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迪化街 孕育多位知名企業家

[複製鏈接]

1281

主題

2944

帖子

508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海外苦力(七級)

Rank: 5Rank: 5

積分
508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sun8b 發表於 2007-2-19 14: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迪化街 孕育多位知名企業家

【經濟日報/記者 郭維邦】 2007.02.19 10:06 am

  
台北市迪化街春節前辦年貨人擠人,春節期間走一趟這條近代台北經濟最繁榮的街道,玩味其間世代變遷,一間間建築物都有當年各產業領域龍頭從起步到到顯赫的故事。

從南京西路和迪化街交叉口開步走之前,環顧四周發現布商特別多,因為日本布商在據台期間把日本印花輸到台灣取代傳統染布,就是在此建立批發站,當年台灣七成的布商都在此設點。

迪化街是台北市現存最完整的老街,1853年,福建同安移民在艋舺爭碼頭地盤落敗,到大龍峒找同鄉求助,後來因不想為難同鄉轉到大稻埕落腳,不料艋舺港口淤塞註定沒落,大型商船改往下游的大稻埕泊靠卸貨,讓大稻埕在台灣經濟發展過程的軌跡迄今繼續運轉。

這裡也孕育多位台灣紡織知名企業家。新光紡織吳火獅20歲時就成為當地最年輕布料經理,也奠下新光集團事業基礎;台南紡織吳修齊和吳尊賢一樣在此展現才華,理隆纖維、聯發紡織、東帝士等紡織上下游的壯大過程,也都和迪化街有關。

台灣光復後不僅沒有讓布料批發從迪化街匿跡,政府鼓勵布廠研發及大陸紡織業遷台,把布料批發區範圍擴展更大,據說台灣九成的布料中盤商還是在迪化街一帶。

在永樂市場對面有兩棟建築物值得看,一是日據時代拿到香港屈臣氏代理權的西藥批發商,儘管因火災受創但牆面仍在,三樓與四樓間有龍與麒麟護塔的浮塑裝飾,字體樸質有力的「屈臣氏大藥房」店號牢牢伴隨,只是整修進度慢,春節期間無法一窺。過幾間是一棟現代化樓房,一樓是萊爾富便利商店,大股東光泉集團董事長汪賜發的祖父,從城隍廟前的杏仁茶小攤起家,1956年父叔三兄弟在此開設麵包店,再買下三頭乳牛穩定乳源,發展到現在的規模。

後來投資的萊爾富開在此處,代表不忘本,據說汪家不吃牛肉就是為了感恩,同樣是記住創業艱辛,家訓不請傭人,即使是大企業家,煮飯打掃也要自己來。

從城隍廟開始向走北到歸綏街口,雖然是全台知名的南北貨、中藥材的街道,但店面只是迪化街展現經濟實力的一小部分,「藏富於民」這句話在這一區段是最好的例子,迪化街的繁華盛景造就各個不同產業領域的企業家,樓房的外觀就能看出產業屬性。這一區段的建築物不只在雜巴洛克、洋樓、華南、現代主義等各種風格,也有仿照日本貴族「家徽」的壁飾鑲在其間,除展現商家的商界地位,更強烈提醒迪化街當年是台灣對外貿易的國際化程度。

台灣光復後經濟快速發展,迪化街卻默默扮演資金調度的重要角色,不論迪化街主體的南北貨、中藥材商店,或是南端仍舉足輕重的布料區,隔一條街的茶葉老字號集中區,在這一帶,穿著拖鞋沿路叼煙閒散漫步的老先生,挽著菜籃邊走話家常的老婦,都有可能是當天股市大漲的背後金主。

只是街名還是和現實情狀有點不搭軋,這一帶原本是台灣經濟實力最雄厚的地區,在台灣光復後依然掌握主要民生品供銷的重要地位,但新給的迪化街從和周遭的歸綏、涼州、塔城、天水等街路名,卻都是當年國家版圖的偏遠地名,街名和背景的不調和也是現在迪化街的另一特色,現代感十足的統一超商、萊爾富,夾在眾多南北貨和中藥行間,時空還衝撞得有趣。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7: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