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7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重慶煙灰缸傷人案與現代株連

[複製鏈接]

68

主題

74

帖子

108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金沙 發表於 2006-10-16 16: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式的株連在當代生活中又復活了! 
  ――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起草的《中國民法典草案; 侵權行為法編》第153條規定:「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致人損害,拋擲人承擔民事責任。」「不能確定誰為拋擲人的,由建築物的所有人或者全體使用人承擔民事責任。但能夠證明沒有拋擲該物品的人不承擔責任。」――全國人大法工委2002年起草的《民法草案;侵權責任法編》第56條大體相同。  
  如果對於抽象枯燥的法律語言毫無感覺的話,那麼看了下面的案例,您或許會覺得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2000年5月10日晚10時左右,郝某站在重慶市渝中區學田灣正街59號居民樓大門外公路邊,與李某為債務發生爭執,大聲喧鬧。至11日凌晨1點半左右,突然空中掉下一玻璃煙灰缸砸中郝某左側頭部,致其當場暈倒。經送醫院救治,郝某在昏迷7天後脫險,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被鑒定為智能障礙傷殘、命名性失語傷殘、顱骨缺損傷殘等,損失醫療費等計9萬元。公安機關經過偵查現場,排除了有人故意傷害的可能性。郝某將位於出事地點的兩幢居民樓的產權人以及兩幢居民樓一定樓層以上的22戶居民告上了法庭,要求他們共同賠償自己的醫藥費、精神損失費等各種費用。重慶法院經審理認為,因難以確定該煙灰缸的所有人,除事發當晚無人居住的兩戶外,其餘房屋的居住人均不能排除扔煙灰缸的可能性,根據過錯推定原則,由當時有人居住的王某等有拋扔煙灰缸嫌疑的20戶住戶分擔該賠償責任,各賠償8101.5元。 
  此案一經報道,輿論嘩然,批評之聲不絕於耳。 
  該案是否符合《民事訴訟法》第108條的起訴條件,尚有疑問。表面上看,被告人似乎具體明確。可一旦結合原告的訴訟請求來看,由於其訴狀中涉及的事實實在不夠具體,結果列名於訴狀中的,從其量也只是「可能的加害人」,連被告都模糊不清,又怎麼能具備民事訴訟法要求的起訴條件? 
  就算我們對起訴條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該案類推適用第126條,可能還說得通;而直接適用第126條,則斷無可能。因為該案中的煙灰缸,應屬於法學上所謂的「拋擲物」,根本上不屬於《民法通則》第126條所說的「建築物」「擱置物或懸挂物」。  
  即使法院將《民法通則》第126條類推適用於本案,第130條有關共同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的規定仍然難以一併適用。因為有嫌疑的20戶住戶有無共同實行加害行為,彼此間有無教唆、幫助行為,或者有無學理上所謂的共同危險行為,均未經證明。 
  然而,法院不僅受理了郝某的起訴,而且還歪曲了最高院「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74條所說的「原告提出的損害事實」的內涵和外延,僅僅根據郝某遭受損害的事實,就冒然推定20戶人家都有過錯,採取舉證責任倒置,讓這20戶人家去證明自己沒有過失,以表明自己的清白。 
  「天哪,冤枉呀!」屈辱的被告們在報怨。是的,在法律上舉證便意味著風險:誰負擔舉證義務,誰就必將面對舉證不能的風險;誰過早地被課加舉證義務,其舉證不能的風險勢必加大。但是在加害行為和因果關係的事實未經原告證實之前,換言之,在煙灰缸致人損害一事和被告有無關聯尚未明確之前,這20戶人家依法壓根兒就沒有義務,去反駁什麼原告的所謂指控。  
  然而,對於法院的判決理由,確有一些民法學界的權威人士(甚至不乏上述草案條文的起草人)和最高法院的法官表示讚賞和支持。他們認為,出於同情弱者和保護公共安全的需要,在加害人不明時,由建築物所有人或全體使用人對建築物中的拋擲物導致的損害承擔連帶責任,符合法理。這只是冠冕堂皇的說辭罷了。潛意識裡作祟的,除了「有損害就得賠償」的錯誤認識外,就是老套的「寧枉毋縱」的思想了。 
  對於弱者,人類的同情心從不吝嗇。同情弱者的法官大人,是否也同情過那些個(「可能是」)清白無辜的住戶呢?感情用事的法律人!能夠去顛覆作為法律基礎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嗎?作為法律個人主義出發點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人類,而是單獨個體的人。個人應當自己照料自身利益,對他人的要求只是不要干涉自己的事務。而對於命運所造成的不幸,應當由自己以最大限度的冷靜和隱忍去承受。所以,有損害(才可能)有賠償,但絕不是有損害就一定得賠償。即使賠償,也得嚴格依照侵權法規定的責任要件辦理。侵權行為法的功能不僅要譴責加害人,補償受害人,根據過錯責任或危險責任的要求,實行損害的移轉或分散;而且還得顧及行為人的行動自由,與夫私人財產的安全。倘若法院為了法外開恩,便可以將侵權法的要件擱置一旁,違反自己責任原則,拿無辜被告的財產作人情(代人受過),哪裡是同情弱者?簡直就是對憲法所保護的個人自由和個人財產權的踐踏! 
  「在道路和行走中沒有恐懼和危險,乃公共福利之所在」。但也不能為了公共安全,將住戶的不作為與不作為侵權混為一談。那個不幸的夜晚,住戶們在自己的家裡卿卿我我也好,恬然安睡也罷,無所事事廢然枯坐也好,鬱悶煩躁輾轉反側也罷,原本都是跟法律不搭界的。隨著一個煙灰缸的從天而降,一切都改變了:曾幾何時,卿卿我我、恬然安睡、廢然枯坐、輾轉反側都跟法律沾了邊兒,都成了作為侵權行為形式的不作為了呢?難道法律暗中給他們設置了什麼義務不成? 
  的確,羅馬法上早有先例。古典羅馬法規定,住宅中拋擲(的固體)物或傾注(的液體)物致路人傷害的,居住人(qui effuderint vel deiecerint)要承擔賠償責任。這種責任何以被歸入「准私犯」(quasi-delict),後人提出過疏忽責任說、替代責任說以及嚴格責任說等種種學說,加以解釋。與此處討論的案件相似而不相同的,闕為《學說彙纂》中的D9,3,1,10。該片斷說:「如果數人居處於同一間餐廳,而物系從此處拋擲的,則該訴權可針對其中任何一人。」因為該條所說的「同一間餐廳(in eodem cenaculo)」,本是居處其間的數人可以控制且應當管理的空間。這一點或可從優士丁尼《法學階梯》第四卷第五篇的一個片斷得到佐證。「If a filiusfamilias is living away from his father, and something is thrown down or poured from his apartment, Julian held that no action lies against the father. 」(R.W.Lee, THE ELEMENTS OF ROMAN LAW, p.403) 
  然而在本案中,這20戶人家不是居住在同一間屋子裡或同一套單元房裡,而是居處在區分所有的樓房中。如此一來,除了共有的部分外,每一戶關起門來,身後便是一個自己獨享的、禁止他人染指或偷窺的私人空間,這也是他們各自所能控制和管理的範圍。遺憾的是,本案的處理結果,實際上意味著這20戶人家倘若想要獨善其身,不受煙灰缸傷人之類的事件打擾,街談巷議,飛短流長,在所難免,不把別人的隱私搞得一清二楚,決不能收兵。顯然,法院在強迫人們做他們所不可能的事。 
  此外,由於與《學說彙纂》討論的案件不同,這些個本無法律義務、也不應承擔賠償責任的20戶住戶,在提供信息,幫助尋找真正的加害人方面,沒有誘因,也難以有所作為。這是他們為什麼感到憤懣和屈辱的原因。所幸現行法律尚未有如此的規定,否則,違反了內在道德的法律還是法律嗎? 
  同情弱者,保護公安,通過連帶責任間接強製作證,種種理由,均無法令人信服。而更為荒謬的還在後面呢。試想,如果區分所有的樓房住戶都有防止其他住戶拋擲或傾倒之義務,那麼,其義務的輕重原本應該和樓內住戶的數量成正比才對。奇怪的是,20戶承擔責任時,監督管理義務重,每戶應賠償的份額約為8000元。而樓內如果只有2戶住家時,監督管理義務輕,每戶應賠償的份額反倒上升為80000元。這說明什麼? 
  難怪有人突發奇想,如果窮困窘迫的人在公寓大廈前,製造類似「煙灰缸傷人案」這樣的虛構的事件,倒是縮小城鄉差距,脫貧致富的一條「捷徑」。 
一言以蔽之,除非這20戶住戶存在合謀傷害或者隱瞞包庇的情節,否則,本案就是徹頭徹尾的錯案,必將留下現代株連的罵名。真是吹皺一池春水,干卿底事?我們的法律,我們的法官,我們的學者。 

                                                                     張谷
                                                              (北大法律信息網)

68

主題

74

帖子

108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8
沙發
 樓主| 金沙 發表於 2006-10-16 16:03 | 只看該作者

「煙灰缸案」 簡介:

2000年5月10日晚10時左右,郝躍站在重慶市渝中區學田灣正街59號居民樓 大門外公路邊,與李榮強(系郝躍公司開車拉貨的司機)兩人為債務發生爭執,大聲喧鬧至11日凌晨1點半左右,郝躍被人砸成重傷。

   郝躍為此向《重慶晨報》投訴,記者採訪了郝躍及家屬,代理律師后報道稱:「2000年5月11日晚1時15分,曾某(記者應郝躍請求所改)與朋友在學田灣正街59號居民樓大門外公路邊聊天,突然空中掉下一玻璃煙灰缸砸中曾某(郝躍)左側頭部,當場暈倒在地。」 事發后「郝躍家人已向上清寺派出所報案,砸傷郝躍的天藍色煙灰缸是從學田灣正街59號居民樓的某個窗戶拋出,目前警方已提取指紋,案情在進一步調查之中」。 (2000年8月3日《重慶晨報》第一版)

   棘手的問題是,當時郝躍的雙親及兄弟姐妹及李榮強,派出所民警親屬均系59號樓的住戶。如果把59號的住戶告上法庭,豈不是等於把自己的至愛親朋推上被告席。再說,59號的住戶了解他的底細,郝躍曾與人結怨,遭人報復受傷又不止這一次,左前額還留下凹陷的傷痕,至今未找到兇手。此次又被砸傷,按常規,郝躍理應指控嫌疑人致人重傷罪,追究其刑事責任,附帶提出民事賠償。

   近一年後,郝躍卻放過「嫌疑人」,也不起訴59號樓,而悍然起訴59號樓對面的65/67號樓內,與他素不相識,毫無恩怨,當時正在熟睡的無辜住戶。

   郝躍為什麼要放過嫌疑人,其內幕局外人不得而知。但郝躍、把刑事案變為民事案,惡意訟訴,濫告無辜住戶賠償,卻是不爭的事實。郝躍成了起訴人,李榮強卻變成了 「證人」,而從現傷取走煙灰缸消毀了煙灰缸上指紋的民警寫了個所謂「證明」 , 卻成了「公安機關結案報告」 ,而他們都是此案的利害關係人。

   重慶市渝中區人民法院,在沒有明確的責任主體和證據的情況下,僅憑郝躍一紙訴狀,違法受理了本案。郝躍在訴狀中謊稱:「下班回家路過學田灣正街65號67號這幢樓前被樓上掉下的煙灰缸砸中頭部」 。以《民法通則》第123條從事高空危險作業傷害為由,謊稱:「原告從公司下班回家,路過這幢樓前,被樓上掉下的煙灰缸砸中頭部,致頭部小半部凹陷,生命垂危」 。將己購房產權的65號6、7、8、11樓6號房和67號2-3房五戶居民加該樓承建商共6戶,作為煙缸「所有人」 ,告上重慶市渝中區法院,追究民事責任,要求賠償十三萬元。

   2001年4月13日開庭審理,郝躍一出庭就露馬腳。陪審員和「被告」 發現其傷口在頭部左側耳根部,質問他,65號/67號樓在你右側,煙缸豈能像聰明導彈那樣,繞過右側打你左側,郝躍無言以對。

   至此真相大白,從受傷時所站位置及受傷部位也確鑿地證明了與65號/67號樓無關。從傷勢及受傷部位(頭部左側耳根部)說明是近距離擊傷。郝躍稱:「路過這幢樓前被樓上掉下的煙灰缸砸中頭部」,既沒有證據證明是這幢樓上掉下的,也無證據證明是這個煙灰缸砸傷他的。

   渝中區法院向中央電視台《今日說法》披露,駁回了郝躍起訴,但被告們至今未收到區法院的判決書或裁定書。

   2001年8月10日,郝躍故意混淆法律關係,偷換法律概念,又以《民法通則》第126條「空中墜物」 損害為由,把65號6號和67號3號從2樓至13樓所有住戶推上法庭。郝躍指鹿為馬,把房屋產權人指控為煙缸「所有人,」把房屋租賃戶指控為煙缸「管理人,」 要這些無辜住戶「舉證倒置,」 賠償損失費三十三萬八千多元。

   重慶市渝中區法院無視客現事實,違反法定程序,在沒有證據證明是這幢樓上掉下的,也無證據證明是這個煙灰缸砸傷他的事實,所謂民警「證明」 、「證言」 都未經質證,被告再三要求作案發現傷司法勘察鑒定,以確實方位和查出肇事嫌疑人,法官也不理采。竟完全按郝躍編造的謊言與訴求,二審法院認定,「2000年5月11日凌晨1時許,郝躍與李榮強在學田灣正街65號6號房與67號3號房樓下的公路上談話,郝躍被樓上墜落下的一個煙灰缸砸中頭部致傷是事實」,以雖經公安機關勘查現場(法官隱瞞了「證明」中「核對了嫌疑人的指模」一句證詞),僅排除人為故意傷害的可能性,不能確定煙灰缸的所有人。 「本院在審理中經反覆查證,仍難以確定該缸的所有人。鑒於該二棟房屋事發當晚無人居住的學田灣正街65號10-6室和8-6室外,其餘房屋的居住人均不能排除有扔煙灰缸的可能性。因此,根據過錯推定原則,由當時有人居住的本區學田灣正街65號6號房和67號3號房的住戶分擔賠償責任為恰當」

   再說,法院認定排除人為故意傷害的可能性。然而又說:被告王某某、屈某某家(居住二樓)雖安有防盜網,但由於不能排除其有扔擲煙灰缸的可能性,(法官想方設法都要從防盜網內扔出去傷人,難道還不是故意嗎?)亦應承擔賠償責任。」判決上述人各賠償郝躍8101.50元,各承擔訴訟費304元。」
法官判案事實不明、連左右都分不清,為何不採用科學方法進行現場勘察鑒定,以確定方位,卻以猜測性語言為判詞判案,真讓人費解,其中原由不言自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3
Hanxin 發表於 2006-10-16 16:30 | 只看該作者
就當上帝不小心,失手掉下了一個寶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8

主題

74

帖子

108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8
4
 樓主| 金沙 發表於 2006-10-16 17:57 | 只看該作者

拋擲物致人損害損失分擔論,實質還是搞株連

本案是投擲物致人重傷,無論過失或故意,造成他人傷害;均屬刑法範圍,我國刑法234、235條有明文規定,(第二百三十四條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第二百三十五條過失傷害他人致人重傷的)。本案屬刑事案件而不是民事案件。

   持公共安全及損失分擔論者實質是將刑事案件變為民事案,公安機關竟然以不好查找為由不立案。如果是樓上一居民扔的,不管是故意還是過失,都屬於犯罪行為,公安機關理應偵破。如果不盡職或不作為,就是瀆職行為,應追究其責任。而被開脫,被掩蓋。公共安全責任由公安機關轉嫁到住戶頭上,說白了就是恢復「保甲制」,即一戶違法全體擔責,全甲全保都要受株連。如果樓中一居民被殺而又找不到兇手,整個樓不能證明自己沒殺人的居民也都應該受到懲罰?

  這就是某些法學尤其那卻位姓楊的所倡導的拋擲物致人損害責任分擔說之要害所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

帖子

1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
5
巴峽 發表於 2006-10-16 18:34 | 只看該作者

造成混亂的原因是法官違反法律規定或立法原理去適用法律。

本來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那就是:找不到侵權人的損害,就等同於自己生病或自己不小心傷到了自己的手或被地震損傷等原因形成的財產損害,自己承擔損失。
  人無論生活在什麼社會環境下,都可能遇到損害或損失。
  無論在什麼社會制度下,人的損失都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能確定是明確的他人侵權造成的損失,法律規定由他人填補。另一類損失是風險性的損失。風險損失中,有人為造成的損失和自然原因造成的損失。自然原因造成的損失不能找他人賠償不用說了。人為的風險損失有:自己行為造成的損失,自己監護的人造成的損失,第三類就是找不到侵權行為人的損失。
  風險性的損失必須要有法律規定才能要求他人承擔。法律沒有規定的就只能是自己承擔。其基本原理是,人是生活在風險之中的,人的一生就是風險的旅程,自己必須有承擔風險的意識,不可能存在「有損失必須填補」的道理,「有損失必須填補」的想法,是既不懂人生,又不懂法律的人的想法。但這種想法在我國卻變成了廣為流傳的法學箴言,擾亂了社會大眾的視線,造成我國此類保險業的落後。一個簡單的道理,既然法學家均說,有損失必然通過侵權損害官司得到填補,自己何必出錢去買保險?
  我國法律規定的要由他人承擔風險損失的情況,在民法通則中已經規定得明白。現在造成混亂的原因是法官違反法律規定或立法原理去適用法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58

主題

2251

帖子

1426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4

積分
1426
6
tq55 發表於 2006-10-16 20:51 | 只看該作者
我國法律規定的要由他人承擔風險損失的情況,在民法通則中已經規定得明白。現在造成混亂的原因是法官違反法律規定或立法原理去適用法律。
 有朋自網上來,不亦樂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740

帖子

565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65
7
qfxl8252 發表於 2006-10-17 08:32 | 只看該作者
沒什麼不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2575

帖子

884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84
8
trump 發表於 2006-10-17 09:42 | 只看該作者
這還差不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1 09:0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