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意譯老子道德經八十一章 [列印本頁]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4 11:55
標題: 意譯老子道德經八十一章
第一章        正道之源

1.        宇宙的創造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道」表述出來,但我表述的道和那真實存在的道並非完全一致,不要混為一談。

2.        也可以給這個宇宙創造者賦予一個名稱,但這個給出的名稱並非一成不變,也不可能達到處處適用。

3.        當道處於無名狀態時,它是天地的開端;當道有了定義后,它是萬物的母親。

4.        因此,道尚未定義為「道」時,人們企盼觀賞它的變化奧妙;道被定名為「道」后,人們希冀察測道的疆界行蹤。

5.        有名的道和無名的道實際上同出一轍,區別只在有了名字還是沒有名字。二者出處相同,凸現了道的外在形象的初始源頭。

6.        在那初始源頭的背後,深居道的最終本原。它似一扇奇門當關要路,掌控豐富多彩的世間萬物。

[ 本帖最後由 追求永生 於 2007-12-24 12:11 編輯 ]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4 11:56
標題: 第二章 美善反變
1.        當天下人都知道一件美好的東西美好的時候,這件美好的東西已經是醜陋的了。當人們都知道良善的品質為良善時,這種良善的品質就已經轉化為邪惡了。

2.        有無分別從對方產生,困難容易二者相互促成。

3.        長短互為比較而定,高下兩相競比爭勝。

4.        原聲迴音配合呼應,趨前錯后伴隨行蹤。

5.        因此,聖人成就一切事業,從來不用主動實行。他所從事的教化影響,從來不用藉助言辭。

6.        萬物自行運作,不用聖人啟動。聖人助其生長,但從來不去佔有。聖人做出了貢獻,卻從不恃功索酬。聖人大功告成,卻從不居功自傲。

7.        因為他不自恃有功,所以聖人永居不敗之地。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4 11:56
標題: 第三章 無為而治
1.        不崇尚賢能之輩,可以使世人平息爭鬥之心。 不看重珍奇財寶,可以使世人不產生偷竊之念。 不顯示那些誘發人們產生慾望之物,可以防止民心騷動紊亂。

2.        因此,聖人統治民眾的方式就是:清除他們的欲心;填飽他們的腸胃,削弱他們的志氣;強壯他們的筋骨。

3.        如果讓人們永久處於沒有知識沒有慾望的狀態,那麼,即使還有不甘寂寞的人想有所作為,從中取利,他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了。

4.        一旦大家都不為自己的目標而狗苟蠅營,天下大治也就不言而喻。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4 11:57
標題: 第四章 道沖深湛
1.        道的本質是一片蕩蕩空空,不管怎樣使用填充,都不能令其充盈。它就像那無底的深淵,天然宇宙萬物的宗源。

2.        萬物在道中,隨道各運行:銳者挫其鋒,亂者解其紛,亮者和其光,微者同其塵。萬物渾同一,原貌盡消融。

3.        我不知道它到底是誰,存在於道的最高形象之前。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4 11:58
標題: 第五章 謹言守中
1.        天地沒有人們心目中所謂的仁義,它把宇宙萬物都看作茅草狗。聖人也沒有人們心目中所謂的仁義,他把天下民眾都當作茅草狗。

2.        橫亘天地之間,不正像一隻巨大的袋狀風箱嗎?徐靜連綿永不窮盡,鼓動風涌滾盪而出。

3.        話多總有詞窮時,哪如守拙在心中。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4 11:59
標題: 第六章 穀神玄綿
1.        長生不死,永不絕滅的幽穀神靈,是生產萬物的終極祖先。

2.        這位終極祖先的生育功能,便是天地從中產出的根源。

3.        她的生育功能,延綿不斷,若隱若現,雖不常用,功效無窮。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4 12:00
標題: 第七章 天長地久
1.        天長長生不死,地久久壽無疆。

2.        天地之所以能長久的原因,是它不為自己而生,所以能長生不衰。

3.        聖人能仿效天地,把自己置於民眾的身後,他反而成為民眾的引領人;把自身利益排除在與民眾爭利之外,他反而得到安身長存。

4.        這難道不是由於聖人不求私利,因而使他得到了最大的私利嗎?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4 12:01
標題: 第八章 如水上善
1.        具有良好處事能力者和水一樣優秀。水善於便利世間萬物,從不與萬物發生利害之爭。水所處的位置,使它能夠聚集所有別人拋棄之物。因為水的這些特質,它幾乎是完美地遵循了道的準則。

2.        居住時善於選擇合適地點;用心時善於沉穩古井不波;給予時助人為樂不索回報;誓諾時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為政時社會安定天下太平;做事時人盡其力盡展所能;行動時時機適宜當機立斷。

3.        唯有萬物之間關係協調,沒有互相爭鋒不讓,才能達到一帆風順,無憂無慮。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4 12:02
標題: 第九章 富驕遺咎
1.        抓在手裡直到其溢滿而流,不如早點放手任其自由。

2.        百般錘鍊磨礪出來的銳器,難以長期保持永久鋒芒。

3.        巧取豪奪積聚的滿堂金玉,無人能夠長期安全守護。

4.        取得富貴后不能避免驕傲,恰似自己招徠自我滅亡之災。

5.        一旦大功告成,隨即名聲鵲起,當是退身之機,此為天道至秘。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4 12:03
標題: 第十章 魂魄不散
1.        將靈魂和體魄緊密抱成一團合為一體,哪個能使魂魄合一永不分離呢?

2.        將氣息專聚一處達到非常柔和的程度,哪個能做到和初生嬰兒一樣呢?

3.        徹底清除污泥濁水察窺到心靈最深處,哪個能做到一塵不染白璧無瑕呢?

4.        關心愛護封國領地兢兢業業轄制屬民,哪個能做到順乎自然無所作為呢?

5.        順隨遵從天庭門戶開合貫通四面八方,哪個能做到如雌隨雄甘做附庸呢?

6.        明白天地上下之理通達世間人際之情,哪個能做到大智若愚超然物外呢?

7.        世間只有一位能做到這些:那就是生育和養護萬物,並能夠生育而不佔有,貢獻而不恃功,引領而不主宰的最高等級的德。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4 12:05
標題: 第十一章 中空車屋
1.        三十根輻條集中在車軸頂端的圓木上,只有圓木中間有空,車才稱其為車。

2.        揉合黏土製成陶器,只有當陶器中間形成空間,才使它們各有不同陶器的用處。

3.        開鑿門廳安裝窗戶,使其成為房屋。只有房屋中間空曠,才能發揮房屋的功用。

4.        因此說,有有有的好處,無有無的用途。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4 12:06
標題: 第十二章 奇貨妨行
1.        五色繽紛使人眼睛失去了視覺,五音變幻使人失去了聽覺,五味雜陳使人失去了味覺。

2.        馳騁無稽,荒原打獵,使人心猿意馬,信馬由韁。奇珍異寶,難得之貨,使人行為乖張,迷失方向。

3.        為防止類似現象出現,聖人的治理之道就是:只滿足民眾的基本口腹需要,不提供任何額外的索求。故此,聖人擯除一切離經叛道,謹守聖人之規。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4 12:07
標題: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
1.        得寵和受辱都會在內心驚悸不安,唯恐大災大禍降臨自己的身上。

2.        為什麼說得寵和受辱都會使內心驚悸不安呢?得寵受到尊榮,受辱難免羞慚,得到時心裡驚慌,恐怕得而復失;失去時惶恐不安,擔心大禍隨至。所以說得寵和受辱都會在內心驚慌不安。

3.        為什麼說唯恐大災大禍降臨到自己的身上呢?我之所以有大禍臨身之憂慮,是因為我有身體這個形式存在需要保全;如果沒有這個身體存在,我擔憂什麼大禍臨身呢?

4.        因此,如果珍貴自己輕賤別人而去追逐天下之主宰,倘若成功,天下也只能是一時的寄存給他。

5.        珍愛自己為民眾去爭取天下的,則能取得成功,託付其身於天下民眾,令他常保平安。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4 12:08
標題: 第十四章 古道御今
1.        注視之際什麼都看不到,叫做「夷」;傾聽之時什麼都沒聽到,叫做「希」;攥抓之後什麼都沒摸到,叫做「微」。

2.        「夷希微」這三種狀況,不能窮追不捨查根尋源。因此這裡把三者混合,命名為一,然後略加討論。

3.        在一之上,沒有什麼東西比它更光明,在一之下,沒有什麼東西比它更黑暗。

4.        一的邊沿無窮無盡伸展到無際,紛繁交錯無法命名。

5.        再往前伸入一步追尋,又返回到空虛無物之境。這時一已經處於沒有形狀的狀態,沒有表象的形象,統稱為恍惚不清。

6.        在一的前面迎面走過去,看不見它的頭部;從它的後面趕上來,看不見它的尾端。

7.        遵循上古祖先堅持之道,目的是用來引導掌握當今時代的事務。

8.        以了解古遠時代道如何開啟創立,這就是道的精髓所在了。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4 12:10
標題: 第十五章 敝不新成
1.        上古時期那些善於遵行道的準則的先祖們,他們的細微奇妙深奧通達境界,真是深不可測,難於體會理解。

2.        由於他們高深難測,只好勉強來做一簡單描述。他們三思而後行,就像在寒冬徒步渡過江河一般。

3.        他們謹慎小心,就像敬畏環繞四周的鄰居一樣;他們正經恭謹,就像有事求人上門磕拜的賓客一樣。他們鬆散無拘,恰如春日融融正在化解的冰塊一樣;他們敦厚無華,就像無知無覺的初生嬰孩一樣。

4.        他們曠達瀟灑,就像空無一物的幽深峽谷一樣;他們渾然不清,恰似泥沙摻雜的一灣濁水一般。他們渺渺茫茫,如同廣袤萬里的汪洋大海;他們徐徐漫漫,猶如西來之風常刮不息。

5.        誰能以恬靜沉澱混濁,使其漸漸變成清澈呢?誰能以生動取代僵死,使其徐徐轉為活波呢?能堅持按道的準則規範自己行為的先輩們,關鍵是不讓事物達到盈滿狀態。

6.        唯有永葆事物的不盈滿,才使其在道的蔭蔽之下,免除死亡的威脅,不用忙碌於更新求成。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4 12:14
標題: 第十六章 虛極靜篤
1.        達到虛空最極限,堅守恬靜入定端,萬物興隆同運作,觀其往返歸起源。

2.        紛紛萬物各有形,各歸其根盡相同。歸根由動入恬靜,恬靜既是歸本命。

3.        歸命就是合常理,知道常理方為明。不知常理招妄動,妄動肯定釀險凶。

4.        掌握常理容度寬,能容才能處事公。公平能令事完滿,完滿即為天道通。

5.        天道通暢道無礙,道行四方久安亨。長治久安終身益,直至身死無險情。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4 12:14
標題: 第十七章 太上無聞
1.        遠古那些先輩高人,在上統領民眾,下面的子民竟然不知他們的存在。隨後的君王們也不錯,獲得了民眾的愛戴和讚譽。再后的君王們則等而下之,他們以威臨人,使民眾對其懼怕。現在的君王們就更加低下,他們從其子民得到的只是侮慢輕蔑。

2.        這些後來的君王們言行不足於取信於民,所以無人對他們信任有加,也用不守信用的言行對待他們。

3.        上古君王謹言慎行,遵從道的準則行事,治世成功,天下太平。民眾看不到上古君王的功勞,因而認為太平盛世是當然之事。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4 12:15
標題: 第十八章 智慧大偽
1.        大道無人遵循,仁義出來興邦。

2.        智慧有了市場,偽詐行情看漲。

3.        至親爭鋒互斗,孝慈才被提倡。

4.        國家主昏政亂,忠臣諍諫不斷。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4 12:16
標題: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
1.        不追求成就,不賣弄智慧,民眾將得到效益百倍。不提倡仁慈,不推行正義,民眾將恢復父慈子孝。禁絕投機取利,盜賊將無立足之地。

2.        這三件事只靠法律條文不夠,要令民眾心有所屬。展現最原初的本質,持守最基本的原則。減少為私的行為,剔除慾望的思念。根絕激發人慾的學問,不惹凡夫俗子的煩惱。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4 12:18
標題: 第二十章 熙熙眾民
1.        唯唯諾諾與呵斥拒絕相差有多遠?美詞讚譽與惡聲批駁有沒有差別?別人感到畏怕的,不可以不一樣畏懼。

2.        一片荒涼原野,無邊無際啊!無知的眾人卻喧鬧擁擠,如爭先參加盛大宴會,又如在春日明暉里登台觀光。

3.        我則像對這些熱鬧繁華一無所知一樣,離群索居,如痴如呆,恰似不懂人事的嬰孩。又像疲憊不振的乞兒,不知何處是歸宿。

4.        大眾人人心滿意足,唯獨我是若有所失。我真是蠢笨透頂,愚不可及呀!

5.        大家個個精明強幹,唯獨我是一蹋糊塗。大家都是洞察秋毫,唯獨我是渾然無知。

6.        大家每人都有一套以為仗恃,唯有我玩世不恭一無所長。我與別人都不一樣,我只依賴我的母親提供吃喝贍養。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7-12-24 14:01
歡迎原創, 永生朋友,  我先給你加亮, 等你完成了以後, 我再和你討論.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5 04:52
標題: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1.        浩大豐碩之德的全部內容,就是一絲不苟地遵從道的準則。

2.        把道作為可見之物,它僅是隱隱約約若有若無。隱隱約約,從中可見到其形狀的輪廓;若有若無,從中可辨別其物體的存在。

3.        在那深遠幽暗之處,是道的核心精華存在之居所,同時也是道的信實可靠得以證實之基地。

4.        道的精華非常真實,從當前追溯到古遠時代,可見道的信譽卓著,名聲永存,從而使人可以觀測到這萬物的創造之主。

5.        我是怎樣知道這萬物造主之狀態的?就是應用上述方法。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5 04:53
標題: 第二十二章 聖人抱一
1.        能夠委屈自己服從眾人的,一定能保全自身;寧肯自己受冤枉也要別人不委屈的,一定能沉冤得雪;能夠長期處於低下地位的,一定會德至實歸;甘願自處蔽薄后己先人的,一定能整舊更新;常常多勞少取好處讓人的,一定會所得更多;財富積聚過多知識超過所用,一定會迷失方向。

2.        所以,聖人始終如一地堅守「一」的宗旨,從不動搖,為天下萬民樹立了榜樣。

3.        聖人不自以為明鑒千里,所以他明白事理;聖人不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所以他蜚聲遠近;聖人不自戴高帽,所以他功勛卓著;聖人不驕傲自大,所以他長久不危。

4.        正因為聖人不與人競爭,所以天下無人能與之爭勝。

5.        古人所說「曲則全」的話語,難道是沒有根據的妄言嗎?那確實做到曲己從人者,便不受傷害,得以全身而歸。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5 04:54
標題: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1.        珍貴言語而不輕易說話,本是由道的本性所決定。狂飄疾風刮不長,堅持不了一早晨;驟淋暴雨下不久,持續不了一整天。主持颳風下雨的是誰呢?是天和地。天地做這樣的事都不能堅持長久, 何況讓人做事,又焉能長久呢?

2.        因此,誰若想遵從道的準則,就必須把自己融於道之中;誰若想遵守德的要求,就必須把自己和德融為一體;而那些失道失德之輩,肯定也是自己首先與道和德分離。

3.        把自己和道化於一體的,道一定也樂於接受他。把自己和德化為一體的,德一定也樂於接受他。把自己和失德混在一起的,失德之流也樂於他加入。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5 04:54
標題: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1.        翹著腳想站得更高反到站立不住,總是跨步而不能兩腳前後移動就不能行路。

2.        自我陶醉的人看不見自身的醜陋,自以為是的人得不到希望的名聲。

3.        自我讚美的人丟失了自建的功勞,自我誇大的人失掉了根基難以為尊做長。

4.        根據道的準則衡量,這些行為就像余棄的的飯食,身體上的贅瘤,萬物都厭惡其丑,避之唯恐不及。所以凡是有道者都會羞與為伍。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5 04:55
標題: 第二十五章 宇中四大
1.        一個物體,含糊渾沌,天地之前,它已生存。沉寂靜默,孤獨寡落。獨往獨來,一成不變;循環往複,永不停絕。天地自它產生,因此是其母親。

2.        不知其姓甚名誰,勉強給其擇字為道;只好為其取名做大。

3.        大如飛逝而去,逝似漸行漸遠,遠則至極而返。

4.        既然道被稱為大,天也必然是大,地也跟著稱大,人也當然為大。

5.        在天地六合當中,共有四大,人也佔據一席之地,側身其中。

6.        人跟著地的規則走,地隨著天的法則轉,天按照道的要求行,唯有道遵循自有規律,這些都是不言自明的道理。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5 04:55
標題: 第二十六章 靜為躁君
1.        穩重是輕浮的根本基礎,恬靜是躁動的主宰君王。

2.        因此,君子的日常一舉一動都不離穩重和恬靜。雖然為他預備了廣廈大殿,它卻安然超脫不墮物慾深淵。

3.        可惜那些擁有兵車萬乘的大國君主,卻只知追求自身的喜好,而採取輕慢天下的不當舉措。

4.        這種輕浮行為後果即使不嚴重的話,也會導致削弱根本基礎;如果急躁冒進後果嚴重的話,就會最終導致國破君亡。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5 04:56
標題: 第二十七章 善言無暇
1.        善於行走者不會留下蛛絲馬跡,善於說話者不會留下漏洞缺失,善於計算者不必藉助計算工具。

2.        善於關閉者不用設置鎖匙機關,而沒有人能把它打開;善於捆綁者不必使用鉸鏈繩索,而沒有人能將其開解。

3.        因此,聖人持恆地善於伸手救人,所以沒有人被棄之不顧。同時,聖人善於救援萬物,所以也沒有任何一物被棄置不用。聖人這樣做,就是承襲了大道準則的光明。

4.        因此,有遵行道的準則經驗之人,就是那些還沒有得道之人的老師。這些沒有得道的,是得道之人的學生資源。

5.        不尊崇老師功用,不摯愛學生資源,作出此舉者,雖然自詡聰明,其實糊塗透頂。聖人通曉此意,是他治世救人至關緊要的妙訣。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5 04:57
標題: 第二十八章 為天下溪
1.        聖人知道自己雄性尊貴的長處,卻專心安守雌性卑微的弱勢,甘為天下萬物的下端溪流。

2.        甘為下端溪流,就能夠永葆內德本性不離自己。長期以往,就能歸復到嬰兒一樣的純真狀態。

3.        心裡對天下事務動態清楚明白,行動上卻似什麼都不懂得,以此為天下樹立仿效的樣式。

4.        為天下樹立榜樣,能夠永遠遵循道的準則不走極端。長期以往,就能使自身歸復到無極之中。

5.        熟知自己有榮耀的一面,但始終堅守住辱下的地位,如此天下歸心,成為天下儲藏元氣的溪谷。

6.        成為天下溪谷,能夠永葆德的本性完滿充足。長期以往,就能歸復到固本無華的質樸。

7.        原始的樸實無華,一經分散,就形成各種具有專門用途的器械。聖人因材施用,令其各盡所長,藉此成為它們的支配協調人。由此可知,聖人具有大智慧,天下無物須割棄。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5 04:58
標題: 第二十九章 天下難為
1.        想把天下掌握在自己的手裡為自己服務,我見到的都是失敗的例證。

2.        天下本是神的用具,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想操縱天下的,必然失敗,想佔有天下的,必然喪失。

3.        因此,聖人從不為所欲為,妄圖操縱天下,所以他沒有失敗之虞;聖人從無窺測之心,貪慕佔有天下,所以他沒有喪失之患。

4.        因此,萬物各有其規律,它們或者獨立運行,或者跟隨它物;或者吸入外氣,後者排出內氣;或者強悍無匹,或者羸弱不堪;或者搭車跟進,或者墜地落伍。

5.        因此,聖人遠離那些過頭勉強,奢侈淫華,極端竭力之舉。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5 04:59
標題: 第三十章 物壯則老
1.        用道的準則來輔佐君王,不用軍事力量強制天下服從。如果用軍事力量壓服,對手也會採用同樣手段迅速回報。

2.        軍隊駐紮后的地方,只有荊棘叢生;重大軍事行動以後,肯定有大災之年跟隨。

3.        恰到好處的舉措實現了預期的目的就行了,不要進而勉為其難,得寸進尺。

4.        有了成績不要自我誇耀,有了成績不要索取榮譽,有了成績不要驕傲自負。成績的取得是不得不為的結果,有了成績以後,不要再勉強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5.        事物壯大以後,便會進入衰老,衰老便是背離了道的常軌。脫離了道的常軌,便不可能善終。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7 14:24
標題: 第三十一章 勝而不美
1.        軍事行動是引起災難的源頭,不是君子應該利用的手段。迫不得已非採取軍事行動不可時,切忌熱衷沉溺。

2.        即使取得軍事勝利也不應該沾沾自喜。歡慶勝利,實質是以殺人為樂。以殺人為樂者,是不能實現其取得天下之志願的。

3.        既然軍事行動是兇險的手段,令人厭惡,所有得道之人都是不使用的。君子的行事起居貴在恆常,有條不紊,採取軍事行動貴在變化,出奇制勝。

4.        吉祥之事用左邊代表,兇險之兆用右邊表示。偏將軍的崗位設在左邊,上將軍的位置設在右邊。和面臨凶喪之事一樣,處置軍事事宜。

5.        殺戮太重,以悲哀的心情追悼;獲得勝利,和喪禮一樣舉行儀式。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7 14:25
標題: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1.        道通常沒有名字作為它的定義。質樸雖然微小,普天之下沒有東西可以令其臣服。諸侯王公如果能夠堅持簡樸原則,天下萬物必然能夠自我管理。

2.        天地之間的氣息互相交和,然後降灑甘露。萬民並不需要法令約束,自然做到均勻分享。

3.        自從制定名字有了定義后,在名字下面萬物就有了歸屬和佔有。這種佔有應該適可而止。只有適可而止,才能做到安然無險。

4.        有一個比喻,道引導天下民眾尊道而行,就向小川溪谷引導眾水匯入長江大海。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7 14:25
標題: 第三十三章 自知者明
1.        了解別人是因為有智慧,懂得自身才能算明白。戰勝別人需要強大力量, 戰勝自身需要意志堅強。

2.        知道滿足的人才算富有,勉強而行的人因為有特定的志向。

3.        不喪失自己根本所在的人,可葆長久;外形雖死內在隨道而行的人,萬壽無疆。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7 14:26
標題: 第三十四章 道不自大
1.        偉大的道無處不在,散布四面八方,掌馭宇宙萬物。萬物依靠道為生,道對萬物統統來者不拒。道撫養萬物成就大功,但從不把功勞歸於己有。

2.        珍愛養護萬物而不主宰它們的命運,據此可以稱道為「微小」;萬物盡皆歸屬於道,而道從不自稱為它們的主人,據此可稱道為「偉大」。

3.        就因為道自始至終不自稱為大,所以事實上它化身為大。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7 14:26
標題: 第三十五章 執道安平
1.        掌握執守道的巨大表象,就可以通行天下,無往而不勝。所到之處行利不為害,呈現一派安詳,平靜,和泰景象。

2.        如果欣慰的供給衣食住所,四方流民就會紛至沓來,長期居住,停止遷徙。

3.        大道一經宣示,清淡沒有重味。想看見不到,想聽不得聞,源源流不絕,常用無窮盡。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7 14:27
標題: 第三十六章 柔弱勝強
1.        打算吸氣之前,必然要先把氣呼出。打算削弱之時,必然先前已經強大。

2.        打算廢除之時,必然先前已經強盛。打算取回之時,必然先前已經付與。

3.        這些都是不言自明之理。柔軟微弱終將戰勝剛硬強悍。

4.        魚不能離開它生活的河淵水源,國家的自衛保安機密不應該向窺伺之敵泄露。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7 14:28
標題: 第三十七章 天下自定
1.        道素常沒有什麼事情是特意而為,它反而把所有的事情都做成功了。

2.        侯王如果能遵行道的準則,萬物將能夠自我發展天然轉化。

3.        在轉化過程中,萬物之中若有異常作為,道會以天然的質樸對其施加約束。被天然質樸約束后,異常作為的慾望將自然消弭。

4.        沒有名字定義的天然質樸就是無欲無求。無欲無求根源於恬靜,做到恬靜無欲,天下必然能夠自我安定。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7 14:29
標題: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1.        具有最高等級內德之人,不用處心積慮追求德,只因為他的內德圓滿無缺。內德欠缺之人則必須孜孜以求,力爭不失德,原因是他欠缺圓滿的內德。

2.        具有最高等級內德之人從不刻意而為,因為他沒有個人目標去熱心追求。內德欠缺之人則傾力追求內德的完善,卻往往事與願違,不得要領。

3.        具有最高等級仁愛之心的人,他的仁愛發自內心,出於真情,所以他的所作所為決不是為了回報。而那些有正義之感的人,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有追求正義的明確目的。

4.        遵從最高禮儀之人,他的言行以最高禮儀為準繩。當跟隨響應者寥寥無幾的時候,他依舊振臂疾呼,促人跟進。

5.        因此,喪失了道才需要德來複歸道;喪失了德才需要仁來彌補德;遠離了仁才需要義來挽救仁;違背了義才需要禮來規範義。

6.        什麼是禮呢?禮是誠信忠厚變得稀薄后的產物,是世風日下社會動亂的肇端。

7.        目前人們的認識水平,僅僅達到了道的表面。這些虛華形象愚弄了眾人,誘使他們踏入了歧途之端。

8.        所以,大丈夫應該厚施忠信,遠離鄙薄,腳踏道的實地,不被虛華所迷。只有這樣,才能行走在道的正確方向上,不墜歧途。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7 14:30
標題: 第三十九章 得一得全
1.        追溯往昔,有這些成功地得到「一」的範例。天得到了「一」,它就變成清氣上升;地得到了「一」,它就變得寧靜下沉;神得到了「一」,才顯得靈驗;峽谷得到「一」,才變得充盈;萬物得到「一」,從此生生不息;侯王得到了「一」,就得到天下安寧。

2.        再細說下去,如果天沒得到清澈,恐怕它會斷裂;如果地沒有得到安寧,恐怕它會廢毀;如果神失去靈驗,恐怕它會歇息停止運作;如果峽谷沒有充盈,恐怕它會枯竭斷絕源泉;如果萬物沒有生生不息,恐怕它們會滅絕;如果侯王沒有得天下太平,恐怕他會國破身亡。

3.        因此,高貴以低賤為其根本;高顛以卑下做其基礎。所以侯王都稱他們自己為孤家、寡人、或者不穀。

4.        這不就是以低賤為本嘛!難道不對嗎?這正是最高的聲譽是沒有聲譽。由於這個原因,聖人既不想當那鳳毛麟角的寶玉,也不想作那俯首即拾的頑石。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7 14:32
標題: 第四十章 有從無生
1.        返回起點,是道運行的目標;堅守柔弱,是道運用的精妙。

2.        天下萬物都從有產生,有卻從無中生出。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8 09:36
標題: 備用


[ 本帖最後由 追求永生 於 2007-12-29 14:17 編輯 ]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8 09:36
標題: 第四十一章 道隱無名
1.        最好的士大夫聽了道以後,就盡其所能勤勉地遵照道的準則行事;中等的士大夫聽了道以後,把道視做可有可無內心無動於衷;下等的士大夫聽了道以後,非但不以為然反而大聲嘲笑。如果他們聽了道以後不予嘲笑,道就不成其道了。

2.        正如流行的格言所說,明顯的道似乎昏糊不清;在道上前進就像朝後退步;坦蕩平直的道看似彎曲不平。

3.        最高等級的德好似幽深峽谷,廣泛布德好像內德不夠。正大之德好似偷生行苟,實在品質看似變幻不休。心懷光明磊落之德,外表卻就像蒙受了恥辱。

4.        方形無限擴大角落就不存在,器皿越大製造需時越長。宏大的音響反倒聽而不聞,巨大的表象反而視而不見。

5.        道隱藏自身不顯聲揚名,然而只有道,才能夠以最佳方式給予萬物幫助,使它們圓滿成功。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8 09:37
標題: 第四十二章 道在一先
1.        原始朴道生出太極同一,太極幻化生出陰陽二氣,陰陽中和生出三才天地人,三才調劑餘缺生出世間萬物。

2.        萬物都是後面背著陰氣,前面抱著陽氣,陰陽二氣不斷對沖成為中和之氣。

3.        人們所厭惡的就是孤家、寡人、或者不穀,但是王公們卻用它們來稱呼自己。

4.        因此,萬物或者由於缺損發展到豐盈,或者由於豐裕而導致缺失。

5.        先人們受到了教訓,我也把他們的教訓傳流下去。

6.        好強逞悍者皆不能得到善終,他們都是我必須引以為儆的鮮活教材。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8 09:37
標題: 第四十三章 無為之益
1.        道是天下最柔軟微弱之物體,它反而馭控征服天下最堅硬強大的東西。

2.        道從一無所有處走來,又從緊密無隙處沒入。

3.        從這些現象觀察,即可探知清靜無為的效益之大。

4.        這種不通過言語而敦行的教育,以及通過清靜無為所獲得的效益,天下很少能有人領悟獲取。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8 09:38
標題: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
1.        名聲事業與本我生命哪一樣更加親貴?本我生命與身外財富哪一樣利害更多?獲得財富與喪失資財哪一樣弊病更大?

2.        喜愛過頭必然傾資以求;積聚越多損失也會越大。

3.        因此,長存心滿意足,可以遠離羞辱;知道適可而止,才能不入危境。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長治久安。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8 09:38
標題: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1.        最圓滿的成功,好像仍有缺失一樣,但其效用卻從不缺失。

2.        最充盈的溪谷,好像依然留有空間,但其使用卻永不窮盡。

3.        最直的好像彎曲的,最靈巧的看似笨拙的,最善辯的似乎語言遲鈍。

4.        安靜勝於暴躁,寒冷勝於炎熱。

5.        清謐恬靜,是駕馭天下的正確途徑。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9 09:58
標題: 第四十六章 欲召極咎
1.        自稱為天下有道時,卻驅趕快馬奔走四方無歇無休。

2.        而當天下無人宣稱有道時,那些戰馬都被飼養於郊區用來耕田。

3.        沒有什麼災禍更大於慾壑難填,沒有哪種錯誤更重於貪得無厭。

4.        所以,滿足於恰如其分的慾望,才是恆久不斷,不渝本分的滿足。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9 09:59
標題: 第四十七章 深居見道
1.        不出家門,可以知道天下事。

2.        不望窗外,可以看見天道。

3.        出外行游越遠,領會天道越少。

4.        因此,聖人不必親身經歷就能知悉,不用親眼看見就能明白,不用設立目標就能成功。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9 09:59
標題: 第四十八章 為道日損
1.        刻意學習,人的知識便會每日增加;虛心向道,塵世慾望便會逐日減少。

2.        這種減少一直持續下去,最後就能達到無欲無求。

3.        無欲無求,反而成就最大的功績,無所不成。

4.        獲取天下的唯一途徑,就是不要無事生非。

5.        挑起事端,意圖亂中取利,是不可能使私慾得逞,取得天下的。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9 10:00
標題: 第四十九章 聖人德善
1.        聖人不似常人一樣有自己的心志,他以民眾的志向作為自己的心志。

2.        得道之人我以道的準則對待,未得道之人我也以道的準則對待,這體現了我的內在之德與道相符。

3.        誠信之輩我以誠信對待,缺乏誠信之輩我亦以誠信對待,這體現了我的內在之德充滿誠信。

4.        聖人躬行天下,懼儆小心;聖人服務天下,渾然無心。

5.        民眾觀其行,聽其言,以聖人馬首為瞻。聖人則對民眾一視同仁,當作自己的嬰孩一樣。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29 10:00
標題: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1.        自從出生之時起,人就逐漸走向死亡。在生存的路途上行走的人數不過十中有三,在死亡的路途行走者也是十中有三,雖然未死,已在死亡之地,必死無疑者還是十中有三。

2.        死亡者的人數這樣眾多,這是什麼原因呢?只因為他們太重視生存了。

3.        常聽說那些善於保養生命之人,不行走於老虎犀牛出沒之路,不參與舞刀弄槍的軍事行動。因此,犀牛沒處向他們刺角;老虎無法向他們伸爪;兵器不能向他們進擊。

4.        他們為何能夠逃脫夭死呢?就因為他們不自蹈死地。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7-12-30 11:15
五十章, 不知道永生朋友是否會出來一點老子的"道"了  
我略微看了一遍你的意譯, 都不錯,
一個建議是老子的思想中辨證的味道是很濃的, 可以再多體現出來一些. 不知道你是否這麼想.

[ 本帖最後由 NYLASH 於 2007-12-30 11:19 編輯 ]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2-31 18:51
原帖由 NYLASH 於 2007-12-30 11:15 發表
五十章, 不知道永生朋友是否會出來一點老子的"道"了  
我略微看了一遍你的意譯, 都不錯,
一個建議是老子的思想中辨證的味道是很濃的, 可以再多體現出來一些. 不知道你是否這麼想.


對老子的道我還在領會的過程中,很佩服他思想的深邃和描述的天馬行空。

同意你說的老子思想中的辯證法很豐富。不過我的理解辯證法還是後來的哲學思想和邏輯方式,而道德經並非有意用這種方式表述的。因此,在翻譯的時候,這種辯證法一般以暗示為宜。

事實上,老子的道德經被歸類於哲學還是太窄了一點。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8-1-1 05:54
標題: 第五十一章 道生德育
1.        萬物從道中生出,受到德的養育,各以其特有形狀存在於世,各依其周圍形勢逐漸長成。因此萬物無一例外,全部遵從道德準則約束,珍惜德的養育之恩。

2.        對道的遵從,對德的珍惜,萬物都視其為不可違背的永恆自發的行徑。

3.        所以說,道生產萬物,德蓄養萬物,使萬物生長發育,壯大成熟。恩養萬端,照顧有加。

4.        但是道對萬物卻只施恩惠,不恃恩求報;只予導引,不施主宰。這就是最高形式的德。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8-1-1 05:55
標題: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1.        天下有一個起點,這個起點就是天下的生身之母。

2.        既然知道了天下的母親,就能以此了解母親的兒子。

3.        既然了解了兒子,就需要返回去,持守在母親的身旁,這樣就能保持終身沒有兇險。

4.        堵塞交換的通道,關閉進出的門戶,終其一身不用勞碌不休。

5.        開放交換的通道,忙碌於日常事務,終其一身陷入繁忙勞苦。

6.        細小之處得以呈現無隱可稱其為光明;柔弱之身能夠堅持不退可稱它是強壯。

7.        乘借其光輝,返歸其光明的來源。剷除可能給自身造成任何傷害的禍殃。這樣做就是繼承道的正常運行規則。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8-1-1 05:56
標題: 第五十三章 迷途是畏
1.        促使我內心明白,在道的指引下向前行走,最怕的是誤入迷途。

2.        大道本來非常平坦,而世人卻偏好歧路險徑。

3.        施行政令的朝廷官吏擁擠不堪,種植糧菜的田野園地荒涼已極;儲藏糧食的倉庫空虛見底。而那些王公紈絝卻仍然身穿五彩錦繡,腰佩寶刀利劍,吃厭珍饈美味。

4.        他們整天誇示炫耀自己的財富豐盛有餘,這真正是強盜竊賊式的恬不知恥,竟然自矜於不義之財,不仁之富。這種行徑和道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8-1-1 05:56
標題: 第五十四章 修身得真
1.        善於建造的人,他們所建的功業不能拔除。善於保守的人,他們所保守的基業不會丟失。他們的子孫後代,將不會中斷對祖先的祭祀活動。

2.        加強對自身的修養,他的內在之德將真實可靠;加強對家庭的修養,他的內在之德將自用有餘並擴散到家庭成員。

3.        加強對家鄉的修養,他的內在之德將長足長進遍及全鄉;加強對封邦的修養,他的內德將會更加豐盛灑滿全邦;加強對天下的修養,他的內在之德將會普天同在充盈四方。

4.        因此,用自身修養之德衡量一身,用家庭修養之德衡量一家;用家鄉修養之德衡量一鄉;用封邦修養之德衡量一邦;用天下修養之德衡量天下。

5.        我是如何掌握天下紛繁諸事之緒端的?就是用上述辦法。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8-1-1 05:57
標題: 第五十五章 赤子德厚
1.        有道之人內德修養深厚,就像初生嬰孩一樣。

2.        有毒的峰蟲不會蜇他;兇猛的野獸不會咬他;殘暴的飛禽不會抓他。

3.        雖然他的骨骼很鬆軟,筋肉很柔弱,他卻抓握得很牢固。雖然他尚不知男女交合,卻經常處於準備狀態,因為他的精氣旺盛至極。

4.        它可以終日哭叫不休,卻從不會喉嗓嘶啞,因為他做到了陰陽二氣的完美交和。

5.        知道沖氣為和才是懂得常規之理;知道常規之理才能算作清楚明白。有助於萬物生長就是吉祥;用自己的心志駕馭自己的氣血之勇就是勉強而為。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8-1-1 05:58
標題: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1.        真正清楚明白道是什麼的沒必要誇誇其談,口若懸河的常常對道只是一知半解。

2.        堵塞相互交換的渠道;關閉往來進出的門戶;折斷突出冒尖的鋒銳;分解絞纏不清的糾紛;摻和五顏六色的光彩;混同來源各異的灰塵。這樣就能得到最終的同一。

3.        達到同一后,對宇宙萬物,並不因為得到同一而更親近;並不因為得到同一而更疏遠。不因為得到同一而更獲利;也不因為得到同一而更受害。不因為得到同一而更珍惜;也不因為得到同一而更貶低。由於道對萬物一視同仁,所以受到天下萬物的高度讚賞珍惜。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8-1-1 05:58
標題: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
1.        以光明正大的策略治理國家,以出奇制勝的計謀行兵打仗,以清靜無為的心態獲取天下。我是怎樣得知如此的呢?如下所述。

2.        天下的禁令諱忌越繁多,民眾的生活物資就更貧乏。人們手中的器械越發展,國家秩序就更混亂。

3.        民眾掌握的技巧越發達,奇淫巧奢就更紛繁。國家的法律條文越詳明,強盜竊賊就更眾多。

4.        因此聖人總結道,如果我無所作為,民眾就會自行開化;如果我清靜恬然,民眾就會自我修正;如果我安靜無事,民眾就會自足自富;如果我無欲無求,民眾就會敦厚淳樸。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8-1-3 13:32
標題: 第五十八章 禍福伏依
1.        如果一國的統治管理寬大沉穩,它所管轄的民眾便會純樸敦厚。如果一國的統治管理明察疾峻,它所管轄的民眾便會尖酸苛薄。

2.        禍患往往是福樂的前兆;福樂也往往掩藏著災禍。誰能肯定知道最後是福樂還是災禍呢?這是沒有定數的。

3.        光明正大的以為是奇門旁路;良善正常的以為是邪惡妖佞。人們的這種混淆黑白,已經是曠日持久了。

4.        由於這個原因,聖人自己方正嚴謹,卻不強制別人與己相同;剛正不阿,卻不因此刺傷別人;性格梗直,卻能防止放誕無稽;明亮發光,卻能隱飾從不炫耀。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8-1-3 13:33
標題: 第五十九章 以嗇事天
1.        統治民眾,服侍上天,最好的方式是節儉吝嗇。節儉吝嗇,就是要從起始服從道的準則。

2.        從起始服從道的準則,就是要著重積累內德。

3.        待到內德得到深厚積累,那時就沒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了。

4.        無往而不勝,則自己的內德也就不受限制了。

5.        內德不受限制,就可以治理好因而擁有國家了。

6.        在道的基礎上擁有國家,可以保持長盛不衰。這就是根扎得很深,果結得很牢,長期得生存,永遠看得見的道。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8-1-3 13:33
標題: 第六十章 道蒞天下
1.        治理大國的方式,就和油炸小魚類似。

2.        以道德準則來統轄天下時,天下的鬼怪不與神靈發生矛盾衝突。

3.        不僅鬼怪不與神靈發生矛盾衝突,神靈也不和人發生矛盾衝突。

4.        不僅神不和人發生矛盾衝突,聖人也不和眾人發生矛盾衝突。

5.        因為交往各方互不傷害,所以德就交匯融合,由大家分別獲得。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8-1-3 13:34
標題: 第六十一章 大國下流
1.        掌管大國的君王如果謙恭禮讓,樂居人下,他們就能夠成為天下交匯聚集之處,成為輔佐天下萬物正常生長的依靠。

2.        雌性常常以其嫻靜戰勝雄性,因為嫻靜居於下風。

3.        因此,大國在下游恭謹對待小國,這樣就獲取了小國的認同。

4.        如果小國恭謹對待大國,這樣就獲取了大國的認同。

5.        所以,或者是置身謙卑以便獲取,或者是由於身處下游順勢而取。

6.        最好是大國不要行為過火,巧取豪奪;也不要小國過分小心,奴顏卑膝。

7.        倘若使大國小國利益兼顧,各得其所,最好是大國甘居下游。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8-1-3 13:34
標題: 第六十二章 萬物之奧
1.        道是萬物的終極源泉,得道之人的寶典,未得道之人的護身保障。

2.        讚美之言可以獲得尊崇,良好的行為可以使人的社會地位提高。未得道之人,頂多不得增加而已,有什麼理由將他們棄若敝屣呢?

3.        因此,尊貴如同被擁立為天子,加封為三公者,雖然家裡滿堂珍寶,出門駟馬華車,又哪裡及得上了悟得道呢?

4.        遠古的先輩珍貴重視得道是為什麼呢?不正是因為得道以後,若有求告就能獲得,若有罪錯可免再犯嗎?所以道才會為普天之下萬物所珍貴。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8-1-3 13:35
標題: 第六十三章 抱怨以德
1.        聖人任其自然無所作為,隨遇而安不惹事端,不沾俗欲淡然無味。

2.        大的是從小的長成,多的是由少的積起。面對怨恨,一如既往遵循道的準則。

3.        克服困難從最容易處作為突破點,操作大的項目從一點一滴起手。天下所有困難,必須從簡易處著手解決;世間的大事,必定從細微處逐步完成。

4.        因此,聖人自始至終不虛張聲勢,所以他能成就偉大事業。

5.        總而言之,輕浮地承諾,肯定會輕易地毀棄;看起來易如反掌的,做起來必定困難重重。

6.        正因為如此,聖人對萬物無不謹慎對待,自始如履薄冰。所以一起困難都會迎刃而解,最終大功告成。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8-1-3 13:36
標題: 第六十四章 千里之行
1.        當事態安穩時,就容易把持操作;當事故未露兆端時,就容易謀划對策。

2.        凡是鬆脆的東西,都容易溶化散失;凡是細微的東西,就容易消逝無蹤。

3.        若想有所作為成就一番事業,需要在無形無狀之時起步;打算治理天下達到政清治明,必須將致亂根源剷除。

4.        雙臂才能抱攏的粗大樹木,是從頭髮末梢一樣的幼苗長起;九層樓高的雄偉廳閣,是用微不足道的沙土累積而成;迢迢千里的遠程行旅,是從第一次邁步開始逐漸走完全程。

5.        違背道的準則而勉強作為的,必然失敗;違反德的要求而頑梗固執的,肯定喪失。因此,聖人從來不勉強作為,所以他從來不會失敗;聖人從來不頑梗固執,所以他永遠沒有喪失。

6.        一般民眾做事,經常在即將勝利的緊要關頭,遭遇失敗的結局。

7.        如果他們謹慎地對待結局,就像對待初始階段一樣,那就不會再有以失敗告終的結果出現。

8.        由於這個原因,聖人孜孜以求的是無欲無求的狀態,並非那些罕見稀有難以獲得之物;聖人刻苦研習的是怎樣改變那些追新獵奇的行徑,把民眾過頭的行為予以恢復到正確軌道,以此來輔助萬物的自主運行,而不是另起爐灶,推陳出新。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8-1-3 13:36
標題: 第六十五章 為道愚民
1.        上古時期那些善於遵循道的準則的先輩,不是讓民眾明白,而是讓他們懵懂。

2.        民眾難以管制的原因,是由於他們的智慧太多。

3.        因此,用提倡智慧的方法治理國家,實在是邪路一條;而用推廣懵懂的方法治國,則是國家的幸運。

4.        熟知以上兩種方式是治理國家屢試不爽的基本準則,而熟知基本準則,也就是至高無上的內德。

5.        這種內德既深刻又長遠,是世間萬物返祖歸宗的結果。萬物返祖歸宗后,繼續持守至高無上的內德,然後達到最高程度的順諧一致。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8-1-3 13:37
標題: 第六十六章 江海善下
1.        大江大海成為眾多山泉溪水之王的原因,是這些江海善於置身溪谷的下游。並由此而成為千百溪谷之王。

2.        既然如此,人們若想高踞民眾之上,成為他們的王侯,就必須在利益攸關面前,處身民眾之後。

3.        這樣一來,聖人在民眾的上面,民眾感覺不到他們的重壓;聖人居於先導地位,民眾經歷不到聖人的危害。所以民眾對聖人歡欣接納,推舉擁戴,而不會感到厭煩。

4.        聖人通過這種方式,做到了不與民眾利害相爭,從而達到了普天之下,無人能與他抗衡。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8-1-3 13:37
標題: 第六十七章 持保三寶
1.        普天之下多抱怨我的道大而無當,似乎沒有什麼東西可以用來表示它。正因為道實際很大,所以確實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把它表示出來。倘若能用什麼東西比擬,它早已變得無足輕重了。

2.        我擁有三件至寶,牢牢地掌握在手,謹慎地保證其安全。第一件寶物是慈善,第二件寶物是儉樸,第三件寶物是沒有膽量與天下民眾爭先奪利。

3.        因為慈善,所以產生膽量;因為儉樸,所以能夠廣博;因為沒有膽量與天下爭鋒,所以能夠處於天下領袖地位。

4.        當今天下眾人,拋棄了慈善為人,只剩下膽大妄為;拋棄了儉樸本質,只貪圖斂財擴張;拋棄了甘居人後,只顧得爭先奪利。

5.        慈善,用在戰爭方面,就能獲取勝利;用在防守方面,就能固若金湯。

6.        凡是天道要給予救助的萬物,都用慈善予以防護保守。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8-1-3 13:38
標題: 第六十八章 不爭之德
1.        士大夫當得好的不用訴諸武力;善於打仗的不會被一時惱怒支配。

2.        善於取勝的不與敵手直接交戰;善於服人為己所用的置身於人下。

3.        這就是免於爭勝鬥氣的內德外德;這就是充分發揮眾人的才能;這就是和天道規則配合無隙。上古時代,這些都被做得極盡完美。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8-1-3 13:39
標題: 第六十九章 哀者勝敵
1.        關於行兵打仗有這樣的理論:「我不敢主動挑起戰端,只是被動地自我防護;我不敢前進一寸而攻敵,寧肯後退一尺以避敵。」

2.        這就達到了不用行兵列陣,不需奮臂搏擊,不必手執兵器,沒有敵人對壘的意境。

3.        最大的災禍就是輕敵;輕敵的後果幾乎和喪失寶物一樣嚴重。

4.        因此,若敵對雙方的兵力相當,沉穩低調的一方必然獲勝。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8-1-3 13:39
標題: 第七十章 被褐懷玉
1.        我說的話通俗易懂,我指的路簡單易行。但是普天之下,卻沒有人能心領神會,沒有人能付諸行動。

2.        言論要有證據來源,做事要有目標方向。可惜民眾被先入為主的見識所左右,所以始終懵然不懂我的深意。

3.        理解我的人非常稀少,反而襯托出跟我思路相同者彌足珍貴。所以聖人都是身披麻衣,胸有珠璣。

[ 本帖最後由 追求永生 於 2008-1-3 13:53 編輯 ]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8-1-10 11:00
標題: 第七十一章 聖人不病
1.        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是最高等級的認知。不知道卻假充知道的,是一種重大缺陷。

2.        只有根治自己的缺陷,才能做到沒有缺陷。

3.        聖人之所以完美無缺,是因為他能痛改前非,根除病源,所以他也就遠離了那些缺陷。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8-1-10 11:00
標題: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1.        當民眾不畏懼權威時,至高的權威就能施加到民眾的頭上。

2.        不輕置狎玩民眾的安身居所,不給民眾的生活施加煩惱。只有不令民眾生厭,民眾才能不厭棄當政者。

3.        因此聖人有自知之明,沒有自我炫耀之癖;能夠自珍自愛,決不自滿自貴。

4.        基於如此認識,聖人棄掉能夠帶來傷害的惡習,保持對民眾和自己有益的操行。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8-1-10 11:01
標題: 第七十三章 天網恢恢
1.        輕舉妄動膽大包天者必然帶來殺身之禍;言行謹慎循規蹈矩者當能做到保命自安。這兩種行為模式,有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前者有害,後者得利。

2.        天道對某些事物的厭棄,其原因豈不是昭然若揭了嗎?

3.        天道的功用,不用競爭而善於獲勝;不用言語而善於回應;不用召喚而自己現身,不費心機而謀略高深。

4.        天道就像一張恢宏的羅網,看似稀疏,卻涵蓋萬物,無一遺漏。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8-1-10 11:02
標題: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1.        民眾若不懼怕死亡,怎能用死亡來威脅他們呢?

2.        如果做到讓民眾普遍地畏懼死亡,再對那些不守規矩鋌而走險之徒施以抓捕,處以死刑,誰還敢鬧事?

3.        通常的做法是掌管刑罰的有關政府機構負責執行死刑,若別人越俎代庖,就像一個生手做高級木匠活計一樣。那些冒充木匠運用斧鑿的假內行,不砍傷自己雙手的機會微乎其微。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8-1-10 11:02
標題: 第七十五章 民飢多稅
1.        民眾的飢腸轆轆,是因為王侯徵稅太重;徵稅過重造成民眾食物缺乏。

2.        民眾難以管制,是因為王侯貪圖進取,貪圖進取造成民眾不服統治。

3.        民眾不注重死亡,是因為王侯對於他們的生命迫求過切,所以民眾才不愛惜自己的生命。

4.        唯有那些對生存持超然無為態度的人,才比那些對生存過於厚待的人更明智。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8-1-11 11:36
標題: 第七十六章 柔弱處上
1.        人活著時,身體柔軟微弱;一旦死亡,就變得僵挺強硬。花草樹木活著時,枝葉柔軟水靈,一旦死亡,就變得燥槁乾枯。

2.        因此,僵挺強硬的東西和死亡為伍;柔軟微弱的事物與生命并行。

3.        由此可知,軍事力量強大則招致滅亡;樹木高大挺拔則遭受斷折。

4.        強壯闊大處於下風,柔軟微弱居於優勢。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8-1-11 11:37
標題: 第七十七章 補缺損余
1.        天道的舉止,不是和射箭時的張弓類似嗎?太高時,就往下壓一些;太低時,就往上舉一點。拉過頭了,就往回收縮一些,勁不足時,就多加一些力量。

2.        天道運行,就是減少過頭的,增補不足的。人道則不是這樣,從不足處取來,然後再給有餘的錦上添花。

3.        誰能夠做到自身有餘,然後奉獻給天下民眾呢?只有得道之人能夠辦到。

4.        因此,聖人做出貢獻而不恃功;成就大功而不居功;從來不想顯示自己比別人高明。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8-1-11 11:38
標題: 第七十八章 弱水攻堅
1.        天下萬物,水最柔軟微弱,但是在攻克堅固強硬之堡壘時,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它。正如眾所周知,水無物可以替代。

2.        弱小能夠戰勝強大,柔弱可以遏制剛強,這個道理普天下沒有不知道的,但是偏偏沒人能夠付諸實施。

3.        由於這個理由,聖人總結道,能夠承受國家的恥辱,才稱得起是社稷江山之主;能夠承受國家的禍殃,才能成為天下百姓之王。

4.        這些正大堂皇的哲言穎語,聽起來就像黑白顛倒一樣。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8-1-11 11:38
標題: 第七十九章 天道無親
1.        調和深仇大恨,必然難以根除所有宿怨,怎麼可能做到盡善盡美,一笑泯恩仇呢?

2.        因此,聖人只是掌握欠債的證據,而不以債權人自居。

3.        有德之人,只是管理好欠債的憑據而已;而無德之人,則沉浸於催收追索債務。

4.        天道對人,沒有親疏遠近之別。誰善於遵道而行,道即與之同行。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8-1-11 11:39
標題: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
1.        建立規模狹小的封地,定居寥寥可數的居民,閑置五花八門的器械。促使居民更注重死亡,從而避免遠途遷徙。

2.        雖然擁有船舶車輛,沒有乘坐的需要;雖然備有盔甲兵器,沒有列陣的要求。

3.        促使居民重新恢復結繩記事時代。讓他們自己感覺飲食甘美,服飾華麗,居室安恬,風俗淳樂。

4.        與相鄰的封地距離保持在可視範圍之內,對方的雞鳴狗叫聲聲入耳,比鄰的居民卻窮其一生,不做任何交往。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8-1-11 11:39
標題: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1.        真話不中聽,好聽的非真話。做得好何須巧辯,巧舌如簧難掩劣行。

2.        悟道之人不用事事皆通,什麼都懂的不了解道。

3.        聖人不用積聚,為民眾做事,就是為了自己;為民眾付出,自己越能增多。

4.        天道的功能是對萬物有利,從不對萬物造成傷害。聖人之道,是服務世人而不與世人競爭。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1 13:13
恭喜永生朋友完成老子道德經意譯   不知道你是否有何感慨?   

好了, 休息一下, 你可以進入到"百年孤獨", "古文觀止" 和下周"詩經" 的讀書活動中來了.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8-1-15 12:11
謝謝NY兄的邀請,這幾天比較忙,未及寫新東西,我的信主見證中,有一段和道德經有關,先貼到這裡,供參考。

[ 本帖最後由 追求永生 於 2008-1-15 17:32 編輯 ]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8-1-15 12:17
未信主之前的一段時間內,每當別人問我是否準備妥當接受耶穌作我救主的時候,我總是回答他們說,有百分之九十了。當然這是玩笑話,實際上,我是在聖經啟示的上帝的真理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上還沒有確切的答案。我認為,作為一個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的基督徒,必須面對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問題。

中國的智慧包括孔孟之道,老子道德經,孫子兵法在內,在世界範圍取得了深遠影響。孔子的理念是通過人的自身修養,達到仁義禮智信的道德標準,實現君臣父子各安其位各司其職的安穩社會秩序。歸根到底,他是想依賴人性,追求社會公平;依賴封建王侯的大有作為,實現政治理念。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中,孔子作為提倡人道的代表,與老子的天道思想形成鮮明對立。老子的道,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養育者,和管理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就是說,原始朴道生出太極同一,太極幻化生出陰陽二氣,陰陽中和生出三才天地人,三才調劑餘缺生出世間萬物。歸根結底,道是萬物的終極推動力。根據老子的理念,人必須按照道的準則思想行動,才算有德。最高等級的德,就是和道的要求完全一致。「孔德之容,唯道是從」,即「浩大豐碩之德的全部內容,就是一絲不苟地遵從道的準則。」老子的最完美行為準則就是「無為」,而無為的根本含義是完全遵從道,沒有絲毫違背道德準則為自己謀取利益的行為。老子指出的最根本的人生追求是返璞歸真,從繁華人世返回到簡樸單純的渾然一統裡面,從而達到「死而不亡者--壽」的目的。

反映中國歷史這種追求的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充滿了人們嚮往美好生活的憧憬。遺憾的是,中國傳統文化,自孔子以降,都是人本文化,講究的是人治,擅長的是人的智慧。現代中國文化,圍繞經濟利益為核心,只是人本文化的一部分,許多人連人類最基本的道德準則都棄之不顧,更別提遵行更高的準則了。

中國傳統文化的有限性註定了人對永生和真理的無能為力。老子的道德經是人類在這方面努力的最好成果,如果天下人人都達到了道德經要求的水平,人類的整體追求永生和真理的進程將會大幅度提高。但是事實恰恰相反,大多數沒學過道德經,大多數學過的也不懂其精髓,真正掌握其大意要旨的實屬微乎其微。正是在此意義上,我個人認為道德經是人類智慧和上帝真理之間的一座橋樑,當然它不是唯一的橋樑,也不是必須經過的橋樑;但是通過它,人們可以更接近上帝的真理之光。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功底比較深厚者,可以通過深讀道德經,激發尋求永恆真理的熱忱,進而學習聖經,進入真理之門。這只是我個人的真實經歷和一點體會。當然,能直接學習和接受聖經真理更好,而且有很多人就是這樣做的;但也確實有許多人把中國傳統文化和聖經真理對立起來,甚至包括一些基督徒在內,認為二者不能兼容,不能兼得,得一必棄一。這種思維模式嚴重地阻礙了對聖經真理的傳播,理解,和接受。正是從此角度上,我建議認真學習道德經,把它作為一架橋樑,剔除橫亘人神之間的阻礙,連通中國傳統文化和聖經真理,實現上帝絕對真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統轄。

中國傳統文化,記載了我們中國人尋求真理的史實,反映了我們中國人對真理的迫切需要。更重要的,跟蹤了我們中國人離開上帝后的失敗教訓。雖然以老子為代表的智者一直尋求真理,甚至模糊地猜測到了造物主的存在,但是始終無法通達上帝的絕對真理。上帝的大能,掌控一切,長達數千年的中國歷史,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文化,必有上帝的深意和特殊的用心,必有其存在的要求和意義。中國智慧,統籌人際關係,和諧世間萬物,名揚宇內,屢建功效,若置於上帝真理的統帥下,必能更好地用其所長,為完成上帝的使命服務。我相信,任何塵世的智慧,沒有上帝賦予人類的永生,都將沒有任何意義;另一方面,所有人類智慧,在上帝真理的統導下,都會物盡其用。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8-2-28 10:15
原帖由 追求永生 於 2007-12-24 11:56 發表
1.        不崇尚賢能之輩,可以使世人平息爭鬥之心。 不看重珍奇財寶,可以使世人不產生偷竊之念。 不顯示那些誘發人們產生慾望之物,可以防止民心騷動紊亂。

2.        因此,聖人統治民眾的方式就是:清除他們的欲心;填 ...



這就是無為而治的來源。

為什麼老子提倡無為而治呢?

因為老子認為,道的暢行無阻,就是最好的境界。任何人為的參與干預,都是畫蛇添足之舉。

因此無為而治,就是讓「道」的運行不受阻礙,在人是無為,在「道」則是大有作為。

無為而治,實際上也是最高的「德」的水平。

可見,一句「無為而治」,表現了道家人與道之間關係的最高準則。

現在那些甘做附庸的文人又有幾個認識到這一點。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2-28 10:33
  看了張居正, 老是覺得官場險惡. 各位同道話中有話, 綿里藏針啊.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8-2-28 12:10
原帖由 NYLASH 於 2008-2-28 10:33 發表
  看了張居正, 老是覺得官場險惡. 各位同道話中有話, 綿里藏針啊.  


一跟官場相連,頓時感覺不是文人的問題,而是文人的長官問題:即使文人懂道,他又能左右得了誰?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2-28 12:23
長官不都是文人出身嘛.    難道他們會沒有讀過"無為而治"?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8-2-28 12:40
原帖由 NYLASH 於 2008-2-28 12:23 發表
長官不都是文人出身嘛.    難道他們會沒有讀過"無為而治"?


我想有兩個可能的情況下就不是文人了:一種是武將當官;一種是文人忘本。

忘本倒不見得是不做文人了,而是去追求那些本應該被無為而治所不屑一顧的東西。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2-28 13:49
永生想隱退江湖獨釣寒江了,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8-2-28 13:59
原帖由 NYLASH 於 2008-2-28 13:49 發表
永生想隱退江湖獨釣寒江了,  


退隱之前,我得先弄清楚「獨釣寒江」算不算「無為而治」。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2-28 21:40
反正如果老是潛水,就只有被釣的機會, 是不可能受到"無為而治"待遇的.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8-2-29 11:04
原帖由 NYLASH 於 2008-2-28 21:40 發表
反正如果老是潛水,就只有被釣的機會, 是不可能受到"無為而治"待遇的.   


對!跳出來,才好「無為而治」。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2-29 12:39
Fish, what fish!!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8-2-29 15:32
原帖由 NYLASH 於 2008-2-29 12:39 發表
Fish, what fish!!     



看來那位紅脖老兄才是無為而治。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2-29 20:57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佁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