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共和國開國上將蕭克將軍逝世 享年102歲

[複製鏈接]

0

主題

0

帖子

0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Janwoo4 發表於 2008-10-25 14: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原委員,國防部原副部長兼軍事學院院長、第一政治委員蕭克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08年10月24日12時51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2歲。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的蕭克將軍。

蕭克29歲當紅軍最年輕方面軍領導人

  蕭克:1907年7月14日出生在湖南嘉禾的蕭克,容戰將、軍事教育家和作家於一身。他25歲當軍長,27歲率領紅六軍團先遣西征,拉開了萬里長征的序幕,29歲正式被任命為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抗戰前夕,剛剛而立之年的蕭克就任八路軍120師副師長,成為那一級將領中最年輕的一位。他同時還是在紅軍一、二、四方面軍都擔任過高級將領的將軍,與十大元帥中的每一個都共事過的將軍和南昌起義唯一健在的將軍。新中國成立后,蕭克曾任軍訓部長、訓練總監部長,國防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大學校長,軍事學院院長兼第一政委。

  槍林彈雨中,蕭克創作了日後引起巨大反響的長篇小說《浴血羅霄》。小說還未出版就被批判兩次。50多年後正式出版,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長征前的"長征",一張法文地圖和一個外國傳教士幫他找到了賀龍

  對於蕭克來說,長征應該在1934年8月7日下午就開始了。

  時年27歲的蕭克是湘贛蘇區的領導者,是紅軍第六軍團軍團長,他和另外兩位蘇區領導任弼時、王震並不知道,由於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不斷失利,中央決定六軍團和七軍團分別西征和北上,目的分別是探路和引敵。

  蕭克等人接到命令只是,到湖南去,找賀龍。按照中央的要求他們把蘇區大搬家,把省保衛局的犯人,醫院、兵工廠、石印機,甚至連個老虎鉗子都帶上了。這種搬家式的行動,嚴重影響了部隊的機動能力,結果是一路走一路丟。國民黨的報紙曾經形容說,紅軍是前頭"烏龜"扒開路,後頭"烏龜"跟上來。指的是蕭克先遣西征,中央紅軍隨後跟進。湖南軍閥沒有想到紅六軍團會突然突圍,顯得比較慌亂。六軍團時而西,時而東,時而北,時而南使敵人難以捉摸。不久就跳出了湖南軍閥何鍵的包圍圈,進入貴州境內。

  蕭克回憶,貴州山高,谷深,道路窄小,最大的問題是部隊對地形不熟悉,沒有地圖,全靠找嚮導問路。當地的嚮導對五里以外的事情就不知道了,六軍團只能在貴州大山中艱難轉戰。直到攻入地主武裝盤距的老黃平縣城舊州,才有了轉機。在舊州,他們遇到了外國傳教士薄復禮和海曼。查明身份后蕭克釋放了兩人的家屬,但沒有釋放這兩名傳教士。這是因為,西征以來,部隊連續行軍50多天,傷、病兵日益增多而又無葯醫治,蕭克他們認為,傳教士肯定有辦法弄到藥品和經費,於是提出,釋放他們的條件是給紅軍提供一定數量的藥品和經費。一個意外的收穫是,在教堂,找到一張一平方米大的貴州地圖。蕭克馬上把牆上的地圖取下來,一看全是外國文字就找來稍懂外語的張子意和袁任遠,說不是英文看不懂。蕭克聽說那個叫薄復禮的傳教士會漢語,就讓他把地圖上的地名翻譯成中文。薄復禮說是法文,在一盞煤油燈和一盞馬燈的照明下,薄復禮說,蕭克記,一直幹了大半夜完成了翻譯工作。直到這個時候,蕭克才知道,他要去與賀龍會合的地點在什麼位置,這張地圖對六軍團後來的行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薄復禮則一直隨著蕭克行軍,與蕭克談信仰,一起搞娛樂活動,長征途中還利用難得的休息日子聚餐。

  1936年4月,紅二、六軍團進至昆明時,蕭克把扣留了18個月的薄復禮釋放。後來蕭克從斯諾寫的《西行漫記》中看到,薄復禮不僅沒有詆毀紅軍,相反還說了不少讚譽紅軍的話。離開老黃平后,蕭克帶領部隊向東前進,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敵人正在頻繁調動,以近24個團的兵力對六軍團實施大包圍。蕭克在甘溪一帶與敵人遭遇。結果整個軍團被截為四段,減員嚴重。52團是全軍後衛,遭敵包圍,全團苦戰數日損失慘重,18師師長龍雲慘遭殺害。部隊常在懸崖峭壁小路上攀行,有些部隊一天一頓稀飯。中央代表任弼時患瘧疾,手柱木棍指揮行動。蕭克意識到面臨著全軍覆沒的危險,任弼時看出了蕭克的緊張,問他:"怎麼樣?" 蕭克用力地說:"堅決向東去,脫離這個地區。"給自己打勁。在敵石阡至鎮遠封鎖線上,部隊找到當地老獵戶引導,深夜進到一條人跡罕見的谷澗水溝,從溝底魚貫向東。這時南北兩面湖南和桂系軍閥發現了紅軍主力的行動,南北夾擊,幸好掩護部隊借地形進行有效阻擊。第二天天亮,掩護部隊改為後衛,隨大部隊走出了深谷,站在谷口親自指揮的蕭克看到了正在東升的太陽,終於鬆了一口氣,他回憶說:"這是一個極端緊張而又關係到全軍團大局的軍事行動。直到現在,一經憶起,心膽為之震驚。"

  1934年10月24日,紅六軍團跳出三省軍閥的包圍,歷經80餘天,轉戰5000多華里,抵達貴州印江縣木黃,與紅二軍團會師。從出發時的9000 餘人銳減到不足4000人。六軍團的行動探明了沿途敵人兵力的虛實,查明了道路、民情,實際上起到了為中央紅軍長征進行偵察、探路的先遣隊作用。這一天,中央紅軍正式開始長征第8天。

  29歲成為紅軍最年輕的方面軍領導人,與賀龍一起被國民黨稱為"蕭賀匪部"

  1935年這一年,"蕭賀匪部"這個詞出現在國民黨報紙上和蔣介石口中的頻率很高。

  中央紅軍經湘江一役損失五萬人後,蔣介石一度對"剿匪"的前景感到十分樂觀,但" 蕭賀匪部"攻城奪地打勝仗的消息卻不斷傳來,使他不得不多次從圍追堵截中央紅軍的部隊中抽調100多個團來應付,使得中央紅軍能夠比較從容地開遵義會議,相對從容地北上。"蕭賀匪部"先後粉碎了蔣介石的兩次"圍剿",在湘鄂川黔四省交界一帶越打越強,從開始的8000人發展壯大到21000人。中央紅軍北上后,南方的革命局面完全由二、六軍團支撐,他們成為革命群眾唯一的希望。

  1935年11月19日,紅二、六軍團18000人,分別從湖南桑植劉家坪和瑞塔鋪出發,開始長征。此時,他們並沒有呆不下去,不過他們分析到:第三次"圍剿"兵力大大超出以往,且多為蔣介石的嫡系、半嫡系;根據地東有洞庭,北有長江,南有沅、澧二水,西北為大山,不利大部隊展開;根據地經濟、文化落後,長期發展困難等等。退出蘇區之前,蕭克等人只是想轉移一下,擺脫敵人包圍,保存有生力量,到湘黔邊或黔東地區建立新的根據地,並沒有想到渡金沙江,更沒有想到要長徵到陝北。

  長征第一天的晚上,蕭克就住在張家界邊上一個小村子里。那一天,前衛部隊行軍 120華里,主力行軍80華里,宿營之後就休息了。直到1990年,蕭克重返湘西,發現張家界已經成為著名的旅遊風景區,而當年他根本沒有注意到這樣好的風景。幾天後,二、六軍團到達比較富裕的湘中地區,短暫休整了一個星期,本想在這個地方創建新的根據地,但發現大批敵人圍了上來,只好撤往貴州。這時已經結束了長征的中央軍委來電,指示他們:"速轉黔西、大定、畢節地區,群眾地形均可暫作根據地"。無奈的是,這一次他們依然沒能站住腳,但是部隊得到了20 天的休整和補充,兵員充實,士氣旺盛。

  1936年2月,二、六軍團透過滇軍防線,直趨滇東。在南北盤江地區,他們在長征路上第三次嘗試創建根據地。這時,他們接到紅軍總司令部的來電,電報署名總司令朱德、總政委張國燾,要他們北渡金沙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大舉北進。對於張國燾另立中央與一方面軍鬧矛盾的事,賀龍、蕭克等人還不知情,二、六軍團在盤縣開會,大家認為在這裡能否站住腳還不一定,全國形勢來看,全國人民抗日情緒高漲,可見全國革命大勢轉向北方,應執行總部的指示,於是決定北上。蕭克認為,盤縣的這次會議對二、四方面軍,乃至日後的紅軍三大主力會師起了重要作用,否則他們可能留在雲南了。蕭克建議部隊佯逼昆明,卻突然西進。他們在麗江和石鼓等地出其不意地北渡金沙江。蔣介石帶著雲南軍閥頭子龍雲,乘飛機在金沙江南麗江一帶上空盤旋,無可奈何,他們的部隊追到金沙江邊時,紅軍早已遠去多時。後來與四方面軍會合后,李伯釗率劇團來二方面軍演一齣戲,叫《破草鞋》,說敵人追到金沙江邊只揀了紅軍丟下的一隻破草鞋就收兵了。接著蕭克又連翻了三座大雪山,經過了今日也是著名風景區的稻城。於1936年6月在理化與前來接他們的四方面軍32軍會合。

  7月5日,與四方面軍大會師后的3天,在四川甘孜,紅二、六軍團接到中央軍委電令組成紅二方面軍,賀龍為總指揮,任弼時為政委,年僅29歲的蕭克為副總指揮。蕭克成為紅軍歷史上最年輕的方面軍領導人。

  兩個月後,紅軍總司令朱德親自命令蕭克代替生病的王樹聲出任31軍軍長,打胡宗南。10月20日,紅軍長徵結束4天後,蕭克正式赴任。至此,蕭克成為極少數在紅軍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軍都工作過的高級將領。抗日戰爭開始后,蕭克任八路軍120師副師長,在八路軍的高級將領中,他依然是最年輕的。

  蕭克將軍與他的長篇小說《浴血羅霄》

  蕭克將軍的長篇小說《浴血羅霄》誕生於抗日戰爭的硝煙之中,直到五十年後才得以出版,其中曲折,令人感嘆。

  馳騁戰場60餘年的蕭克,從1926年參加國民革命軍北伐,到1935年率二方面軍北上,與一、四方面軍在陝北勝利會師,用身經百戰、屢立戰功來概括他的革命歷程是毫無誇飾的。

  蕭克自幼喜愛讀書,他在家鄉的甲種簡習師範畢業后投筆從戎,但對文學的愛好一直不減。在戎馬倥傯的日子裡,他先後讀過許多世界名著,他愛看書、作文在紅軍中是出了名的。在湘贛根據地,他經常在《湘贛紅旗》、《紅色湘贛》等報刊上發表散文、小故事。在長征途中,也時常來一段即興演講或吟幾首詩。

  1937年5月,蕭克出席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的蘇區黨代表會議,返回途中,他們一行數人縱論天下時局,追思災難深重的民族歷史,深深感到,要振奮民族精神,鼓舞人民鬥志,需要有震撼人心的藝術作品。蕭克於是萌發了創作的念頭。他想得最多的是紅軍為什麼總能艱難奮戰而不潰散,總是緊緊地聚集在中國共產黨的旗幟下。他覺得,這種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中國人民的希望之所在。那時,他看了綏拉菲摩維支的小說《鐵流》,講的是蘇聯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一支工農武裝在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逐步鍛煉成長為有紀律的隊伍。書中的許多情節引起了他的共鳴,他為那些革命戰士的奮鬥精神所激動,更為書中塑造的共產黨員紅軍指導員郭如鶴的英雄形象而感嘆不已。

  他同作家馬加談論《鐵流》時,滿懷激情地稱讚道:「那是無產階級鬥爭的史詩。」「現在中國缺少一部《鐵流》。」馬加不無惋惜地說。蕭克頗有同感。

  蕭克就是在《鐵流》的影響下,開始構思他的長篇小說。戰爭年代寫小說,困難之多,難以想象。那時候,日軍隔三岔五就來轟炸,躲飛機成了京西根據地軍民的一件大事,常常一躲就是一天。躲飛機時,大家蹲在小煤窯里,聊天、下棋、打撲克,而蕭克則帶上小板凳,在山溝邊坑旁一坐,寫起小說來。一顆顆炸彈轟然而下,他全不在意,仍然聚精會神地寫作。

  作為根據地的領導人,蕭克的公務十分繁重,不允許他有大塊的時間去搞創作,他常說,進行革命戰爭是我的神聖任務、光榮職責,而寫小說是我的業餘愛好。當年,一位作家曾經這樣記述蕭克的工作:「蕭克將軍不僅指揮著『平西』、『平北 』、『冀東』三個地區的游擊戰爭,又要審閱大量的文件、戰鬥詳報、電報,同時他還寫政治論文和文藝作品……但是,他並不顯得疲憊,工作對於他是一種興奮劑。他從不做無聊的消遣,不說一句廢話,不吃零嘴。他也能抽出時間去讀小說,在他的床頭放著《鐵流》、《紅樓夢》、《被開墾的處女地》等作品。」

  就這樣,從1937年5月到1939年秋,蕭克終於完成了這部20餘萬字的長篇小說初稿。蕭克對於自己的作品很慎重,寫作時不讓人看,寫成后也不給別人看,連他的夫人也不知道他寫的什麼內容。他認為作品不改好,是不可以拿出來示人的。

  可是,書寫成后,蕭克除了在生病期間改了一遍外,就沒有空去過問了。抗日戰爭結束,緊接著就是解放戰爭,他又轉到華中、華南,全國剛解放,軍委又令他主持軍隊的教育訓練和籌建軍事院校工作。時間緊,新事物層出不窮,他要工作,要學習,實在抽不出時間來修改小說。

  一晃十幾年過去了。蕭克沒有想到,1958年,軍隊批判所謂「教條主義」,他成了被批判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小說也橫遭厄運。一天,某負責人給他打電話:「聽說你寫了一本小說,他們要你拿出來給大家看看。」

  蕭克喃喃地說:「那只是一個初稿,還沒有加工。」多年來,許多人要他把稿子交給出版社,他都沒答應。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負責人專程到他家,承諾給他配最好的責任編輯把書改出來,他也沒有答應,他是想自己修改完成後再拿出來。

  但如今不想拿也得拿,索要手稿,用意是明白的,就是要找批判他的新材料。果然,不幾天列印出來的小說稿附上了「供批判用」的字樣。批判的調門一個比一個高,有人說他宣傳「戰爭恐怖論」,有人說他「污衊勞動人民」,更有人說他以小說中的反面人物自喻,真叫他啼笑皆非。

  「文革」中,蕭克和他的小說再次蒙難。直到1985年底,蕭克從繁忙的一線退下來,這才下決心修改這部書。

  動筆前,他寫過這樣一副對子:「雕蟲半世紀,今再操刀,告老不惜老。戎馬60年,樂得解甲,賦閑更難閑。」他把對子掛在工作室,閉門謝客,以其80高齡,執筆修改這部小說初稿。

  多少年不看,好多情節都淡忘了,他就一遍又一遍地翻閱原稿,一章一章地記下內容提要,一個人物一個人物地寫出小傳,再一點一點地記下自己的修改構思。如果把他新寫的內容及其它材料用字數來計算的話,不下10萬字。為了體會當年的真情實感,盛夏之際他還專門到南方當年戰鬥過的地方走了一趟。

  經過一年的認真修改,書稿終於交付排印了。定稿送工廠之後,他又從頭到尾把25萬字的底稿連看了兩遍。不僅改了一校稿樣,而且還親自校看了二校樣稿。

  《浴血羅霄》終於與讀者見面了,不久,小說榮獲了茅盾文學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7:3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