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遍地梟雄》,還是三個蟊賊一個傻
[列印本頁]
作者:
Blue Ivy
時間:
2006-10-17 04:51
標題:
《遍地梟雄》,還是三個蟊賊一個傻
《遍地梟雄》,還是三個蟊賊一個傻
姑蘇青鋒
聽說王安憶寫「武俠」了。女人寫武俠本來就是件稀罕事,素稔上海小弄堂人物是非的王安憶寫「武俠」更是稀罕。
我不禁充滿好奇。
《遍地梟雄》,一個聽起來還算武俠的名字,原以為會在小說里看到點血雨腥風和刀光劍影,找到幾個蕭鋒、令狐沖,或者岳不群、東方不敗這樣的人物。但是沒有,別說英雄,就算能和梟雄一詞搭得上半點關係的人和事都沒有。
小說講述了三個蟊賊劫車、銷髒的故事。
主要人物有:大王,一個自學成「才」的退隊軍人,類似電影《天下無賊》里葛尤扮演的角色。二王,一個學過幾下三腳貓功夫的梁上君子。三王,一個火車票販子。毛豆,一個電影《天下無賊》中傻根一樣少根經的開出租的傻小子。
讀完《遍地梟雄》,我腦海里不禁跳出幾年前一位作家朋友曾經對我說起的一件事情——某某作家想象力枯竭,江郎才盡,每天狂翻報紙找小說素材。
朋友說的那位某某當然不是王安憶,但讀完小說我就有這樣的感覺——這是一個以現成的計程車司機被劫案為半成品的,再經作者深加工后,被小說化的社會新聞。
這還不是什麼問題。藝術創作的素材本來就來源於現實生活。雖然這個半成品不太新鮮,但只要后加工得當,也能達到色、香、味俱佳的效果。就像王安憶在後記中說的那樣,殼都差不多,就看你怎麼往裡面填餡了。
問題就出在了餡里。
《遍地梟雄》的小餡是被劫持者毛豆沒有抵死反抗,最後反而被大王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踏上賊船的故事。大餡是大王這個人物。題目中梟雄一詞也來自大王。
大王——當過五年兵,讀過幾本書,有一肚子成語故事,在物質與意識的概念中糾纏不清,對辯證法一知半解,在與一位教授辯論失敗后狂受刺激,從此喜歡與人較勁,進而與整個社會較勁。喜歡反向思維,不時愛賣弄一下「才情」,掉掉書袋子,誤認為翻爛《三國》就能成諸葛孔明,自以為高深莫測,實質並不比他的兩個手下聰明多少的人物。
在大王身上,我實在看不出半點梟雄的味道,怎麼看都是一個蟊賊,一個智商中稍偏上的蟊賊。
「遍地」與「梟雄」根本都是無稽之談。
小說中,作者還運用一些小情節,比如玩接龍遊戲、拆字、唱歌、跳舞、玩撲克爭下游等等來增加故事的張力和荒誕感,或者說起到一種舉重若輕的作用。但是,這些東西,用在一個主要人物已塑造失敗的作品中,似乎已無回天之力了。更何況故事的原胚還酷似一則社會新聞。
江湖之大畢竟不是王安憶閉著眼睛也能摸到家門的上海小弄堂。
在後記里,作者說自己並不熱情武俠,覺得它是另外一路,看來此種擔心不無原由。事實證明,想通過《遍地梟雄》把人從常態生活引入異樣境地的王安憶,一不小心就一腳踩空,「被石頭縫裡蹦出來的」「神仙志怪」搞得暈頭轉向,錯把「囫圇吞書」、猛掉書袋的蟊賊當成了梟雄。
一失足,成一書恨啊!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