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從一出震撼城裡人的「農民戲」說起 [列印本頁]

作者: DDT001    時間: 2006-12-18 03:54
標題: 從一出震撼城裡人的「農民戲」說起
顧兆農

11月27日晚,「湖北文化周」在北京天橋劇場閉幕了,壓軸大戲是湖北荊門藝術劇院獻演的湖北花鼓戲《十二月等郎》。一位60多歲的老人為求得一張門票,找到工作人員說明,自己是專門從江蘇趕來的;中國戲劇學院一下提出要1000張戲票。那天晚上,演員7次謝幕,觀眾的掌聲響起7次,一浪高過一浪。在荊門市,很多人都能唱上幾句《十二月等郎》,那是因為,這戲在那裡久演不衰,觀眾百看不厭,至今已經演出了200多場!不管在哪裡演出,都有人感動得流淚。

  一出「農民戲」,何以引起城裡人這樣的共鳴?一部地方戲,如何贏得外地觀眾的這般喝彩?

  這是因為,人心都是肉長的,人性和人情是相通的。《十二月等郎》是一部以農民因外出打工而引發的情感方面問題為核心內容的地方戲,它更是當代中國農民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一方面,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進城打工;另一方面,為了照顧老人、孩子和打理那一畝兩分地,婦女大多留在了農村。富裕農民,必須減少農民,必須向非農產業發展,實踐已經證明,這是方向。但是,這個過程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由此而引發的農民情感上的問題,似乎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這是一個刻骨銘心的時代難題,至少應該引起社會學、倫理學和心理學方面的關注。現在,藝術走在了前面,這是令人欣慰的。有人說,《十二月等郎》是送給農民工這個龐大群眾的一縷溫暖,是一種情感的疏導和撫慰,也表達了人們對鄉村生活自我建設的濃濃的希冀。中國戲劇學院特聘教授傅謹說:「切不可簡單地將脫貧致富看成解決農村問題、改變農民生活境遇的全部。在任何時代,民眾對於美好生活的期待與嚮往,都並不僅僅局限於金錢和財富;一代又一代農村女性對於溫情既原始又深刻的守望,或許比起金錢和財富更具人性的價值與深度。」這樣的提醒,值得重視。

  當然,我們說話不能脫離農村和農民的實際,中國農村的主要矛盾是農民普遍還不富裕。下最大的決心突出地解決這個矛盾,應該堅定不移。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同時也高度關注農民的情感需求,這對於和諧社會的建設,有著重大的意義。實際上,現階段我們也不是不能有所作為。比如,通過發展鄉鎮工業,讓農民就地實現產業的轉移;即使一定要走出去,可不可以引導農民盡量地就近「出走」?農民工是不是也應該享受探親假的待遇?

  重視農民的情感需求,這是對農民起碼的尊重,也是社會文明和公平的一種體現。真的把這個問題放在心上了,至少可以緩解這個矛盾。

  《人民日報》
作者: CDGLYZH    時間: 2006-12-18 08:45
DDDDDDDDDDDDDDDDDDDDDD
作者: 關愛    時間: 2006-12-18 10:59
是誰創造的歷史,不是那些貪官污吏,不是北京的那些只認錢不認人的圈內鳥人。
作者: Hanxin    時間: 2006-12-18 13:16
有些可惡之徒,總想把幾億農民打入另冊
作者: hihongwei    時間: 2006-12-18 13:22
這念頭,漫天都在飄黃金甲,滿地都是流氓戲,象這樣的精品還真是罕見。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