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大革命時,殺人如麻,凡是被革命的對象,無論男女老幼,沾親帶故者一律斬首,包括在貴族家做工的僕人和普通勞動者。我們可以從英國作家狄更斯(Charles Dickens)《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里看到當時法國大革命背景下的恐怖場面。小說充滿著撲朔迷離的色彩,反映了時代氣息。Dickens用一連串引人入勝的故事作為杠架,細緻地描寫了革命的前因後果,成就和錯誤,主人公Sydney Carton,Lucie Manett,和Charles Darney內之間的真摯情感成為一大亮點。雙城」指的是巴黎與倫敦,《雙城記》兩地年輕人兩男一女的三角戀愛,是一種純潔而高尚的愛。然而是奧運火炬傳遞時,巴黎與倫敦對ZD助紂為虐,是扭曲反道德的喧囂。讓我無法想象標榜解放和自由的法國,為什麼支持貴族的代表達賴和奴隸的壓迫階級藏獨集團。中國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推翻農奴制度是文明的改革。《雙城記》中的男主角的親戚,強姦民女致死,人們要他也去頂罪。據說當時,有些革命者和革命群眾要對貴族們,在行刑之前對貴族們裸體示眾,但是有人出於人道人性的角度考慮,最後沒有採納裸體示眾的提議。可是讀者們可以看到曾經戰敗投降的法國人,把自己的女同胞強行剃光頭,剝光內衣褲裸體示眾。
《雙城記》之所以成為名著,除了感人肺腑愛情故事,還有那文章開頭傳世的名句「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已經成為文學史中的經典名句。該書的最後,一位為愛情獻身的Sydney Carton走上斷頭台之前回憶說:「我現在已做的遠比我所做過的一切都美好;我將獲得的安息遠比我所知道的一切都甜蜜。」(It is a far, far better thing that I do, than I have ever done; it is a far, far better rest that I go to than I have ever known)。Sydney Carton的那段「為了你,為了你所親愛的任何人,我願意作任何事情。倘若我的生涯中有值得犧牲的可能和機會,我甘願為你和你所愛的人們而犧牲 」,就應該是此刻保衛民族的尊嚴和維護舉辦奧運的榮耀,我們異國他鄉的遊子對祖國和同胞的告白。
狄更斯是偉大的作家,但是我認為《雙城記》也不是完美無缺的作品,該作品可能有抄襲之嫌。在《雙城記》發表之前,威爾帝的歌劇Don Carlo (義大利) 就有類似的場景。如三角戀愛,雖然和《雙城記》不一樣的涉及兩女一男,但是王子Don Carlo 的朋友和同黨Rodrigo願意為其赴死,就很有雷同之處。Rodrigo告別Don Carlo有一段著名詠嘆調「Per me giunto」。作為歌唱愛好者,Rodrigo這個詠嘆調,也是我這個男中音學習的功課。Don Carlo故事裡有反叛,暴亂群眾起義,異端裁判官,故事也涉及法國,最後多出了僧侶角色(僧侶倒是為當今動亂添一些色彩)。歌劇腳本Don Carlos 《唐·卡洛斯》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von Schiller)1787年創作, 歌劇於1867年3月11日在巴黎歌劇院 (Opéra)首演。法國大革命發生於1789年至1792年間。《雙城記》中,在大革命背景下,Sydney Carton為所愛的姑娘獻身,其實,反映保衛斯大林格勒的電影《兵臨城下》也有類似於《雙城記》的場景,在此提及,只是從寫作的原創性方面略談一下個人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