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文壇老先生們,總賴在馬桶上不累嗎?
[列印本頁]
作者:
水影兒
時間:
2006-4-30 13:34
標題:
文壇老先生們,總賴在馬桶上不累嗎?
作者:姜伯靜
我雖然對80后一代沒有什麼好感,但對韓寒同學關於文壇的論斷卻頗感興趣。如果文壇是個「那個」的推理成立的話,那大大小小的純文學雜誌豈不成了茅坑兒?當然,時代進步了,把他們叫做馬桶好象更合適些,好象也更符合某些地位顯赫以佔據馬桶為樂事的「老先生」們的身份。
我們農村有句很俗的話,叫「占著茅坑兒不拉屎」。如今順應上面的潮流,乾脆改成「自己賴在馬桶上憋著別人」應該更具有說服力。
又想起了網上一個很老的笑話,大意是如果自己做了斑竹,一定要把自己的帖子都列為精品帖子並且永久性的放到頂上。
兩個表面上毫無聯繫的話題如果同第一段關於馬桶的論斷放在一起的話,那意義可就深刻多了。
如今的大小作家們已經不單單是幾十年前「在家坐著的」意義上的作家了,或大或小的都是官兒爺了。大作家是大官,小作家是小官。像王蒙是全國作協的副主席、某某文學的主編,陳忠實是某省的作協主席,就連影響力跟他們比都沒法比的小小說作家們也大多是當地的作協領導或者期刊主編。總之,現在的作家尤其是老作家們都是獨據一方的文壇領袖,但如果按韓同學的理論叫的話就應該叫做獨霸一方馬桶的馬桶霸主。
首先不得不承認這群老先生(注意,我不叫他們前輩而叫先生是因為馬桶上面從來沒有過我的位置,而他們的年齡又比我大許多)曾經有過光輝燦爛的昨天,但畢竟是昨天,早已經過去。像王蒙除了擁有幾部「文學史上的名著」以外好象再也沒有寫出過什麼讓人能記起來的東西;陳忠實在寫了《白鹿原》以後就像幹完活脫了力一樣與長篇基本絕緣,偶爾寫寫短篇也大多屬於「文學青年」的水平;劉心武的文學素養從幾年前做了個夢就把蘇軾的詩文當成自己的以後就越來越淡了;而賈平凹在多年前畫了一堆方框后,直到現在依舊賣弄著他已剩不多的箱底文化。還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當屬蔣子龍,近幾年實在寫不出什麼來了,就充起「雜文家」,混入評論界了。
但輝煌終究已經過去了,像你王蒙不管冒充什麼「流」,也擺脫不了再也「亮」不起來的命運。文壇能像張潔那樣蟄伏多年十年磨成一劍的人不是太多,甚至可以說沒有幾個。絕大多數是像王蒙那樣的:如同過了產蛋「盛期」的老母雞,本已經下不出什麼來了,卻不甘寂寞偏要要硬擠出一點來,結果生出些沾著雞糞的軟蛋來。非但如此,大大小小的老母雞們寧可下不出好蛋來也不願騰出窩來讓別人下幾個。至於臭雞蛋有沒有人買無所謂,反正自己損失不了一個子兒。
其實這些話並不刻薄,自從某些人由「青年」蛻變成著名作家佔據了文壇要職以後,全國的純文學期刊推出過多少新生力量?會數數的小孩都能數出來。並且這裡面還有著各式各樣的宗派、裙帶關係。只有誰是誰的什麼人或者誰同誰有什麼關係好象才有可能擠進這個複雜的關係網。
文壇本來應該是「椒蘭」之室,純文學理應是「吐氣如蘭」之所在,但被這些人佔據久了,竟然被糟蹋出了怪怪的味道。於是,專供某些人「噴雲吐霧」的「馬桶」就在文明的年代不幸誕生了,而那些各級文壇要員則成了各級馬桶的特權享用者。如同前面笑話中的斑竹們,他們把自己的帖子都放到了頂上,即使自己放的屁也被裝飾成「異香」。
突然想起了巴金老人,老人之所以受人尊重,除了誠實的人品還應該有對後輩的提攜。如果老人把《文學季刊》當成自己的私人領地或者等著曹禺去給他送禮,那恐怕就不會有《雷雨》的石破天驚了。
如果文學非得按銷量多寡來評定純正與否的話,那麼現在文學期刊真正是純之又純了,因為馬上就要沒人看了。但這又與大糞沒人吃有什麼區別呢?
文學同大糞地位等同的原因就是有人把文壇弄成了馬桶,始作俑者就是那幫老先生們,他們忘記了自己是如何成長為「作家」的。
但是,老先生們,總賴在馬桶上不累嗎?小心得了便秘,如同那位白老先生,被小孩子一罵就什麼也不出來了。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