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科技部長萬鋼最不能容忍學術造假
[列印本頁]
作者:
張行行
時間:
2007-5-17 15:44
標題:
科技部長萬鋼最不能容忍學術造假
新任科技部長萬鋼日前按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如果僅僅從一個科學家的角度看,自己最不能容忍的就是造假,一個稱得上科學家的人不應該造假。在回應漢芯事件時,萬鋼引述清華大學校長王大中的話說,科學家要有「十年磨一劍」的決心。
《南方周末》在被問到是否會像其他官員那樣,先在中國科技界燒上「三把火」時,萬鋼表示,自己不習慣燒「三把火」,在當校長差不多半年的時候,有人說,萬校長,怎麼從來沒有見你燒過「三把火」?他表示,可能德國的哲學思想對他有幫助,「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任何存在的東西都有它合理的一面。所以對現有的規劃、已經確定的計劃,首先要保持它的延續性,要穩定地推進。
但萬鋼強調,學習本身就是一種進步,有很多官員上任會有「三把火」,那可能是因為他對事務的了解比較透。他再三強調,沒有調查研究,沒有共識就不會有成功的變革,包括科學家和行政管理部門之間的共識,社會、媒體和科學家之間的共識,學校、研究所和企業之間的共識。
在談科技領域內的保守化現象和民族主義情緒時,萬鋼指出,民族主義情緒是一把雙刃劍,有時候它可能是一種動力,有時候它會造成巨大的破壞,變成唯我獨尊。比如說,不管是什麼,都自己做,從一個螺絲,一塊線板,一直做到天上飛的大飛機,這個飛機裡邊每一根電線都是我的,那就不大好了,很容易出問題。現在是一個全球化社會,世界是有分工的,不可能什麼都自己做。千萬不要把所有的東西都抱在我們自己的手裡,誰也不能動。
在談到最痛恨的科技體制中的問題時,萬鋼表示,自己要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才能看出來。如果僅僅從一個科學家的角度看,最不能容忍的就是造假,一個稱得上科學家的人不應該造假。萬鋼也承認,造假似乎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有一些貌似科學家的人造過假,這也是一個事實,也許可以從幾個方面分析這些現象。為什麼會有造假現象發生?是什麼原因促成他造假?肯定有很多深層次的原因。從理想的角度看,他希望永遠沒有造假的科學家,即使他失敗了,他也能坦然面對失敗。
談到漢芯事件時,萬鋼指出,雖然細節不是很清楚,但韓國的黃禹錫造假風波大家很熟悉,他曾經被當作「民族英雄」,都無法容忍他失敗,但科研工作,怎麼會沒有失敗呢?!反過來看國內,他上面說的要檢討「以成敗論英雄」的文化,就是要給研究者創造更好的環境。清華大學王大中校長是他學習的榜樣,他一直跟我說,「十年磨一劍」,科學家要有「十年磨一劍」的決心。
據悉,萬鋼做過倉庫保管員、出納員,開過拖拉機、當過生產隊長;從德國「海歸」到出任科技部部長,僅七年時間。研究汽車的他,仕途前進的速度更似飛機。
對於科技部長萬鋼的任命,外界更願意以政治的角度解讀,對此,萬鋼表示,對這一任命,事先沒有思想準備。考察他的履歷,從德國「海歸」到出任科技部部長,僅七年時間。研究汽車的萬鋼,仕途前進的速度更似飛機。
萬鋼指出,解讀是媒體的權利,他們可能更關注任命是一個政治舉措,他個人也認為,讓更多的黨外人士擔任中央政府的部長,是國家民主政治建設的一個重要舉措,今後這樣的舉措還會越來越多。他也強調,其實,從改革開放初期到現在,執政黨是很重視黨外知識分子作用的,很多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擔任過政府部門的一些副職,黨外人士參政議政的進程也很長,他出任同濟大學校長,這個位置也是副部級,就是一個例子。
萬鋼指出,1949年初期,共產黨內缺少知識分子,於是很多在民主革命中和共產黨結下深厚友誼、經過考驗的民主黨派人士,出任中央人民政府的部長甚至副總理,這很正常。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們應該看到中共的變化,共產黨在各條戰線都積累了大量人才,很多人取得了很大成就。和他們相比,特別是在從政經驗上,我還有許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據悉,五十多年前,黨外人士曾大批出任中央政府要職,其後的政治運動又令他們一度消失。改革開放以後,中共和民主人士的合作有了新的發展,後者大量進入人大、政協等機構,但在萬鋼任職科技部部長之前,還沒有人能進入國務院部委正職行列。而信息表明,民主人士出任部委正職,將不局限於科技部一個孤例。我們相信,這符合各界期待,也將是中共十七大前後,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一個重要亮點。
媒體認為,研判萬鋼的任職,一方面是「大國崛起」對科技創新能力有極高期待,另一方面,原有科技體制積弊沉重,社會各界的關注與呼籲由來已久。因此,我們對萬鋼還有「非政治」的期待。從我們將近四個小時的訪談看,他不像一個「激進的改革者」,而更強調「凝聚共識」,解決問題。誠如萬鋼所言,「沒有共識,就沒有成功的變革」。也許中國科技界需要的不是簡單的大動作,而是「大智慧」。從這個意義上,人們期待萬鋼,等待萬鋼。
作者:
雪域蒼狼
時間:
2007-5-22 15:23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