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明德。。。。。。至善 [列印本頁]

作者: chico    時間: 2007-8-24 09:28
標題: 明德。。。。。。至善
本人沒墨水,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明德,啥意思?沒意思。什麼樣的人就理解出來什麼意思。道家自然理解為道,佛家相應的理解為真如。猜想神教的也會理解為神。哪些信阿拉的說不定認為是阿拉哪!要想分出那個對,那個錯,那就慢慢來討論吧。
作者: chico    時間: 2007-8-24 09:52
標題: 海德de 解釋
【現代解說】
    什麼是《大學》?它是儒典《禮記》中的一篇政治、道德論文。漢代儒學大師鄭玄說:「大學者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是中國傳統哲學中重要的道德文章,成編於四書之首,相傳作者是曾子;
大對小而言:大學所學乃高深的哲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靈魂。而小學所學乃是指學習灑掃、應對、進退之禮節,學習詩歌、文章、武藝之學;
  因此,朱子在《大學章句》中講到:「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近、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就是大學。  
  因此,《大學》思想所傳播的學問,是教人如何做人、從政、修道的高深學問;縱觀儒學之目的,其最終之意義即在於「求仁得仁」這是它最高的境界。而「仁者,人也。」其全部學問,即表現在生活實踐中去完成,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人,之所以不同於動物者,乃在於人有良知、有良心、有天良—這就是人心、人格;而人心就是「仁」。故「仁者愛人」,即有愛心、同情心、善良心,這一切全是人的自覺。若這個自覺一旦丟失,這人就陷於被動,久而久之失去自覺,失去人格,則人心晦暗沒有光明,行事違仁悖理就如禽獸一樣,故而違法犯罪現象隨即出現。
  人心善良的透露就是心光的透露,而心光就是光明的大學之道,就是光明的明德;所以學習《大學》的首要學問,就是要搞清楚、弄明白什麼是光明的明德?   
  由於現實社會中,每日每時所發生的許多醜惡現象和不良的習氣、習慣,慢慢的使得人們對這些現象司空見慣,繼而麻木不仁,從此根本就不相信還有什麼人之性善之說,還需要講什麼人格。大家都這樣隨波逐流,心光一天一天被慾望、邪惡、所遮蔽污染,如同陰暗的天氣竟能將明亮的太陽光遮住一樣,人的本來具有的性善之光也逐日被不仁之流俗所遮蓋,從而使本有的心光晦暗,光明的道德之光再也無法顯現。
  而《大學》之道的學問,正是在教誨引導人們,如何去重新找回自己本有的性善之光,如何使每個人本有的光明之德再重新發出光明,並能煥發出閃亮的人格來,這就是能明亮自身道德光明的大學問—「大學之道」。
  因而,能自覺去「明明德」改善自己的人格,並發出人格之光,這就是「大學之道」;
換言之,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在道德實踐中去凈化心靈,去努力為善,發大勇知恥之心去懺悔一切不道德的行為,而使自身的真性流露,心光明亮,找回了自己人格的光明之德,這就是「明其明德」的道理。
  而能「明明德」應該是一個人,追求最基本道德修養,所必須具備的人之本能。也就是說:正因為你是個人,所以必須應按本分去做好一個人,去講求好自己的人格,這好像是沒有什麼可以懷疑的事。正如南懷瑾先生在《大學微言》中所說:「我們上古傳統教育的主要宗旨,就是教導你做一個人,完成一個人道、人倫的本分。不是只教你知識和技能,而不管你做人做的好不好。因為做工、做農、做小販、做官、做學者、做軍人、做皇帝,那都是職業的不同。職位雖不同,但都須要做人,才是本分。」
  而「在親民」又是什麼意思呢?人,只有在具備了「明明德」之修養后,又能發揮他本能的自覺之性來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就會使人產生棄舊圖新的振奮。在認真檢討了自身修養的不足,找回了自身的人性之光,這才是一個自新的人、明德的人。即:告別過去之晦暗舊我,迎來光明道德理性之新我,從而成為「新民」。這就是「在親民」的內涵;
  這個階段應該是非常不簡單的修養階段,而人能達到「在新民」做「新民」的境界,已很不容易了!先哲們曾講:是有相當修養的賢者才有這做新民的本領,而「止於至善」則已到聖人地位。
因此,「止於至善」應該是儒家修養的最高境界。而能真正做到的,顯然是鳳毛麟角。正如古人所講:「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牛角。」這的確是千古實情!
  然而儒家認為,人生在世必須要有做人的目標。雖然境界彌高,人生也應樹立起追求的勇氣。正所謂:「取之於上,得之於中;取之於中,得之於下;而取之於下,則得之於下下。」倘若人格做到下下,豈不可悲哉!
  所以做人要講求做人格,一定要樹立起「明明德」做「新民」從而勇於追求「止於至善」的志向,此方不失為人之所以為人的一生啊!
  這就是修養人格,完善人格的重要性。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7-8-24 10:08 編輯 ]
作者: chico    時間: 2007-8-24 10:05
標題: 另一家之言
七、釋明明德
      康誥曰:"克明德。"
      太甲曰:"顧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明明德就是使原本光明的道德重新光明起來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約606-706)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約638-713)
      就教育而言,前者更有用。
作者: 子竹青青    時間: 2007-8-24 10:05
搬個板凳,
跟著學習
作者: chico    時間: 2007-8-24 10:18
標題: 還有一家這樣說:
《大學》與「三綱領」學說



    《大學》一開篇就提出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 民,在止於至善。」朱熹在註釋中把這三者稱為「大學之綱領也。」 所謂「三綱領」就是「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

    三綱領之一———明明德「明明德」重在「明德」。「德」的思 想在周初時便出現了。周人「明德慎罰」、「敬德保民」的觀念深刻 影響了後來儒家思想對「德」觀念的認識。此時「德」是指先王聖哲 的政治行為或高尚的個性品德。孔子和孟子也講「德」,但「德」的 內涵已經發生了變化。其政治意義上的特徵逐漸弱化,道德倫理意義 上的比重逐步加強。從朱熹的解釋來看,有兩點應該值得注意:一是「 明德」的內涵是人本來所具有的,是一種先驗的理解萬事萬物的內在 心理狀態;二是由於「明」被個人氣質或人的慾望所迷惑,也就是說, 人在現實生活中使本身所具有的「明德」未能發揮良好的引導作用,「 明明德」成為道德主體通過學習、修為來恢複本性的過程,個體後天 的活動都是為了能找回自我、尋求本來善良的內在特性。三綱領之二 ———新民「三綱領」中的「新民」之「新」,舊版本作「親民」,「 親」字有兩解:一釋為「愛」,「親民」即為「愛民」;另一解為「 新」,程子認為「親,當作新」。《大學》的「新民」究為何意?為 什麼能夠列入「三綱領」中?讓我們引述一下《大學》的解釋:「湯 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做新民』。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大學》 在這裡所表述的「新」代表的是一種「革新」的政治作為,也就是朱 熹所說的「新者,革其舊之謂也。」朱熹在解釋「作新民」時說:「 鼓之舞之之謂作,言振起其自新之民也。」鼓舞民眾的志氣,振奮民 眾的精神,稱為「作新民」,在這裡,《大學》所說的「作新民」是 從政治角度來講的,朱熹還說:「言周國雖舊,至於文王,能新其德 以及於民,而始受天命也。」這是對「周雖舊邦,其命惟新」的解釋。 如果說「明明德」所注重的是對個體主觀精神狀態的一種規定或啟發, 那麼「在新民」則涉及個體道德完善之後如何運用到群體的外用之道。 《大學》充分借鑒吸收了早期儒家這一優秀的思想成果,把「新民」 作為其「三綱領」之一,並把它納入自己的人學思想體系,使之成為 是否達到理想人格境界的評判準則和道德修養綱領。

    三綱領之三———止於至善《大學》的第三條綱領是「止於至善」 ,其中有兩個關鍵詞:「止」和「至善」。「止」在這裡有追求真善 美的理想境界,遵循某種道德準則的含義。它始終應保持或致力於「 至善」方面的道德追求和修為。「至善」顯然是指一種最高的道德目 標和道德境界而言,萬事萬物運動變化發展的最根本規律就體現為一 種「至善」,實際上此處「至善」既有社會倫理意義上的道德含義, 又有政治生活方面具體的行為規定,它所針對的對象既可以是一般道 德個體或大多數「士」階層,也可以是上層貴族或封建統治者。所以 朱熹註解說:「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 也。」「至善」的道德境界和準則當然是最高的,是「明明德」和「 親民」二綱領的最終發展歸宿。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由於政治 勢力的干預以及對「人慾」的壓制,中國人學思想的發展沒有走上一 條真正關心人、尊重人的道路,理論上的提倡與社會的現實具有極大 的反差。《大學》所標榜的「至善」完全從政治統治的角度出發的, 從思想上、行為上對封建知識分子進行全面控制。說到底,「至善」 的理想境界只是作為統治者加強對人民統治的一副「上好帖子」、一 劑「良丹妙藥」,其美麗的理論外衣下隱含著限定人的自由發展的實 質內容。「至善」的最高綱領的地位加強了「三綱領」的權威性,個 體追求理想人格的方式也同時被限定了,誰要是脫離了「三綱領」的 規定,就是「離經叛道」,不見容於知識分子,更不能見容於統治者。

    通過對《大學》中「三綱領」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它們之間存 在的一種遞進的邏輯關係。這一關係表明了道德主體「從明明德」出 發,經過「新民」的發展,最終達到「止於至善」的理想境界。儘管 《大學》中使用的這些範疇都帶有濃厚的倫理色彩,但在具體的道德 修養和社會道德實踐中卻發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它對調適人們的心 態、穩定社會關係、保持思想上的連貫性都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作用。
作者: 子竹青青    時間: 2007-8-24 10:22
zgb9333,王劍,confuse.老鄉和在美姑娘哪裡去啦
作者: chico    時間: 2007-8-24 10:32
標題: 「明明德」要「明」什麼?
南懷瑾
原本大學微言  

  接著,朱子解釋「明德」,他的奇言論就出來了。
    在這裡我們先要了解,從朱子的老師二程夫子(程頤、程顥兩弟兄)被後世所稱謂理學家的理學,是宋代中期以後突然崛起的學術思想,在中國的哲學思想史上,形成為宋儒學術的大系。

    宋儒理學興起的背景
    其實追溯起來,理學的興起也不算太突然。因為唐、宋以來的知識分子,早已看不慣、也受不了他們當時所處的情況:那就是由唐到宋,由於佛教禪宗的教法和道教思想的流行,普及到上下層各色社會,而幾乎使傳統的孔、孟之教,黯然無光。因此,在學習佛、道兩家學問以後,便漸漸形成以儒家的孔、孟之道為中心,左傾反道,右傾排佛,建立了宋儒理學的特色。這是由民族意識的頑固偏見出發,不了解人類整體文化的胸襟所致。但對古人而言,這種胸襟,固亦不可厚非。
    同時,他們上取唐代韓愈一篇論《原道》的文章,標榜中國固有的傳統之道,由「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孔、孟」的傳承,雖然到了孟子而斬,但他們宋儒又重新悟道而承接上了。所以我常說,中國固有傳統文化的讀書人,無論老儒新儒,常常容易犯一種自尊狂的毛病,他們自認為從堯、腕、禹、湯、文、武、周公、孔孟以後,誰也不是真儒,當今天下,唯我獨尊,孔、孟以後,只有我才夠得上是真正明白儒家學理的人。這樣的儒家,我數十年來接觸到的、看到的太多了。因此,很了解宋儒理學們的心態動機,也不外此理。
    但在韓愈的《原道》以外,更重要的,是受教育昌黎先生的弟子李翱一篇《復性書》的啟發。殊不知李翱的《復性書》,正是受到他的皈八月師父葯山禪師的激勵而來。
    因為禪宗所主張的明心見性而得道,是根源於佛說一切眾生的自性本體,原是光明清凈的。只因受慾念情思等心的習氣所染污,所以便墮落在生死輪迴之中(所謂輪迴,就是循環往複、旋轉不停的意義)。一個人能一念回機,明自本心,見自本性,就可返本還原,得道成佛了。
    同樣的,唐、宋以後的道家,也與禪宗互有關聯,例如道教《清靜經》的主旨,也說:「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人生在任何一個時代,要想做到思想、學術、生活完全能脫離現實而獨立生存,肯定的說,是絕對不可能的。尤其是一個知識分子的儒者,如二程夫子、朱熹先生等讀書人,當時學了佛、道兩家的學問修養,就回來返求諸已,重新打開孔家店、自立門戶成家,那也是無可厚非、情有可原的事。這些確實資料,你只要遍讀程、朱兩家遺集,及明了歷史演變,就到處可見。但最不能使人贊同的,明明是借了別家的資本,或是偷用了別人的本錢,卻又指著別人的大門大罵「異端」,實在是令人齒冷,令人反而覺得假道學倒不及真小人了。

    朱子「虛靈不昧」說的探究
    現在,我們且看朱子怎樣註解明明德和親(新)民的涵義。這段註解在前一章已經引述出來。現在我們為了講解方便,也為了加深印象,再次引述他的註解如下。他說:「明,明之也。明德者,人象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但為氣稟所拘,人慾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故學者當國所發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污也。」
    這一段話,可以說是朱熹先生的代表宋儒,以及程、朱理學的最高哲學的主旨。我們把它試著用現代白話來說清楚。他說,《大學》所講明德的內涵,是說什麼呢?那是說人們生命中本有之性,原來本是虛靈不昧的,它能夠具備一切的道理,而且能夠適應萬事的作用。
    注意啊!這是朱子說,天生人性,本來便是「虛靈不昧」的,人性本來是具備理性,能夠適應萬事(萬物)的。
    但是,天生生命的稟賦,同時為氣質的功能所拘束了,又為人心自已的慾望所蒙蔽了,所以有時候就昏迷不清醒了,也可說不理性了。不過,那個人性的本體,還是照樣很清明的,並沒有停息過。所以學問之道,就是在它發動氣稟、發動人慾的時候來明白它,就立刻恢復它的最初面目。
    注意啊!孟子認為人性本善。朱子當然知道,但他不用「性善論」做定位,卻用「虛靈不昧」四個字來說明人的本性,這就不知所云了!等於和尚不信佛經佛說,專門學那些五花八門的特異功能之說來當佛學。
    虛靈不昧是心理上的一種境界,也可以說是意識形成的知覺或感覺的心態,這是由父母所生以後的後天現象作用,說它是後天的個性還馬馬虎虎。如果說是父母未生以前的先天之性,就大有問題了!況且虛靈不昧,是他從佛家的禪宗,和道家講究心地做功夫的術語因襲而來的。莊子的「虛室生白,吉祥。止,止。」百丈禪師所講的「靈光獨耀」,甚至禪師們慣用的「一念靈明」,這些都是做靜定修養功夫中,心理上所呈現的境界狀態,怎麼就硬塞進去,指定這就是曾子所作《大學》明德的內義呢?
    好了!我們姑且承認天生人性本來就是虛靈不昧吧!但朱子又是有一個氣稟的氣質之性是很厲害的,它拘束了這個虛靈不昧,而被人性朦朧蔽。那麼,一個虛靈不昧的人生自性,同時也並存有兩個魔性,一個是氣稟,一個是人慾。它們兩個又從哪裡來呢?是不是如朱夫子自已所說,也都多自性本體中來呢?怪不得後世人辯講宋儒程、朱的理學,說它是「理氣二元論」。其實,他對人慾和本體的關係還交代不清,可以說是「理、氣、欲」的三元論啊!
    朱子又說,虛靈不昧的理性,它本身是明白的,並未停息過,只要你在人慾發動的時候,明白了它的作用,就可恢復到當初的虛靈不昧了!這也就是理學家所說的,「人慾凈盡,天理流行」的大機大用了。朱這個「復其初也」一保存,使是從李翱的《復性書》而來的。如果有人要問:既然復其初了,是不是永遠會在虛靈不昧之是國民經濟?問題來了:
    (一)那個氣稟(質)之性增強力量。比你虛靈不昧還大,是不是又被它所拘,虛靈不昧又被它拖垮呢?
    (二)如果人慾投靠了氣稟(質)之性,氣質幫忙人慾,你的虛靈不昧敵不過它兩個合力進攻時,又如何呢?
    倘使這樣詭辯下去,正如西方文化中所說的上帝萬能,卻永遠消滅不了撒旦(魔王)。所以撒旦永遠與上帝並存,萬參就等於無能了!
    但我們只能到此打住,不必再論辯下去。正如禪宗的德山禪師所說:「窮諸玄辯,若一毫置於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言說論辯,終歸是「戲論」而已。我們最重要的結論是:朱子所說的「虛靈不昧」,只能說它是《大學》下文「止、定、安、靜」求證功夫中的一種境界,不可以用它來詮釋註解明明德就是虛靈不昧。更不可以就把它當作人生天性原初的本體。不然,朱子會被人認為是權威學閥的武斷,至少是魚目混珠的誤用吧!豈不太可惜了嗎?
    (三)如果說,人活著的時候,還可修養到虛靈不昧,那人死了以後,這個虛靈不昧又到哪裡去了呢?它還存在嗎?還是死了,就不存在了?不論死後是否存在,這個理性的作用,它是生物的,還是純粹物理的?本體究竟是物還是心?到今天為止,整體人類文化,無論宗教的、哲學的、科學的,都還無定論。即使已有定論,實在也一言難盡,以後專題再說。
    至於朱子強改《大學》親民的親字作新字,雖然也言之成理,煞有介事,但畢竟是妄加塗改,未免牽強,前面已經說過,在這裡就不必再提了。
    總之,我們反反覆復,檢點討論了那麼多,現在應該老老實實,歸到結論上來:明明德,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答案:是自明」內明「學問的準則,為「大學之道」的綱要。至於怎樣才能達到明明德的實際,那就在下文用「止、定、靜、慮」等學問層次去證得了。
    如果說我們胸襟放大,不學宋儒那樣,把儒家變成宗教式的排他性,則可借用他家的話作比類了解,就容易明白得多了。譬如老子所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可以借來用做明明德的發揮。因為世上的人們,幾乎都苦於不自知。換言之,人都缺乏自知之明。等於禪師們所說,人人都不知自已的本來面目,因此自心不明自心而不能見道。又如早於孔子的管仲也說,「聖人畏微,愚人畏明」、「聰明當物,生之德也」,都是相同的道理,所以學問之道,首在「明明德」。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7-8-24 10:34 編輯 ]
作者: confuse    時間: 2007-8-24 10:46
標題: 回復 #2 chico 的帖子
等一下,等一下,lost了。先問一下,是「在親民」還是「在新民」?我讀這兩句可不是一個意思。能不能先澄清一下?
作者: confuse    時間: 2007-8-24 10:49
抱歉,心急了點兒,沒看第二課。不用打了。
作者: chico    時間: 2007-8-24 10:51
標題: 回復 #8 confuse 的帖子
有不同的說法,我自己也糊塗了。看到的東西里多數「獅和獸」比較傾向「新」。
作者: confuse    時間: 2007-8-24 10:56
標題: 回復 #10 chico 的帖子
古文修養差了些。讀這理論性太強的就有些含糊。
作者: 王劍    時間: 2007-8-24 11:01
原帖由 子竹青青 於 2007-8-24 10:22 發表
zgb9333,王劍,confuse.老鄉和在美姑娘哪裡去啦


我在看些資料  
作者: 子竹青青    時間: 2007-8-24 11:04
標題: 回復 #12 王劍 的帖子
反正俺現在是白天,不急,不急
作者: chico    時間: 2007-8-24 11:04
Google 半天,對明德這個東西的看法比較一致。「人人本具有的光明性德」既然人人本來就有的,幹嗎還要「明」?看來就如同鏡子上灰塵多了,不能照東西。「明」就是擦掉灰塵,恢復鏡子照物的功能。
作者: 子竹青青    時間: 2007-8-24 11:31
標題: 回復 #14 chico 的帖子
見過這個解釋.
作者: 在美一方    時間: 2007-8-24 11:33
原帖由 子竹青青 於 2007-8-24 10:22 發表
zgb9333,王劍,confuse.老鄉和在美姑娘哪裡去啦


看呢,這些我都不懂,我閉嘴。

老鄉在覺覺
作者: 在美一方    時間: 2007-8-24 11:35
原帖由 chico 於 2007-8-24 11:04 發表
Google 半天,對明德這個東西的看法比較一致。「人人本具有的光明性德」既然人人本來就有的,幹嗎還要「明」?看來就如同鏡子上灰塵多了,不能照東西。「明」就是擦掉灰塵,恢復鏡子照物的功能。


有道理
作者: 子竹青青    時間: 2007-8-24 11:37
標題: 回復 #16 在美一方 的帖子
我只看過彩圖版的,

他們太高深了
作者: chico    時間: 2007-8-24 11:59
標題: 蕅益大師 de 解釋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道者。從因趨果所歷之路也。只一在明明德。便說盡大學之道。上明字。是始覺之修。下明德二字。是本覺之性。性中本具三義。名之為德。謂現前一念靈知洞徹。而未嘗有形。即般若德。現前一念雖非形像。而具諸妙用。舉凡家國天下。皆是此心中所現物。舉凡修齊治平。皆是此心中所具事。即解脫德。又復現前一念。莫知其鄉。而不無。位天育物。而非有。不可以有無思。不可以凡聖異。平等不增不減。即法身德。我心既爾。民心亦然。度自性之眾生。名為親民。成自性之佛道。名止至善。親民止至善。只是明明德之極致。恐人不了。一一拈出。不可說為三綱領也。此中明德。民。至善。即一境三諦。明。親。止。即一心三觀。明明德即自覺。親民即覺他。止至善即覺滿。自覺本具三德。束之以為般若。覺他令覺三德。束之以為解脫。至善自他不二。同具三德。束之以為法身。不縱不橫。不並不別。不可思議。止理名為大理。覺此理者。名為大學。從名字覺。起觀行覺。從觀行覺。得相似覺。從相似覺。階分證覺。從分證覺。歸究竟覺。故名大學之道。

  大信按:蕅益大師昔夢孔顏,非古佛再來後學不信也!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解釋明明德之為何物者,無不有漏,無不盡然!蕅益曰: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 此意大道之本體,亦如六祖雲「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實明心見性者也!可見孔孟之學與諸佛菩薩實有教無類也!

  明明德即自覺。親民即覺他。止至善即覺滿。明德。民。至善。即一境三諦。法爾如是也!

  止理名為大理。覺此理者。名為大學。從名字覺。起觀行覺。從觀行覺。得相似覺。從相似覺。階分證覺。從分證覺。歸究竟覺。故名大學之道。 此地蕅益大師不僅指明止於至善的原理和方法論,止於至善就是修自利利他的菩薩道,明德而親民是也。關鍵在於如「止」,覺理即「止」。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7-8-24 12:03 編輯 ]
作者: zgb9333    時間: 2007-8-24 13:28
標題: 回復 #6 子竹青青 的帖子
我正在看著個帖呢
作者: confuse    時間: 2007-8-24 14:18
有些不明白的地方,希望討論一下。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的意思,Chico已經進行了詳解。但是這句話太概括性了,有一些細枝末節需要釐清一下。「明德」指的是人本性的善還是籠統地指人的本性?相似的問題是人是本性純善的呢還是混合體?如果「明德」指的是人本性中的善,那麽這個「善」是如何定義的?這個定義是否會隨時間、形勢的變化而變化?
作者: chico    時間: 2007-8-24 21:10
古人的高明之處,就是讓你自己去悟。1+1=2 的文字,沒有味道。看一遍就沒人看了。如果是1+1=X 的話,讀得人會覺得味道無窮。每次重讀都有新的體會。這樣才會有不亦樂乎的感受。孔老夫子不是說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嗎?另外不同心念的人讀,會得到與其心念相應的感悟。

明德一詞來自儒家。意思應該是人性的本善。「人之初,性本善」。這個本善一定是每個人都有的,不然你明什麼?看儒家的東西必須注意的是:內省。不是向外求。明德不是別人送給你的禮物。是咱們自家的寶貝。
作者: 子竹青青    時間: 2007-8-24 21:15
標題: 回復 #22 chico 的帖子

作者: chico    時間: 2007-8-24 22:46
標題: 補充一點
佛家,道家,包括神家(通指信上帝的宗教)對明德的解釋,都不是儒家明德的本來意思。都是從這些宗教自身的感覺出發,用他們的理論、思維方法得出的解釋。
儒家的明德就如同是清澈透明,無色無臭的水。這些宗教都憑著自家的味覺,品嘗出不同的味道。帶著自家的有色眼鏡,看出不同的顏色。我們沒有必要評論他們對錯,只要明白一點。那僅僅是他們的一家之言,就可以了。
作者: 子竹青青    時間: 2007-8-24 23:01
標題: 回復 #24 chico 的帖子
下行在網上查了查這個開篇.
這是「傳」的第一章,對「經」當中「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一句進行引證發揮,說明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是從夏、 商、周三皇五帝時代就開始強調了的,有書為證,而不是我們今 天別出心裁,標新立異的產物。 《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 性乃遷。」也就是說,人的本性生來都是善良的,只不過因為後天 的環境影響和教育才導致了不同的變化,從中生出許多惡的品質。 因此,儒家的先賢們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的作用,在作為「四書 五經」之首的《大學》一篇里開宗明義,提出「大學」的宗旨就 在於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作者: zgb9333    時間: 2007-8-24 23:13
標題: 回復 #25 子竹青青 的帖子
「大學」的宗旨就 在於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作者: 子竹青青    時間: 2007-8-24 23:17
標題: 回復 #26 zgb9333 的帖子
過幾天俺去圖書館查查學術性的期刊,看看有沒有相關的學術文章

看不明白的,剛好可以請教你們
作者: 問?    時間: 2007-8-24 23:26
標題: 回復 #27 子竹青青 的帖子
佛教的解釋,明德就是人的真如自性,它本來是光明的,現在蒙上灰塵變暗了。明明德就是擦去灰塵,恢復「明德」本來的光明。「親民」應該做「新民」(朱子說的),就是幫助別人恢復自性光明。

明明德是自覺,新民是覺他,止於至善是覺行圓滿。

其實後來朱子借鑒了很多佛教的東西。
作者: zgb9333    時間: 2007-8-24 23:28
標題: 回復 #27 子竹青青 的帖子
要是細看,種類也是五花八門的呢。就以這個 格物 為例吧,按照現代用語就是由唯物和唯心兩個角度來看待她,解釋也就各不相同了。
作者: chico    時間: 2007-8-24 23:32
標題: 回復 #25 子竹青青 的帖子

因該多看看儒家的解釋。佛教里的解釋,藕益大師的最好。自己愚見,佛家再有新的解釋,也不會超過他老人家的了。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7-8-24 23:41 編輯 ]
作者: zgb9333    時間: 2007-8-24 23:34
標題: 回復 #28 問? 的帖子
朱子借用了佛教,結果就偏離了聖人的原意。他的確為國學做了不少貢獻,但觀點是唯心的。
作者: 問?    時間: 2007-8-24 23:46
標題: 回復 #31 zgb9333 的帖子
有可能!說實話,我不知道,我不知道聖人的本意是什麼?
作者: 子竹青青    時間: 2007-8-24 23:46
俺慢慢跟著幾位學

謝謝呢
作者: confuse    時間: 2007-8-24 23:59
標題: 回復 #32 問? 的帖子
我覺得要了解聖人的本意,需要了解聖人在講這句話時所設的前提條件是什麽。只有從這一點出發,才能正確地理解聖人的話,這句話也才是聖人說的,而不是我們自己或別的某人說的。大家可同意?
作者: 柏桐    時間: 2007-8-25 00:17
「至善」的道德境界和準則當然是最高的,是「明明德」和「 親民」二綱領的最終發展歸宿。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由於政治 勢力的干預以及對「人慾」的壓制,中國人學思想的發展沒有走上一 條真正關心人、尊重人的道路,理論上的提倡與社會的現實具有極大 的反差。《大學》所標榜的「至善」完全從政治統治的角度出發的, 從思想上、行為上對封建知識分子進行全面控制。說到底,「至善」 的理想境界只是作為統治者加強對人民統治的一副「上好帖子」、一 劑「良丹妙藥」,其美麗的理論外衣下隱含著限定人的自由發展的實 質內容

這一觀點是否正確?
作者: chico    時間: 2007-8-25 00:18
標題: 回復 #34 confuse 的帖子
完全同意
我們只要明白是自己或別人理解的意思就行了。
聖人的本意,也許當初就是「無量意」。或許聖人就一個意思,我們因為味覺,眼鏡的顏色不同,品嘗出不同味道,看到不同色彩吧。
作者: chico    時間: 2007-8-25 00:22
標題: 回復 #35 柏桐 的帖子
我覺得就是一家之言,僅供參考而已。有些文化人比較喜歡批評別人。
作者: Yzrsg    時間: 2007-8-25 00:27
標題: 回復 #35 柏桐 的帖子
這話相當值得反思!!!
作者: 柏桐    時間: 2007-8-25 00:48
標題: 回復 #37 chico 的帖子
理論上的提倡與社會的現實具有極大的反差.

主要是這一句. 聯繫到中國近代史, "三民主義", "共產主義",.. 都應該是止於至善, 精英君子的止於至善. 這些與當時的社會現實符合嗎? 現在更少不了精英君子們新一輪的"止於至善"了.
作者: zgb9333    時間: 2007-8-25 00:56
原帖由 confuse 於 2007-8-24 23:59 發表
我覺得要了解聖人的本意,需要了解聖人在講這句話時所設的前提條件是什麽。只有從這一點出發,才能正確地理解聖人的話,這句話也才是聖人說的,而不是我們自己或別的某人說的。大家可同意?



言之有理
作者: chico    時間: 2007-8-25 01:05
標題: 回復 #39 柏桐 的帖子
三民主義", "共產主義。都不是壞的東西。問題出在那裡,提倡這些主義的人,自己不實踐這些主義了。而讓別人去做,當然就出問題了。說到要做到,說到做不到的話,就是騙人。現在人不看你說什麼,看你做什麼。精英君子們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這個。
毛澤東讓別人的兒子上朝鮮,他把自己的兒子也送上去了。周恩來自己不裝修西花廳,自然而然手下的部長們就不敢奢侈。
作者: 柏桐    時間: 2007-8-25 01:25
標題: 回復 #41 chico 的帖子
說到要做到,說到做不到的話,就是騙人。

所以不是說的多麼完美至善, 還要看能否做到. 叫可行性.
作者: zgb9333    時間: 2007-8-25 01:31
標題: 回復 #32 問? 的帖子
就像confuse說得那樣:需要了解聖人在講這句話時所設的前提條件是什麽。只有從這一點出發,才能正確地理解聖人的話。
作者: zgb9333    時間: 2007-8-25 01:38
原帖由 柏桐 於 2007-8-25 00:17 發表
「至善」的道德境界和準則當然是最高的,是「明明德」和「 親民」二綱領的最終發展歸宿。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由於政治 勢力的干預以及對「人慾」的壓制,中國人學思想的發展沒有走上一 條真正關心人、尊重人的道路,理論上的提倡與社會的現實具有極大 的反差。《大學》所標榜的「至善」完全從政治統治的角度出發的, 從思想上、行為上對封建知識分子進行全面控制。說到底,「至善」 的理想境界只是作為統治者加強對人民統治的一副「上好帖子」、一 劑「良丹妙藥」,其美麗的理論外衣下隱含著限定人的自由發展的實 質內容

這一觀點是否正確?


我認為是對聖人「至善」的曲解。
作者: zgb9333    時間: 2007-8-25 01:40
原帖由 chico 於 2007-8-25 01:05 發表
三民主義", "共產主義。都不是壞的東西。問題出在那裡,提倡這些主義的人,自己不實踐這些主義了。而讓別人去做,當然就出問題了。說到要做到,說到做不到的話,就是騙人。現在人不看你說什麼,看你做 ...



作者: 柏桐    時間: 2007-8-25 01:50
標題: 回復 #44 zgb9333 的帖子
「至善」的道德境界和準則當然是最高「至善」的.

你是說這句話是曲解?
作者: 問?    時間: 2007-8-25 01:53
標題: 回復 #43 zgb9333 的帖子
話雖這麼說,不容易做到啊。。。

大家覺得朱子的解釋脫離了論語的本意,很有可能。
但不信朱子我不知道該信誰?

當然了大家可以說,信孔子,信孔子說白了是相信自己,信自己對孔子的猜測,包括對前提條件的猜測。那我看,還不如信朱子。。。

你說呢。。。
作者: zgb9333    時間: 2007-8-25 02:31
原帖由 柏桐 於 2007-8-25 01:50 發表

你是說這句話是曲解?


是下面這段:

《大學》所標榜的「至善」完全從政治統治的角度出發的, 從思想上、行為上對封建知識分子進行全面控制。說到底,「至善」 的理想境界只是作為統治者加強對人民統治的一副「上好帖子」、一 劑「良丹妙藥」,其美麗的理論外衣下隱含著限定人的自由發展的實 質內容
作者: zgb9333    時間: 2007-8-25 02:52
標題: 回復 #47 問? 的帖子
這是三言兩語很難說清的事,但是在一直主要談論基佛道各種信仰的同時,談談儒教,也是很不錯的事情。

再說朱子,他本身就是繼承孔孟之道的大儒,自然不能全面否定,我只是在你引用朱子對明德的理解引入了佛教觀點才有感而發的。
作者: chico    時間: 2007-8-25 04:23
標題: 至善
善,都是相對惡而言。 至善是離開了善惡的善。名為至善。達到至善是明明德的結果和目的。
明明德,革新自己,趨向至善。
作者: 柏桐    時間: 2007-8-25 04:52
原帖由 zgb9333 於 2007-8-25 02:31 發表


是下面這段:

《大學》所標榜的「至善」完全從政治統治的角度出發的, 從思想上、行為上對封建知識分子進行全面控制。說到底,「至善」 的理想境界只是作為統治者加強對人民統治的一副「上好帖子」、一  ...

這段肯定不是聖人「至善」的原意. 但任何思想都可能被政治統治利用.  精英君子們的「至善」也莫過於此. 常追求"至高無上" 而脫離實際. 不是被曲解利用, 就是孤芳自賞. 以至與士農工商的社會「至善」格格不入, 淪落為百無一用.
作者: chico    時間: 2007-8-25 05:11
誰能做到至善?各家的答覆也不一樣。
儒家:聖人(如堯舜等)
道家:太上老君?
釋家:佛
神家:上帝
對道家的不懂,不敢說什麼。只知道人人都可以得道成仙。儒家告訴我們,人人都可以成為聖賢,釋家說人人都可以成佛。神家不同。人人不能成神。人永遠是神的僕人。
我們只談儒家,人人可以成為堯舜的途徑是教育。離開善惡的善,我們搞不清楚是什麼。沒關係,儒家有五常八德。
五常, 仁、義、禮、智、信
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作者: confuse    時間: 2007-8-25 05:19
標題: 回復 #52 chico 的帖子
不懂,為何堯舜做到了至善?我看中國古代神話故事,雖同意堯舜是英明之人,可沒有覺得他們做到了至善。或許這確實涉及到如何理解「至善」的問題。可本人愚魯,想不清楚。
作者: chico    時間: 2007-8-25 05:58
標題: 回復 #53 confuse 的帖子
這裡有個舜的故事。供你參考

虞舜耕田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這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無數古聖先賢以至德垂憲萬世。在上古時代,有三位皇帝:堯、舜、禹非常著名,他們均因德行至大而受四方舉薦登上帝位。這其中,大舜因「至孝」而感動天地,被堯帝選中為繼承人,他的故事也被列為歷代孝行故事之首。

堯帝十六歲稱帝治理天下,到八十六歲時,年紀大了,希望能找到一個合適的人繼承帝位。於是他徵求群臣的意見,沒想到眾位大臣異口同聲的向他推薦一個鄉下人——舜,因為此人是一個著名的孝子。從這裡可以看出,我們的祖先把孝行放在德行的首位,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必定會愛護天下的百姓。

舜即位之後國號為「虞」,歷史上稱他為「虞舜」。

虞舜,本姓姚,名重華。父親叫「瞽瞍」,是一個不明事理的人,很頑固,對舜相當不好。舜的母親叫「握登」,非常賢良,但不幸在舜小的時候就過世了。於是父親再娶。後母是一個沒有婦德之人。生了弟弟「象」以後,父親偏愛後母和弟弟,三個人經常聯合起來謀害舜。

舜對父母非常的孝順。即使在父親、後母和弟弟都將他視為眼中釘,欲除之而後快的情況下,他仍然能恭敬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他希望竭盡全力來使家庭溫馨和睦,與他們共享天倫之樂。雖然這其中經歷了種種的艱辛曲折,但他終其一生都在為這個目標不懈地努力。

小時候,他受到父母的責難,心中所想的第一個念頭是:「一定是我哪裡做得不好,才會讓他們生氣!」於是他便更加細心地檢省自己的言行,想辦法讓父母歡喜。如果受到弟弟無理的刁難,他不僅能包容,反而認為是自己沒有做出好榜樣,才讓弟弟的德行有所缺失。他經常深切地自責,有時甚至跑到田間號啕大哭,自問為什麼不能做到盡善盡美,得到父母的歡欣。人們看到他小小年紀就能如此懂事孝順,沒有不深為感動的。

舜一片真誠的孝心,不僅感動鄰里,甚至感動了天地萬物。他曾在歷山這個地方耕種,與山石草木、鳥獸蟲魚相處得非常和諧,動物們都紛紛過來給他幫忙。溫馴善良的大象,來到田間幫他耕田;嬌小敏捷的鳥兒,成群結隊,吱吱喳喳地幫他除草。人們為之驚訝、感佩,目睹德行的力量是如此巨大。即便如此,舜仍是那樣的恭順和謙卑,他的孝行得到了很多人的讚美和傳頌。不久,全國各地都知道了舜是一位大孝子。

那時候堯帝正為傳位的事情操心,聽到四方大臣的舉薦,知道舜淳樸寬厚、謙虛謹慎。但治理天下惟有德才兼備的人才能勝任。堯帝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並派了九位男子來輔佐他。希望由兩個女兒來觀察、考驗他對內的行持;由九位男子來考驗他對外立身處事的能力。

娥皇和女英,明理賢慧,侍奉公婆至孝,操持家務農事也井然有序,不僅是舜的得力助手,也成全了舜始終不渝的孝心。有一次,瞽叟讓舜上房修補屋頂。舜上去之後,想不到瞽叟就在下面放火。當大火熊熊往上燃燒,就在萬分危險之時,只見舜兩手各撐著一個大的竹笠,像大鵬鳥一樣從房上從容不迫地跳下來,原來聰慧的妻子早已有所準備了。

又有一次,瞽叟命舜鑿井。舜鑿到井的深處,瞽叟和象想把舜埋在井裡,就從上面往井裡拚命倒土,以為這樣舜就永遠回不來了。沒想到舜在二位夫人的安排下,早已在井的半腰鑿了一個通道,從容的又躲過一劫。當象得意的以為舜的財產都歸他所有時,猛然見到舜走了進來,大吃一驚,慌忙掩飾了一番,但舜並未露出忿怒的臉色,彷彿若無其事。此後奉侍父母,對待弟弟,越加謹慎了。

舜初到歷山耕種的時候,當地的農夫經常為了田地互相爭奪。舜便率先禮讓他人,尊老愛幼,用自己的德行來感化眾人。果然,一年之後,這些農夫都大受感動,再也不互相爭田爭地了。

他曾到雷澤這個地方打魚,年輕力壯的人,經常佔據較好的位置,孤寡老弱的人就沒辦法打到魚。舜看到這種情形,率先以身作則,把水深魚多的地方讓給老人家,自己則到淺灘去打魚。由於一片真誠,沒有絲毫勉強,令眾人大為慚愧和感動,所以短短的一年內,大家都互相禮讓於老人。

舜還曾經到過陶河的地方,此地土壤質量不佳,出產的陶器粗劣。令人驚訝的是,舜在此地治理一年後,連陶土的質量都變好了,所做出來的器皿相當優良。大家一致認為這是舜的德行所感召的結果。後來,只要他所居之處,來者甚眾,一年即成村落,二年成為縣邑,三年就成為大城市。亦即是史上所稱的「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堯帝得知舜的德行后,更加讚賞。於是考驗他種種的能力,舜也毫不畏懼接受了諸多艱難的考驗。一次,堯帝讓舜進入山林川澤,考驗他的應變能力,雖遇暴風雷雨,然而舜憑著智慧與毅力,安然無恙的回來,他的勇敢鎮定,使堯帝堅定了舜的德能足以治理天下。

舜歷經種種考驗之後,堯帝並未馬上將王位傳給他,而是讓他處理政事二十年,代理攝政八年,二十八年之後才正式把王位傳給舜。足見古代的帝王對於王位的繼承,確實是用心良苦,絲毫不敢大意。假如不能以仁治世,以德治國,國家就難以長治久安。

當舜繼承王位時,並不感到特別的歡喜,反而傷感地說:「即使我做到今天,父母依然不喜歡我,我作為天子、帝王又有什麼用?」他的這一片至德的孝行,瀝血丹心,莫不令聞者感同身受,而潸然淚下!然而,皇天不負苦心人,舜的孝心孝行,終於感化了他的父母,還有弟弟象。

《孟子》云:「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舜能做到孝順,我們也能。因為我們天性中都有一顆至善、至敬、至仁、至慈的愛心。假如我們能以舜為榜樣,真正盡到「孝親順親」的本分,深信,必能締造幸福美滿的家庭。繼而,再將「孝」擴大到我們周遭所有的人、事、物,任何的衝突對立都會冰釋消融。這至孝的大愛孕育出的是上下無怨、民用和睦的和諧社會。
作者: confuse    時間: 2007-8-25 06:11
標題: 回復 #54 chico 的帖子
這個故事我也看到過。只是忘了為什舜後來又把堯囚禁至死。
作者: chico    時間: 2007-8-25 06:33
標題: 出自李白的詩吧
遠別離
 
遠別離,古有皇英之二女,
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之浦。
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離苦!
日慘慘兮雲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
我縱言之將何補?
皇穹竊恐不照余之忠誠,雷憑憑兮欲吼怒。
堯舜當之亦禪禹,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
或雲堯幽囚,舜野死。

九疑聯綿皆相似,重瞳孤墳竟何是?
帝子泣兮綠雲間,隨風波兮去無還。
慟哭兮遠望,見蒼梧之深山。
蒼梧山崩湘水絕,竹上之淚乃可滅。
作者: confuse    時間: 2007-8-25 06:50
標題: 回復 #56 chico 的帖子
非也,網上google的。中國古代神話故事。

[ 本帖最後由 confuse 於 2007-8-25 06:52 編輯 ]
作者: chico    時間: 2007-8-25 06:52
標題: 回復 #57 confuse 的帖子
接著google吧
作者: confuse    時間: 2007-8-25 06:55
標題: 回復 #58 chico 的帖子
何意?
作者: chico    時間: 2007-8-25 07:43
標題: 回復 #59 confuse 的帖子
讓你接著找出處。
其實也沒有必要了。有不同的看法很正常。現在網上什麼東西都有,什麼說法也都有。不認為孔夫子是聖人的言論不也有嗎。
作者: 王劍    時間: 2007-8-25 07:44
原帖由 confuse 於 2007-8-25 05:19 發表
不懂,為何堯舜做到了至善?我看中國古代神話故事,雖同意堯舜是英明之人,可沒有覺得他們做到了至善。或許這確實涉及到如何理解「至善」的問題。可本人愚魯,想不清楚。


什麼是善,以人類社會的標準就是對百姓有利就是善,對百姓有利了,人類的生活環境就更容易延續下去。德,我認為就是道德經的德,德在這裡的意思就是符合社會的道,是人在社會中處世的道理。所以大學所要闡述的就是處世的道理,而處世的道理就是要做對大多數人有利益的事。

這樣,你把整句聯起來看: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的道理,是宣揚處世的道理,在於升級百姓(百姓3.1->百姓95->百姓98->百姓2000->百姓XP->百姓vista ),一直要把這件事做得最好。

至善在這裡沒什麼玄的東西在裡面,就是維持到底的意思。
作者: 在美一方    時間: 2007-8-25 07:52
原帖由 王劍 於 2007-8-25 07:44 發表
至善在這裡沒什麼玄的東西在裡面,就是維持到底的意思。


那這個維持到底,有沒有個底?
作者: 王劍    時間: 2007-8-25 07:57
原帖由 在美一方 於 2007-8-25 07:52 發表
那這個維持到底,有沒有個底?


沒底,用數學可以表示,比如y=1/x的曲線,無限接近於0,卻永遠不會是0。我們可以說:y之道,有個曲線,在1/x,在止於到0。
作者: chico    時間: 2007-8-25 09:36
道理上也說的過去。我們凡夫百姓這輩子可能都成不了聖人,也沒法做到至善。但是這可以是我們的人生目標,我們人生的目的是志在聖賢,是我們一輩子的追求。
作者: confuse    時間: 2007-8-25 10:25
標題: 回復 #64 chico 的帖子
我不敢苟同。聖人也是人,雖然他們在某些地方做得相當完美,但在其他一些地方也未盡如人意。我們之所以尊他們為聖人,是對他們功績表達我們的讚揚。所以,我認為不應當自視過低,應當堅信我們具有與聖人一樣的本體,聖人能做到的,我們經過刻苦的修鍊也能做到。如果我們在一開始就自認無法達到至善,我們又如何能夠保持追求的勇氣和毅力呢?
作者: 王劍    時間: 2007-8-25 10:32
標題: 回復 #65 confuse 的帖子
孟子應該是完全戰在你這邊的
作者: zgb9333    時間: 2007-8-25 12:03
標題: 回復 #63 王劍 的帖子
原帖由 王劍 於 2007-8-25 07:57 發表


沒底,用數學可以表示,比如y=1/x的曲線,無限接近於0,卻永遠不會是0。我們可以說:y之道,有個曲線,在1/x,在止於到0。


雖然不懂 但是感覺比喻的很到位
作者: chico    時間: 2007-8-25 13:50
標題: 回復 #65 confuse 的帖子
你的看法同我的不矛盾呀。人生的目標是志在聖賢。
作者: confuse    時間: 2007-8-25 14:06
標題: 回復 #68 chico 的帖子
我們凡夫百姓這輩子可能都成不了聖人,也沒法做到至善。
抱歉,沒說清。我不敢苟同的是這句。
作者: Yzrsg    時間: 2007-8-25 14:19
標題: 回復 #61 王劍 的帖子

至善,儘力去做到最好。都升級成vista !
作者: Yzrsg    時間: 2007-8-25 14:26
標題: 嚴重支持!
原帖由 confuse 於 2007-8-25 10:25 發表
我不敢苟同。聖人也是人,雖然他們在某些地方做得相當完美,但在其他一些地方也未盡如人意。我們之所以尊他們為聖人,是對他們功績表達我們的讚揚。所以,我認為不應當自視過低,應當堅信我們具有與聖人一樣的本體,聖人能做到的,我們經過刻苦的修鍊也能做到。如果我們在一開始就自認無法達到至善,我們又如何能夠保持追求的勇氣和毅力呢?


嚴重支持你說的!
回想有些時候FJT們總是高喊著「眾生皆具FO性啊!阿貓、阿狗乃至是螞蟻都有FO性的……」,可如今看了您的這樣好的「解釋」,他們卻不明白,真是可嘆。
作者: 王劍    時間: 2007-8-25 17:38
原帖由 Yzrsg 於 2007-8-25 14:26 發表
嚴重支持你說的!
回想有些時候FJT們總是高喊著「眾生皆具FO性啊!阿貓、阿狗乃至是螞蟻都有FO性的……」,可如今看了您的這樣好的「解釋」,他們卻不明白,真是可嘆。


hoho,萬物皆有佛性,那是指先天平等,不是指後天平等,你沒見有些FJT傲慢得緊么?

其實儒家也很講究平等的:
《告子下》:曹交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孟子曰:然。
《離婁下》:堯舜與人同耳。
《告子上》:聖人,與我同類者。
《離婁下》:先聖后聖,其揆一也。
作者: Yzrsg    時間: 2007-8-25 18:08
標題: 回復 #72 王劍 的帖子
呵呵,你說的這個先天平等和後天平等,我還是不太清楚。

我覺得,人都有追求平等、追求自由的權利。任何打著道德、律法、神權的名義去強迫別人接受,都是不好的,惟獨人自己自願接受才好。

這讓我想到了那個關於秘密法的討論。我原以為,一個人為了自由、為了擺脫世間一切束縛而出家修道,是一件最偉大的事情,誰知有FO門同修卻認為修道還另需其他神秘力量的認可!這論點當真是把我嚇出一身冷汗,不知是哪裡來的神秘力量呢?搞了半天,出家人剛從世間紅塵的「狼窩」里爬出,卻又落如未知神秘力量的「虎穴」,真是不知應該如何做答才好……
作者: 王劍    時間: 2007-8-25 18:19
標題: 回復 #73 Yzrsg 的帖子
你想萬物皆有佛性,那是不是萬物都會成佛呢?顯然不會啊,說明萬物都有成佛的條件,但要是不努力的話,也不會成佛啊。那你說佛和非佛是不是平等呢?
作者: Yzrsg    時間: 2007-8-25 20:08
標題: 回復 #74 王劍 的帖子
呵呵,你的意思我有點懂了,你是說機會大家都有(先天的),但成功還需要努力(後天的)。
作者: chico    時間: 2007-8-25 20:47
標題: 回復 #69 confuse 的帖子
道理上也說的過去。我們凡夫百姓這輩子可能都成不了聖人,也沒法做到至善。但是這可以是我們的人生目標,我們人生的目的是志在聖賢,是我們一輩子的追求。

上面是原話。是接著王劍的這段話講的。「沒底,用數學可以表示,比如y=1/x的曲線,無限接近於0,卻永遠不會是0。我們可以說:y之道,有個曲線,在1/x,在止於到0。」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