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集體主義的中國人和中國人的個人主義 [列印本頁]

作者: tslk78    時間: 2006-7-31 11:39
標題: 集體主義的中國人和中國人的個人主義
中國人從來都是不缺乏集體主義的,我們從小讓人教育說要忠君愛國,死而後已,要有有螺絲釘的精神,哪裡需要我,我就往哪裡鑽。教育的一個長期目的就是告訴你,國家是一條大河,你是一小水珠,只有溶在大河裡面,向著同一方向才是正確的。集體主義讓我們把自己當成國家的部分,並且我們把國家放在個人的前面,我們認為,只要國家好了,個人就是好的。

   這種說法可以流傳當然是有一定道理的,可是我想到另一個推論,那就是每個個人都好了,那國家才是好的。

   其實中國社會已經在向個人主義的方向移動,大家現在更加重視的不是國家的利益,而是個人的表達,大家心中更強烈的是如何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獲得別人的認同,尋找自己的地位。那些選秀節目(如超女與好男兒)的海選,我總是覺得很有意思,很多五音不全的人都到台上去唱歌給大家聽,表面上是對明星的羨慕與對一夜成名的渴望,可實質上更反映出人對表達自己與尋找認同的迫切需要。網路也是一樣,一個巨大的平台,通過新浪博客,天涯論壇,MSN SPACE等等方式,紅了木子美,芙蓉,毒藥,胡戈等等。他們其實都是我們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平凡人。不同的是他們站出來,讓全世界的人聽到他們的聲音。

   這些人的風格不同,但有一些共同點:他們很有個性,希望自己的聲音讓人聽到,希望自己的才華都讓人發現,希望展現自己(不管這些個性,才華,聲音在你眼中看來是不是很可笑與荒謬)。在這樣一個個人主義的抬頭的時代,我們看到我們的大地上,有無數個形象鮮明的人站立起來,他們會脫下藍黑灰的中國制服,換上顏色鮮艷的衣服,他們會高舉雙手說,我要唱歌,我要跳舞,我要自拍,我要西藏,我要文學,我要出櫃,聲音嘹亮,直衝雲霄。

   當五十年前毛澤東說中國人站起來的時候,我想那時中國人沒有站起來,那個時候站起來的是中國。在那樣險惡的國際環境下,中國站起來了,其背後卻是無數中國人為了集體主義而放棄的個人主義,他們並沒有站起來。可是當我看到現在站起來的人衣著鮮艷,神采自信,勇於表達,熱愛自己,熱愛生活的中國人,我深深地覺得他們是這樣的可愛。

   這樣一個時代充滿個性,就好像一個大球里無數從事布郎運動的小人,他們撞擊著,他們奔跑著,他們吶喊著,我想一個充滿人性的國家才更有可能帶來更豐富的藝術,文化,科學與思想。因為這個國家這樣充滿活力,她讓我如此的有信心。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是因為她的半生緣是她二十齣頭的時候寫的,也就是40's,但是卻到了80's才開始大紅大紫。40年代時國家不太平,她的書只有小眾讀者,她沒有碰到一個可以讓她及時展露才華的時期,結果她到了垂暮之年才開始走紅。與她的動蕩時代不同,我們的時代已經挖好了坑,準備文曲星從天上掉下來。集體主義的陰影中國人已經走出來了,手裡握著的是滾燙的個人主義。

   有人會說這是商業的產物,我想說一個人,米開朗基羅二十齣頭就有教庭雇他弄教堂,以此衣食無憂,後來紅了,更多人請他幹活,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很有商業味的還不夠貧困的工匠,但就是這個人留給我們的是創世紀,末日的審判還有大衛像。藝術並不等於貧窮,商業化的時代只會推動個人主義的高漲而不會毀了它。也許這大浪之中會有糟粕,但是真正的天才大師們一定能趁這個人主義的大浪魚躍龍門。對大眾的選擇與時間的選擇,我很有信心。

   在中國人的個人主義面前,這個國家必將更有活力與激情,也必將因為個人的強大而更強大。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