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說BIOS就是被"固化"在計算機硬體中的一組程序,它為你的計算機提供最低級的、最直接的硬體控制。BIOS實際上相當於計算機硬體與軟體程序之間的一座橋樑,它本身其實就是一個程序也可以說是一個軟體。我們對它最直觀的認識就是POST(Power On System Test)功能,當計算機接通電源后,BIOS將進行檢驗其內部所有設備的自檢,包括對CPU、內存、只讀存儲器、系統主板、CMOS存儲器、并行和串列通信子系統、軟盤和硬碟子系統以及鍵盤進行測試。自檢測試完成後,系統將在指定的驅動器中尋找操作系統,並向內存中裝入操作系統。
選項:A, C, SCSI/EXT
C, A, SCSI/EXT
C,D-ROM, A
CD-ROM,C, A
D, A, SCSI/EXT (至少需要有兩個IDE硬碟)
E, A, SCSI/EXT (至少需要有三個IDE硬碟)
F, A, SCSI (至少需要有四個IDE硬碟)
SCSI/EXT, A, C
SCSI/EXT, C, A
A, SCSI/EXT, C
LS/ZIP,C
這個功能是用來打開或是禁止系統BIOS ROM是否用二級緩存當中A0000h-AFFFFh的區域作為緩衝。這將極大的提高顯存與系統交換數據的速度,但是並不能提高系統的總體速度。因為大多數顯卡的顯存的帶寬至少是1.6GB/s (128bit x 100MHz),而SDRAM的帶寬只有0.8GB/s (64bit x 100MHz)左右。由於P2-500的二級緩存帶寬是2.0GB/s因此系統主要的瓶頸存在於二級緩存與主存當中,而不是二級緩存與顯存當中。用二級緩存來給內存作為緩存顯然更加合理。另外一方面,如果有程序寫入了被用作顯卡的緩衝的這段內存址之後,也會引起系統崩潰。
這個功能通常副屬於Parallel Port option這個選項內,如果你禁止了板載串列口,這個功能通常會消失或是變成灰色不可選的狀態。在這裡有四個模式可以選擇,默認的值是Normal (SPP),SPP模式與其他的的並口設備的兼容性最好,但是速度也最慢。另外還有其他的兩個可選模式就是ECP(增強Com口), EPP( 增強并行埠)。ECP由於使用了DMA協議,所以最大數據傳輸率可達到2.5Mbits/s,適用於需要與介面設備進行單向大量數據傳輸情況(比如說使用掃描儀或是印表機),而EPP則適用於與需要與介面設備進行雙向數據相互傳輸的情況(比如說一些連接在並口上的驅動器)。但是對於不知道該選擇以上那種模式的用戶來說,BIOS提供了ECP+EPP的模式,即BIOS自動選擇以上兩種模式中的一種(當然了,這需要你的介面設備支持以上兩種模式中的其中的一種才行)但是這樣的話往往達不到最高的性能,因此為了提高介面設備的傳輸速度,最好正確選擇其中一種模式。
16.ECP Mode Use DMA(ECP模式使用DMA)
選項 : Channel 1, Channel 3
這個功能也是副屬於Parallel Port option選項內,通常應選擇Channel 3,如果設備有衝突的話可以選擇Channel 1。
17.EPP Mode Select(EPP模式選擇)
選項 : EPP 1.7, EPP 1.9
這個功能也是副屬於Parallel Port option選項內,通過這個選項可以選擇EPP傳輸模式的版本,當然了雖然這兩個選項表面上看不出有什麼不同,但是根據以往的經驗來說版本越高的也就更完善,要不然的話軟體怎麼天天都在升級呢?因此,就選EPP 1.9吧。
(四).PNP/PCI Configuration
1.PNP OS Installed (即插即用操作系統已安裝)
選項 : Yes, No
如果你現在使用的是像Win9x這樣即插即用的操作系統,就把這個選項設為Yes,讓操作系統管理所有的設備資源,如果選No的話就BIOS就會自動管理設備資源。說到這裡,使用ISA卡的Linux的用戶要注意了,因為大多數的Linux的版本都附帶一個叫做ISAPNPTOOLS的工具來配置ISA卡。如果把這個選項設置為 No的話,BIOS就會自動的配置ISA卡的資源,同時ISAPNPTOOLS也會幫助ISA卡配置資源,因此有可能兩者會產生衝突。解決的辦法就是把PNP OS Installed設置為Yes,讓ISAPNPTOOLS自動幫助ISA卡配置資源,問題可能會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