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7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明德。。。。。。至善

[複製鏈接]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8-24 09: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人沒墨水,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明德,啥意思?沒意思。什麼樣的人就理解出來什麼意思。道家自然理解為道,佛家相應的理解為真如。猜想神教的也會理解為神。哪些信阿拉的說不定認為是阿拉哪!要想分出那個對,那個錯,那就慢慢來討論吧。
日知而智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沙發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8-24 09:52 | 只看該作者

海德de 解釋

【現代解說】
    什麼是《大學》?它是儒典《禮記》中的一篇政治、道德論文。漢代儒學大師鄭玄說:「大學者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是中國傳統哲學中重要的道德文章,成編於四書之首,相傳作者是曾子;
大對小而言:大學所學乃高深的哲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靈魂。而小學所學乃是指學習洒掃、應對、進退之禮節,學習詩歌、文章、武藝之學;
  因此,朱子在《大學章句》中講到:「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近、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就是大學。  
  因此,《大學》思想所傳播的學問,是教人如何做人、從政、修道的高深學問;縱觀儒學之目的,其最終之意義即在於「求仁得仁」這是它最高的境界。而「仁者,人也。」其全部學問,即表現在生活實踐中去完成,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人,之所以不同於動物者,乃在於人有良知、有良心、有天良—這就是人心、人格;而人心就是「仁」。故「仁者愛人」,即有愛心、同情心、善良心,這一切全是人的自覺。若這個自覺一旦丟失,這人就陷於被動,久而久之失去自覺,失去人格,則人心晦暗沒有光明,行事違仁悖理就如禽獸一樣,故而違法犯罪現象隨即出現。
  人心善良的透露就是心光的透露,而心光就是光明的大學之道,就是光明的明德;所以學習《大學》的首要學問,就是要搞清楚、弄明白什麼是光明的明德?   
  由於現實社會中,每日每時所發生的許多醜惡現象和不良的習氣、習慣,慢慢的使得人們對這些現象司空見慣,繼而麻木不仁,從此根本就不相信還有什麼人之性善之說,還需要講什麼人格。大家都這樣隨波逐流,心光一天一天被慾望、邪惡、所遮蔽污染,如同陰暗的天氣竟能將明亮的太陽光遮住一樣,人的本來具有的性善之光也逐日被不仁之流俗所遮蓋,從而使本有的心光晦暗,光明的道德之光再也無法顯現。
  而《大學》之道的學問,正是在教誨引導人們,如何去重新找回自己本有的性善之光,如何使每個人本有的光明之德再重新發出光明,並能煥發出閃亮的人格來,這就是能明亮自身道德光明的大學問—「大學之道」。
  因而,能自覺去「明明德」改善自己的人格,並發出人格之光,這就是「大學之道」;
換言之,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在道德實踐中去凈化心靈,去努力為善,發大勇知恥之心去懺悔一切不道德的行為,而使自身的真性流露,心光明亮,找回了自己人格的光明之德,這就是「明其明德」的道理。
  而能「明明德」應該是一個人,追求最基本道德修養,所必須具備的人之本能。也就是說:正因為你是個人,所以必須應按本分去做好一個人,去講求好自己的人格,這好像是沒有什麼可以懷疑的事。正如南懷瑾先生在《大學微言》中所說:「我們上古傳統教育的主要宗旨,就是教導你做一個人,完成一個人道、人倫的本分。不是只教你知識和技能,而不管你做人做的好不好。因為做工、做農、做小販、做官、做學者、做軍人、做皇帝,那都是職業的不同。職位雖不同,但都須要做人,才是本分。」
  而「在親民」又是什麼意思呢?人,只有在具備了「明明德」之修養后,又能發揮他本能的自覺之性來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就會使人產生棄舊圖新的振奮。在認真檢討了自身修養的不足,找回了自身的人性之光,這才是一個自新的人、明德的人。即:告別過去之晦暗舊我,迎來光明道德理性之新我,從而成為「新民」。這就是「在親民」的內涵;
  這個階段應該是非常不簡單的修養階段,而人能達到「在新民」做「新民」的境界,已很不容易了!先哲們曾講:是有相當修養的賢者才有這做新民的本領,而「止於至善」則已到聖人地位。
因此,「止於至善」應該是儒家修養的最高境界。而能真正做到的,顯然是鳳毛麟角。正如古人所講:「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牛角。」這的確是千古實情!
  然而儒家認為,人生在世必須要有做人的目標。雖然境界彌高,人生也應樹立起追求的勇氣。正所謂:「取之於上,得之於中;取之於中,得之於下;而取之於下,則得之於下下。」倘若人格做到下下,豈不可悲哉!
  所以做人要講求做人格,一定要樹立起「明明德」做「新民」從而勇於追求「止於至善」的志向,此方不失為人之所以為人的一生啊!
  這就是修養人格,完善人格的重要性。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7-8-24 10:08 編輯 ]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8-24 10:05 | 只看該作者

另一家之言

七、釋明明德
      康誥曰:"克明德。"
      太甲曰:"顧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明明德就是使原本光明的道德重新光明起來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約606-706)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約638-713)
      就教育而言,前者更有用。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4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8-24 10:05 | 只看該作者
搬個板凳,
跟著學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5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8-24 10:18 | 只看該作者

還有一家這樣說:

《大學》與「三綱領」學說



    《大學》一開篇就提出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 民,在止於至善。」朱熹在註釋中把這三者稱為「大學之綱領也。」 所謂「三綱領」就是「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

    三綱領之一———明明德「明明德」重在「明德」。「德」的思 想在周初時便出現了。周人「明德慎罰」、「敬德保民」的觀念深刻 影響了後來儒家思想對「德」觀念的認識。此時「德」是指先王聖哲 的政治行為或高尚的個性品德。孔子和孟子也講「德」,但「德」的 內涵已經發生了變化。其政治意義上的特徵逐漸弱化,道德倫理意義 上的比重逐步加強。從朱熹的解釋來看,有兩點應該值得注意:一是「 明德」的內涵是人本來所具有的,是一種先驗的理解萬事萬物的內在 心理狀態;二是由於「明」被個人氣質或人的慾望所迷惑,也就是說, 人在現實生活中使本身所具有的「明德」未能發揮良好的引導作用,「 明明德」成為道德主體通過學習、修為來恢複本性的過程,個體後天 的活動都是為了能找回自我、尋求本來善良的內在特性。三綱領之二 ———新民「三綱領」中的「新民」之「新」,舊版本作「親民」,「 親」字有兩解:一釋為「愛」,「親民」即為「愛民」;另一解為「 新」,程子認為「親,當作新」。《大學》的「新民」究為何意?為 什麼能夠列入「三綱領」中?讓我們引述一下《大學》的解釋:「湯 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做新民』。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大學》 在這裡所表述的「新」代表的是一種「革新」的政治作為,也就是朱 熹所說的「新者,革其舊之謂也。」朱熹在解釋「作新民」時說:「 鼓之舞之之謂作,言振起其自新之民也。」鼓舞民眾的志氣,振奮民 眾的精神,稱為「作新民」,在這裡,《大學》所說的「作新民」是 從政治角度來講的,朱熹還說:「言周國雖舊,至於文王,能新其德 以及於民,而始受天命也。」這是對「周雖舊邦,其命惟新」的解釋。 如果說「明明德」所注重的是對個體主觀精神狀態的一種規定或啟發, 那麼「在新民」則涉及個體道德完善之後如何運用到群體的外用之道。 《大學》充分借鑒吸收了早期儒家這一優秀的思想成果,把「新民」 作為其「三綱領」之一,並把它納入自己的人學思想體系,使之成為 是否達到理想人格境界的評判準則和道德修養綱領。

    三綱領之三———止於至善《大學》的第三條綱領是「止於至善」 ,其中有兩個關鍵詞:「止」和「至善」。「止」在這裡有追求真善 美的理想境界,遵循某種道德準則的含義。它始終應保持或致力於「 至善」方面的道德追求和修為。「至善」顯然是指一種最高的道德目 標和道德境界而言,萬事萬物運動變化發展的最根本規律就體現為一 種「至善」,實際上此處「至善」既有社會倫理意義上的道德含義, 又有政治生活方面具體的行為規定,它所針對的對象既可以是一般道 德個體或大多數「士」階層,也可以是上層貴族或封建統治者。所以 朱熹註解說:「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 也。」「至善」的道德境界和準則當然是最高的,是「明明德」和「 親民」二綱領的最終發展歸宿。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由於政治 勢力的干預以及對「人慾」的壓制,中國人學思想的發展沒有走上一 條真正關心人、尊重人的道路,理論上的提倡與社會的現實具有極大 的反差。《大學》所標榜的「至善」完全從政治統治的角度出發的, 從思想上、行為上對封建知識分子進行全面控制。說到底,「至善」 的理想境界只是作為統治者加強對人民統治的一副「上好帖子」、一 劑「良丹妙藥」,其美麗的理論外衣下隱含著限定人的自由發展的實 質內容。「至善」的最高綱領的地位加強了「三綱領」的權威性,個 體追求理想人格的方式也同時被限定了,誰要是脫離了「三綱領」的 規定,就是「離經叛道」,不見容於知識分子,更不能見容於統治者。

    通過對《大學》中「三綱領」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它們之間存 在的一種遞進的邏輯關係。這一關係表明了道德主體「從明明德」出 發,經過「新民」的發展,最終達到「止於至善」的理想境界。儘管 《大學》中使用的這些範疇都帶有濃厚的倫理色彩,但在具體的道德 修養和社會道德實踐中卻發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它對調適人們的心 態、穩定社會關係、保持思想上的連貫性都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作用。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6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8-24 10:22 | 只看該作者
zgb9333,王劍,confuse.老鄉和在美姑娘哪裡去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7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8-24 10:32 | 只看該作者

「明明德」要「明」什麼?

南懷瑾
原本大學微言  

  接著,朱子解釋「明德」,他的奇言論就出來了。
    在這裡我們先要了解,從朱子的老師二程夫子(程頤、程顥兩弟兄)被後世所稱謂理學家的理學,是宋代中期以後突然崛起的學術思想,在中國的哲學思想史上,形成為宋儒學術的大系。

    宋儒理學興起的背景
    其實追溯起來,理學的興起也不算太突然。因為唐、宋以來的知識分子,早已看不慣、也受不了他們當時所處的情況:那就是由唐到宋,由於佛教禪宗的教法和道教思想的流行,普及到上下層各色社會,而幾乎使傳統的孔、孟之教,黯然無光。因此,在學習佛、道兩家學問以後,便漸漸形成以儒家的孔、孟之道為中心,左傾反道,右傾排佛,建立了宋儒理學的特色。這是由民族意識的頑固偏見出發,不了解人類整體文化的胸襟所致。但對古人而言,這種胸襟,固亦不可厚非。
    同時,他們上取唐代韓愈一篇論《原道》的文章,標榜中國固有的傳統之道,由「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孔、孟」的傳承,雖然到了孟子而斬,但他們宋儒又重新悟道而承接上了。所以我常說,中國固有傳統文化的讀書人,無論老儒新儒,常常容易犯一種自尊狂的毛病,他們自認為從堯、腕、禹、湯、文、武、周公、孔孟以後,誰也不是真儒,當今天下,唯我獨尊,孔、孟以後,只有我才夠得上是真正明白儒家學理的人。這樣的儒家,我數十年來接觸到的、看到的太多了。因此,很了解宋儒理學們的心態動機,也不外此理。
    但在韓愈的《原道》以外,更重要的,是受教育昌黎先生的弟子李翱一篇《復性書》的啟發。殊不知李翱的《復性書》,正是受到他的皈八月師父葯山禪師的激勵而來。
    因為禪宗所主張的明心見性而得道,是根源於佛說一切眾生的自性本體,原是光明清凈的。只因受慾念情思等心的習氣所染污,所以便墮落在生死輪迴之中(所謂輪迴,就是循環往複、旋轉不停的意義)。一個人能一念回機,明自本心,見自本性,就可返本還原,得道成佛了。
    同樣的,唐、宋以後的道家,也與禪宗互有關聯,例如道教《清靜經》的主旨,也說:「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人生在任何一個時代,要想做到思想、學術、生活完全能脫離現實而獨立生存,肯定的說,是絕對不可能的。尤其是一個知識分子的儒者,如二程夫子、朱熹先生等讀書人,當時學了佛、道兩家的學問修養,就回來返求諸已,重新打開孔家店、自立門戶成家,那也是無可厚非、情有可原的事。這些確實資料,你只要遍讀程、朱兩家遺集,及明了歷史演變,就到處可見。但最不能使人贊同的,明明是借了別家的資本,或是偷用了別人的本錢,卻又指著別人的大門大罵「異端」,實在是令人齒冷,令人反而覺得假道學倒不及真小人了。

    朱子「虛靈不昧」說的探究
    現在,我們且看朱子怎樣註解明明德和親(新)民的涵義。這段註解在前一章已經引述出來。現在我們為了講解方便,也為了加深印象,再次引述他的註解如下。他說:「明,明之也。明德者,人象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但為氣稟所拘,人慾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故學者當國所發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污也。」
    這一段話,可以說是朱熹先生的代表宋儒,以及程、朱理學的最高哲學的主旨。我們把它試著用現代白話來說清楚。他說,《大學》所講明德的內涵,是說什麼呢?那是說人們生命中本有之性,原來本是虛靈不昧的,它能夠具備一切的道理,而且能夠適應萬事的作用。
    注意啊!這是朱子說,天生人性,本來便是「虛靈不昧」的,人性本來是具備理性,能夠適應萬事(萬物)的。
    但是,天生生命的稟賦,同時為氣質的功能所拘束了,又為人心自已的慾望所蒙蔽了,所以有時候就昏迷不清醒了,也可說不理性了。不過,那個人性的本體,還是照樣很清明的,並沒有停息過。所以學問之道,就是在它發動氣稟、發動人慾的時候來明白它,就立刻恢復它的最初面目。
    注意啊!孟子認為人性本善。朱子當然知道,但他不用「性善論」做定位,卻用「虛靈不昧」四個字來說明人的本性,這就不知所云了!等於和尚不信佛經佛說,專門學那些五花八門的特異功能之說來當佛學。
    虛靈不昧是心理上的一種境界,也可以說是意識形成的知覺或感覺的心態,這是由父母所生以後的後天現象作用,說它是後天的個性還馬馬虎虎。如果說是父母未生以前的先天之性,就大有問題了!況且虛靈不昧,是他從佛家的禪宗,和道家講究心地做功夫的術語因襲而來的。莊子的「虛室生白,吉祥。止,止。」百丈禪師所講的「靈光獨耀」,甚至禪師們慣用的「一念靈明」,這些都是做靜定修養功夫中,心理上所呈現的境界狀態,怎麼就硬塞進去,指定這就是曾子所作《大學》明德的內義呢?
    好了!我們姑且承認天生人性本來就是虛靈不昧吧!但朱子又是有一個氣稟的氣質之性是很厲害的,它拘束了這個虛靈不昧,而被人性朦朧蔽。那麼,一個虛靈不昧的人生自性,同時也並存有兩個魔性,一個是氣稟,一個是人慾。它們兩個又從哪裡來呢?是不是如朱夫子自已所說,也都多自性本體中來呢?怪不得後世人辯講宋儒程、朱的理學,說它是「理氣二元論」。其實,他對人慾和本體的關係還交代不清,可以說是「理、氣、欲」的三元論啊!
    朱子又說,虛靈不昧的理性,它本身是明白的,並未停息過,只要你在人慾發動的時候,明白了它的作用,就可恢復到當初的虛靈不昧了!這也就是理學家所說的,「人慾凈盡,天理流行」的大機大用了。朱這個「復其初也」一保存,使是從李翱的《復性書》而來的。如果有人要問:既然復其初了,是不是永遠會在虛靈不昧之是國民經濟?問題來了:
    (一)那個氣稟(質)之性增強力量。比你虛靈不昧還大,是不是又被它所拘,虛靈不昧又被它拖垮呢?
    (二)如果人慾投靠了氣稟(質)之性,氣質幫忙人慾,你的虛靈不昧敵不過它兩個合力進攻時,又如何呢?
    倘使這樣詭辯下去,正如西方文化中所說的上帝萬能,卻永遠消滅不了撒旦(魔王)。所以撒旦永遠與上帝並存,萬參就等於無能了!
    但我們只能到此打住,不必再論辯下去。正如禪宗的德山禪師所說:「窮諸玄辯,若一毫置於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言說論辯,終歸是「戲論」而已。我們最重要的結論是:朱子所說的「虛靈不昧」,只能說它是《大學》下文「止、定、安、靜」求證功夫中的一種境界,不可以用它來詮釋註解明明德就是虛靈不昧。更不可以就把它當作人生天性原初的本體。不然,朱子會被人認為是權威學閥的武斷,至少是魚目混珠的誤用吧!豈不太可惜了嗎?
    (三)如果說,人活著的時候,還可修養到虛靈不昧,那人死了以後,這個虛靈不昧又到哪裡去了呢?它還存在嗎?還是死了,就不存在了?不論死後是否存在,這個理性的作用,它是生物的,還是純粹物理的?本體究竟是物還是心?到今天為止,整體人類文化,無論宗教的、哲學的、科學的,都還無定論。即使已有定論,實在也一言難盡,以後專題再說。
    至於朱子強改《大學》親民的親字作新字,雖然也言之成理,煞有介事,但畢竟是妄加塗改,未免牽強,前面已經說過,在這裡就不必再提了。
    總之,我們反反覆復,檢點討論了那麼多,現在應該老老實實,歸到結論上來:明明德,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答案:是自明」內明「學問的準則,為「大學之道」的綱要。至於怎樣才能達到明明德的實際,那就在下文用「止、定、靜、慮」等學問層次去證得了。
    如果說我們胸襟放大,不學宋儒那樣,把儒家變成宗教式的排他性,則可借用他家的話作比類了解,就容易明白得多了。譬如老子所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可以借來用做明明德的發揮。因為世上的人們,幾乎都苦於不自知。換言之,人都缺乏自知之明。等於禪師們所說,人人都不知自已的本來面目,因此自心不明自心而不能見道。又如早於孔子的管仲也說,「聖人畏微,愚人畏明」、「聰明當物,生之德也」,都是相同的道理,所以學問之道,首在「明明德」。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7-8-24 10:34 編輯 ]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8
confuse 發表於 2007-8-24 10:4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 chico 的帖子

等一下,等一下,lost了。先問一下,是「在親民」還是「在新民」?我讀這兩句可不是一個意思。能不能先澄清一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9
confuse 發表於 2007-8-24 10:49 | 只看該作者
抱歉,心急了點兒,沒看第二課。不用打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0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8-24 10:5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8 confuse 的帖子

有不同的說法,我自己也糊塗了。看到的東西里多數「獅和獸」比較傾向「新」。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11
confuse 發表於 2007-8-24 10:5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0 chico 的帖子

古文修養差了些。讀這理論性太強的就有些含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8

主題

7228

帖子

169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天下風雲出我輩,搗搗漿糊歲月摧

Rank: 4

積分
1691
12
王劍 發表於 2007-8-24 11:01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子竹青青 於 2007-8-24 10:22 發表
zgb9333,王劍,confuse.老鄉和在美姑娘哪裡去啦


我在看些資料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言論自由,但不保護詆毀他人、造成公眾恐慌、攻擊性語言、煽動犯罪、煽動反政府和暴力推翻政府等言論。

獨輪運人士,別以為你們的言論方式會受任何國家法律保護,罵你們,那是輕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13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8-24 11:0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2 王劍 的帖子

反正俺現在是白天,不急,不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4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8-24 11:04 | 只看該作者
Google 半天,對明德這個東西的看法比較一致。「人人本具有的光明性德」既然人人本來就有的,幹嗎還要「明」?看來就如同鏡子上灰塵多了,不能照東西。「明」就是擦掉灰塵,恢復鏡子照物的功能。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15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8-24 11:3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4 chico 的帖子

見過這個解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19

主題

2萬

帖子

9284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284
16
在美一方 發表於 2007-8-24 11:33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子竹青青 於 2007-8-24 10:22 發表
zgb9333,王劍,confuse.老鄉和在美姑娘哪裡去啦


看呢,這些我都不懂,我閉嘴。

老鄉在覺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19

主題

2萬

帖子

9284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284
17
在美一方 發表於 2007-8-24 11:35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chico 於 2007-8-24 11:04 發表
Google 半天,對明德這個東西的看法比較一致。「人人本具有的光明性德」既然人人本來就有的,幹嗎還要「明」?看來就如同鏡子上灰塵多了,不能照東西。「明」就是擦掉灰塵,恢復鏡子照物的功能。


有道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18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8-24 11:3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6 在美一方 的帖子

我只看過彩圖版的,

他們太高深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9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8-24 11:59 | 只看該作者

蕅益大師 de 解釋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道者。從因趨果所歷之路也。只一在明明德。便說盡大學之道。上明字。是始覺之修。下明德二字。是本覺之性。性中本具三義。名之為德。謂現前一念靈知洞徹。而未嘗有形。即般若德。現前一念雖非形像。而具諸妙用。舉凡家國天下。皆是此心中所現物。舉凡修齊治平。皆是此心中所具事。即解脫德。又復現前一念。莫知其鄉。而不無。位天育物。而非有。不可以有無思。不可以凡聖異。平等不增不減。即法身德。我心既爾。民心亦然。度自性之眾生。名為親民。成自性之佛道。名止至善。親民止至善。只是明明德之極致。恐人不了。一一拈出。不可說為三綱領也。此中明德。民。至善。即一境三諦。明。親。止。即一心三觀。明明德即自覺。親民即覺他。止至善即覺滿。自覺本具三德。束之以為般若。覺他令覺三德。束之以為解脫。至善自他不二。同具三德。束之以為法身。不縱不橫。不並不別。不可思議。止理名為大理。覺此理者。名為大學。從名字覺。起觀行覺。從觀行覺。得相似覺。從相似覺。階分證覺。從分證覺。歸究竟覺。故名大學之道。

  大信按:蕅益大師昔夢孔顏,非古佛再來後學不信也!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解釋明明德之為何物者,無不有漏,無不盡然!蕅益曰: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 此意大道之本體,亦如六祖雲「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實明心見性者也!可見孔孟之學與諸佛菩薩實有教無類也!

  明明德即自覺。親民即覺他。止至善即覺滿。明德。民。至善。即一境三諦。法爾如是也!

  止理名為大理。覺此理者。名為大學。從名字覺。起觀行覺。從觀行覺。得相似覺。從相似覺。階分證覺。從分證覺。歸究竟覺。故名大學之道。 此地蕅益大師不僅指明止於至善的原理和方法論,止於至善就是修自利利他的菩薩道,明德而親民是也。關鍵在於如「止」,覺理即「止」。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7-8-24 12:03 編輯 ]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17

主題

4041

帖子

1373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4

積分
1373
20
zgb9333 發表於 2007-8-24 13:2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6 子竹青青 的帖子

我正在看著個帖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5: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