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經濟觀察:"質量安全"成一些國家實施貿易壁壘的手段 [列印本頁]

作者: laodai    時間: 2007-7-18 19:42
標題: 經濟觀察:"質量安全"成一些國家實施貿易壁壘的手段
產品質量安全是所有國家都非常關注的問題,但國際貿易中近來日益增多的產品不合格指控,則凸顯了該問題的複雜性。一些分析人士認為,隨著某些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以質量安全為由排斥某些進口商品,正成為這些國家實施貿易壁壘的手段。  

    這一點從美國近期對中國大量食品採取自動扣留並禁止入境就可見端倪。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日前就以中國鯰魚、蝦、鯪魚和鰻魚等幾種水產品含有微量非法添加劑為由,暫停上述水產品的進口。

    但中國的這幾種水產品真有問題嗎?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公告也承認,從上述水產品中檢測出的非法添加劑含量非常少,接近於能被檢測出的最低水平,因此該管理局不會要求召回已銷售的這些水產品,也不會建議消費者銷毀或退回這些產品。

    此外,美方的上述進口禁令並不只是針對肇事廠家的產品,而是適用於所有中國同類產品,這種「連坐」政策並不符合國際慣例。

    南非前貿易官員布隆伯格曾表示,隨著各國關稅的逐步下降,國家間設立貿易壁壘的手段大為減少,但打著為消費者利益考慮的旗號實施質量壁壘則成為一個新的選擇,「使用、濫用安全標準作為貿易壁壘的情況可能會越來越多」。

    這一點在食品貿易領域尤其如此。由於各國質量標準存在差異,也由於食品中的一些指標具有非常敏感的高技術特徵,用《華爾街日報》的話講,這使得政府在操作上有很大的「自由空間」。

    但某些發達國家隨意地以質量安全為由採取限制進口措施,對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商則非常不利。一些發展中國家就曾抱怨,發達國家頻繁變動的技術標準,讓發展中國家出口商無力應付。

    由於產品質量安全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一些國家在使用「自由空間」實施質量壁壘的同時,事實上也將某些合格產品「妖魔化」,使這些產品在其他市場也遭受信譽危機,最終導致相關廠家蒙受巨額損失。

    如果在食品質量紛爭中再裹挾著政治思維,則會使問題更加複雜。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目前的中國產品「質量風暴」中,強烈主張對中國「不合格產品」進行嚴格管制甚至禁運中國產品的人士,正是此前以所謂「不公平貿易行為」主張對中國實施貿易制裁的人士。

    美國政府的數據也顯示,被美國政府拒收的中國食品只是極少數。但一些「妖魔化」中國產品的人士的做法則正好相反:一種中國產品有問題,他們馬上就得出所有中國產品不合格的結論,並以此大肆渲染。美國公關專家魏因格羅德就表示,目前中國產品的質量問題不過是一些美國人推行貿易保護主義的一個由頭。

來源:新華網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