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有關市場經濟的三大經典性誤讀

[複製鏈接]

11

主題

49

帖子

34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2

積分
3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塔吉克 發表於 2006-4-18 11: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有關市場經濟的三大經典性誤讀







在反思改革中,對於市場經濟,經濟學界各門各派似乎都自以為理解很深很全面很科學。其實不然。現在流行很廣,被認為不言而喻的、千真萬確的一些觀點卻可能是以訛傳訛的錯誤見解。這些見解是有害的,它可能一直都在慢性誤導市場化改革。

本文不打算涉及那些對市場經濟的一般性誤解誤讀,也不涉及人們已經注意到了並且給予了批評的那些誤解誤讀,而將視角聚集至今為人們忽視或者未能引起人們注意而又貌似正確的,經典而又影響廣泛的,並且繼續被激活著的那些誤解誤讀。



經典誤讀之一:市場經濟是一種民主經濟。不,我的觀點是:市場經濟是典型的企業專制經濟!專制集權並沒有從這個世界消失,而是實現了世紀大轉移:從宏觀轉向微觀,從國家轉向企業。

從傳統計劃經濟過來的人,對於集權經濟、統制經濟、命令經濟可說深受其害,深惡痛絕。一般認為,政治集權與經濟集權是孿生兄弟,政治集權導致經濟集權,經濟集權是政治集權的經濟基礎。這種集權往往會在計劃經濟上找到合適的土壤。雖然不能說,計劃經濟就是集權經濟,但計劃經濟容易導致集權經濟是為經濟史所證實了的。在計劃經濟下,全社會經濟是一架大型機器,全社會資源彙集為整體資源、全社會勞動力當成一個總體勞動力來計劃、來使用,每種資源,每個勞動者,只是這架大機器上的一個部件、一顆螺絲釘。在這裡,政府作為一支強有力的有形之手掌控整個經濟。在這種背景下,講究全國一盤棋,講究整體觀念,講究上下左右步調一致。從計劃經濟中走過來的人,對這種體制的專制性,集權性的感受是深刻的,難以忘懷的。

相反,市場經濟卻被描述成一種與計劃經濟體制截然相反的體制,一種分權經濟、自由經濟、民主經濟。這是一種只看現象不顧事實本質的誤解誤讀。看上去,鈔票就是選票,購買力就是競爭力。企業,作為占統治地位的經濟社會單元,是平等的,同權的,在法律允許範圍內也自由經營的。在這裡,市場是最高權威,價值規律這支無形之手掌控整個經濟。在這裡,「人人為自己,上帝為大家」。然而,如果我們從源頭來探索,從生產領域來觀察,則會有驚人的發現。企業來到世間,自來就是一個王朝,每位老闆就是一位企業皇上。在企業,老闆的意志就是企業法律,老闆的行為就是企業的規範。現代企業汲取了現代政治的精華,試圖將民主政治引入企業,推行民主經濟。兩權分離,將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董事會革命,又進一步將決策權與所有權廓清。這樣,真正的老闆看上去似乎遠離了企業。然而,這至多也只是企業專制的一種改良,而決不是改革,更不是革命。企業的終控權按鈕仍然在老闆手上,也只能在老闆手上。這種改良,大致如同君主制變為君主立憲制。

當然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進步。但是,如果誇大了這種進步的革命成份,可能有些自慰傾向。歷史地看,市場經濟是對封建專制式的集權經濟的顛覆。這種顛覆,其實並沒有消滅經濟生活中的專制集權,而是將這種專制集權從宏觀轉化為微觀。這種專制集權的大轉移,隨著市場經濟的成熟壯大而完成。西方英國四百多年的市場經濟發展史證明了這一點,東方日本明治維新后的市場經濟也證明了這一點。美國的市場經濟,則是英國的一種移植,一種嫁接,一種遠程發展的結果。邏輯地看,經濟上的宏觀集權,隨著私有制的發展壯大,一權獨大的國有經濟被無數個私人企業經濟所代替。這樣,國有制集權變為無數個私有制企業集權。

今天發生在中國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不同於上述歷史與邏輯的轉變。正如東方的社會主義並不是建立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基礎之上一樣,中國目前的企業經濟也不是對封建專制集權的顛覆,而是對計劃集權的改革。在我看來,這可能是將計劃與市場對立起來的一個根源。市場的真正對手是封建集權,而不是計劃集權,而計劃的真正對手是經濟的自發性而不是市場化本身。想到時下站在計劃立場上批評市場化改革、站在市場立場批評復辟計劃經濟的兩類人,多少有些令人忍雋不禁。



經典誤讀之二:市場經濟是一種資源配置機制。不,我的觀點是:這隻說對了一半,它同時是一種產品實現機制,甚至可以說這是市場經濟更重要的機制。

現代經濟學從資源配置角度理解市場經濟,不能不說是一個新思路。這一思路,在一段時期令人對經濟生活的理解茅塞頓開。資源配置是通過政府還是通過市場,將社會經濟機制區別為兩大類:統制經濟與市場經濟。但是,人們如果進一步思考會發現,資源配置在這個市場中,只是一種功能,甚至還算不上最為重要的功能。如果我們說,商品實現是市場的最重要功能,我想反對的人應該不會太多,反對的強度應該也不會大。

從歷史的角度看,市場的出現與物物交換同步。開始是部落的邊緣交換不同的產品,後來隨著基於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而出現的產品種類豐富,產品量增加,物物交換演變為真正的貨幣商品交換。這種商品交換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一路走過來,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市場交換經濟。從邏輯的角度看,產品被生產出來后,它的實現要麼經過權威機構自覺分配,要麼通過交換而自然去到消費終端。市場交換將產品轉化為商品,在價值規律的作用下,被自發地分配到不同消費者手中。市場的作用,無論如何被忽視,無論如何強調其中的某種作用或者某種功能,都不能不重視它對產品實現的作用!

個人勞動如何轉化為社會勞動,個別價值如何實現為社會價值,企業產品如何實現為社會商品,都必須依賴市場,都是在市場中進行的。市場只認社會必要勞動,在質上不必要的,在量上不必要的,都得不到承認。「貨到街頭死」,說的就是企業產品來到市場,如果不是社會必要勞動則賣不出去,最終只能是死路一條。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引用了一則歐洲名諺「驚險的跳躍」給予了恰當的比喻。他說,「這個跳躍如果不成功,摔壞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在這驚險的跳躍中,有的人因成功而腰纏萬貫,有的人因失敗而顆粒無收。

做企業的人都明白一個道理,企業的銷售能力超過其生產能力,企業就發展,反之則不能發展甚至陷入困境。從宏觀來說,任何一個市場經濟國家,都將市場的開拓放在異常重要的位置。回顧一下中國加入WTO的前前後後,特別是最近兩年,政府花了多大的精力為中國商品的國際市場的佔領而費盡心思,殫精竭智?而我們的企業又如何十八般武藝齊頭並進,在國際市場殺出一條生路?



經典誤讀之三:市場經濟是公平經濟,反過來說,市場經濟必然導致貧富差距。不,我的觀點是,市場既不是導致兩極分化的直接禍首,也不是消除貧富差距的觀世音。我們不可能向市場經濟要到社會主義,要到公正公平。

從理論抽象的邏輯看問題,市場也罷,計劃也罷,都不是具體的個別社會經濟範疇。從最一般的意義講,生產、流通、分配與消費,是存在於一切經濟社會最為一般的範疇;而商品、市場經濟、計劃經濟,則是存在於特殊經濟社會的範疇;資本主義經濟,社會主義經濟,卻是存在於個別經濟社會的範疇。將公平公正以及貧富差距之類的問題直接歸結為市場、計劃之類的特別問題,是不分邏輯層次的理論混淆。

市場自由主義認為,市場的充分發展必然最終導致公正公平,因為市場首先提供了機會均等與公平。每個自利的經濟人在為自己的利益活動中,整體上造成社會的公平。市場國家主義則認為,市場本身的發展不能導致公平公正,而只能造成兩極分化,因為這是一種「馬太效應」過程。自發的市場發展必然引發窮者更窮,富者更富的結果。只有政府干預方能調節財富分配,遏制兩極分化。自市場經濟開始它的生命史以來,有關自由主義與國家主義的爭論從來濟揮型V構C康鄙緇峋妹薌餿竦氖焙潁庵終塾肜礪鄢逋幌緣檬旨ち搖U饈且皇指叢擁睦礪畚侍庥朧導侍狻4筇逅道矗康綳郊只縈業氖貝腋稍け閌⑿械檬疲本孟秈酢⑹諧〉兔緣氖貝雜芍饕灞憬貳G罷吒呔俟篤歟笳嘸崢感б奼昱啤?/p>

在自由主義與國家主義永無休止的爭論中,理想主義者想出的最佳方案是:兩手抓,一手抓公正,一手抓效益,兩手都要硬。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這種組合出現的機率幾乎等於零。沒有兩頭甜的甘蔗,沒有魚與熊掌的兼得,沒有速度與效果雙優先的路徑。當著經濟社會的主要矛盾異常尖銳時,只能直奔最主要的焦點,或者公正,或者效益。解決了主要矛盾再說其它。中國農村最初的改革,難道不是這樣做的嗎?

新近關於市場化反思的交鋒中,有兩種傾向值得注意:一種觀點認為,市場化改革應當為當前改革出現的問題負責,加強計劃性與宏觀干預是解決問題的出路。一種觀點認為,當前出現的貧富兩極分化不是市場化的結果而是市場化不徹底的結果,乞求計劃解決問題是改革的倒退。交鋒的雙方都犯了一個共同錯誤,將特殊層次的範疇作為個別層次範疇來對待。市場經濟作為涵蓋若干經濟社會的範疇,它不涉及個別經濟社會的性質,它給予不了一個市場經濟社會的「社會主義」性質,同時它也不是破壞社會公正公平的直接禍首。朝著市場經濟喊公正公平,朝著市場經濟要社會主義,是提錯了神,找錯了人。

上帝的歸上帝,凱薩的歸凱薩。不要為難市場經濟,也不要為難經濟的計劃性,解決問題的方法已經存在於問題的發生中,前進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0: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