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列印本頁]

作者: 有無    時間: 2007-9-25 02:44
標題: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一)《佛說阿彌陀經》:「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二)蓮池大師凈土匯語:

  普示持名念佛三昧

  上來所說觀想念佛三昧已竟。今當更說持名念佛三昧。竊惟凈土之為教也,肇始於釋迦世尊,闡揚於歷代聖賢。於是以念佛一門,而分四種:曰持名念佛、曰觀像念佛、曰觀想念佛、曰實相念佛。雖有四種之殊,究竟歸乎實相而已。又以前三約之為二:一為觀想,一為持名。觀想,則《十六觀經》言之詳矣。此論持名,則《阿彌陀經》云:「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此萬世持名念佛從出之大原,乃金口所親宣之妙法也。古德云:「觀法理微,眾生心雜。雜心修觀,觀想難成。大聖悲憐,直勸專持名號。良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此闡揚持名念佛之功,最為往生凈土之要。若其持名深達實相,則與妙觀同功,上上品生,當不疑矣。

  現前諸佛子,如前「懺悔門」中,二乘聖人,圓心大士,乃至等覺,尚須懺悔。既彼均當懺悔,豈不感應往生,而況位在凡夫,生居學地者乎。我今奉為六道現前諸佛子等,皆同一心,稱佛名號,求生凈土。願佛慈悲,特垂攝濟。


  警眾

  入道要門,信為第一。惡事非信,尚不成就,況善事乎?譬如世間盜賊,時乎敗露,官府非不以極刑繩之。迨后釋免,依舊不悔。所以者何?他卻信得這條門路,不齎一文本錢,自獲利無算。所以備受苦痛,決不退悔。今人念佛再不肯真切加功,只是不曾深思諦信。不要說不信凈土,只如世尊說「人命在呼吸間」,這一句話,於義理不是難解說。你們眼裡親見,耳里親聞,經過許多榜樣。如今要你信得這句話,早是不能勾也。你若真實信得這句話,則念佛法門,不必要我費儘力氣,千叮萬囑。爾自如水赴壑,萬牛不能挽矣!即如前日津送亡僧時,你們睹此榜樣,當愀然不樂,痛相警策道:「大眾!我與你但今日送某僧,明日送某僧,不知不覺輪到自身,此時悔恨無及。須疾忙念佛,時刻不要放過方好。」我見你們自家也說可惜,對人也說可惜。及乎堂中估唱,依然言笑自如。你只不信人命在呼吸間也。

  予見新學後生,才把一句佛頓在心頭,閑思妄想越覺騰沸,便謂念佛工夫不能攝心。不知汝無量劫來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斷?且萬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純熟,自然妄念不起。且汝之能覺妄念重者,虧這句佛耳。如不念佛之時,瀾翻潮湧,剎那不停者,自己豈能覺乎?

  念佛有默持,有高聲持,有金剛持。然高聲覺太費力,默念又易昏沉。只是綿綿密密,聲在於唇齒之間,乃謂金剛持。又不可執定。或覺費力,則不妨默持。或覺昏沉,則不妨高聲。如今念佛者,只是手打魚子,隨口叫喊,所以不得利益。必須句句出口入耳,聲聲喚醒自心。譬如一人濃睡,一人喚云:「某人!」則彼即醒矣。所以念佛最能攝心。


  示吳大峻

  莫管悟與不悟,莫管有無內外中間,莫管止觀,莫管與他法門同與不同。既疑情不起,亦莫管是誰不是誰。但執持名號,一心一意,無間無斷,純一不雜做去。


  與太倉王子顒孝廉智第書

  願空其心,盡罷一切諸緣,於空心中單念一聲「阿彌陀佛」。所云念者,不必啟口動舌,但默默以心眼返照,一字一字分明,一句一句接續,從朝至暮,從暮至朝,心心靡間。


  示在家二眾

  今但萬緣放下,迴光返照念佛,即是一生要緊大事,更無多語。此外只管純一念佛。其念佛,要字字心上照過,歷歷分明,時刻切心,不容些須妄想雜念。早晚禮佛時,懇苦發願求生凈土。如此捱到臨命終時,自然正念現前,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凈土,蓮華化生,永離諸苦。


  念佛與止觀

  問:猿方著鎖,旋即昏沉。惺惺策發,隨復散亂。云何降伏?
  答:寂寂治散亂,散去則生昏沉。惺惺治昏沉,昏去則生散亂。止觀雙持,昏散皆退。今只須精明念佛。念無二念曰精,念而返照曰明。精即止,明即觀。一念佛而止觀備矣。


  念佛與戒定慧

  戒乃防非為義,若能一心念佛,諸惡不敢入,即戒也。
  定乃除散為義,若一心念佛,心不異緣,即定也。
  慧乃明照為義,若觀佛聲字字分明,亦觀能念、所念皆不可得,即慧也。
  如是念佛,即是戒定慧也。


  雲棲蓮池大師答問

  或問:今見世人,念佛者多,生西方成佛者少,何也?

  答:此有三故。一者,口雖念佛,心中不善,以此不得往生。奉勸世人,既是念佛,便要依佛所說,要積德修福,要孝順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兄弟相愛,要夫妻相敬,要至誠信實,要柔和忍耐,要公平正直,要陰騭方便,要慈愍一切,不殺害生命,不凌辱下人,不欺壓小民。但有不好心起,著力念(佛),定要念退這不好心。如此,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

  二者,口雖念佛,心中胡思亂想,以此不得往生。奉勸世人,念佛之時,按定心猿意馬,字字分明,心心照管,如親在西方面對(彌陀),不敢散亂。如此,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

  三者,口雖念佛,心中只願求生富貴,或說我等凡夫,西方無有我分,止圖來世不失人身。此則不合佛心。佛指引你生西方,你卻自不願生,以此不得往生。奉勸世人,凡念佛者,決意求生,休得疑惑。且如天宮富貴,福盡也要墮落,何況人間富貴,能有幾時。若說你是凡夫,西方無分,則聖賢都是凡夫做,安知你不生西方也。便可發廣大心,立堅固志,誓願往生,見佛聞法,得無上果,廣度眾生。如此,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


  念佛不專一

  予昔在煉磨場中。時方丈謂眾云:「中元日當作盂蘭盆齋。」予以為設供也。俄而無設,唯念佛三日而已。又聞昔有院主為官司所勾攝,堂中第一座集眾救護,眾以為持誦也,亦高聲念佛而已。此二事,迥出常情,有大人作略,真可師法。

  彼今之念佛者,名為專修。至於禱壽命,則《藥師經》;解罪愆,則《梁皇懺》;濟厄難,則《消災咒》;求智慧,則《觀音文》。向所念佛,束之高閣,若無補於事者。不思彼佛壽命無量,況百年壽命乎?不思念彼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況目前罪垢厄難乎?不思彼佛言:「我以智慧光,廣照無央界。」況時人所稱智慧乎?阿伽陀葯,萬病總持。二三其心,莫肯信服。神聖工巧,獨且奈之何哉!


  答吳廣穎居士

  問:念佛貴乎念念相續,固矣。然有時不整威儀,反似瀆慢。假如脫巾褻服時,裸卧澡浴時,乃至大小便利時,俱可念佛否?
  答:默念不妨。

  問:念佛或四字,或六字,稍有繁簡之分。經文只雲「執持名號」,似止四字。今叢林盡從六字。畢竟何者為是?大師自用何法?
  答:四字(「阿彌陀佛」)自念,六字(「南無阿彌陀佛」)隨眾。

  問:終日念佛,遇福則作,吾師明誨也。夫作福時,心在福事,即不在佛號矣。拈一放一,可謂「一心不亂」乎?
  答:明鏡本空,物來則現,於鏡空何礙?人但事未至而將迎,事已過而留滯,乃為病耳。


  答問

  問:一心稱名時又著求生,不幾二念乎?
  答:求生須於早晚發願時。若稱名時,一心一念,不可夾雜。譬如舉業家,讀書、作文,其行也。其所以讀書、作文者為何?要中舉、中進士,其願也。


  示福建林榮
  (榮具陳所見異境)

  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眼見耳聞,悉盡掃除,一心念佛。


  與吳江秦任南居士廣俍書

  所云開幽暗,解業縛。若會,則幽暗即是光明,業縛無非解脫。如不會,但時時攝心念佛。久久靜定,自能發慧。


  答江西謝青蓮孝廉廣鉁書

  提話頭,是宗門發悟最緊切工夫。修凈土人,即以一聲佛號做個話頭,此妙法也。但心粗氣浮,則未能相應。須是沉潛反照,至於力極勢窮,乃有咄地一聲消息。


  答金居士廣聚書

  誠即此念佛一念所起覷得破,管取大事了畢。又不可見如是說,便作思維卜度,穿鑿求通,則反失之矣。但念念體究,真積力久而自得之,方是證悟。


  與蘇州劉羅陽居士書

  夫生死不離一念,乃至世出世間萬法,皆不離一念。今即以此念念佛,何等切近精實。若覷破此念起處即是自性彌陀,即是祖師西來意。縱令不悟,乘此念力往生極樂,且橫截生死,不受輪迴,終當大悟耳。願翁放下萬緣,十二時中,念念提撕。是所至望!


  答通州孫居士廣諒書

  來問出世真諦。夫世即出世,則不須求出。真非妄外,則何用覓真?此意未會,則莫若一心念佛,念極而悟。悟則無論,縱不大悟,而離此娑婆,生彼凈土,即是出世。消滅雜念,純一正念,即是真諦。今亦不管出不出、真不真,但工夫做到「一心」,自然了當矣。


  答蘇州袁心遠居士廣綬書

  畏死者,以未悟本來無生故也。本自無生,焉得有死,何畏之有?然無生未易卒悟。今唯當專誠念佛,久久念至「一心不亂」,必得開悟。就令不悟,而一生念力,臨終自知死去必生凈土,則如流落他鄉,得歸故里。


  念佛人唯一心不亂

  或問:「妙喜云:『愚人終日掐數珠求凈業。』念佛果愚人所為乎?」噫!予昔曾辯之矣。妙喜但言愚人終日掐數珠求凈業,不言愚人終日一心不亂求凈業也。

  又問:「古德偈云:『成佛人希念佛多,念來歲久卻成魔。君今欲得易成佛,無念之心不較多。』無念念佛,奈何以有念念佛?」曰:此為散心念佛而不觀心者勸發語也,不曰歲久而一心不亂者成魔也。未曾念佛,先憂有念,是猶飢人慾飯,先憂飽脹而不食者矣。

  又問:「六祖云:『東方人造惡,念佛求生西方。』意旨何如?」曰:六祖言惡人念佛求生,不曰善人念佛一心不亂者求生也。且惡人必不念佛,其有念佛者偽也,非真念也。喻如惡人修十善求天堂。惡人必不修十善,其有修十善者,偽也,非真修也。曾未有善人一心念佛,而不生西方者也。

  又問:「古德云:『舍穢取凈,是生死業。』奈何舍娑婆求極樂?」曰:彼言舍穢取凈者為生死業,不言一心不亂取凈土者為生死業也。子未舍穢,先憂取凈,與前之憂有念同矣。

  又問:「禪宗云:『佛之一字,吾不喜聞。』又云:『佛來也殺,魔來也殺。』則何為念佛?」噫!彼言佛之一字吾不喜聞,不言一心不亂四字吾不喜聞也。彼言佛來也殺,魔來也殺,不言一心不亂來亦殺也。夫歸元無二,方便多門。是故歸家是一,舟車各行。以舟笑車,以車笑舟,俱成戲論。此理自明,無煩贅語矣。

  又問:「近有人言:『吾不念佛,良由內有能念之心,外有所念之佛,能所未忘,焉得名道?』」噫!彼蓋以獨守空靜為道乎?內有能靜之心,外有所靜之境,不亦能所宛然乎?曷不曰「一心不亂」,則誰能誰所,何內何外也?吾與爾既修凈土,止愁不到一心不亂田地。若一心不亂,任他千種譏、萬種謗,當巍巍不動如泰山耳。更何疑哉!


  (三)虛雲老和尚《在福建功德林佛七開示》

    勝進法師命署燁居士錄

  當民國廿二年春季,閩省福建功德林居士發起佛七時,至第三日,虛雲老和尚由鼓山湧泉寺下省公幹,順途到功德林慰問大眾。剛好佛七止靜默念,大眾一聞虛雲老和尚駕到,大半離座迎接,叩頭禮足。

  當時雲老和尚大喝一聲說:「你們學佛好多年,今天對這樣嚴肅佛七道場,給你倒插法幢了。佛法的門中,無論是禪是凈,貴在六根門頭用事。掉舉與昏沉,都是失念的病源。你們記得嗎?《彌陀經》中說過,假如一天,二天,三天,甚至於七天,都一心不亂,那個人在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和諸聖眾,現在他的面前,接引往生。現在你們諸位能不能一心不亂?如果一心不亂,怎樣會聽到老僧到來。如果一心不定,念到阿彌陀佛現身到來,你也不認識,他是佛是魔,你還不認識,是定是亂,也弄不清楚,那前途危險。真是可憐。可憐。」

  大眾給他教訓一番,都不知道怎樣是好。到佛七場中開靜了,虛雲老和尚就同大家入殿禮佛,向大家開示說:

  「你們打佛七,貴在「一心」。如果心不一,東看西聽,這樣的念佛,就是念到彌勒下生,還是業障纏身。佛法世法,都是一樣,世法無心,尚且不可以,何況佛法呢。念佛的人,從頭到尾,要綿綿密密,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不亂的念去,佛來也這樣念,魔來也這樣念,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這樣才有成功的日子。為什麼呢?佛者是覺也,既然能覺悟,自然知道用力專心念去;魔者是惱也,惱害眾生慧命,知道他惱害慧命,當然更加用力專心去降伏他。所以當能夠覺時,就是見佛;如果遇害,就是著魔。

  現在佛七場中,如果坐在本位不動,繼續念下去的各位居士,算是見著佛了。你們叩頭接我的有幾位,你們說接到什麼。既說不出好處,豈不是虛耗時光,空無所得,豈不是我來惱害你們「一心」大事,擾亂你們「一心」凈業。這樣就是你們置我於魔羅邊處了。可嘆。

  世俗人每每不知恭敬三寶。實在可憐。他們有的用什麼燒豬、雞魚供養觀音菩薩,即犯了殺戒,又不恭敬。有一次,我在上海時,正遇梅蘭芳在上海演戲,有某居士包一個廂位,花數百元請我看戲。我告訴他說,八關齋戒弟子尚且不可看戲,何況我出家的僧人,你請我看戲,無異燒豬供菩薩。那個人叩頭悔過說,我今天花了幾百元得到開示,知道敬僧的道理了。佛法無上,貴在用心。」

  一句「珍重」,揖別而去。此時各人不敢起身送別,而虛雲老和尚也不回頭看看。

  這個佛七,經過虛雲老和尚開示之後,所剩下的四天佛七功夫,的確是樣樣照做。其中有一位陳大蓮居士,建甌人,歸依太虛法師,曾任福建省議會議員,在此期佛七的第六天念佛中,看見地上顯出黃金色,很是高興,結七后特地上鼓山,再請虛雲老和尚開示,蒙虛老和尚開示說:「這是心到達清境的表現,切戒生貪念,務須一心念佛,努力精進,自然到家,不能夠有其他希求。」要知道圓人說法,沒有一法不圓,任他橫說直說,都是契理契機。
  
  
  
  

[ 本帖最後由 有無 於 2007-9-25 02:49 編輯 ]
作者: 大熊貓    時間: 2008-10-28 07:05
ding qi lai
作者: 一說實相    時間: 2008-10-30 10:28
南無阿彌陀佛!

請教如何才能算功夫成片了呢?
作者: 有無    時間: 2008-10-30 11:31
  
  印光大師開示:「念佛不能純一,必須制心不令外馳,久久自會純一。成片者,純一無雜之謂也。大丈夫能令文章蓋天下、功業宣宇宙,而不能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以著於外而遺其內、著於有為之末而遺其無為之本也。世間人誰能一一佔全?吾人但取其克盡倫常、力修凈業即已,何暇計其他哉!」
  

[ 本帖最後由 有無 於 2008-11-1 06:09 編輯 ]
作者: 一說實相    時間: 2008-10-31 04:16
謝謝引用印祖的開示。師兄是否可以就自己的體會多解釋幾句?我比較愚鈍還是著相的很,比如持名念佛吧,要多少佛號當中不起雜念才算「功夫成片」呢?在成片的當中,是否可以算作一心了呢?
作者: 有無    時間: 2008-10-31 07:23
  
  再貼一段印光大師的開示:
 「十念一法,乃慈雲懺主為國王大臣政事多端無暇專修者設。又欲令其凈心一心,故立盡一口氣為一念之法。俾其心隨氣攝,無從散亂。其法之妙,非智莫知。然只可晨朝一用,或朝暮並日中三用,再不可多,多則傷氣受病。切不可謂此法最能攝心,令其常用,則為害不小。
  念佛聲默,須視其地其境何如耳。若朗念無礙者,宜於特行念佛儀軌時朗念。然只可聽其自然,不可過為大聲。過為大聲,或致傷氣受病。倘所處之境地不宜朗念,則只可小聲念,及金剛持。其功德唯在專心致志,音聲猶屬小焉者耳。
  除特行念佛外,若終日常念,固宜小聲念,金剛念(即有聲,別人聽不見者,持咒家謂之金剛念。--復裘佩卿居士書一),默念。以朗聲常念,必至於傷氣。未證法身,必須調停得中,方可唯益無損耳。朗念費力,默持易昏。散持雖亦功德難思,較之攝心凈念,何啻天淵。」(《復丁福保居士書四》)
  
  
  
  
  其實功夫成片和一心不亂並沒有統一的定義。
  一心不亂。一心,便與無心相應。
  

[ 本帖最後由 有無 於 2008-11-1 06:10 編輯 ]
作者: 一說實相    時間: 2008-10-31 09:26
十念法,除了念佛意識中還要記一到十,好像有多了一個事情要做,反而分心。不知師兄有什麼教我?我喜歡掐佛珠念,可是感覺到一串快到頭的時候一個念頭就出來了。你還是沒有說如何成片啊?
作者: 有無    時間: 2008-10-31 10:10
原帖由 一說實相 於 2008-10-31 09:26 發表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 菩提樹下 -  backchina.com]  
我喜歡掐佛珠念,可是感覺到一串快到頭的時候一個念頭就出來了。


  師兄是否覺得這就是不能成片的原因?如果是,那就做個無頭的念珠。 
  念佛持咒的關鍵在心念心聞,即念即聞,此外都是打閑岔。
  如果自覺定力不夠,可以多打坐,每天至少半小時,二小時更好。
  

[ 本帖最後由 有無 於 2008-11-1 06:11 編輯 ]
作者: 一說實相    時間: 2008-10-31 11:26
標題: 回復 8樓 有無 的帖子
不知道。為了少打岔,我換了一串108顆的佛珠。掐佛珠對我有兩個意義,一是住心---有時候會覺得佛珠在念佛,二是計數---想知道多少聲佛號內無夾雜。這樣有錯嗎?還有念佛的時候,自覺沒有雜念的時候卻眼前有各種鏡像。這算念頭嗎?我一般可以做到不去追這些景象不起思維,但是有時候會忍不住去想一下那是什麼。我想到達一心了,應該就沒有這些景象了吧?

打坐很好,但是一般沒有整段的可以不受干擾的時間。
作者: 有無    時間: 2008-10-31 11:48
原帖由 一說實相 於 2008-10-31 11:26 發表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 菩提樹下 -  backchina.com]  
不知道。為了少打岔,我換了一串108顆的佛珠。掐佛珠對我有兩個意義,一是住心---有時候會覺得佛珠在念佛,二是計數---想知道多少聲佛號內無夾雜。這樣有錯嗎?還有念佛的時候,自覺沒有雜念的時候卻眼前有各種鏡像。 ...

  持名念佛,只有佛號,其他都是雜念。功夫純熟,能念所念一時脫落,可以體會體會。

打坐很好,但是一般沒有整段的可以不受干擾的時間。

  有點吵鬧,是沒問題的。實在不行,可以早起晚睡。
  

[ 本帖最後由 有無 於 2008-11-1 09:27 編輯 ]
作者: 一說實相    時間: 2008-11-1 06:00
謝謝。
作者: 大熊貓    時間: 2008-11-1 23:50
一說兄,我們這類人是用「科學「的方法學佛。特點是疑問多,不完全相信聖言。信佛的確不容意
真信佛,受持一部阿彌陀經,足以往生西方極樂!我不是參禪,也不是研教的料子。用「阿彌陀佛「代替一切念頭的確簡單方便易行。什麼功夫成片,一心不亂這些名詞都是雜念。
念佛過程中,起雜念很正常,我們是凡夫嗎。以前我曾經為這個也煩惱過,現在想通了。一旦知道起了雜念,返回來重新念佛就行了。鐵棒磨針,功夫到了自然就有了。我沒定功,念不了十句八句佛號,雜念就起來了。做惡夢,害怕了,我能念出阿彌陀佛。但做美夢的時候,卻念不出佛號來。「苦「比「樂「好哇。
老實念佛,關鍵是老實二字。人還說佛是覺,念念覺,念念佛。
作者: 一說實相    時間: 2008-11-3 09:21
標題: 回復 12樓 大熊貓 的帖子
感謝師兄教訓!非常贊同「老實」二字,在功夫面前絕對不談什麼科學理性。我有上面的問題,是想要給自己設定一個中期的目標。其中提到的「景象」,也許不能算作雜念,因為「景象」當前的時候我沒有跟著走也沒有去意識和分別,只是知道有來而已。但是我定力還很差,有時候就去看了「景象」和跟念頭了。所以我問功夫成片具體怎麼講?成片是不是短時間的一心不亂?你說的對,其實這些問題也沒有啥好琢磨的,老實念是硬道理。
作者: 和而不同    時間: 2008-11-3 09:45
忘掉所有名相,老老實實念
作者: 大熊貓    時間: 2008-11-3 11:15
標題: 回復 13樓 一說實相 的帖子
說得太嚴重了。
我哪裡有資格教訓別人吶。普提道上,大家需要相互交流鼓勵扶持吧!
作者: 有無    時間: 2008-11-3 12:50
原帖由 一說實相 於 2008-11-3 09:21 發表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 菩提樹下 -  backchina.com]  
其中提到的「景象」,也許不能算作雜念,因為「景象」當前的時候我沒有跟著走也沒有去意識和分別,只是知道有來而已。但是我定力還很差,有時候就去看了「景象」和跟念頭了。


  至於「景象」,蓮池大師示福建林榮(榮具陳所見異境):
  「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眼見耳聞,悉盡掃除,一心念佛。」
  

[ 本帖最後由 有無 於 2008-11-4 08:01 編輯 ]
作者: 一說實相    時間: 2008-11-3 23:17
原帖由 大熊貓 於 2008-11-3 11:15 發表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 菩提樹下 -  backchina.com]  
說得太嚴重了。
我哪裡有資格教訓別人吶。普提道上,大家需要相互交流鼓勵扶持吧!


何必著相,說教訓是親切歡喜的意思啦
作者: 一說實相    時間: 2008-11-3 23:22
標題: 回復 16樓 有無 的帖子
謝謝師兄幫我摘過來回答我的問題。

功夫純了熟了是否就不會有紛飛的景象了。比如說你有沒有這樣的情況呢?
作者: 有無    時間: 2008-11-4 08:26
  
  《大乘起信論》云:「一切法皆從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當知世間一切境界,皆依眾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心虛妄,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
  我們在意境界,主要是因為沒有「平常心」,覺得境界不平常。其實,身、心、世界、虛空都是境界,為什麼我們不那樣在意呢,就是因為我們認為這些比較平常。所以,古人云:「平常心是道。」平常心,自然就不著相了,就解脫了。
  遇到境界,對治有二:若是持名,就一心持名,自然不為境界所惑;若是觀照,就看破它的底蘊。
  
  
  ----------------------------------------
  
  
  《佛說阿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佛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後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們後學,還是宜以佛言為準。
  

[ 本帖最後由 有無 於 2008-11-6 07:31 編輯 ]
作者: metrotown    時間: 2008-11-5 08:09
標題: 有心於凈土者,於此不可草草
凈土真的那麼容易去嗎?稱名十念,必定往生否?萬修萬人去的凈土法門,如何變成了十修九不去了?若無心於凈土,則不必有此疑問;若真有心於凈土,卻不可草草放過。
凈宗行人每講到《阿彌陀經》殊勝的地方,必然提到此經為佛陀無問而自說,  卻罔顧佛陀為何要宣說此經了。須知「法不孤起,仗緣方生」,佛陀無問自說,並不等於沒有緣由。那麼,佛陀宣說此經,到底是因為什麼呢?答曰:利益眾生。這樣的回答相當沒有回答,佛說哪部經典不是為了眾生啊?所以,佛陀宣說《阿彌陀經》,實在有其深刻含意,不可不察。
分析佛陀宣講此經的用意,對於我們了解凈土法門,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我想從這三個方面來簡單分析一下:聽經的對象、說法的內容、修法的要點。
首先來看聽經的對象。經中明言,聽佛宣講《阿彌陀經》的,皆是大阿羅漢,以舍利弗而為上首。阿羅漢者,已斷界內煩惱,證偏空涅磐,未能了斷根本無明,不識真空妙有之中道。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他們都很認真,都很聽佛的話,但卻未必能真實了解佛陀所說的話。佛陀說「三界不安,有如火宅」,他們就相信「三界不安,確是火宅」,卻不能理解佛之秘意,「三界火宅里,元是法中王」的道理,他們不理解。在他們的想法里,確實有三界如火宅,確有三界當出離。那麼,出離了三界,到哪裡去呢?這個道理,他們沒有想過,因為他們沒有懂得「真空妙有」的道理,甚至有相當部分的阿羅漢,受民間信仰的影響,會認為自己入滅后,會去往「奎師那」(Krishna)的天國。這種情形,在當時應該是存在的。就象佛教在中國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一樣,相當多的佛教信徒會以為自己死後就是要往生到玉皇大帝的天上去。以現有的《阿含經》來作研究,就可以發現,佛陀在早期,主要宣揚的是「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對「真空妙有」的思想,還沒有過多闡述。所以,要那個時候的佛教徒一方面理解「空」和「無我」的道理,又要接受有一個實在的「佛國凈土」可以往生,實在有點困難。即便是那些從煩惱中解脫出來的阿羅漢們,也不能完全理解,因為他們並沒有獲得解脫知見嘛。那麼怎麼辦?那些解脫的阿羅漢們,雖然的確「不受後有」,但也只是不受三界內之後有而已,因為他們只是斷「分段生死」,於「變易生死」未得自在,還是需要有一個去處以為寄託的。所以,佛陀以其大智察覺到此問題的存在,以其大悲不勞請問便主動宣說,實有其由。如果我們明白了這個問題,就把握了《阿彌陀經》的根本問題,那就是要解決阿羅漢入滅後去往何處的問題。
作者: metrotown    時間: 2008-11-5 08:42
標題: 說法的內容
就這部分的內容而言,法師們講解得太多,無須多言,但有一點,務必點出的,以為證明。那就是經中有言: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若不深思,必於此處匆匆而過;若真學佛者,於此必不能不疑:何故彼鳥唯獨演暢二十五道,獨遺十二聖道而不宣揚?蕅益大師的意思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於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此十二聖道已然圓滿,無須再修,是故彼鳥,不為開演。我們知道,佛經里增一字、減一字,那都已經是在謗法了,更何況這裡已經不是少一字的問題了。而我們深信,身為七佛譯師的鳩摩羅什大士更是不可能謗佛謗法的,那麼,在《阿彌陀經》里沒有出現前十二道品,必是有其深意的了。其深意就是:往生來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有修行的。不僅是有修行,而且是有著很好的修行,因為他們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都已經不用再修了。
作者: metrotown    時間: 2008-11-5 09:02
標題: 修法的要點
是故經中宣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故,得生彼國」豈虛言哉。善根,即四正勤是;福德,即四如意足是;因緣,即四念處是。四正勤的意思,就是「已生惡令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總說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四如意足的意思,是說四種之禪定也。 一欲如意足,謂修道趣果的慾望增進; 二念如意足,謂念念一心,住於正理; 三進如意足,謂精進直前,功無間斷; 四慧如意足,謂真照離妄,心不散亂。 以此四如意足之禪定,進修「四念處」之智慧,一觀身不凈二觀受是苦三觀法無我四觀心無常。因為觀自身不凈,穢惡充滿,甚可厭離,進而能知佛身清凈,功德所成,可為希企。因為觀受是苦,故知世間苦樂,實由一心,今修無念,則向佛智,向佛智故,苦樂皆息。因為觀法無我,故離於我執,以離我執故,妄情頓斷,則知彌陀改性德,元自我心。因為觀心無常,則知世間生滅,虛妄遷流,法身寂靜,無來無處,進而得悟往生之理:生則必定生,去則實不去。
作者: metrotown    時間: 2008-11-5 09:21
標題: 寫作此文的用心
因為時至當代,有大德宣揚:一句彌陀、一本佛經,必能往生。以此而攝受初機,實無不可;以此而為教化,實在害人不淺。西方極樂,佛弟子中幾人誰不想去,實能去者又有幾多?昔日印光大德,因為戰火紛飛,國土多災,故而力倡但持名號,實乃深契時機之因緣。但時至當代,以之為定訓,則實為不可。何以故?因為往生西方其實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一回事,經中明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是故真發願往生西方者,實應當廣修善根福德因緣!
因為多方面的緣故,現今佛教多為世人所誤解。這裡有外部的原因,也有內部的原因。但不必管什麼原因,把握自己的因緣,念佛往生西方是最為緊要的。蕅益大師說:往生之與否,全在信願之有無;品位之高低,全在持名之深淺。誠哉斯語。然不可不多加思索,何以」往生之與否,全在信願之有無「?我有信嗎?我有願嗎?相信大多數的學佛人必是肯定回答,我當然信啦,我當然願意往生西方極樂啦。那麼,如此有信有願,我就一定會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里去了嗎?大概仍能作出肯定回答的就為數不多了吧。為什麼?因為你的信,不是真的信,或者說不知道要怎麼樣才算是信;而你的願,也不是蕅益大師所說的那個願。一般凈土學人不能明白佛教凈土與西方基督信仰的區別,也就是在於對佛教里」信「和」願「的了解還不深。

[ 本帖最後由 metrotown 於 2008-11-5 09:23 編輯 ]
作者: metrotown    時間: 2008-11-5 09:32
標題: 真實信願
真實之信(出《彌陀要解》):信則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后,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信他者,信釋迦如來決無誑語,彌陀世尊決無虛願,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信因者,深信散亂稱名,猶為成佛種子,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凈土。是名信因。信果者,深信凈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三昧得生,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決無虛棄。是名信果。信事者,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最極清凈莊嚴,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信理者,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眾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是名信理。如此信已,則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凈,而自心凈,理應欣求。厭穢須舍至究竟,方無可舍。欣凈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故《妙宗》云:取捨若極,與不取捨亦非異轍。設不從事取捨,但尚不取不舍,即是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不圓。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無非法界。
真實之願:非獨謂我人往生之願,更謂彌陀慈悲之願。我人若欲往生西方,實應發與彌陀相應之願,是為四十八願也。若能發法藏菩薩四十八願,縱不見彌陀,亦自成彌陀也!是謂真實發願。真有心往生西方凈土者,於此不可不思。
願與天下蓮友共勉!以此功德,迴向西方,及與法界,一切有情。

[ 本帖最後由 metrotown 於 2008-11-5 09:39 編輯 ]
作者: 大熊貓    時間: 2008-11-5 12:42
標題: 回復 23樓 metrotown 的帖子
真信佛,決定會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嗔痴慢。
真信佛,決定往生。釋迦絕沒妄語,彌陀更無虛願。

我輩凡夫,願有實有虛,有實願者,決定能放下身心萬緣,一心念佛,凈念相繼。"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有虛願者,身心牽一卦萬,口誦佛號,心馳境緣。豈不是上騙諸佛菩薩,下騙六道眾生,中間騙自己。如何往生!

何謂善根福德因緣?於西方凈土法門,真信,實願,篤行。信願行,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凈土法門本是萬人修萬人去,但現在萬人修,能有一兩人去就不錯了。我們能看到幾個預知時至,瀟灑往生的。大多數人如果能修個人天福報就算不錯了。病卧在床,昏迷不醒,靠別人助念「往生「到極樂世界的,我看靠不住哇。

[ 本帖最後由 大熊貓 於 2008-11-5 23:11 編輯 ]
作者: 翡翠    時間: 2008-11-7 02:27
所謂的佛性、真如、先天一炁,其實都是人所本來固有的,本來就能跟道合一的本性。

然而,各種執著污染妄想,使得人偏離了本性,蓋住了本性。

所以,修鍊其實也是很簡單的,就是時時觀照本心,時時打掃,把那種污垢,使用靜坐的功夫,使用心意,一層一層的磨掉;

每天都磨去一點,身心輕鬆一些,每天都逐漸離先天本來面目近了一些,先天炁更加噴薄而出;

逐漸打磨,性命逐漸升華。

無論是靜坐還是日常的性功,都進了一層。

一點一點積累功夫,一點一點打磨,每天的靜坐都能有所提高,功夫有所積累,形成小小的質變。

靜坐定力越深,對性功的修持提高就越有好處,把靜坐的功力透到生活之中的修持。

而生活之中的修持,減少矛盾,擴大心量和智慧,又對靜坐有益。

靜坐、性功相得益彰,修鍊連成一片,性命不分彼此。

心地打掃乾淨,自現先天一炁。
作者: metrotown    時間: 2008-11-7 12:30
標題: 作者:一弘
轉]念佛,你到底「老實」了沒有?

作者:一弘

凈土宗的持名念佛法門以其攝受根基的廣泛、修持方法的簡單易行,受到了廣大信眾的歡迎。在這其中,「老實念佛」是一個目前很流行的口號。經常可以聽到人們說:「你不要管那麼多,老實念佛就行啦!」

在這裡,我想再和大家探討一下關於這「老實」的話題。

什麼是「老實」

以筆者的愚見,所謂的「老實」,就是對某種事物懷有極其強烈的信心,沒有任何疑惑和雜念,一旦擁有,別無所求,甚至能以性命相托。

「老實」是一種因緣法。就比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種種的人事物,有的就喜歡,有的就討厭;有的就相信,有的就懷疑。這些都與宿世的因緣有關,是不能強求的。

就凈土宗而言,一個人聽說了念佛法門,能不能生起堅固的信心,能不能「老實」下來,這也是一種因緣,也是不能強求的。與「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一樣,「老實念佛」這句話也說的是一種境界,而並非一種方法。如果把它錯當成一種方法,很可能出問題。

一些道友對念佛法門明明心存疑惑,但卻不敢面對,不敢承認,生怕別人說自己「不老實」,就強迫自己「老實」,結果內心矛盾衝突,很是痛苦。

筆者的一個朋友就因為念佛無法「老實」下來,又不敢找其他出路,非常焦慮,惶惶不可終日,總害怕墮地獄,同時又為自己的「不老實」感到自卑,抬不起頭來,結果鬧出了心臟病。

筆者認為,修學佛法應該要如實,包括如實地面對自己的煩惱和疑惑。如果心存疑惑,卻還要強迫自己「老實」,就如同身體某個部位疼痛了,只是用止痛藥止痛,而不去尋找真正的病因。

「老實」不下來該怎麼辦呢?

「老實」不下來,說明存在障礙。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病,佛法就有八萬四千種葯。每個人的障礙不同,對治的方法也不同。

念佛本身也是一種克服障礙的方法,所謂的「暗合道妙,巧入無生」。但這並不一定適合所有的人,有的人念佛就是念不下去。這時,就應該選擇其它的方法。就好比作戰,當在一條戰線上遇到強大的敵人無法前進時,就應該從其它地方尋找敵人的薄弱環節突破;如果只是一味強攻,只能貽誤戰機,甚至造成慘重傷亡。

也許有人會說:「祖師們不是讓我們『不夾雜』嗎?怎麼能不念佛而選擇其它方法呢?」以筆者的愚見,所謂的「不夾雜」是指對彌陀的信心和求生凈土的願力沒有任何夾雜,而並非指只能念一句「阿彌陀佛」,只能念一部《阿彌陀經》。

凈土宗九祖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中記載,曾有一個參禪的人要跟他學習凈土。蕅益大師說:「你不必放棄參禪而改念佛。你只要將參禪的功德迴向凈土就好了。」

可見,無論看經、坐禪、持咒乃至世間善法,點點滴滴的功德經過發願迴向,都可以成為指歸凈土的力量。這種力量的方向是一致的,怎麼能說是「夾雜」呢?相反,如果雖然只念一句彌陀,但心存疑惑,或者放不下世間活計,貪求神通感應,內心亂糟糟,那能算「不夾雜」嗎?

每個人的根性不同。對於許多人來說,如果你讓他一天到晚只念一句彌陀,就很容易產生疲厭,修行不可能有進步,甚至會退失對佛法的信心。

有些人可能會說:「佛經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佛的話你也敢不信?」然而筆者檢索了《大正藏》,只是在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中找到了這種說法,並沒有在佛經中找到這句話。

而且「念佛」本身的定義非常廣泛:觀想念佛也是念佛,實相念佛也是念佛;念佛的功德也是念佛,念佛的法身也是念佛;南傳佛教中念「Buddha Buddha……」也是念佛,禪宗中的傳佛心印也是念佛,密教中的本尊相應也是念佛;念釋迦佛也是念佛,念藥師佛也是念佛。佛佛道同,念阿彌陀佛就是念一切佛,念任何一尊佛也就是念阿彌陀佛。「念佛」並不僅僅指持名念阿彌陀佛。

當然,「一句彌陀念到底」的方法對於一部分人有效,但如果把這種適合一部分人的方法說成是適合所有人的方法,甚至說成是末法時代惟一的解脫方法,那就如同把一個適合少數人的藥方強加給全世界的病人,必定是要流毒天下的。

善知識、菩提心和深入經論

有一些道友,持名念佛念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但內心的煩惱卻依舊熾盛,信願心依舊薄弱。這時,就應該如實地面對自己的問題,重新考慮修行的方法。

在這裡,善知識的指引很重要。我們是業障凡夫,如果沒有善知識的引導,基本上就是在盲修瞎練。善知識能夠觀察我們的根基,為我們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再加上傳承的加持力,長時間正聞熏習,努力用功,障礙是一定可以破除的。

再談一談菩提心的問題。

對彌陀生起信心,是一件看似平常但卻非常微妙的事情,因為這裡蘊含著與彌陀的感應道交。彌陀的凈土是廣大無邊的功德莊嚴,是果;我們要有同樣廣大無邊的菩提心作為因,才能與彌陀感應,否則因果就不相符了。因此,要想對彌陀生起信心而老實念佛,發起廣大的菩提心非常重要。

也許有人會說:「那些愚夫愚婦,也沒有見他們發菩提心,他們也信願念佛往生了。五逆十惡乃至畜生都能往生,他們也沒有發菩提心啊!」

看事情不能只看這一生,菩薩道上暫時忘失菩提心是很常見的事情。我們怎麼知道他們宿世沒有發過大菩提心呢?否則他們怎麼會有那麼殊勝的因緣?

所以,對凈土尚未生起信心的道友可以不妨先從發菩提心入手。菩提心圓滿了,對凈土的信心也許就能如泉水般自然湧現。

學習經論也很重要。

既然一句彌陀可以融攝三藏十二部,三藏十二部也可以融攝一句彌陀。念佛人為何要排斥經論呢?如果不學習經論,就無法看清自己內心的相貌,明明是起了煩惱,卻會當成是功德。如果不學習經論,就不能樹立正確的知見,而正知見是真實信心的來源。僅僅建立在宗教感情基礎上的「信心」,能堅固嗎?念佛能真「老實」嗎?

「三藏十二部,留給他人悟」是蓮池大師晚年時留下的話(有待考證),但是你看看蓮池大師他一生學習了多少經論!人家吃了七個饅頭飽了,我們前六個不吃,只吃「第七個」,能飽嗎?

切莫偏激

一些道友在探討問題時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就是抓住一兩句祖師的話作為大棒到處打,動不動就是「某某祖師這麼說……某某祖師那麼說……你敢反駁?!」

首先,祖師畢竟不是佛陀,說的話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確。而且,任何一個祖師都處在他的時代,他的話是針對當時眾生根性的,甚至僅僅是針對某一個弟子的。所以,對於祖師的語錄,我們只能作為參考,不能拿來作為尚方寶劍。

曾經有一位祖師給一個弟子開示,弟子用筆記錄下來想要流通。祖師發現后,嚴厲地呵斥了他並責令其燒掉。祖師說:「我給你的開示,對於你是甘露,對於後世眾生可能就是毒藥!」

凈土宗的祖師們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開示,其中有一些就是矯枉過正的方便語,如果執著於此,很可能走向偏激。就比如「釋迦所以興出世,惟說彌陀本願海」 這句話,有人就狹隘地理解為釋尊出世只為說一個念佛法門,這就很偏激,而且在客觀上會產生貶低其他法門的作用。難道非要用這種極端的方式來建立對凈土的信心嗎?

這些偏激的輿論在凈土宗學人中也造成了不良的風氣。

有些道友見到別人修學其它的法門就不歡喜、鄙視,誰學習經論就是「夾雜」,誰探討般若就是「談玄說妙」,似乎只有持名念佛才是正道,才是最有智慧的。我給他們起了一個綽號:「凈土極端主義者」。

目前,許多人都說「你我都是下下根性,只能念佛」,這就很武斷。「根性」是一個非常複雜微妙的問題,不同的法門需要不同的根性。我們要依止善知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只有善知識能夠觀察我們的根性,而我們自己是很難看清的。所以,這種不分青紅皂白貶低自己和別人根性的說法是極端不負責任的,會讓許多人與自己適合的法門失之交臂。

還有一位道友曾仰著脖子說:「我不是上根利器,我也不會談玄說妙,我只會老實念佛!」詞語上似乎很謙卑,但從他的神情語氣中我能感受到強烈的我慢——「老實念佛」已經成為了一些人標榜自己的另一面傲慢旗幟。

看來,「老實念佛」並沒有那麼簡單,對這四個字的誤解和濫用會斷送很多人的法身慧命。

結語

總之,我們依止善知識、發菩提心、深入經論等等等等,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斷疑生信,去除障礙,使得我們能夠真正做到老實念佛。但是在這之前,我們還是老老實實地面對自己的「不老實」吧!
作者: 那爛陀寺    時間: 2008-11-7 13:16
贊一下!感覺如今這個時代,老實念佛成了一些人顢頇佛法的借口,似乎背離了這句話的本意。
作者: 大熊貓    時間: 2008-11-8 00:27
我是不管諸佛菩薩們、祖師們、大德門如何說。這輩子篤定要老老實實念佛了。從不老實,慢慢一步一步到老實。如果錯了,就錯到底吧。即使念到了地獄,也沒什麼可怕的。三惡道本來就是家鄉故土。
作者: 翡翠    時間: 2008-11-8 02:03
為了少打岔,我換了一串108顆的佛珠

----------念佛的時候,數這個咚咚,會分心。

念佛講究一心一意,最好不用這些東西。

可以默默的縣一口氣念10 遍,再一口氣念9 邊,再一口氣8 遍,依次遞減。。。然後再重新,10 次,9 次,8。。。。0, 10,9 ,8 。。。。0
作者: 翡翠    時間: 2008-11-8 02:05
標題: 回復 29樓 大熊貓 的帖子
那你要有思想準備,阿彌陀佛接你的時候,你走不走?能不能放下感情,夫妻子女感情?好像一旦猶豫,就會錯失機會!
作者: 大熊貓    時間: 2008-11-8 06:06
標題: 回復 31樓 翡翠 的帖子
慢慢學著看破、放下,爭取做到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的最後一天過。(這句話會引起不同的解讀)
作者: 一說實相    時間: 2008-11-8 11:05
原帖由 翡翠 於 2008-11-8 02:03 發表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 菩提樹下 -  backchina.com]  
為了少打岔,我換了一串108顆的佛珠

----------念佛的時候,數這個咚咚,會分心。

念佛講究一心一意,最好不用這些東西。

可以默默的縣一口氣念10 遍,再一口氣念9 邊,再一口氣8 遍,依次遞減。。。然後再 ...


這也是假一個方便。掐佛珠是一個不錯的攝心方法。其實方法並沒有高下,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特別要緊的是:對峙自己目前的狀態最好的方法。情況變化了或者進步了就要換方法了。
作者: 一說實相    時間: 2008-11-8 11:07
原帖由 大熊貓 於 2008-11-8 00:27 發表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 菩提樹下 -  backchina.com]  
我是不管諸佛菩薩們、祖師們、大德門如何說。這輩子篤定要老老實實念佛了。從不老實,慢慢一步一步到老實。如果錯了,就錯到底吧。即使念到了地獄,也沒什麼可怕的。三惡道本來就是家鄉故土。


隨喜讚歎。
作者: 一說實相    時間: 2008-11-8 11:11
原帖由 翡翠 於 2008-11-8 02:05 發表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 菩提樹下 -  backchina.com]  
那你要有思想準備,阿彌陀佛接你的時候,你走不走?能不能放下感情,夫妻子女感情?好像一旦猶豫,就會錯失機會!


翡翠這句話是很毒辣的!對這裡所有的學佛人念佛人,如果問一句:你真正發願往生西方凈土了嗎?有誰敢舉手嗎?
作者: 一說實相    時間: 2008-11-8 11:18
原帖由 大熊貓 於 2008-11-8 06:06 發表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 菩提樹下 -  backchina.com]  
慢慢學著看破、放下,爭取做到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的最後一天過。(這句話會引起不同的解讀)


在這裡樹下倒不會有人解讀錯,不過什麼叫「慢慢學著」呀?不給老兄面子的說,這不叫發願這叫做安慰自己,給自己找借口留後路。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