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由北極想到南極
[列印本頁]
作者:
Hanxin
時間:
2007-8-27 07:56
標題:
由北極想到南極
南方都市報
作者:葛劍雄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最近,俄羅斯用潛艇將國旗插到了4600米深的北極點,以此宣示對北極150萬平方公裏海域的主權要求。美國、加拿大等國也紛紛行動,或否認俄國的行動,或表明自己的立場,對北極的爭奪看來將越來越激烈。
北極地區畢竟是一片海洋,南極地區卻是一個有1400萬平方公裡面積的大陸。儘管現在還基本為冰雪覆蓋,然而隨著氣候的變遷、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南極大陸和那裡蘊藏的資源恐怕很難一直獨善其身。
實際上,從二百多年前南極被發現起,一些國家就紛紛宣布自己的發現權和命名權。它們除了將南極的海豹、企鵝當做掠奪對象外,還宣稱南極某一部分是本國的領土,有些地方甚至有幾個國家都聲稱屬於本國。只是由於南極的生存條件實在過於嚴酷,對南極的領土要求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沒有哪一個國家能真正行使對這些「領土」的管轄權。
所幸自1961年生效的《南極條約》規定,南極洲只應用於和平目的,凍結了各國對南極的領土要求,即既不承認也不否認,但不允許任何國家提出新的領土要求。1980年簽訂的《南極海洋生物資源保護公約》(簡稱《南極公約》)重申和補充了這些內容,繼續凍結各國的領土要求。
但是,即使不考慮南極大陸可能埋藏的其他資源,南極的冰山就已被當做未來主要的水源,有的國家已在籌劃從南極取冰。而且凍結總是有年限的,一旦到期,或者有人不聽條約約束,對南極的爭奪就勢所難免。到時由誰來解決矛盾呢?世界各國,聯合國,還是某些國家?無論如何,《南極條約》和《南極公約》是協商的框架和解決的基礎。中國不是《南極條約》的締約國,因為中國開展南極的科學考察,參與南極活動是比較晚的,直到1985年才在喬治王島建立長城站,1989年在南極大陸邊緣建立中山站。正是這些科考活動使中國能成為《南極條約》的協商國,對南極事務有了一定的發言權。近年來,中國的科考隊員登上了南極的最高點,並由中山站深入南極內陸,為建立新的科考站做準備。但與其他大國相比,我國在南極的活動還是很有限的,美國早已在南極點建立了龐大的科考站,夏季可容納數千人,各類設施應有盡有,儼然一座南極城。俄國與法國分別在南極的磁極點和最冷點建有科考站。就是一些只有數百萬人的小國,也不惜投入巨資,常年保持著科考站和科考活動,花的錢不比我們少。
《南極條約》規定在南極洲的活動只能以和平為目的,禁止任何軍事活動,但不禁止為了科學研究或任何其他和平目的而使用軍事人員或裝備。2001年我在長城站時,就看到附近其他國家的科考站都有海軍、空軍人員,使用軍事運輸機、直升飛機、裝甲運輸車、軍艦等軍用設備。他們的解釋是,這些人員和設備都是為科研服務的,是和平目的。但中國的科考站中不僅沒有一位軍人,這類設備也一律不用。政府代表團去慰問時,只能向烏拉圭站租借直升飛機。我不知道現在情況如何,但既然《南極條約》有這樣的規定,我們為什麼不能充分利用呢?
中國從未對南極提出過領土要求,今後也不會這樣做。但為了維護《南極條約》,使南極的未來能造福於全人類,中國應該在南極發揮更大的作用。今天的北極或許就是明天的南極。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