬象,有慈祥和兇殘,有極度聰明和令人吃驚的無知,有奮鬥和成功,有愛和認同,有怨恨和偏見,凡此種種構成了美國黑人的整體。

  這或許有助於解釋我與賴特牧師的關係。儘管他並不完美,但他對於我有如親人。他堅定了我的信念,擔任我的證婚人,為我的孩子施洗禮。在我與他交談的過程中,我從未聽他用詆毀的言辭談論任何種族群體,也從未以不禮貌和不尊重的態度對待他所接觸的白人。他本身也帶有他辛勤服務了許多年的群體存在的矛盾--包括好與壞兩個方面。

  我不能切斷與他的聯繫,如同我不能切斷與黑人社區的聯繫。我不能切斷與他的聯繫,如同我不能切斷與白人祖母的聯繫--她是將我撫養成人的婦女,為我一再做出犧牲的婦女,一位愛我如同愛世間一切的婦女,但也是一位曾經承認對街頭擦肩而過的黑人男子感到恐懼的婦女,一位不只一次因流露出種族或族裔成見而令我頹喪的婦女。

  這些人與我息息相關。他們也是我摯愛的美國的一份子。

  有些人會認為,這些話是在替根本不可原諒的言論辯解或開脫。我可以向你們保證,事實並非如此。我認為,政治上比較穩妥的辦法是,讓這段插曲成為過去,但願從此銷聲匿跡。我們可以指責賴特牧師心態偏激,屬蠱惑人心之徒,如同有些人在傑拉爾丁·費拉羅(Geraldine Ferraro)最近發表言論后指責她帶有某種根深蒂固的種族偏見一樣。

  但我認為種族問題是這個國家當前絕不可忽視的一個問題,否則我們就可能重蹈賴特牧師佈道時的覆轍,對美國存在的問題發表觸犯眾怒的言論--以簡單化、帶有成見和誇大其詞的方式看待消極的方面,以至達到歪曲事實的程度。

  事實是,這幾個星期出現的言論和問題說明這個國家種族問題的複雜性,而我們從來沒有為徹底解決這個問題真正盡已所能--這是我們聯邦國家尚待完善的一個方面。現在我們如果迴避問題,如果簡單地退守各自的陣營,就永遠不能齊心協力地應對醫療、教育以及使每個美國人都找到好工作等方面的挑戰。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6 05:04
標題: 第19節:更完善的聯邦(4)
要認清這個現實,就必須謹記我們是怎樣走到今天的。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曾經寫道:"過去並未死亡,也未被埋葬。事實上,過去甚至並沒有成為過去。"我們沒有必要在這裡列舉這個國家種族不公正的一樁樁往事。但我們的確有必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記,今天美國非洲裔群體存在的諸多差距可以直接追溯到早期前輩們因受奴隸制遺毒和吉姆·克羅(Jim Crow)之害遭受的代代相傳的種種不平等。

  以往受種族隔離之害的學校成為劣質學校,現在這類學校依然如此;在布朗訴教育局案(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發生50年後的今天,我們還沒有消除這種現象。他們提供如此劣質的教育,不論以前還是現在,都造成了今日黑人學生與白人學生之間普遍存在的學業鴻溝。

  以往合法的歧視行為--往往以暴力手段阻止黑人擁有地產,不向美國非洲裔業主發放貸款,不讓黑人房主享受聯邦住房管理局(FHA)抵押貸款,不讓黑人加入工會、警察和消防所--意味著黑人家庭無力聚斂任何值得傳給子孫後代的財富。歷史說明了黑人與白人之間出現財富和收入鴻溝的原因,也揭示了今日許許多多城市和鄉村地區貧民窟高度集中的根源。

  黑人男性缺少經濟機會,因無力養家糊口而感到羞愧和沮喪,導致黑人家庭每況愈下--多年來,福利政策可能已使這個問題更形惡化。許許多多的城市黑人社區缺乏基本服務--供兒童玩耍的公園、執行巡邏任務的警察、定期收垃圾的服務以及建築規範的執行--都促成了暴力、衰敗和疏漏的惡性循環,至今仍繼續對我們造成困擾。

  賴特牧師及其同時代的美國非洲裔就是在這樣的現實中成長的。他們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長大成人,當時這個國家仍在實行種族隔離的法令,人們的機會也受到高度制約。但問題的重要性並不在於有多少人因受到歧視遭遇失敗,而在於有多少男性和女性戰勝了困境;有多少人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為我這樣的後來者開闢了一條道路。

  然而,在所有這些人付出大量血汗實現自己的美國夢的同時,還有很多人沒有成功--可以說,出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他們最終都被歧視擊垮。失敗造成的影響也延續到後代子孫--我們看到那些年輕男子,還有越來越多的年輕女子,在街頭巷尾遊盪,或在我們的監獄里熬日子,對未來沒有任何希望和憧憬。即使是那些功成名就的黑人,種族和種族主義問題也繼續從根本上決定著他們的世界觀。對於賴特牧師同時代的男男女女,對羞辱、疑慮和恐懼的記憶並沒有淡出;那些年代留下的憤怒和怨恨也沒有消逝。這種憤怒可能不會在公共場合顯露,也不會向白人同事或白人朋友表示。但在理髮店和飯桌上卻可以聽到這種聲音。這種憤怒情緒有時也被政治人物利用,以種族為爭取選票的砝碼,或藉此為自己的失利開脫。

  星期天上午在教堂的講壇上和坐席間,時而也會聽到這種聲音。很多人聽到賴特牧師在幾次佈道時表露的憤怒情緒,不免感到驚愕,其實這不過是驗證了一句老話:美國生活中種族界限最鮮明的時刻是星期天上午。這種憤怒情緒往往適得其反;事實上,這種情緒經常會分散人們解決實際問題的精力;使我們難以正視我們自身狀況的複雜性,妨礙美國非洲裔群體結成實現真正轉變所必需的聯盟。但這種憤怒切實存在;而且影響巨大;單憑主觀願望否認其存在,在不了解其根源的情況下橫加指責,只能加深不同種族之間業已存在的誤解。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6 05:05
標題: 第20節:更完善的聯邦(5)
事實上,一些白人群體也懷有類似的憤怒情緒。大多數屬於勞動階層和中產階層的美國白人並不覺得他們作為白種人享受到了什麼特權。他們走過的歷程就是移民走過的歷程--因為對他們而言,沒有人贈與過他們任何東西,他們完全是白手起家。他們一輩子勤懇工作,到頭來卻有很多人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工作被輸出到海外,苦幹了一生養老金卻付諸東流。他們深感前途未卜,漸漸與自己的夢想失之交臂;在這個薪酬不見增加的全球競爭時代,機會被視為一種零和遊戲,你的夢想成真就意味著我的夢想破滅。因此,當他們知道自己的子女只能乘校車到城鎮另一頭的學校上學時;當他們聽說,為了糾正不平等現象,一名美國非洲裔得到照顧,獲得一份好工作或被一所好大學錄取,但那一段不平等的歷史根本不是他們的過錯時;當他們對城區犯罪活動的憂慮被說成是某種偏見時;不滿情緒便一天天加深。

  與存在於黑人群體的憤怒情緒一樣,這些不滿情緒往往不會在相互禮遇的場合顯露。但這種不滿對至少一代人的政治結構產生了影響。對於福利政策和平權法案的種種不滿促成了里根聯盟(Reagan Coalition)的形成。為了贏得選舉的勝利,政界人物經常利用人們對犯罪的恐懼心理。談話節目主持人和保守派媒體評論員不惜付出一生的精力批駁對種族主義的不實指控,與此同時卻認為對種族不公正和種族不平等的正當討論只不過是所謂社會規範(political correctness)的問題或逆向種族主義的表現。

  正如黑人的憤怒情緒往往適得其反,白人的這些不滿情緒也導致注意力的轉移,忽視了中產階層的壓力的真正根源--以內線交易、有漏洞的會計制度和貪圖眼前利益為特徵的公司文化;華盛頓被遊說團體和特殊利益集團操縱的局面;只考慮少數人利益而不顧廣大民眾利益的經濟政策。然而,僅憑主觀願望要求美國白人拋棄不滿情緒,斷言他們受人誤導甚至給他們貼上種族主義者的標籤,但同時並沒有認識到他們的深切憂慮是合情合理的--也加深了種族鴻溝,阻礙了通往相互理解的道路。

  這就是我們目前的情況。多年來,我們始終處於種族僵持的局面,難以自拔。與某些人對我提出的批評恰恰相反,不論他們是白人還是黑人,我從來沒有天真到以為單憑一屆選舉,單憑一名候選人參選,就能超越種族差異,更不用說是像我這樣並不完美的候選人了。

  但我執著地表明一個堅定的信念--這個信念植根於我對上帝的信仰和對美國人民的信心--只要齊心協力,我們便能癒合一些歷史遺留的種族傷痕。事實上,若想在完善聯邦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我們無其他選擇。

  對美國非洲裔群體而言,這條道路意味著承受我們的歷史重負,但不做歷史的犧牲品。這意味著繼續堅持在美國生活的方方面面完全享有公正待遇的要求。但也意味著將我們的具體訴求--要求改善醫療、教育和就業狀況等,同全體美國人民的共同追求相結合--為打破玻璃天花板而艱苦奮鬥的白人女性、被解僱的白人男子、忙於養家糊口的外來移民等。這意味著對自己的生活承擔全部責任--要求做父親的盡更多的義務,花更多的時間陪伴子女,讀書給他們聽,讓他們懂得雖然在今後的生活中可能遇到困難和歧視,但絕不能喪失希望,絕不能消極厭世;必須始終堅信能由自己書寫今後命運的篇章。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6 05:05
標題: 第21節:更完善的聯邦(6)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典型美國式的--而且的確屬於保守派的--自助觀念也經常在賴特牧師的佈道詞中出現。但我從前的這位牧師往往無法理解的是,依靠自助同時也需要相信社會能夠發生嬗變。

  賴特牧師的佈道詞存在的重大謬誤不在於他談到我們社會的種族主義。問題在於他的話似乎認為我們的社會是靜止的;似乎從未取得任何進展;似乎這個國家--一個使他所屬群體的一名成員有可能競選國家最高公職並促使白人與黑人、拉美裔與亞裔、富人與窮人、年輕人與老年人相互融匯的國家--仍然無可救藥地與悲慘的往事捆綁在一起。但我們了解的情況--我們已看到的情況--是,美國能夠發生嬗變。這是這個國家特有的天賦。我們已經取得的成績為我們帶來希望--敢於希望的勇氣--爭取我們明天能夠和必須實現的目標。

  在白人社區,改善聯邦國家的道路意味著,需要承認美國非洲裔群體經歷的痛苦不僅僅存在於黑人的心中;歧視的遺風--以及目前發生的各種歧視事件,雖然不像過去那樣明顯--已是無可置疑的事實,必須得到解決。不只停留在口頭上,而且需要付諸行動--扶持我們的學校和我們的社區;加強執行民權法,保證我們刑事司法系統公正不倚;為這一代人架起以往歷代人從未獲得的機會的梯子。這要求所有的美國人認識到,你實現自己的理想不必以犧牲我的理想為代價;注重黑人、黃種人和白人孩子的健康、福利和教育最終有助於全美國的繁榮。

  最終需要的恰恰是世界上所有偉大宗教所要求的--我們希望別人怎樣對待自己,我們也需要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別人。經書告訴我們,讓我們成為我們弟兄的庇護人。讓我們成為我們姐妹的庇護人。讓我們尋求我們相互之間共同的利益,也讓我們的政治生活體現這種精神。

  我們的國家可以有所選擇。我們可以接受滋生分裂、衝突和消極態度的政治。我們可以僅在發生引人矚目的事件時談論種族問題--正如我們在OJ審判時所做的,或在悲劇發生之後,正如我們在"卡特里娜"(Katrina)颶風災后所做的--或作為晚間新聞的談資。我們可以每天在每一個頻道播放賴特牧師的佈道情景,從現在直到大選繼續評頭論足,並且在競選中只提一個問題,即美國人民是否認為我在某種程度上相信或同情他那些最激烈的言辭。我們可以猛烈抨擊希拉里(Hillary)一位支持者的某些失言之處,以此證明她在打種族牌,或者我們可以揣測,白人男子是否會在大選期間全體投向約翰·麥凱恩(John McCain),不再考慮他提出的政策。

  我們可以這樣做。

  不過,如果我們真的這樣做,我可以告訴大家,下次選舉時,我們會談論其他一些枝節性話題。於是就會有下一次,還會有再下一次。結果是一成不變。這是一種選擇。或者,此時此刻,在這次選舉期間,我們可以共同表示:"這次決不再如此。"

  這一次我們要談的是衰敗的學校,這樣的學校剝奪了黑人和白人的孩子、亞裔和拉美裔的孩子、印第安人的孩子的前途。這一次,我們希望不再抱消極的態度,不再認為這些孩子不會讀書;不再認為這些外貌與我們不同的孩子是別人的問題。美國的孩子不應該如此,他們都是我們的孩子,我們不應該讓他們在21世紀的經濟中掉隊。這次決不再如此。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6 05:06
標題: 第22節:更完善的聯邦(7)
這一次我們要談的是,在急診室排隊的病人中為什麼都是沒有醫療保險的白人、黑人和拉美裔;他們自身沒有能力戰勝華盛頓的特別利益集團,但如果我們攜手努力,他們就能與之抗衡。

  這一次我們要談的是,曾經給各種族的男男女女提供體面生活的工廠如今已被關閉,曾經屬於各宗教、各地區和各行各業美國人的住房如今被迫出售。這一次我們要談的是,真正的問題不是與你外貌不同的人會奪走你的工作;而是因為你服務的公司僅為了獲得一份利潤將你的工作轉移到海外。

  這一次我們要談的是,每一種膚色和信仰的男女軍人在同一面令人引以為豪的旗子下共同效力、共同奮戰、共同流血。我們要談的是,如何使他們撤出這場根本不該得到授權而且根本不該進行的戰爭並返回家園。我們要談的是,我們將如何關心他們及其家人,給予他們應得的福利,以此表達我們的愛國熱忱。

  如果我不真誠地相信,這就是廣大美國人民對美國的期望,我就不會競選總統。這個聯邦國家或許永遠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但一代又一代人已經證明,情況總能得到改善。今天,每當我對這種可能性感到懷疑或抱態度消極時,給我帶來最大希望的是下一代--年青的一代,他們對變革的態度、信心和開放的胸懷已經使這次選舉具有劃時代意義。

  我今天特別想為各位說一段故事--我曾非常榮幸地在金博士(Dr. King)誕辰之日講述過這一故事,地點是亞特蘭大(Atlanta)金博士主持的"以便以謝"浸禮會(Ebenezer Baptist)教堂。

  一位名叫阿什利·巴亞(Ashley Baia)的23歲白人年輕女子為我們組織南卡羅來納州弗洛倫斯市(Florence, North Carolina)的競選活動。自這次競選開始以來,她始終在這個以美國非洲裔為主的社區組織活動。有一天她參加了一場圓桌討論會,大家輪流講述自己的情況以及他們為什麼來參加討論會。

  阿什利說,她9歲那年,母親得了癌症,有幾天沒有上班,為此遭到解僱,也失去了醫療保險。她們不得不申請破產。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幫助母親,阿什利決定必須做些什麼。

  她知道,食品是她們生活開支最大的項目之一。阿什利設法讓母親相信,她實在最喜歡和最想吃的是芥末調味三明治。因為,這是最省錢的吃法。

  她這樣維持了一年,直到她母親情況好轉;她向參加圓桌討論會的人說,她參加我們競選工作,原因是能夠為美國其他數百萬也願意並且也需要幫助自己父母的兒童提供一些幫助。

  現在的阿什利或許也可能做出不同的選擇。在這個過程中,說不定有人曾對她說,她母親遇到這些問題,其根源是依靠福利生活但懶惰不願工作的黑人,或者是非法進入美國的拉美裔。然而,她沒有另做選擇。她尋找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反對不公正現象。

  總之,阿什利說完自己的往事後,逐個問在座的人,他們為什麼支持這次競選。大家的經歷和理由都不盡相同。許多人都談到具體問題。最後,輪到一位老年黑人,老人一直靜靜地坐在那裡。阿什利問他為什麼來參加討論會。他沒有提出任何具體問題。他沒有談醫療保健或經濟問題。他沒有提教育,也沒有提伊拉克戰爭。他沒有說他來到這裡是因為巴拉克·奧巴馬。他只向在座的人說:"我因阿什利而來。"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6 05:06
標題: 第23節:更完善的聯邦(8)
"我因阿什利而來"。就此話本身而言,這名白人女孩與這位老年黑人一瞬間的相互認同並不足以說明問題,不足以為病者提供醫療照顧,不足以為失業者提供工作,也不足以為我們的孩子提供教育機會。

  但這是我們的起點。我們的聯邦國家可以從此日益強盛。自一批愛國者在費城簽署這份文件以來,無數世代的人們在這221年中已經認識到這一點。這是走向完美的起點。

  英文原文

  Remarks of Senator Barack Obama: 'A More Perfect Union'

  Philadelphia, PA

  March 18, 2008

  "We the people, in order to form a more perfect union."

  Two hundred and twenty one years ago, in a hall that still stands across the street, a group of men gathered and, with these simple words, launched America's improbable experiment in democracy. Farmers and scholars; statesmen and patriots who had traveled across an ocean to escape tyranny and persecution finally made real their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at a Philadelphia convention that lasted through the spring of 1787.

  The document they produced was eventually signed but ultimately unfinished. It was stained by this nation's original sin of slavery, a question that divided the colonies and brought the convention to a stalemate until the founders chose to allow the slave trade to continue for at least twenty more years, and to leave any final resolution to future generations.

  Of course, the answer to the slavery question was already embedded within our Constitution - a Constitution that had at is very core the ideal of equal citizenship under the law; a Constitution that promised its people liberty, and justice, and a union that could be and should be perfected over time.

  And yet words on a parchment would not be enough to deliver slaves from bondage, or provide men and women of every color and creed their full rights and obligations as citizens of the United States. What would be needed were Americans in successive generations who were willing to do their part - through protests and struggle, on the streets and in the courts, through a civil war and civil disobedience and always at great risk - to narrow that gap between the promise of our ideals and the reality of their time.

  This was one of the tasks we set forth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campaign - to continue the long march of those who came before us, a march for a more just, more equal, more free, more caring and more prosperous America. I chose to run for the presidency at this moment in history because I believe deeply that we cannot solve the challenges of our time unless we solve them together - unless we perfect our union by understanding that we may have different stories, but we hold common hopes; that we may not look the same and we may not have come from the same place, but we all want to move in the same direction - towards a better future for our children and our grandchildren.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6 20:38
[youtube]zrp-v2tHaDo[/youtube]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6 20:39
標題: 第33節:第一章 競 選 伊 始(1)
競 選 伊 始

  2007年2月10日,在伊利諾伊州斯普林菲爾德舊州議會大廈前聚集了約有一萬五千人之眾。之所以要選在議會大廈舉行集會,是因為這裡曾發生過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雖然大樓經重建改造,已與當年大相徑庭,但就在這裡,亞伯拉罕·林肯於1958年發表了其著名的演說《分裂之家》,並大膽提出:"我相信這個半奴隸制半自由的政府不能長存。"這個演說標誌著他競選美國參議員的開始。作為律師和政治家,林肯在議會大廈度過了很多的日日夜夜。1837年他還以州議員的身份參加了伊利諾伊州議會的遷址工作,將議會從萬達利亞遷至斯普林菲爾德。在1860年競選總統期間,林肯曾在這裡多次召開過會議。遇刺后,他的遺體就曾停放在大廈眾議院廳之中。

  然而在2007年2月10日的這一天,人們在零下11攝氏度的嚴寒中,翹首企盼另一個重要歷史性時刻的到來。來自伊利諾伊州的45歲年輕參議員巴拉克·奧巴馬,在眾人歡呼和掌聲中走上台來,講到:"就在舊州議會大廈前,林肯曾號召自我分裂的議會團結起來,現在這裡依然有我們共同的希望和夢想,今天,站在大家面前,我正式宣布將參加美國總統競選。"

  奧巴馬繼續將自己的競選與當年的林肯密切相連。他說:"大家來到這裡,是因為相信可以成就一個偉大的國家,可以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追逐理想,為力求實現一個更加偉大團結的合眾國而做出自己的貢獻。"他還講到自己在競選中所持的重要政治立場:"就在此時此刻,讓我們大聲宣布,在新任總統第一任期結束時,美國將擁有最廣泛的醫療保障制度。"

  奧巴馬此番參加總統競選並不出人意料,但民眾對他的熱情卻是空前高漲,這表明,僅僅幾年的公眾生活已把奧巴馬和選民們緊緊聯繫在了一起。選擇州議會大樓作為宣言地點,對奧巴馬個人而言也是意義非同尋常,因為十年前他就是在斯普林菲爾德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2004年入選參議員之前,他就一直在伊利諾伊州議會供職。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6 20:39
標題: 第34節:第一章 競 選 伊 始(2)
 "我承認,宣布參選有些狂妄,有些魯莽……"

  聽到這裡,人群齊聲大喊:"一點兒不。"

  --奧巴馬2004年首次當選聯邦參議員。作為華盛頓政治圈的"新面孔",奧巴馬在演講中坦率表示,自己的從政經驗嫩了一點。

  奧巴馬在演說中稱自己在國家政治方面相對而言缺乏經驗,但繼而將這種不足稱為是自己的某種優勢。"我知道自己參加總統競選有些自以為是,有些冒失魯莽,"他說,"我知道自己並未花過很多時間認真學習華盛頓政治家的工作方式。但我在那裡已工作很久,所以深知華盛頓現有的工作方式必須要改變。"

  奧巴馬希望通過演說鼓舞支持者響應號召來致力於服務社會。"在這次競選中,我們的目的是要重新強調公民的意義,"他講到,"讓我們萬眾一心,團結奮進,爭取競選的成功。"在演說中,他認為政治家可以分成兩個陣營,一類是老政治家,這其中包括他很多競選對手在內,而另一類就是包括自己在內的所謂"新生代"的年輕政治家。並表示,現在該是新生代的政治家報效祖國的時候了。

  奧巴馬談良知

  在巴拉克·奧巴馬的暢銷自傳《我父親的夢想--種族和繼承》結尾,他寫道,美國法律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大的背景,從中我們了解到這個民族一直在與其良知進行著辯論:

  我們的社區是什麼,這個社區究竟可以通過怎樣的方式實現自由?我們能盡的義務有哪些?如何把權力變成正義,把情感轉化為愛?在法律書里我找到令自己滿意的答案--像布朗訴教育局案這類的案例中,為了私利和貪慾而放棄良知的情況比比皆是。但是,在美國的法律中,當聽到來自各層面的聲音和意見,我又深受鼓舞,深信只要我們仍然敢於提出這些問題,那麼把我們維繫在一起的良知最終還是會佔上風。

  聚集在舊州議會大廈前的很多人對奧巴馬的背景以及他在參議院的投票記錄都一無所知。他們來聽這場演說也並非因為贊同奧巴馬所在的政黨,或是他在重大問題上的政治立場,抑或是他對於國家的個人眼光和見解。大家來到這裡僅僅是因為奧巴馬代表著他們渴望的一切--讓這個曾違背民意發動伊拉克戰爭的國家政治能有所改變,相信這個國家、國民的生活在未來會更加美好,還希望能擁有一個完全不同的政治領袖。他們來到這裡就是因為奧巴馬所說的那種"無畏的希望"。

  掀起波瀾

  2004年7月27日巴拉克·奧巴馬在民主黨全國大會上做了題為《無畏的希望》的演講,這讓他生平第一次走入公眾的視線。為了讓選民支持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約翰·凱利,奧巴馬做了上述基調演說,並且向公眾講起了自己的身世。他講道,自己的父親曾在肯亞一個小村莊里放羊,後來依靠獎學金到美國留學。祖父過去一直在別人家裡當傭人和廚子。還有外祖父是在珍珠港事件后應徵入伍,並效力於巴頓將軍麾下的部隊。他還說起了自己的母親,她出生在堪薩斯州,為謀求更好的生計,一家人舉家搬到美國西部。

  "在林肯呼籲結束分裂、團結一致的舊議會大廈前,希望和夢想仍在延續,正因為如此,我今天站在你們面前,宣布競選美國總統。"

  --奧巴馬激情洋溢地說

  "我今天能站在這裡,"奧巴馬告訴觀眾,"要深深感謝我所繼承的這些不同的文化和傳統,我意識到父母的夢想正在我的女兒身上傳遞和繼續。站在這裡,我知道自己的經歷充其量不過是眾多美國故事中的一點一滴;我知道,應該感激那些在我之前踏上這片土地的人們;我更知道,這世上除美國之外,再沒有什麼地方能讓我的故事成為可能。"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6 20:40
標題: 第35節:第一章 競 選 伊 始(3)
他的演說高潮迭起,異彩紛呈。會上他提出反對通過競選標語或者宣傳廣告來把選民劃分為不同的群體:"美國人沒有所謂自由和保守之分,世間只存在一個美利堅合眾國。更沒有所謂美國白人黑人之分,拉丁裔和亞裔之分,有的只是美利堅合眾國一國的國民。"

  "他們說這永遠不會發生,

  他們說我好高騖遠,

  他們說這個國家陷入分裂,團結只是幻想……

  但是在這個1月的晚上,

  在這個決定歷史的時刻,

  我們做到了。"

  --政壇"新手"奧巴馬的勝利可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被媒體評價為以"新鮮感"成功打敗希拉里的"經驗談"。他在艾奧瓦州的初選中獲勝慶祝晚會上如是說。

  在他滔滔不絕的幾小時演說過程中,人們已經開始竊竊私語,紛紛認為奧巴馬完全有能力參加總統競選。三個月之後,他不負眾望,以70%的選票當選美國參議員。僅僅兩年半之後,在伊利諾伊州的斯普林菲爾德,他站在公眾面前鄭重宣布他將競選美國總統。

  奧巴馬並不是第一個競選美國總統的非裔候選人。他的2008總統選舉卻非常引人注目,這是有原因的。儘管奧巴馬政治經驗並不豐富,他卻能在眾多資深候選人中脫穎而出。同時,政治經驗的不足也給他提供了獨特的優勢--這使他能提出"新生代"政治家的口號,並倡導在國家政治中尋求改變。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6 20:40
標題: 第36節:第二章 家 族 淵 源(1)
家 族 淵 源

  說起巴拉克·奧巴馬,要從夏威夷講起。1961年8月4日,小奧巴馬出生在火奴魯魯。母親安·鄧漢姆來自堪薩斯州,而父親卻是一個肯亞的學生,名叫老巴拉克·奧巴馬。小奧巴馬的全名為巴拉克·海珊·奧巴馬就是取自父親。在斯瓦西里語中,巴拉克是"上天福佑"的意思。奧巴馬對父親素來知之甚少,也只有透過這個名字他對父親才能隱約有些了解。在他的自傳《我父親的夢想》中,奧巴馬寫道:"很久以前,我就對自己的童年和那時的故事心懷疑竇。"這種懷疑來自於他童年曲折的經歷和他心中多年未解的疑團。

  "我的父親與我身邊的人完全不同--他的皮膚像瀝青一樣黑,我的母親卻像牛奶一樣白--我對這一點印象深刻。"

  --在《我父親的夢想》中,奧巴馬描述了自己在母親的白種美國中產家庭成長的經歷,它對於自己缺失的黑人父親的信息多來自於家庭故事和照片。在青年時,奧巴馬因為自己的多種族背景,很難取得社會認同。他回憶自己當年吸食大麻和古柯鹼,以"將'我是誰'的問題擠出腦袋"。

  在奧巴馬出生的兩年前,夏威夷才正式成為美國的一個州。在當時夏威夷的歐胡島上,隨處可見駐地的美國軍隊,就是在這裡,奧巴馬開始蹣跚學步。儘管夏威夷處處體現著美國的"熔爐"特點,但在那個年代,白人婦女和黑人約會都是鳳毛麟角,若能喜結連理,那就幾乎更是天方夜譚了。

  奧巴馬的母親全名為斯坦利·安·鄧漢姆,因為她父親一直就盼子心切,所以就給她取了這個男孩子的名字。那時安對於傳統的世俗觀念毫不在意。當她還是夏威夷大學的一名18歲大學生時,就生下了奧巴馬。用奧巴馬自己的話說,母親是個"善於可以發現奇迹,並總能處處使得生活妙趣橫生"的女人。然而,當丈夫將她和兩歲的兒子拋在身後,一意孤行去哈佛研究生院求學時,她快樂的天性遭受到沉重的一擊。

  在那之後,老巴拉克·奧巴馬只回過夏威夷一次。那時,兒子已經10歲。在和家人一起度過短短的一個月之後,老巴拉克又回到了肯亞。而這短短的幾周給奧巴馬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從此,他開始認真思考一些嚴肅的問題,比如他的身世,家族的歷史,還有自己將來要做怎樣的人等等。當然,那是在很多年以後,當奧巴馬置身前往肯亞,開始一點一滴破解父親的身世之謎,並親自試圖去了解那個神秘的肯亞國度時,他才為心中的疑團找到了答案。

  肯亞尋根

  為了尋根,奧巴馬來到了東非的肯亞。奧巴馬知道,他的家族盧奧族在肯亞首屈一指。在父親回夏威夷探家后不久,10歲的奧巴馬就向小夥伴們宣揚,說父親是個王子,在祖父去世后就開始統治整個部落。他還告訴小夥伴父親是個勇士,奧巴馬這個名字就是"噴火的長矛"的意思。

  然而,奧巴馬講的故事僅僅是藉助自己天馬行空的想象憑空編造出來的,當然其中還有些許他對肯亞歷史的一知半解。比如其中"噴火的長矛",實際上原本是屬於肯亞的第一位總統宙姆·肯亞塔的雅號。後來等奧巴馬長大了些,去圖書館查盧奧族的資料,才失望的發現原來現實與他充滿羅曼蒂克的想象相去甚遠--盧奧族的人世代是以養牛為生,在小土屋裡度日,平時也僅僅依靠玉米粉和山藥這類東西果腹。

  儘管對於父親和部落的淵源一無所知,長大成人後的奧巴馬抵達肯亞的第一印象仍感覺像是回到了家,一種強烈的歸屬感油然而生。在機場,一名機場工作人員一看到他的姓氏,就向他表示出對於父親的去世而深感難過。奧巴馬在《我父親的夢想》一書中寫道:"在我的生命中,第一次感到一種欣慰,感到這個名字帶給我的社會認同感,這個名字在別人的記憶中承載著整個歷史。"

  在肯亞,奧巴馬和他同父異母的兄弟姐妹們還有其他的親戚住在一起。在這裡他了解到,與他的身世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宗族根源就在這個位於肯亞西部一個叫仰格歐瑪村的小農場里。奧巴馬的父親和祖父都埋葬在這裡,墓地旁邊的錫制屋頂的房子里至今還住著奧巴馬家族的其他成員。

  "我的父母給我起了個非洲名字,巴拉克,意思是祝福,他們相信在這個寬容的國家,這個名字不會成為通向成功的障礙。"

  --奧巴馬在一次演講中特意強調了他的非洲血統。奧巴馬本身的經歷就是對"美國夢"最好的註解。作為白人家庭長大的黑人孩子,融合了非裔、亞裔和白人家庭的多元文化背景,奧巴馬複雜的身世是他的魅力之源。奧巴馬是一位學會適應不同世界的實用主義者,他的傳奇經歷使他善於彌合分歧,團結支持者。選戰策略家指出,奧巴馬形象清新,是民主黨近年來少見的"人氣之王",他很容易就能跨越鴻溝,人們喜歡親近他,和他在一起。

  在肯亞,奧巴馬了解到祖父海珊·歐尼仰柯出生於1895年。那一年,英國開始在肯亞大興土木--印度洋上的莫巴薩市到維多利亞湖東岸修建的鐵路長近千公里。奧巴馬的繼祖母告訴他,當年他的祖父是第一個敢於吃螃蟹的人,率先和來到當地的白人交往。後來他開始熱衷於西式服裝,甚至學會用英語識文斷字。他為英國人幹活,被派到坦干伊喀,後來又去了納羅比。因為非洲人不允許乘坐境內火車,奧巴馬的祖父只好徒步前進,兩周后才最終到達納羅比,一路上不但經歷了重重艱難險阻,而且還得應對猛獸的侵擾,他曾成功地對付過豹子、蛇甚至水牛的瘋狂進攻。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6 20:40
標題: 第37節:第二章 家 族 淵 源(2)
歐尼仰柯的工作是給那些有錢的英國人作僕人,不僅負責膳食安排,而且還看家護院。他辛辛苦苦攢了些積蓄,買了地和牛,搭建了小土屋,建起了自己的家園。左鄰右舍卻和他西化的生活習慣格格不入。他堅持讓客人要先脫掉鞋子或洗乾淨腳才可以進屋。他要坐在蚊帳里,坐在桌子旁的椅子上手拿刀叉用餐。奧巴馬同父異母的兄弟姐妹們講,他們把祖父叫作"怪老頭",因為他總是強迫大家坐在桌旁吃飯,還要把食物盛在瓷器里。如果有誰不小心說錯話或是用錯刀叉,那就避免不了被祖父用小棍一頓抽打。他總是洗澡,衣服也要天天都換洗。依照穆斯林的習俗,歐尼仰柯娶了好幾位妻子。他的第一個妻子阿庫姆就是老巴拉克的母親。

  二戰期間,歐尼仰柯給一個英國上校作廚子,離開家整整三年。在50歲時,他決定不再為英國人效勞,應該落葉歸根,解甲歸田,回去干種地的老本行。後來他賣了牛,一心一意的種起了莊稼和草藥。

  歐尼仰柯對他的妻子們非打即罵,毫不客氣,妻子阿庫姆實在忍無可忍,最後丟下了兒女離家出走。奧巴馬聽別人說他父親小時候也曾離家出走嘗試著去找媽媽。他和妹妹趁著一天深夜偷偷溜出家門,徒步走了整整兩個星期,沿路乞討,夜晚就在野地里挨過,後來得濟於一位婦女的收留,不但給他們吃的東西,還把他們送回了家。

  很多人都記得奧巴馬的父親當年是個淘氣、頑皮又聰明的男孩。他的父親教他學會字母和數字,所以學校的課程對他來說易如反掌。他很少上課,只是自學課本,然後在考試前幾天去參加小測驗,結果成績卻總是名列前茅。

  追求獨立

  老巴拉克十幾歲的時候,全肯亞正在盛行獨立運動,這個十幾歲的男孩為此心潮澎湃,鬥志昂揚。而他的父親因為曾經親眼目睹了英國軍隊的裝備精良,對反英運動獲勝不報任何希望。儘管如此,歐尼仰柯仍被誤認為是革命運動的支持者,被送到隔離營關了整整六個月。等到他最終得以重返家園時,虛弱的病體再也沒能完全康復。

  在父親身陷囫圇之際,老巴拉克正在80公里以外的地方上中學。他被精英教會學校錄取,但是很快就麻煩纏身。因偷偷帶女學生回宿舍,還從附近農場偷吃東西,他最後被學校開除了學籍。

  歐尼仰柯獲悉兒子被開除后暴跳如雷。他認為只有當孩子自食其力能養活自己時,才會真正懂得教育的重大意義,於是生生把兒子送到了肯亞海岸邊的摩巴薩,讓他在那裡自謀生計。老巴拉克在那沒呆多久,就在納羅比找了份鐵路售票員的穩定工作。在那裡,他開始參加一些政治集會。18歲時他和第一個妻子凱西婭喜結良緣,並很快就生有一子一女。後來老巴拉克因為參加革命活動也曾身陷囫圇。重獲自由后,他決心專心掙錢養家。他發現自己的朋友們都背井離鄉,離開肯亞去烏干達或者倫敦求學深造,等他們再回來時就可以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

  老巴拉克和兩個在納羅比教書的美國女子成為朋友,她們不但借書給他看,還鼓勵他繼續求學。有了她們的支持,他開始向美國的幾所大學申請獎學金。夏威夷大學積極給予了回應。於是老巴拉克背井離鄉,踏上了去火奴魯魯的旅途。在此之前,他對夏威夷其實一無所知。

  1959年,23歲的老巴拉克成了夏威夷大學的第一個非洲籍學生,在那裡他主修經濟學。大學期間他協助組織了國際學生聯合會,並擔任了第一任主席。三年後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就在大學的俄語課上,他與安·鄧漢姆不期而遇。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6 20:41
標題: 第38節:第二章 家 族 淵 源(3)
堪薩斯女孩

  斯坦利·安·鄧漢姆,也就是後來奧巴馬的母親安,和父母一起生活在火奴魯魯。他們全家於1959年舉家搬遷,從堪薩斯州來到了火奴魯魯,和老巴拉克恰好是同一年來到這裡。

  在奧巴馬宣布競選總統之際,《紐約時報》撰文稱,家譜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他母親的祖上曾是奴隸主。在肯塔基州內爾森郡1850年人口統計記錄中,家譜學家發現奧巴馬的曾曾曾曾外祖父喬治·華盛頓·奧沃奧曾有兩個奴隸。而他的曾曾曾曾曾外祖母瑪麗·杜沃爾也有過兩個奴隸。記錄顯示,奧巴馬和南部邦聯黨主席傑斐遜·戴維斯之間還存在著較遠的親緣關係,而家族的另一位祖先有著在內戰期間為美國北方聯邦軍做出過貢獻的光榮歷史。

  "不。人民並不指望政府解決他們所有的問題。但他們能感到,深入骨髓的感到,只要我們稍微改變一下政策優先權,美國每一個孩子都能有機會獲得好的生活,機會能向每個人敞開。他們知道我們能做得更好。他們希望這樣的選擇。"

  --在談到自己的外祖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老兵,並且是羅斯福新政中聯邦房屋管理(FHA)和退伍軍人法(GI Bill)的受益人時,奧巴馬說到。

  奧巴馬和外祖父斯坦利以及外祖母馬德琳·鄧漢姆一起度過了大部分的童年時光。事有湊巧,這重蹈了外祖父斯坦利的覆轍。因為父親的悄然離去和母親的自殺,斯坦利的大部分童年時光也是和自己的外祖父母在一起度過的,並在外祖父母的撫養下長大成人。奧巴馬的外祖父母都是在堪薩斯州的小鎮里長大的,斯坦利生活在埃爾多拉多小鎮,而馬德琳則是在奧古斯塔。當時正值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馬德琳的父親在煉油廠工作,而母親是學校里的教員。

  母親自殺后,斯坦利發現了她的屍體,那時他不過8歲大。斯坦利15歲時因為違反校規校紀,被學校勒令退學。接下來的三年裡,他靠打零工維持生計,還坐著火車遊歷了芝加哥和加利福尼亞。最後他在堪薩斯州的衛奇塔落了腳,此時他的外祖父母也搬到這個小鎮上來安享晚年。在這裡,他邂逅了舉家遷到此地的馬德琳。

  馬德琳的父母對斯坦利的斑斑劣跡早就有所耳聞,於是千方百計阻止女兒與這個壞男孩的交往。在珍珠港事件發生前不久,兩個年輕人私定終身,並且為愛私奔離開了家。戰爭爆發后,斯坦利應徵入伍。奧巴馬的母親安就在部隊的軍事基地呱呱墜地,那時安的母親是打鉚機操作工,而父親遠在法國,在巴頓將軍麾下的部隊里服役。

  戰爭的炮火硝煙散去后,斯坦利帶全家來到加利福尼亞。憑藉退伍軍人教育基金的資助,他在伯克利加州大學重拾課本,不過好景不長,很快他就帶著全家重返堪薩斯州,之後不久又去了得克薩斯州,最後到西雅圖才總算定居了下來,在這裡奧巴馬的母親安完成了高中學業。

  奧巴馬在自傳中寫道,在得克薩斯州全家人經歷了刻骨銘心的種族歧視。那時外祖父斯坦利是個傢具推銷員,同行告訴他,黑人顧客和西班牙裔顧客只能在正常營業結束之後才能光顧本店,而且,就算他們買了傢具,也要自行解決運輸問題,對這類人本店概不負責送貨。外祖母馬德琳在銀行工作,同事也曾告誡她,對於黑人看門人,不要用先生這類尊稱。

  奧巴馬還寫到,母親11歲時曾和黑人小女孩一起玩耍,卻引起軒然大波,結果其他小孩群起而攻之。這些孩子一直跟著她們倆到家門口,還衝她們扔石子,還是安的母親到家后才把這些鬧事的孩子趕走。安的父親斯坦利跑到學校校長那裡反映情況,又找到這些滋事孩子的家長們說明事情的真相,結果得到的答覆如出一轍,這些人無一例外都告訴他應該教會女兒不要再和黑人孩子玩耍。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6 20:42
標題: 第39節:第二章 家 族 淵 源(4)
"如果我們現在選擇逃避,我們只是後退到各自的角落,我們將永遠無法一起面對挑戰,解決問題。""憤怒是真實的,是強有力的,要憑主觀願望使之消失,及對其作出譴責但不了解其根源,只會令不同種族之間的誤解造成的裂痕擴大。"

  --奧巴馬評說美國的種族問題很複雜,他指出,黑人的憤怒是過去種族隔離政策的產品,五十年前,歧視黑人被合法化,到現在黑人與白人之間還是貧富懸殊。

  後來斯坦利告訴孫子奧巴馬,正是因為這些原因,他們最後才離開了得克薩斯州。而奧巴馬的外祖母則不同意這種說法,說全家人搬到西雅圖去完全是因為斯坦利在那裡找到了更好的工作。在西雅圖,奧巴馬的母親安向幾所大學提出入學申請,最後被芝加哥大學錄取,可她父親卻一意孤行,執意不許她去,理由是安年齡尚小,還不適合自己獨立生活。相反,全家又舉家搬到夏威夷,在這裡,安在這裡上了大學,並邂逅了一個名叫老巴拉克的活躍分子。

  母親

  在《無畏的希望》一書中,奧巴馬生動刻畫了母親的善良,她對貧窮和不公正的憤慨,還有她對於生命和大自然所創造的奇迹的深刻領悟:

  只有在回首往事時,我才更清醒地意識到她的精神對我的影響到底有多麼深遠和巨大--我的童年缺少父愛,是靠母親的信念才能不斷前行,在我青少年時代,屢屢遭遇艱難坎坷,是母親的信念激勵我勇往直前,並且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做出最終的選擇。而我之所以能有如此的雄心壯志應該得益於父親--那是源自我所了解的父親跌宕起伏的人生,來自自幼對父愛難以名狀的渴望,以及我對他的一切怨恨和不滿。但正是母親恆久不變的信念--堅信人性本善,並堅信生命雖短,但意義永存,所有這些都在為我躊躇滿志的人生之路指明著方向。

  草率組建家庭

  奧巴馬接下來又寫到,父母從訂婚到結婚的詳細過程他都一無所知,而對於他們短暫的婚姻生活他也是無從知曉。"他們從未有過真正的婚姻登記,"他在《我父親的夢想》中寫道,"他們有的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結婚見證儀式。現在回首往事,整件事情似乎不堪一擊,危機四伏。也許這也正是外祖父母期待的結局。經過考驗,一切最終會水落石出,這只是個時間問題,他們要做的只是對這樁婚姻三緘其口,既不過激反對,也不棒打鴛鴦。"

  事實上,老巴拉克的確曾寫信給肯亞的家人,並介紹了他新婚的妻子。他的父親回信對這件事表示關注,並且在信中充滿了疑慮,一個白人妻子能心甘情願地回到肯亞,和其他妻子兒女共同伺奉丈夫嗎?

  奧巴馬的母親後來告訴他,儘管父母一直強烈反對,而且為她日後到肯亞的安全問題憂心忡忡,她那時還是計劃要和丈夫一起回到肯亞生活。然而,當老巴拉克從夏威夷大學畢業后,他又獲得兩項獎學金。一是紐約新學院大學的全額獎學金, 其中不僅包括學習期間的所有食宿費用,而且還幫助提供在校工作機會,此外還全額負擔學生本人及其家人的生活費用。另一項獎學金來自哈佛大學,除了包括學費之外,再無其他。

  老巴拉克選擇了去哈佛求學。"我怎能將最好的教育機會拒之門外呢?"他問妻子,儘管這將意味著不得不把妻兒拋在身後,他也在所不惜。在波士頓完成學業后,老巴拉克回到肯亞。其間,他只回過夏威夷一次。那時兒子已經十歲。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6 20:45
標題: 第40節:第三章 別 樣 童 年(1)
別 樣 童 年

  奧巴馬的童年時代是在火奴魯魯和母親還有外祖父母一起度過的。母親安最終和奧巴馬的父親分道揚鑣,結束了這場名不符實的婚姻。之後不久,她偶遇了在夏威夷大學讀書的另一名外國學生--羅洛·索托洛,他來自印度尼西亞,他的名字在夏威夷語中是"瘋狂"的意思,這讓奧巴馬外祖父捧腹不已。

  在《我父親的夢想》一書中,在奧巴馬的筆下,索托洛是個很有耐心而且彬彬有禮的人:"他個子不高,棕色皮膚,相貌英俊,長著濃密的黑髮,看起來既像印尼人,又像墨西哥人或是薩摩亞人。他網球打得很棒,笑容總是恰到好處,性格沉著冷靜。"奧巴馬四歲時,母親第一次把索托洛帶回家,介紹給兒子和父母雙親,接下來的兩年裡,索托洛總是耐心有加地陪安的父親下棋,或者和奧巴馬玩耍嬉戲。最後,當奧巴馬六歲時,母親和索托洛水到渠成訂了婚。

  "在美國,權力是無聲的,但是在印尼那樣的地方,權力是毫無偽裝、赤裸裸的,永遠處於記憶中最新鮮的地方。權力將他(繼父)放在高處的位置上,卻又把他拉下來,就在他決定要逃跑的前一夜,權力就是這樣運作,你無力改變,只能服從其規則,一旦你了解這些規則就會覺得其實關於權力的道理很簡單。"

  --在印尼的時候,奧巴馬的母親改嫁給一個當地人,這個印尼繼父曾被捲入一場政變陰謀,然後被流放到新幾內亞的原始森林裡。從繼父身上奧巴馬體會到權力的"叢林原則",他在自傳里這樣寫道。

  不久,索托洛就離開了夏威夷。起初奧巴馬還覺得莫名其妙,後來他才明白這是因為他的護照被撤銷,而他本人則被召回印度尼西亞國內服兵役。安把一切打理妥當,一心想帶著兒子去和他團聚。每當母親埋頭整理各種所需文件時(機票、護照、簽證等),外祖父就會在地圖上找出印尼的位置,指給奧巴馬看,然後擔心他會不會在那裡遇到老虎、猩猩或是獵取人頭的野蠻人等等。奧巴馬的外祖母把電話打到了美國國務院,了解印尼政局是否穩定。當時是1967年,就在兩年前,印尼剛發生了軍事政變,不僅引發了暴亂,還發生了慘絕人寰的千人大屠殺。官方的回復還是讓外祖母感到些許寬慰,她開始準備大號的旅行箱,裡面裝滿了飲料沖劑、奶粉、沙丁魚罐頭,甚至還有一盒盒的糖果。

  蘇哈托將軍

  在奧巴馬遠赴印尼的兩年前,印尼經歷了天翻地覆的政變。在當時名不見經傳的蘇哈托將軍領導軍隊武裝奪權,就此開始了對印尼長達30多年的統治。

  1967年3月,蘇哈托登上總統寶座,並自稱是農夫之子,還宣稱曾參加過反對荷蘭統治的民族獨立運動。在蘇哈托的領導下,印尼一躍成為石油生產國,石油的稅收使得印尼實現大踏步的發展。蘇哈托積極尋求與西方國家之

  間發展合作關係,同時吸引巨額的西方資金來印尼投資。奧巴馬的繼父親身經歷了這段歷史變遷,他先是在軍隊服役,之後又在一家石油公司供職。

  儘管經濟持續增長,印尼人民卻仍遭受著蘇哈托的獨裁統治。蘇哈托政府野蠻鎮壓一切反對力量,而且當時貪污腐敗成風,只有少數特權階級才能真正受益於迅猛增長的經濟。

  1988年5月21日,當政府要員紛紛棄他而去,雅加達街頭充斥著遊行示威的學生時,蘇哈托被迫引咎辭職。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6 20:45
標題: 第41節:第三章 別 樣 童 年(2)
母親和他花了三天的時間才抵達印尼,中途還在日本作了短暫停留,奧巴馬至今記著他在渡輪上吃綠茶冰激凌時的情景,而母親就坐在身旁拿著單詞卡片一心一意地學習著丈夫國家的語言。再後來,當他們終於踏上了印尼的土地,6歲的奧巴馬突然發現等著他的是一種全新的生活,在這裡無論是繼父還是其他人,他們說的話自己根本一竅不通。

  全家人在雅加達安了家,可住的地方更像是鄉村,與奧巴馬所熟悉的火魯奴奴相去甚遠。村民在河裡洗衣洗澡。街上很少見到汽車的蹤影,隨處可見的是人力車。

  "如果我代表美國的外交政策和美國人的權力,我能作出謹慎的決定,我將以智慧、清醒的方式處理緊急事件、危機以及美國在世界中遇到的機會。如果美國人民知道白宮裡的總統有一個還住在湖邊茅屋裡的祖母,他那有一半印尼血統的姐姐嫁給了加入加拿大國籍的中國人,那麼他們一定會認為,這個總統對美國的世界角色和人民生活會有更深切理解,這種想法絕對是正確的。"

  --奧巴馬在競選飛機上用磁性、低沉的嗓音說。

  繼父家的條件在周圍還算是比較好的,房子用灰泥和紅瓦建成,周圍更多的是用竹子搭成的小棚屋。這裡不久前才剛通了電,屋裡既沒空調冰箱,也沒有沖水馬桶。

  在奧巴馬的新家前面有棵巨大的芒果樹。他剛到這個新家時,就被從樹旁竄出的猿猴嚇了一跳,這是繼父買來的禮物,特意要送給奧巴馬作為寵物。這裡是大自然的天堂,雞鴨、小狗和小鳥隨處可見,後院里鸚鵡在漫步,在屋后柵欄圍起來的池塘里,還可以看到小鱷魚在自在地遊動。

  迥異人生

  在《我父親的夢想》中,奧巴馬描述了自己在印尼田園般的童年生活:

  我足足花了六個月的時間來學習印尼語,了解這裡的風土人情和神話傳說。我在水痘、濕疹,還有老師的竹鞭下度過了童年。農民、下人和普通官員的孩子成了我的死黨,我們從早到晚結伴在街上亂竄,成群結隊去打零工,一起捉蟋蟀,還有放風箏大比拼。

  他記錄了繼父如何教他拳擊,還講了怎麼學會吃稀奇古怪的食物,比如生的綠辣椒、狗肉、蛇肉和烤蚱蜢等等,不一而足。

  然而,《芝加哥論壇報》的記者克里斯汀·薩伯格和凱姆·巴克在採訪了印尼那裡奧巴馬以前的熟人之後,記述了這個未來的美國總統別樣的童年,充滿艱辛坎坷又是如此的與眾不同。奧巴馬的印尼名字叫"巴利·索托洛",他是個胖嘟嘟的男孩,因為外表與眾不同,他經常遭到其他孩子的取笑,周圍只有他這麼一個外國孩子,也只有他一個要到新天主教教會學校上學。周圍住的都是巴達維亞人或雅加達的土著人,他們無一例外都是穆斯林。

  "我站在這裡,清楚地意識到我的故事只是大量美國故事中的一個部分,我感激所有賦予我生命的人。我的故事興許也發生在全球的各個地方。"

  --2004年7月,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做"基調演講"時,奧巴馬提到了自己的身世,主動坦白複雜的身世讓許多人與奧巴馬產生了感情上的共鳴。

  一位和奧巴馬年齡相仿的男子曾是他的鄰居,他回憶說有一次奧巴馬跟著他們走時,被他和夥伴們一起扔進泥塘。據老師回憶,奧巴馬是個安靜的孩子,話不太多,由於初學印尼語,因此,學校的課程對他來說並不輕鬆,絕非易事。他一年級的老師回憶起當初為幫他學印尼語,教他發聲母和母音的情景。那時他性格內向而且容易害羞,坐在教室最後面,那樣子讓人心生憐惜。小學老師也提到了他小時侯就具備很多優秀的品質,長大后這些品質愈發凸顯,比如對弱者和不幸者充滿同情,非常樂於助人。三年級時,奧巴馬寫了一篇作文,寫出了自己長大后的夢想,他說想要成為總統,當然他並未具體指明想當哪個國家的總統,但千真萬確的是,他說想讓所有的人都快樂。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6 20:46
標題: 第42節:第三章 別 樣 童 年(3)
奧巴馬也寫到在雅加達的幾件事對他的人生起到了深遠影響。他常常被那些上門乞討的殘疾乞丐嚇得半死。在那裡,他第一次懂得乾旱和暴雨給鄰近的農場帶來多麼巨大的影響。 還有就是朋友們有板有眼地給他講驅魔咒語和死去的兄弟姐妹的故事讓他記憶深刻。

  "但我們一直認為,希望不是盲目的樂觀主義。

  希望不是忽視未來的艱巨任務或橫亘在我們前行道路上的障礙。

  希望不是置身事外或從拚鬥中退縮。

  希望是我們心中堅守一種東西:它告訴我們,不管遭遇多少艱難險阻,只要有勇氣去爭取,只要願意付出努力和艱辛,更好的東西就會等待我們。"

  --奧巴馬演講精彩片斷

  那時家裡的經濟狀況入不敷出。奧巴馬的繼父在軍隊里從事地質工作,負責道路和隧洞的勘測工作,收入微薄。母親安很快在美國使館找了份英語教師的工作。後來,繼父換了份好一些的工作,在一家美國石油公司的政府關係辦公室里任職,這樣家境才略有好轉。繼父買了輛小汽車,而在此之前,全家人出行全仰仗一輛摩托車。奧巴馬四年級時,全家人喜遷新居,找了處條件更好的房子。新居附近一直住著外國公司的老闆和外交官,一幢幢房子都是高門大院,馬路寬闊,植被豐富,與從前是天壤之別。在新家,他們終於用上了電視和音響。

  奧巴馬轉學到一家穆斯林學校。當初進入天主教教會學校時,奧巴馬為適應全新的語言和文化環境,頗下功夫,而這回他再次面臨新的挑戰,需要適應穆斯林學校全新的生活,而這裡的宗教傳統與先前學校截然不同。

  和以前一樣,奧巴馬還是坐在教室的最後面。一個朋友記得他花大把的時間畫美國的超級英雄,比如蜘蛛俠和蝙蝠俠之類。他在那所學校呆了大概一年時間,然後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有幾個朋友想探尋究竟,但也僅僅被告知他搬走了而已。

  重返美利堅

  母親安和繼父的婚姻幾年前就陷入了危機。奧巴馬同母異父的妹妹瑪雅的出生給這對夫婦帶來了暫短的快樂,但奧巴馬在自傳中寫到,常聽到父母拌嘴,理由不外乎母親拒絕參加丈夫的生意派對之類。

  奧巴馬感受更深的是母親對他的態度也從此不同。初到雅加達時,母親總是鼓勵他學習當地語言,儘力融入印尼文化,多花時間和繼父呆在一起。然而,當她的婚姻每況愈下,她開始送兒子去參加美國的函授課程,作為日常學業的補充。凌晨4點,母親準時叫他起床,準備些簡單早餐,然後花三小時教兒子英語。之後,母親上班,他去上學。

  此時的奧巴馬已經懂事,完全理解母親的用心良苦,她既擔憂兒子的健康,又擔心自己的價值觀和所在國度的價值觀會產生衝突。有一次純屬意外,奧巴馬撞到布滿倒刺的鐵柵欄,身體受了傷,天黑后才回到家,胳膊上還劃開個大口子。繼父執意不肯立即送他去醫院,母親情急之下只好去懇求鄰居,連夜開車把他們送到了醫院。

  他們到醫院的時候,整個醫院一片漆黑,母親在走廊里摸索著前進,終於找到兩個醫生,兩人正穿著短褲下棋。至今奧巴馬胳膊上還有個縫了20針的傷疤,那就是那天晚上的留念。

  母親安開始對奧巴馬的生父讚不絕口,說他聰明誠實,而且刻苦努力。她鼓勵奧巴馬應該為有這樣的好父親而感到自豪,還不無羨慕地經常提起羅莎·帕克斯、小馬丁·路德·金,還有其他投身於民權運動的美國英雄人物。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6 20:46
標題: 第43節:第三章 別 樣 童 年(4)
奧巴馬與印尼

  奧巴馬經常提到他獨特的家庭背景,母親出生於堪薩斯州,父親來自肯亞,再有就是他在夏威夷度過了孩提時代,青年時代是在芝加哥度過。儘管奧巴馬在印尼生活了四年,他6歲到10歲是在印尼度過,然而當地文化也成為他的一部分,影響著他對於美國在世界上所扮演角色的看法。

  在《無畏的希望》中,奧巴馬寫了他在孩提時代所了解的印度尼西亞,還提到他既渴望把妻子和女兒們帶到那裡去,心裡又滿是矛盾:

  當我想起印尼,那些回憶就縈繞在腦海揮之不去--赤腳穿過稻田時腳底沾滿泥巴的感覺依舊熟悉;懷念太陽在火山頂後面冉冉升起;彷彿能聽到夜晚禱告的鐘聲悠遠綿長,空氣中似乎瀰漫著木柴燃燒的味道;還有小販站在路旁的小攤旁叫賣水果的情景……我多想帶著妻子米歇爾和孩子去體驗我生活的另一部分,登上普蘭巴南神廟上,敬仰數千年的印度遺跡,或在巴厘島山間的河水裡自在暢遊。但我的這個宏偉計劃總是一拖再拖。我一直都忙於工作,

  想帶孩子出門旅遊更是難上加難。同時,到印尼的想法也讓我憂慮重重,擔心這片土地早已今非昔比,在那裡的所見所聞終會抹殺我童年美好的記憶。

  1971年,10歲的奧巴馬返回夏威夷。母親把他送到了畔拿荷學校,這是歐胡島上的一所貴族私立學校。奧巴馬在那裡插班五年級,一直讀到1979年畢業。在學校里,黑人孩子為數不多,他也是其中之一,其他學生大多數是白人或亞洲人,他們都來自夏威夷的富庶家庭。

   畔拿荷學校

  多虧外祖父母的幫忙,奧巴馬才得以被名校畔拿荷學校錄取。他的外祖父的老闆就畢業於這所學校,就是他幫奧巴馬獲得入學資格。

  奧巴馬第一天上學是外祖父陪他去的。新老師見到他就說她也曾住在肯亞。奧巴馬的老師建議他不要用印尼名字"巴利",還是用原來的肯亞名字"巴拉克"更好聽,還問他所在的肯亞家族屬於哪個部落,這讓奧巴馬窘得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奧巴馬曾寫到自己和新生活格格不入的經歷:

  爺爺和我一起買的衣服一點都跟不上潮流;在雅加達我一直穿著的印尼涼鞋在這兒顯得寒酸不堪。這裡大多數的同學在幼兒園時就互相認識;他們彼此住得不遠,住宅都是複式結構,還有游泳池;同學的父親一同在少年棒球聯盟當教練;母親們則忙著烤餅烤蛋糕的推廣。這裡的人對踢足球、打羽毛球或下棋不感興趣,可我卻對如何把橄欖球投出弧線,或在滑板上保持平衡一竅不通。

  在《紐約時報》的報道中,勞倫斯·道恩斯寫到,他對奧巴馬在夏威夷不被接受表示充分理解。道恩斯本人在20世紀70年代也曾就讀於夏威夷,據他講,畔拿荷貴族學校早已名聲在外。"對於奧巴馬而言,想融入畔拿荷學校絕非易事。早在教會時代,建校之初,它就是以為少數特權階級辦學為宗旨的。而奧巴馬當時是靠拿獎學金上學的窮學生,而且還不是白人,又身無分文,難度就可想而知了。"

  "我會是這樣一位總統:讓每個人都能看上病和看得起病。我在伊利諾伊州就通過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的攜手合作實現了這一目標。

  我會是這樣一位總統:終止所有把工作運往海外的公司的稅收優惠政策,並給美國最值得享受減稅的中產階級減稅。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6 20:47
標題: 第44節:第三章 別 樣 童 年(5)
我會是這樣一位總統:讓農場主、科學家和企業家發揮他們的創造力,使我們國家一勞永逸地擺脫石油的主宰。

  最後,我會是這樣一位總統:我要結束伊拉克戰爭並讓我們的士兵回家;我要恢復我們的道德地位;我知道'9·11'不是騙取選票的借口,而是使美國和世界聯合起來應對21世紀這個世界面臨的共同威脅:恐怖主義和核擴散,全球變暖和貧困,種族屠殺和疾病。"

  --奧巴馬承諾,如果他一年後成為美國總統,他將使整個美國在共同使命感的感召下團結起來,使美國的歷史翻過近年來政治四分五裂、願望一再落空的灰色一頁。

  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的經歷愈發使得奧巴馬覺得與同學們格格不入。奧巴馬小時候住過的大學附近的大房子已經被外祖父賣掉了,現在一家人搬進了一幢高層公寓樓的兩居室,空間狹小,擁擠不堪。他們也不再帶奧巴馬出去郊遊或者去海邊散步,而是整天呆在狹小的公寓里看書看報,要麼就看電視。

  外祖父當時是壽險推銷員,每天起早貪黑的努力工作,才能勉強度日。外祖母的境遇還稍好些,她是銀行職員,每天清晨要趕6點半的班車到市中心去上班。

  奧巴馬每天步行上學,外祖父下班后就在家等他放學。傍晚時分,兩人一起開車去市中心接外祖母下班。全家人晚上邊看電視邊用晚餐,其樂融融。

  有個當時也在畔拿荷學校就讀的學生告訴《芝加哥論壇報》的記者薩伯格和巴克:"畔拿荷學校確實名副其實,教學質量一流。但在這裡也許會讓人倍感孤獨……黑人學生難免會覺得孤立無援,這一點毋庸置疑。"

  父親的歸來

  幾個月後,外祖父母的家裡,一份電報不期而至,是母親要來夏威夷過聖誕,而且父親也要來探望他。

  奧巴馬對父親的記憶一片空白。只是從家中的些許往事,以及母親偶爾的提及,才對父親略知一二。母親來度假時,才告訴奧巴馬已經給父親去信,把兒子的近況一五一十的予以轉告。母親還說,父親又結婚了,因此現在奧巴馬在肯亞共有六個兄弟姐妹。另外,父親因車禍住院,會在夏威夷接受康復治療。父親的這些情況又被奧巴馬添枝加葉講給同學們聽。

  父親來的那天,老師給奧巴馬放了假,允許他早點回家。當他回到外祖父的公寓時,第一眼看到的是個膚色黝黑的瘦高個男子,他拄著拐杖,走路還有點跛。

  "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2004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大會上,奧巴馬是主要發言人之一。他的黨內名聲就是這一炮打響的,光芒簡直蓋過總統候選人約翰·克里(John Kerry)。他在演講中引用了上述的《獨立宣言》的開篇。

  "嗨,巴利,"他的父親喊著他的小名,"好久沒見你了,見到你真是太好了。"可父親只住了一個月就走了。這段時間裡,他們一起聽非洲音樂,父親還教他跳舞。他們在一起歡度聖誕,互贈禮物,還拍了照片,這是奧巴馬有生以來和父親唯一的一張合影。他倆一起讀書,還一同去聽了爵士音樂會。父親到奧巴馬的學校去和同學們聊天,給他們講自己的親身經歷,有野生動物的奇聞趣事,還有部族部落的奇風異俗,再有就是肯亞人為爭取獨立而浴血奮戰,這些都給同學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這之後父親就再一次選擇了離開。這是奧巴馬最後一次見到父親,這一個月的短暫相聚也珍藏著他對父親的所有回憶。在這之後的幾年間,奧巴馬一直都在為搞清楚自己到底是誰的問題而苦苦掙扎,他想要理解對他產生過諸多影響的各種文化,這其中有的來自肯亞、美國堪薩斯、印度尼西亞,還有的來自夏威夷等等,不一而足。後來,他又在加利福尼亞、紐約和馬薩諸塞等地接受大學教育。從這時起,年輕的奧巴馬開始自稱為非裔美國人,來自芝加哥的非裔美國人。在芝加哥,他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7 03:20
標題: 肯尼迪式魅力(1)
第一節 "我嗅到了空氣中的改變"

  1"改變"(Change)

  在小布希越來越令人厭惡的時候,美國人最渴望的是出現一個討人喜歡的總統,這就使得奧巴馬生逢其時。希拉里試圖費盡心裡地設計政策藍圖,這已經在戰略上低奧巴馬一手,奧巴馬棋高一著,他只關注自己最拿手的事情:招人喜歡,辦法就是銳意改革,奧巴馬提出的口號是"改變"(Change)。在奧巴馬贏得初選的第一個勝利以後,人們發現,他不當選的幾率將繼續下降。至於他當選后選擇什麼政策,他可以等當選后再考慮。

  奧巴馬本人的俊朗形象和一流口才加上美國人對以小布希為領軍人物的新保守主義、新帝國主義的內外交困局面的失望,導致奧巴馬所提倡的"變革"深得人心。關於奧巴馬的各種論調勾起了許多人對往事的回憶,這種回憶是令人陶醉的,其中的感覺混合了對約翰·肯尼迪、羅伯特·肯尼迪和馬丁·路德·金的懷念。

  在慶祝初選的第一場勝利的演講中,底氣大增的奧巴馬更加大聲地呼喊出變革的口號:"你們--民主黨人、共和黨人、無黨派人士--熙熙攘攘地走到一起,自豪地宣稱:我們是一個國家,我們是一個民族;變革的時刻已經到來。你們還說,華盛頓被冷酷、萎縮和憤怒所淹沒,現在是超越這種政治手段、以相加替代分割的時刻,是在紅州和藍州建立變革聯盟的時刻。……政治說客自以為他們的財富和影響力比公眾輿論的威力更大,但是他們並不擁有這個政府。政府是我們的,我們正在把它收回。"

  在奧巴馬團隊聲勢浩大的宣傳之下,一股"改變"的氣息瀰漫在美利堅的大地上,連資深的肯尼迪家族的領軍人物,來自馬薩諸塞州的現任國會參議員的愛德華·肯尼迪斗公開表示,"我嗅到了空氣中的改變"(I feel change in the air)。

  2008年1月28日,總統大選激戰正酣,在美國政壇舉足輕重的愛德華·肯尼迪宣布支持奧巴馬角逐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愛德華·肯尼迪是先後遇刺身亡的前總統約翰·肯尼迪與前司法部長羅伯特·肯尼迪唯一尚在人世的兄弟。現年76歲的愛德華在美國政壇頗具影響力,是肯尼迪家族的領軍人物。

  當天,愛德華·肯尼迪和肯尼迪總統之女卡羅琳o肯尼迪出席了在華盛頓美國大學校園內舉行的競選集會。愛德華對奧巴馬讚譽有加,"奧巴馬是一位新的國家領袖,為美國帶來截然不同的競選運動。這場競選運動不是他自己的,而是關乎我們所有人的。""有了奧巴馬,我們就可以告別充斥著歪曲和誤讀的舊式政治,告別種族對立、性別對立、族群對立,乃至異性戀和同性戀的對立。""我嗅到了空氣中的改變。"說這番話的時候,這位一頭銀髮的老民主黨人,看上去同台下20多歲的大學生們一樣興奮。同場亮相的還有肯尼迪家族另一位成員--眾議員帕特里克·肯尼迪。在這次集會上,肯尼迪參議員指出,奧巴馬繼承了他哥哥的遺風。同時,卡羅琳在《紐約時報》上撰文稱,奧巴馬是唯一能像她父親那樣激勵一整代美國人的政治家:"我從沒遇到過一位能像我父親打動別人那樣打動我的總統。但是這次,我相信這樣的人已經出現了――他不光能打動我,而是能打動新一代美國人。"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7 03:20
標題: 肯尼迪式魅力(2)
肯尼迪家族本來與柯林頓夫婦有相當不錯的交情,在柯林頓主政時期,愛德華一直是白宮的重要盟友。自2007年10月以來,政界及媒體都相當關注肯尼迪家族會否傾向於支持希拉里。儘管希拉里此前說過,自己沒指望能得到愛德華的支持,但她的助手承認,希拉里陣營原本希望愛德華能始終保持中立。那麼,肯尼迪家族為何最終做出了讓柯林頓夫婦有些尷尬的決定呢?這是因為柯林頓夫婦的做法對愛德華來說似乎"有點過分"。據稱,愛德華曾經要求柯林頓夫婦停止使用攻擊對手的手段,但他們不予理會。而與此同時,奧巴馬則在有些方面讓肯尼迪家族成員產生了共鳴。愛德華回憶說,自己的兄長約翰·肯尼迪當年參選總統時,同樣受到過一些肆意抨擊,但兄長對他說要忍耐。他說:"約翰·肯尼迪說過,這個世界正在改變,舊方法已經行不通了,現在正是需要新一代領袖的時候。種族對種族的舊政治手段已經結束。"顯然,愛德華·肯尼迪參議員對柯林頓夫婦"二打一"(Double team one)的行徑極為不滿,在勸阻無效后,遂決定挺身而出。愛德華·肯尼迪的表態是當時民主黨內對奧巴馬的最有分量的支持。

  而奧巴馬與前總統約翰·肯尼迪的幾分神似或許也使得愛德華對奧巴馬青眼有加。奧巴馬和肯尼迪都曾是哈佛大學畢業,都是參議員出身,都因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的精彩發言而一夜走紅,也都寫過很暢銷的書。肯尼迪在1956年出版的《勇敢者的畫像》成為了一部歷久不衰的暢銷書,譯成了好幾十種文字,並為他贏得了普利策傳記文學獎;而時隔50年,全面闡述奧巴馬政治理念和政策主張的《無畏的希望:重申美國夢》則在《紐約時報》排行榜逗留達三個月,甚至於有些選民就是因為看了《無畏的希望》才決定轉投民主黨和奧巴馬的。

  在親和力上奧巴馬也與肯尼迪十分相似。在參議院期間,肯尼迪奔走各地,觸摸民心,並在就任總統后不久便推出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主張。同樣,奧巴馬也以謙遜和親民著稱,他曾長期在芝加哥從事社區服務工作,積攢了大量和基層民眾打交道的經驗,而複雜坎坷的成長經歷,更是讓他對美國社會底層民眾的生存狀態有著深切認識,他長期旗幟鮮明地為窮人爭取權益,努力推動促進社會公平的法案。

  像肯尼迪一樣,奧巴馬也善於俘虜媒體和年輕人。肯尼迪當年之所以能夠戰勝尼克松,電視的力量功不可沒,奧巴馬的人氣激增也得益於媒體,尤其是網路和電視。年輕網民不僅為奧巴馬聚斂了大量的人氣,網民的小額捐款還為奧巴馬帶來超過希拉里的財氣。卡羅琳·肯尼迪對奧巴馬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也源於她的三個十幾歲孩子、也是年輕網民的不斷鼓動。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7 03:20
標題: 肯尼迪式魅力(3)
另外,奧巴馬與肯尼迪都是總統候選人中的"另類",肯尼迪當年開創的是信奉天主教(美國主流民眾信奉基督教新教)的候選人入主白宮的歷史,而奧巴馬的目標是成為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

  在精神和信仰層面,奧巴馬與肯尼迪的相似之處是一種開創未來的歷史感。正如雨果·孟斯特堡所言,"將美國人與他的同胞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既不是種族,也不是傳統,更不是過去的歷史,而是他們共同創造的未來。"換言之,許多人尤其是黑人與年輕人對奧巴馬的支持,也同樣飽含著對未來的一種憧憬,像奧巴馬一樣,他們也相信:夢想可以超越種族和膚色。而夢想,也許就起飛自當下的選擇中。

  奧巴馬連續不斷的勝利也使得大選的氣氛在不斷"改變",2008年2月27日,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來自喬治亞州的聯邦眾議員約翰·劉易斯宣布,放棄支持希拉里,轉投希拉里對手奧巴馬陣營。劉易斯在俄亥俄州、得克薩斯州兩個大州舉行民主黨預選6天前宣布"倒戈",使希拉里岌岌可危的選情雪上加霜。對此,希拉里當天在接受電視台採訪時說:"決戰時刻,誰支持我們不是關鍵。關鍵在於我們展示了什麼,我們擁有怎樣的經驗和資質,這才是選民要判斷的事情。"

  美國是個開創奇迹的國家。奧巴馬做總統,對於八年來情緒低落的選民,永遠是難以抗拒的誘惑。奧巴馬一聲"求變",確實無比動人。

  2"是的,我們能"(Yes We Can)

  奧巴馬在競選機會中喊出的另一個深得人心的口號是"是的,我們能"(Yes We Can)。

  在正式宣布參選的演講中奧巴馬說:"我們能打造一個更有希望的美國","在林肯呼籲結束分裂、團結一致的老議會前,希望和夢想仍在延續。"

  奧巴馬說:"我們能吸引獨立人士和共和黨選民。柯林頓參議員(希拉里)不能。""我們是未來之希望。""我們能重造一個理想的世界。"

  "是的,我們能"(Yes We Can)。個口號在初選中大獲成功。在奧巴馬的競選現場,有不少年輕人像參加搖滾音樂會那樣蜂聚在舞台前,忘情地跟著他喊"是的,我們能"(Yes we can)口號。有年輕人因興奮過頭而在舞台前昏倒。奧巴馬陣營組織了一個醫療義工團隊在集會中隨時待命搶救那些暈厥者。每當有人暈倒,奧巴馬會中斷演說,到昏倒的選民面前參加搶救,等這位選民醒來,全場又是一陣熱烈的掌聲。這使得奧巴馬的競選集會猶如福音佈道大會。

  藝術家也很快把奧巴馬的競選口號寫成一首歌,歌名就叫《Yes We Can》,整首歌是在奧巴馬的演講基礎上配樂后,再由眾多歌星演繹的,更給這位黑人領袖的演講賦予了新的生命。一位網友說,奧巴馬競選的意義已經不是當選美國總統這麼簡單了,他代表著黑人力量的崛起,代表著美國的中、下層人民,這場戰爭超越了膚色、種族,是一場歷史與未來之間的較量。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7 03:21
標題: 肯尼迪式魅力(4)
"是的,我們能"也在網路上大熱,YouTube網站有個"是的,我們能"的影片已有數百萬點閱量,還有一個網站取名"奧巴馬是彌賽亞?",奧巴馬在合成的照片裡面站在天梯上,宛如耶穌,頭頂閃爍著神聖的光環。

  有位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說:"無須深入研究,只要隨便聽幾場奧巴馬的演講,就可以輕易發現奧巴馬的演講模式。"他說,奧巴馬的演講一般這樣開始:

  奧巴馬:"未來……希望……改變……改變……是的,我們能(Yes We Can)!"

  然後台下一塊喊:"是的,我們能!"

  奧巴馬:"……他們所說的完全不真實……改變……改變……現在,我們看到了巨大的改變……"

  台下一塊喊:"我們一定會改變!"

  以上循環5至8遍。接著:

  奧巴馬:"……我們相信改變。"

  台下一塊喊:"耶――"

  演講結束。

  最後,這位業餘研究者說:"政客的作用在於把大家聚在一起喊,關鍵是大家一起喊,而且喊得高潮迭起。至於怎麼改變,那就是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或杜克大學桑福公共政策學院那幫冤大頭的事情了。"

  第二節 "奧巴馬真帥"

  1奧巴馬的"總統相"

  巴拉克·奧巴馬兼有泰格·伍茲式的跨文化魅力,以及約翰·肯尼迪式的年輕魔力。這位47 歲的黑白混血參議員身上擁有的某種東西,很容易讓人忍不住拿他和肯尼迪兄弟、比爾·柯林頓,甚至羅納德·里根作一番比較。在2006年10月出版的《芝加哥論壇報》中,牛頓·邁諾就將2008年奧巴馬的總統競選與1960年約翰·肯尼迪的成功競選相提並論。奧巴馬和肯尼迪還確實有一點緣份:奧巴馬在參議院所使用的辦公桌正是羅伯特·肯尼迪曾經用過的那一張。

  一位美國政界的高級人士說,他所感覺到的奧巴馬是非常非常具有一個"總統相"的人,只有肯尼迪的"總統相"能和奧巴馬相比。只有這兩個人一出場的時候,無論從眼神,從氣質,從整體上的"霸氣",你就感覺到他就是當總統的料。柯林頓在這方面還不如奧巴馬。肯尼迪兄弟能用很簡潔的話語表達出世界上許多不同國家的共同希望和夢想,他們甚至能鼓動很多美國人麻木乾涸的心靈。而奧巴馬也很善於通過演講來直指人心。

  奧巴馬角逐總統的方式與約翰·肯尼迪也頗為相像: 許諾變革、散發魅力、淡化經驗的作用。但要無愧於"下一個JFK(J·F·肯尼迪)"的稱號,奧巴馬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與奧巴馬相比,當年的肯尼迪已經是個政壇老手。1960 年1月宣布參選總統時,他已代表馬薩諸塞州當了13 年國會眾參議員。

  一些普通的美國人也認為奧巴馬有領袖風度,還句話說就是有"總統相"。2008年3月3日晚上,在一輛賓士的汽車裡,車主的車載音響如往常一樣放在華盛頓當地電台WTOP上。男主播正在同某位選舉專家進行連線採訪,談論的內容有些出乎車主的意料。他們討論的話題是"普通人如果想受人歡迎,應當從奧巴馬身上學習什麼"。那位專家用十分粉絲的語氣說:"哦,奧巴馬!他非常有魅力!"主播問:"那麼他的魅力從何而來呢?""當他面對壓力的時候,他非常平靜而且樂觀,他總是很有禮貌、有耐心。當然,我們普通人也能夠做到平靜樂觀,但在面對壓力的時候就不一定了。性格溫和還能有領導人的風範。奧巴馬掌握了這個尺度。""那麼和他相比,希拉里欠缺什麼呢?""她總咄咄逼人,具有進攻性,讓人覺得不親近。"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7 03:21
標題: 肯尼迪式魅力(5)
2"奧巴馬偷走了我的主意"

  和前總統肯尼迪的另一個相似之處是,奧巴馬也很英俊。一位奧巴馬的"粉絲"說:"奧巴馬真帥,趕得上威爾o史密斯了。"

  威爾o史密斯是美國好萊塢的著名黑人演員。2008年,美國權威娛樂雜誌《娛樂周刊》在選出"50名最聰明的好萊塢人士",在當選的演員中威爾o史密斯排名第5位!憑藉著謙遜、幽默、精湛的演技再加上他本身的迷人氣質,威爾o史密斯成為好萊塢最紅的明星之一。威爾o史密斯在上小學時他的老師給了他一個外號叫"王子",因為他的費城西部的圓潤口音比任何一個真正皇室的人都有魅力。威爾o史密斯在王子二字前加了一個"新鮮",從此便以"新鮮王子"的稱號在美國娛樂圈發展。

  2008年2月26日,奧巴馬在"今晚娛樂"節目中與主持人大談好萊塢電影和明星話題。當被問到如果有一部描寫他的電影被拍攝,最希望哪個演員來扮演他時,奧巴馬說自己會選威爾o史密斯。奧巴馬說自己和威爾o史密斯之前已經討論過這個問題,"我們談論這個是因為我們的耳朵長的挺像。"就在2007年,威爾o史密斯還開玩笑說:"我一直想成為第一位黑人總統,但奧巴馬偷走了我的主意。"

  3奧巴馬的"粉絲"

  奧巴馬在美國人的心中創造了一種很多年來的都未曾有過的對政治人物表示景仰的感覺,尤其是在年輕人中,這就說明了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天還沒亮就去排隊,等上好幾個小時,就為了能聽他演講。以前對選舉沒有熱情的年輕人,這次蜂擁而出,做他的狂熱支持者。選舉似乎超越了種族和性別的區分,"變革"成了最強的呼聲。雖然希拉里也高呼變革,但只有奧巴馬是"變革"的代言人;雖然希拉里強調經驗,但選民更推崇個人魅力。

  現在,喜歡奧巴馬成時尚,年輕人不喜歡他會被周圍人嘲笑,而敢於嘲笑奧巴馬的人則會引來眾怒。2008年2月21日,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第19次公開辯論於美國東部時間晚9點在德克薩斯大學舉行。希拉里集中火力攻擊奧巴馬時,往往換來的是陣陣喝倒采聲。

  奧巴馬的支持者對奧巴馬的推崇幾乎到瘋狂的地步,印有奧巴馬肖像的紐扣已被搶購一空。他的出現使人們感到無比激動,大家已經在談論他將成為我們的首位黑人總統。"奧巴馬"這個名字也改變了英語,已經出現了一批以"奧巴馬"為詞頭的新名詞,如"奧巴馬姑娘"、"奧巴馬風暴"、"奧巴馬搖滾"、"奧巴馬十月"等等。《華爾街日報》認為美國出現了"奧巴馬大潮"。

  不光是涉世未深的年輕人迷上了奧巴馬,就連在美國媒體走紅多年,本身已經是大眾偶像的人物如今也成了奧巴馬的"粉絲"。2007年5月2日,美國著名電視脫口秀節目主持人奧普拉o溫弗瑞在CNN的拉里·金直播節目(Larry King Live)中正式宣布支持奧巴馬。溫弗瑞與奧巴馬是多年的好友,這也是溫弗瑞首次公開宣布支持一位政治候選人。溫弗瑞回答說,因為我了解他這個人,我認為他所代表的東西,他已經證明他能夠代表的東西,他已經顯出的才幹,值得我助他一臂之力--我過去沒有做過這樣的事情,是因為我過去沒有覺得我認識的任何人好到足以讓我能夠說"我信賴這個人"。溫弗里曾為奧巴馬競選班子捐款4600美元。其中2300美元用於初選(這是民主黨規定在初選階段能收受的最高額的個人捐款),另外2300美元只有贏得黨內總統候選人提名后才能啟用。按美國大選的規定,每個選民最多只能為一位總統候選人捐款4600美元,其中初選和提名黨內總統候選人的限額各為2300美元。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7 03:22
標題: 肯尼迪式魅力(6)
奧巴馬也受到好萊塢明星的一致追捧。好萊塢明星在2008年美國總統競選中的立場格外引人注目,而大多數好萊塢明星都喜歡民主黨,且偏向於奧巴馬。比如詹妮佛o安妮斯頓就為巴拉克o奧巴馬捐出2300美元。哈莉o貝瑞不僅捐出2300美元,還穿著印有"讓奧巴馬帶來改變"字樣的T恤衫招搖過市。威爾o史密斯、泰雅o班克斯以及傑米o福克斯等明星都支持奧巴馬。喬治o克魯尼則是這位黑人參議員的鐵桿粉絲。喬治o克魯尼和奧巴馬在一次呼籲民眾關注達爾富爾局勢的集會上結識並成為好朋友,隨後多次為好朋友做宣傳。奧巴馬宣布加入2008年總統競選后,克魯尼說:"我曾告訴奧巴馬,我可以為他做任何事。"他還曾在公開場合為奧巴馬的黑色皮膚贏取支持說:"每個人都說這個國家還沒有準備好選一名黑人做總統,這可笑而荒謬。"

  第三節 "政客們夢寐以求的嗓音"

  1演講大師

  環視當今美國政壇,能集演藝巨星和政治明星的魅力於一身者,也許唯有奧巴馬。而這一切,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他的演講魅力。不少人甚至被奧巴馬的煽動力嚇壞了。

  奧巴馬是個天生的演講家,他有著"令政客妒嫉的嗓音",加上其個人魅力無窮,調動現場氣氛能力一流,演講中帶著某種直指人心的魔力,每每能使得群情激昂。奧巴馬的演說富有節奏感,味道十足、語氣恰到好處,幾乎帶有一種催眠和傳教的功能,讓人如痴如醉,欲罷不能。即使當他面對成千上萬人演講,也能讓每個人都覺得奧巴馬就是對他一個人在說。奧巴馬的競選集會,參加者少則數千多則數萬,男女老少各種膚色的民眾爭相入場。只要奧巴馬在台上振臂一呼,台下應者雲集。這是在希拉里的競選集會中難以看到的。美國歷史上優秀的政治家,如林肯、肯尼迪和馬丁o路德o金,都是演講高手。在傳媒日益發達的當代,這一點直接關係到能否感動選民、取得共鳴。

  古希臘的德摩斯梯尼與古羅馬的西塞羅都是史上有名的演說家,據說他們倆的區別是:聽完西塞羅的演說,人們會由衷地讚歎講得好;而聽完德摩斯梯尼的演講,人們會立即情緒激昂地上街遊行。奧巴馬的演說堪比德摩斯梯尼,使得他取得很大成功,有關選舉的各種民調都顯示,奧巴馬在年輕人中的支持率遠高於希拉里,而且迅速拉近了與希拉里的距離。

  一位電視評論人說:他的演講讓我想到馬丁·路德·金。兩個來自新澤西和賓夕法尼亞州的年輕學生說,奧巴馬的演講讓他們很受感動和振奮,相信他真的可以改變國家;另一個21歲的女孩是個"奧巴馬女郎",她興奮地表示,每次聽奧巴馬演講,自己只想不斷地聽下去,不要停下來。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7 03:22
標題: 肯尼迪式魅力(7)
奧巴馬跟美國第16任美國總統亞伯拉罕·林肯的經歷很相似:生長的貧困家庭,跟單親父母長大,在當選美國總統之前做過議員。林肯也是憑藉自己偉大的演講贏得了總統選舉,並且成為一個留名青史的總統。

  2磁性嗓音

  奧巴馬擁有政客們夢寐以求的嗓音:既權威又令人感覺舒適;既盡顯聰明又能夠讓選民引起共鳴;這聲音總能給人一種君臨天下的感覺,無數人折服於他動人的聲音魅力之下。

  聲帶是世界上最值錢的"樂器",因為珠圓玉潤的歌喉給人的感染力是任何樂器都望塵莫及的。嗓音好,是塊寶,嗓音壞,事業敗。隨著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人際間嗓音溝通表達方式的日益增加,現代的嗓音工作者已不僅指的是演員、教師,眾多以嗓音為主要職業工具的社會群體如播音員、節目主持人、營銷員、拍賣員、解說員、經紀人、導遊、律師、記者、政府公務員、社會工作者等也都被劃歸其旗下。毋庸置疑,清晰、明亮、悅耳動聽的嗓音既是嗓音工作者事業成功的基礎,又是所有重視自身聲音形象的人群所追求的目標。

  奧巴馬充滿磁性的嗓音不僅為他的演講增色,還為他贏得了格萊美獎,2008年2月10日,美國唱片學會當天在洛杉磯斯台普斯中心宣布了第50屆格萊美獎部分獎項的獲獎名單,奧巴馬擊敗前總統比爾·柯林頓和吉米·卡特等多位競爭對手,獲得"最佳朗讀專輯獎"。奧巴馬是憑藉他撰寫並朗讀的蘭登圖書公司有聲書《無畏的希望:重申美國夢》獲得這一獎項的,而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和卡特也分別以有聲讀物《給予:我們每個人如何改變世界》和《平原上的周日早晨:給變化的世界帶來和平》獲得了該獎項的提名。

  3善用排比

  奧巴馬在演講中善於使用排比句,取得排山倒海般的效果。2008年1月3日,奧巴馬在艾奧瓦黨團會議選舉獲勝之夜發表演講,這篇演講激情澎湃。演講一開始,他首先積極肯定了今天的勝利,宣布預言家的失敗,非常成功地渲染了作為第一位預選獲勝所代表的深意。他連用排比句,氣勢磅礴,很具感染力:

  他們說這一天永遠不會來到。

  他們說我們眼光太高了。

  他們說這個國家太分裂、太幻滅,根本不可能為一個共同的目標團結起來。但是在這個一月的晚上,在這個歷史上關鍵的時刻,你們做到了那些憤世嫉俗的人認為我們做不到的事。

  這是這整篇演講的精華所在:讓每一個在場的美國人都可以從投演講者選票中得到自豪感,覺得這樣做就是在改變美國歷史,是在證明美國的自由、獨立與團結。

  在這篇演講中還有另一處精彩的排比句: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7 03:22
標題: 肯尼迪式魅力(8)
我會是這樣一位總統:讓每個人都能看上病和看得起病。我在伊利諾斯州就通過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的攜手合作實現了這一目標。

  我會是這樣一位總統:終止所有把工作運往海外的公司的稅收優惠政策,並給美國最值得享受減稅的中產階級減稅。

  我會是這樣一位總統:讓農場主、科學家和企業家發揮他們的創造力,使我們國家一勞永逸地擺脫石油的主宰。

  最後,我會是這樣一位總統:我要結束伊拉克戰爭並讓我們的士兵回家;我要恢復我們的道德地位;我知道9/11不是騙取選票的借口,而是使美國和世界聯合起來應對21世紀這個世界面臨的共同威脅:恐怖主義和核擴散,全球變暖和貧困,種族屠殺和疾病。

  演講的精義就在於要感染人、打動人,從而達到"迷惑"大家理智,贏得大家支持。所以,煽情、升華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而這篇演講完全做到了這一點,其中嫻熟的排比句的運用功不可沒。在場聽到他演講的和後來看到他的演講稿的美國學者認為奧巴馬不僅僅是一個候選人,他更是在發動一場運動。

  4宏道意味

  鑒於奧巴馬的演講的巨大煽動性,媒體說奧巴馬具有克里斯瑪(charisma)、同時像個給人帶來希望的彌賽亞,說他。他的演講魅力常常讓聽眾熱淚盈眶,狂熱叫嚷。媒體便直接說,這簡直就像個膜拜團體或邪教組織(cult)。這樣追捧甚至神化政治人物,竟然也會發生在現今的美國人身上,令很多美國人覺得不可思議。

  奧巴馬的演講才華確實得益於在教會服務的經歷,奧巴馬從宏道演說中學到了一種很能打動人心的說話方式。知識分子說到種族平等,可能會引用《獨立宣言》里的名言,比起黑人牧師簡單而直指良心的"我們黑人也是上帝按照他自己的樣子創造的"(We too are made in God's image),還是后一種說法更有感染力。

  美國政治觀察家有一條經驗之談:"只有南方來的民主黨人才選得上總統。"上三屆民主黨總統林登·約翰遜、吉米·卡特和比爾·柯林頓都是南方人。南方相對比較保守,只有具備宗教童子功的南方民主黨人,才能用宗教語言闡述政策,從而贏得全國選民的支持。其他地方的民主黨政治人物太自由化,沒有這套本事。人們公認,參加2008年大選的民主黨候選人中,奧巴馬的宗教語言最為流利,比南方出生的約翰·愛德華茲有過之而無不及。奧巴馬那宏道式的直指人心的語言能力,在大選中大放光彩。

  5愛講故事

  奧巴馬的演講的另一大特色是喜歡在演講中舉出具體的事例,以生動的故事承載深奧的政治理念。比如下面這幾段演講詞: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7 03:23
標題: 肯尼迪式魅力(9)
(1)"我記得在匹茲堡遇到的梯姆o韋勒夫婦,他們正在想辦法為自己年幼的兒子尋找供移植的肝臟;我還記得伊利諾伊州西北部東木連市的謝默斯o阿赫,一個正準備去伊拉克實現報效國家的美國青年,以及他父親臉上洋溢著的對兒子的自豪感。我還記得在聖路易斯碰到的一個黑人女孩,她說她正在努力考大學,儘管她們家祖祖輩輩連一個中學畢業的人都沒有。感動我的不僅僅是他們的奮鬥精神,更在於他們在艱難時刻所表現出來的大無畏的決心、樂觀主義精神和自強不息的意志。這種精神使我想起我曾聽到的一次牧師佈道時說的一句話:大無畏的希望,這就是美國精神的最好表現。"

  (2)"前不久,我在伊利諾斯州東莫林市的老兵俱樂部里遇到一個名叫沙莫斯的年輕人。他長得帥氣高大,有兩米左右的個頭,眼睛清澈,笑容可掬。他告訴我他參加了海軍陸戰隊,下周將要開赴伊拉克。我聽他娓娓訴說他入伍的原因,他對於我們的國家和領導人完全信賴,他對於責任和服役完全忠誠。我感覺這個年輕人的言行正是我們每個人對自己的孩子所有期待。然而,我又捫心自問,我們為他提供的服務有他給我們提供的服務好嗎?我想起有900多個服役的男男女女將不會再重返家園,他們是兒子和女兒、丈夫和妻子、朋友和鄰居。我想起我遇到的那些家庭,他們正努力克服缺少了愛人全職收入的困窘,或盡量擺脫由於身體殘疾或精神崩潰的愛人在歸來后又因為是預備役軍人而無法享受長期健康補貼的困境。當我們派遣我們的年輕人踏上犧牲的路途,我們必須責無旁貸地搞清和核實讓他們出征的一切數字和一切理由,必須責無旁貸地在他們離去后照看他們的家庭,在他們返回后關照他們的生活,必須責無旁貸地確保在沒有足夠的部隊時不要宣布開戰,以便真正保衛世界和平並贏得世界的尊重。"

  (3)"我在一個來自樟泉(Cedar Rapids)的年輕女士的眼中看到了希望:她白天全天在大學上課,晚上加夜班,但卻仍然不能負擔生病的妹妹的醫療費;但她仍相信這個國家會提供她實現夢想的機會。我從一個來自新罕布希爾州的婦女的聲音中聽到了希望:她告訴我自從她的侄兒奔赴伊拉克戰場她就一直感到氣短;但是她每晚睡覺前都要為侄子的安全回歸祈禱。"

  6語言通俗

  奧巴馬很可能稱得上是一位罕有的可以真正寫作的政治家。《華盛頓郵報》則撰文稱讚奧巴馬具有高度嫻熟的修辭技巧,可以舉重若輕地將口若懸河的雄辯與嚴謹樸實的政策理念交融在一起。他以老友的口吻和讀者們娓娓交談,一切都從簡單的常識入手來闡述他的政治思考。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7 03:23
標題: 肯尼迪式魅力(10)
在亞馬遜網站上,有人在《大無畏的希望:重申美國夢》這本書的網頁上留言評論道:"在這本書里,奧巴馬運用二分法的寫作風格將各種複雜的問題還原和簡化,他經常提及的是以下這些詞句:支持我們的人和反對我們的人、巨大的挑戰和小家子氣的政治、教條和理性、宗教信仰和世俗觀念、事實和願望、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左派和右派、資本主義和福利社會、不能兌現的政治承諾和值得尊敬的競選誓言、孤立主義和冒險主義等等,奧巴馬喜歡用這些概念來為他的演講破題。

  和布希不同的是,奧巴馬可以自己寫作、推理,並提出基於個人思考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和柯林頓不同的是,奧巴馬更加可信、坦白、透明。他和柯林頓一樣擁有雄辯的口才並對普通民眾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第四節 "淡化膚色是個高招"

  1"碰巧是黑人"

  當年馬丁·路德·金把黑人代入《聖經》中猶太人爭自由求解放的故事,用《聖經》的語言掀起了黑人爭自由求解放的風暴。其中最有名的一句就是"我們黑人也是上帝按他自己的形象創造的"。奧巴馬如果打種族牌,他完全可以引用這樣的句子,但是奧巴馬沒有。奧巴馬從來沒有拿自己的膚色來大做競選文章,他認為自己代表的就是美國人――不分種族和膚色。這種不把自己歸類的立場很討不少美國人喜歡,使他左右逢源。

  在2008年的大選中,奧巴馬並未將自己定位成"黑人競選人",而是"碰巧是生為黑人的競選人",其政治主張突出的是不同種族的團結與融合,並非爭取某個特殊種族的特殊權利。預選首站艾奧瓦州白人佔95%以上,奧巴馬卻一舉獲勝。在2月12日的"波托馬克"預選中,他在白人選民中的支持率與希拉里不分上下,而且在白人男性選民中還佔優。這都說明了奧巴馬不打種族牌的先見之明。

  奧巴馬一般迴避一些這樣的問題:如果他當選總統,會具有怎樣的"歷史意義"。不過他還是承認,艾奧瓦州的預選勝利事實上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奧巴馬說:"我認為,毫無疑問這是衡量我們作為一個國家進步的標準。我從一開始就說過,我對美國人民有信心。種族毫無疑問已經不是我們文化中的一個因素。人們想要知道,誰來為他們提供可行的醫療服務、學校和外交政策。如果他們覺得你可以做這個工作,我認為他們願意給你一個機會。"

  奧巴馬在南卡羅來納州初選獲勝后發表演講時,人群高呼:"種族並不重要。"在南卡羅拉那州聽到這樣的口號,真令人振奮不已--1860年底,正是南卡羅拉那州為保留奴隸制而第一個退出美利堅聯邦,而幾個月以後殘酷的南北戰爭就在南卡爆發。這個州的黑人在上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也都沒有選舉權。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7 03:24
標題: 肯尼迪式魅力(11)
或許,種族還是很重要的。如果什麼東西不重要,你也沒必要拿出來說。但是美國人正在努力達到這種境界,種族因素在整個美國社會都將變得不再那麼重要。

  2"大熔爐"的樣本

  2005年9月,新奧爾良遭到卡特里娜颶風襲擊,重災區是黑人聚居地,不少民主黨政客借故指這是布希政府種族歧視的明證,曾競選總統的民主黨內主席迪恩就說風災反映共和黨政府白人至上主義。出人意料的是,一向謹言慎行、連電視清談節目都拒絕參加的奧巴馬,當時卻公開聲援布希,更和布希並肩賑災,說把災情歸咎於種族主義是過分簡化,造成黨內不少震動。這表明他仍然相信美國依舊是一個吸納不同民族的"大熔爐",任何輕易提出種族歧視疑問的人都很難得到奧巴馬的附和。而正因為他是黑人,說出上述通常出自共和黨的政見,往往更有說服力,也更能把民主黨的左傾路線拉回到中庸之道。

  大熔爐

  "大熔爐"(the melting pot)是關於美國的一個比喻,指美國可以融合世界各種不同的文化為美國文化。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美國的移民來自世界的各個角落:歐洲、南美、非洲、亞洲等等,每個移民族群本來都有自己的文化,美國社會不排斥這些文化,不同的文化在美國開放、自由、民主、法制的環境里融合形成多元的美國文化。這就像一個大熔爐把不同文化融合在一起。

  奧巴馬把自己描繪成一個"大熔爐"的樣本,這也是為了在競選中得到更多的選票。一位黑人參議員棒喝:"如果美國的白人只選白人,黑人都只選黑人,還像甚麼話?"奧巴馬的目標,是從白人那裡吸票。因此,奧巴馬喜歡說,自己身上具有所有美國人的特點:一個混血孩子,從小沒有父親;一條看起來不大可能的人生軌跡把他從夏威夷帶到印度尼西亞,從芝加哥帶到華盛頓。他還是一名哈佛大學的法律專業畢業生,曾拒絕美國高等法院的職位,轉而到芝加哥的窮人中間工作。奧巴馬的競選不是要選民看見一個紅色的支持共和黨的美國,也不是一個藍色的支持民主黨的美國,而是一個團結的美國。他的競選團隊中有白人也有黑人、亞洲人和拉丁美洲人。奧巴馬雖然是黑皮膚,但是有著白人的教育和思想,屬於那種外黑內白的候選人。白人對黑人抱有負罪感,奧巴馬不打種族牌,因此,白人也樂於把票投給這樣一個不會讓他們抱有負罪感的黑人。
作者: Dust    時間: 2008-11-9 10:40
好長哦,明天再讀吧
作者: jydeng    時間: 2008-11-12 23:43

重新喚醒美國夢.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