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恭祝海峽兩岸同胞端午節快樂!萬事如意!(圖)
[列印本頁]
作者:
釣貓魚
時間:
2006-5-31 17:07
標題:
恭祝海峽兩岸同胞端午節快樂!萬事如意!(圖)
端午節的由來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
端午節又稱端節、蒲節、重五節、端陽節、天中節、天長節、五月節、女媧節、龍子節、詩人節、女兒節、娃娃節、龍船節。香包節、沐蘭節、白賞節、解粽節、粽包節、午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時在農曆五月初五(唯溫州地區為紀念明代忠臣劉景下獄而定在五月初四),並有「小端陽」(五月初五)與「大端陽」(五月十五)之分。
「端午」二字最早出現在晉人周處的《風土記》中:「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風土記》記載「端者,初也。」即每月初五這一天。唐代時,由於唐玄宗八月五日出生,當時的宰相宋景為了避諱「五」字,將「端五」改成了「端午」,這一改意思更加明確,古代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五月為「午」,因此端午即五月初五。
作者:
釣貓魚
時間:
2006-5-31 17:09
標題:
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
1、懸鐘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2、掛艾葉菖蒲:
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其實,民間古來有門前懸艾、菖蒲之俗。艾,即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菖蒲,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兩者皆可入中藥。艾葉可制灸條,是傳統中醫針灸療法中必不可缺的用品。燃點艾條可灸治多種病症。艾與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充作殺蟲防治病蟲害的農藥。端午期間,時近夏至,天氣轉熱,空氣潮濕,蚊蟲滋生,疫病增多。古人為應景生情,端午節一早便將艾蒿、菖蒲紮成人形,懸挂在門前,用以祛鬼禳邪、保持健康。中國江南地區,有的習俗是在端午節飲菖蒲酒,則其藥用效能就更為直接。通常是在節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黃,浸入酒中,節日便可飲用。
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浴蘭節」,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采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或是用來針灸。據說這種艾草,在針灸的時候別具有療效。一般人則將艾草紮成虎形,或是剪綵作為小虎,再粘貼艾葉於其上,在端午節時配戴。除了采艾之外,也采菖蒲來泡酒。
3、賽龍舟:
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4、吃粽子:
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5、飲雄黃酒:
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6、游百病:
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7、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8、系五彩長命縷:
這是宋代就有的古老習俗。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頸項上,叫長命縷、續命縷。明人余有丁《帝京五日歌》所云「系出五絲命可續」,指的就是這種習俗。
9、布別猴子:
假想為孫悟空,能打走一切妖魔鬼怪,以驅除災魔和不祥 。
10、掛葫蘆:
據傳說,八仙之中的呂洞賓化作賣油郎到一山村中賣油,油價標明後任人根據所打油的多少而自付油款。於是有好多人都是油多取而錢則少付。有一少年也學著別人的樣子,也是多取了油而少付了錢。這位少年歸家后將大家買油及自身買油情況向母親如實介紹,母親對兒子進行了嚴肅批評,並責令兒子立即把多打的油退回,並前去對賣油郎賠禮。呂洞賓深感其誠實,於是告訴這位少年,五月初一將有大禍降到人間,在門口掛一個葫蘆則可太平無事,躲過災難。這位心地善良的母親急忙把這一消息轉告鄰友,凡是聽到消息的家家戶戶都紛紛在門眉處掛起了葫蘆。果然未過數日,一場特大山洪捲走了沒有掛葫蘆的人家,而掛葫蘆人家則是安然無恙。從此留下了端午節前幾天掛葫蘆的習俗。也有民間傳俗,說的是在某一年的五月初一,藥王爺下凡,見到人間毒蟲橫行,瘟病四起,他就把自己裝神葯的葫蘆掛在一家門口,滅蟲降瘟,普救眾生,留下了這一習俗。
身佩葫蘆。《北京俗曲十二景》道:「五月端陽小兒歡,艾葉靈符插在門前,人換衣裳,葫蘆釘在身邊。」這種葫蘆的做法是:將棉花團成筷子頭般大的細腰小葫蘆,再用五彩絲絨線纏上;然後用綵線將一個個小葫蘆串起來,釘在女孩兒的衣服上,據說可以驅瘟疫,避邪風。同樣功用的掛件還有小粽子、小香包等。
掃帚、梳子都有掃除晦氣,驅除災魔和不祥的意思。
作者:
釣貓魚
時間:
2006-5-31 17:11
標題:
古詩歌
古今端午文字大不同
古詩歌
端 午
(唐)文 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 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 渡 歌(節錄)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
節令門 端 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 律 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今簡訊
秘訣:將手機用粽葉包好,放在鍋里煮60分鐘,手機續電能力將延長兩倍,信號增強,且能聞到粽子香味。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祝福您端午節快樂!
送你一顆好運粽,裡面包藏健康米,好運蛋,平安菇,快樂蝦,長壽花,幸運栗,如果你收到將會好運連連。祝你端午節快樂。
靜靜地,你瞪著我,不說一句話,我趕緊^_^。以前欠你的粽子今天一併還,外加一個可愛的小香包,不哭,乖,乖!
作者:
Alchemist05
時間:
2006-5-31 17:50
好想吃粽子啊
作者:
Taiwanfirst
時間:
2006-5-31 23:06
聽說端午節被韓國人申請世界遺產了, 送他們幾顆[刪]?
作者:
子竹青青
時間:
2006-6-1 00:05
[QUOTE=Alchemist05]好想吃粽子啊[/QUOTE]
呵呵,現在動手包,還來得及:P
節日快樂:)
兩岸的朋友,節日快樂。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