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亞洲時報: 能源有價,印度取伊朗舍美國?
[列印本頁]
作者:
大蝸牛
時間:
2008-4-30 17:33
標題:
亞洲時報: 能源有價,印度取伊朗舍美國?
伊朗總統內賈德將於4月29日訪問新德理,引發美國與印度之間一場小型「口水戰」,美國建議印度採取強硬態度,要求伊朗終止鈾濃縮活動;印度卻反駁說印度的外交政策不需要其它國家指導。由於美國施壓,印度與伊朗關係過去三年曾走入低谷;而現在印伊兩國關係開始升溫,這預示著美印關係或會停滯不前。
內賈德將會在4月底前往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途中,短暫訪問新德里,訪問雖然簡短,但卻意義重大,是5年以來首次有伊朗領導人到印度訪問,突顯印度不再顧及美國的反對,從自己的利益考慮決定與伊朗的關係發展,估計印伊關係將重回友好軌道。
能源合作相信是內賈德今次訪問新德里的最重要議題,預計他將與印度領導層就建設由伊朗經巴基斯坦到達印度的天然氣管道交換意見。估計兩國還會簽署一項天然氣供應的協議,伊朗將在未來25年內,向印度輸出500萬噸液化天然氣,協議價值估計超過200億美元,但據報雙方就價格問題仍在討價還價。
印度和伊朗的外交關係由2005年開始走下坡,當時印度政府響應了美國及西方國家的呼籲,支持國際原子能機構關於伊朗未能履行核能義務的報告,指伊朗正在發展核武器,印度站在西方國家陣線集體向伊朗施壓。
在2005年以前,印度與伊朗的關係非常友好,雙方在軍事及能源上都有良好的合作,印度海軍向伊朗提供艦艇設備,也為伊朗士兵提供使用艦艇的培訓。同時,兩國為建設伊朗經巴基斯坦抵達印度的天然氣輸送管道展開了談判,管道全長2600公里,將耗資70億美元,一旦建成,印度每年將可從伊朗輸入500噸液化天然氣。
但自從美國採取積極拉攏印度的政策后,印度與伊朗的這些合作關係遭到中止。當時美國拋出「民用核能合作協議」,又遊說澳洲承諾向印度出售鈾原料,以贏取與印度的更緊密關係;但美國國會卻要求在協議內,加入印度阻止伊朗發展核武器這一條款,使一向採取「不結盟政策」的印度,也加入向伊朗施壓的行列。
另外,由於美國堅決反對伊—巴—印天燃氣管道的建設,使印伊之間就該管道的談判也陷於中止,兩國關係走進低谷。
其後,美印「民用核能合作協議」遇上重重波折,美國國會要求加入條款,限制印度轉移民用核能技術,進行核武試驗;印度的國會議員不但反對這項附加條款,更加對美國干預印度外交政策表示不滿,批評辛格政府為取得核燃料,放棄獨立自主的政策。加上澳洲大選后政權更替,新政府推翻向印度出售鈾原料的承諾,發展至今,美印「民用核能合作協議」如同虛設,美國國務院較早前表示,估計協議無法在布希任內正式簽署。
分析認為,美國未能成功拉攏印度,是印度與伊朗關係重新升溫的最主要原因。
伊朗與印度的關係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中世紀,伊朗在文化、建築風格等方面對印度影響頗深,印度語本身就吸納了許多波斯語辭彙;在地緣政治上,印伊兩國在阿富汗和中亞也有共同利益,而兩國在能源問題上,就存在著非常互補的關係。
伊朗是世界上第五大的產油國,天然氣儲量居世界第二位,自從伊斯蘭革命以後,美國和西方一直對伊朗採取敵視政策,向伊朗實施經濟及政治制裁,伊朗極需尋找能源出口市場,以解決國內的經濟困難和失業問題,一向採取「不結盟政策」的印度正好是伊朗理想的能源合作夥伴。
印度經濟急速發展,每年都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的石油,極有需要尋找一個穩定的石油及天然氣供應國,能源合作於是成為推動印度與伊朗發展友好關係的重要動力。
觀乎美國與伊朗的敵對態度,印度現時決定與伊朗修好,定會惹來美國不滿,印度或許期望可以魚與熊掌,兩者兼得,但由美伊慣用的「零和」模式推斷,印度或難以保持與美國的密切關係。(文/羅少蘭)(原標題 能源有價:印度取伊朗舍美國?)
作者:
yunsousifang
時間:
2008-4-30 18:49
作者:
NewYorkTimes
時間:
2008-4-30 20:30
標題:
按照美國的戰略利益版圖,發展中國家都找不到便宜的能源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