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ZT:中國需要一個上帝嗎?

[複製鏈接]

53

主題

821

帖子

21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mapleave 發表於 2007-3-18 00: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版主,我要求此貼置頂



中國需要一個上帝嗎?


發表日期:2006年4月1日   出處:《科學與無神論》06.1    作者:黃章晉   已經有919位讀者讀過此文
--------------------------------------------------------------------------------




    悄悄到來的基督教話語體系
    今天,一種全新的話語霸權已悄悄滲透到了各個領域,———這是一種流行而時髦的思潮,它試圖在中國今天出現的諸多問題中,抽象出這樣一種結論,中國引進西方現代一切思想成果都是不夠的,還得引進其文化,這文化不是別的,是基督教信仰。這種觀點認為,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母體,沒有基督教無法孕育出今天的西方文明,而不引進母體,便無法引進產兒。
    它來的比以往的任何話語體系都更有滲透性,———法學家們在討論憲政時反覆強調基督教對憲政的重要性;自由主義者們極力論證沒有基督教的基礎,就不會有真正的自由主義,就不會有真正的民主;而經濟學家也開始強調,沒有基督教,甚至市場經濟都不會有健全的發育土壤———青年經濟學者趙曉從美國短期考察回來后,認為中國市場經濟之不如美國,不在技術落後、不在資本薄弱、不在工廠沒有美國多,而在於沒有美國遍地林立的教堂。簡言之,中國若沒有基督教,便不會有自由,不會有民主,不會有憲政,不會有市場經濟,甚至,沒有基督教我們連真正的科學都不會有。

    被扭曲的馬克斯·韋伯
    今天,大陸民間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很大程度上竟是「文化基督徒」的代名詞。今天論證沒有基督教就沒有某某的理論文章是如此之多,對前沿科學領域莫名其妙的撻伐攻擊越來越多,連雜文家、時評家們的文章標題上也大量冠以「敬畏」一詞,不消說,跟上這股時髦的潮流,可令人享受到一種智力上升的錯覺快感。
    馬克斯·韋伯在中國大陸的信徒從來沒有今天這樣多。有趣的是,部分學者一方面在恍然大悟后努力擁抱英美保守主義和經驗主義的思想體系,另一方面卻撲到馬克斯·韋伯懷裡,而後者顯然是被他們大加批判的歐陸理性主義的典型代表之一。他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僅是論述了歷史現象上新教與現代資本主義產生的聯繫,還不敢將歷史現象上的因果關係歸納為新教或基督教是現代西方社會制度誕生的必要條件。即使韋伯認為,惟有基督教文化才能產生資本主義,他也不會認為非基督教文化不能「學習」資本主義。而這點,儒家文化圈的日本、韓國和台灣以及伊斯蘭文化圈中的土耳其已經給出了現成答案,如果嫌例證的說服力不夠,我們可以舉亞洲基督教程度最深的菲律賓來做個反證。
    顯然,韋伯的那一點點道理在今天的中國已經放大誇張到了荒謬的地步。如果拿黃仁宇的《21世紀與資本主義》與《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對比來看,黃將資本主義概括解釋為具備一系列完備技術體系(專利、複式記賬、保險、銀行等)的工商社會,顯然來得要遠比韋伯高明。

    文化基督徒的悖論
    從西方文明中抽象出的諸如市場經濟、誠信、自由主義、憲政乃至科學等概念,是否基督教是其產生的必要條件?認為沒有基督教就不會在中國實現上述目的的文化基督徒,沒有一個人能證明這一點。
    看上去,基督教是今天中國可以包治百病的「速成大法」,但包治百病的「速成大法」在具體的領域上往往是很低效的藥方。譬如趙曉的沒有基督教中國不但孕育不出而且還無法學得健全的市場經濟論。如果從中國古代從來沒有民法,更無財產保護概念這個角度來論說市場經濟,來得要比基督教倫理角度效率高得多也直接得多。就做一道證明題來說,趙曉的解題思路是完全失敗的。他根本無法推理出基督教或其中的某一分支是實現市場經濟的必要條件。按照趙曉的思路,拿日本做總結對象,總結同樣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沒有東亞的人情倫理,就不會有資本主義,也不會有市場經濟。趙曉的思維方式,是透過一根麥管打量資本主義。
    也許,可以包治百病的「速成大法」是種無法抗拒的誘惑,然而,作為社會最主要智力貢獻者的知識分子,必須抵抗這種智力偷懶的誘惑。迷信上帝可以包治百病,不但是對自己的智力失去了信心,也是對自己內心向善的意志和操節失去了信心。

    如果上帝是必需的,我們還需要個國王
    英國憲政制度的發軔當前推到十三世紀的《大憲章》,看不出其與基督教有什麼關係,倒是可以推論,如果英國沒有國王和貴族,那《大憲章》便不會誕生。如果歷史催化因素是中國這樣的學習者必須一併引進的,那麼,中國要有真正的憲政,不但需要上帝,還需要一位國王,不但需要國王,還需要貴族。
    還不僅止於此,僅從現行的憲政制度架構來說,似乎英國制度也是最完美的。拿今天常被作為憲政典範的美國相比,英國有個兼聖公會領袖的國王,世襲的國王是最高象徵,最高大法官由國王任命並向國王宣誓。而美國中立超越的大法官則由政黨政治下的總統任命,他卻常碰到要裁斷事關總統的訴訟,如何保證法官的獨立性和不受政黨政治的影響?
    事實上,國王的重要性還不止於憲政,———公共知識分子在哀嘆中國轉型期道德淪喪、價值失序已非一日,總結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比之歐洲,壓根就缺少精英文化和道德楷模的貴族傳統和精神。現在好了,2004年2月,新貴張朝陽、潘石屹們參加了一個被媒體報道為「尋找中斷的貴族記憶」的宴會———他們身著盛裝端著紅酒仰望夜空摩拳擦掌準備擔當這一偉大重任。但是,把這些有錢、有文化、有志向的人定期集合起來,一身名牌地在花枝招展的模特中站上四個小時,顯然不足以要他們日後始終保持「上了層次」的、率先垂範的貴族狀態。要使之名正言順、理直氣壯,最簡單的辦法當然是有個國王給他們授予爵位,再不濟,給個太平紳士的頭銜也不壞。
    是了,如果中國的現代化,上帝是個不可缺少的要件,憑什麼說,我們就不缺一個國王呢?
    (本文轉自《鳳凰周刊》2005年第30期,有刪節)

567

主題

5446

帖子

1816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蹲著吃飯的農民

Rank: 4

積分
1816
沙發
coolermaster 發表於 2007-3-18 20:29 | 只看該作者
世界上不是只有一種文明。
但以基督教為信仰核心的西方文明,本身就是與以儒、道、釋為信仰核心的東方文明格格不入。
不要才吃了幾塊牛排就忘了吃五穀雜糧的祖宗了。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孕育了我這個小人物,而我則以此為榮。

《娶四個老婆的感覺》 -- 請看在美一方的網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0:1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