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中國科技部汽車老專家金履忠發言 [列印本頁]

作者: Arzel    時間: 2005-12-3 14:14
標題: 中國科技部汽車老專家金履忠發言
[B]金履忠 [/B] :首先感謝大家的掌聲,我稍微做些修正,我在原是科技幹部,不是老幹部。我今天的發言標題是這樣:要像討論真理標準一樣討論自主創新,我講五個問題:

[B]第一個問題何光遠和龍永圖的爭論具有重大價值;

第二個問題以市場換技術,就是與跨國公司合資,這一套道路,雖然有收穫,但是我們國家吃虧太大;

第三個問題,兩類產業,兩類國家的比較,

第四個問題,如何看待改革開放?

第五個問題,幾點建議。 [/B]

先說一個問題,何光遠與龍永圖的爭論有之重大的價值,我們國家汽車工業是外商合資,與跨國公司合資生產還是自主創新取得知識產權?這個是前不久何光遠與龍永圖先生爭論的焦點,儘管黨中央、國務院多次號召自主創新,最近開了十六屆五中全會,會上對自主創新提到了很高的高度,有四句話叫民族科學發展,這裡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這四句話裡面,自主創新佔了一句。後來又說要把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所以對自主創新的重要性已經提的不能再高了。可是這個會後不久,有不同的聲音出來,我舉兩件,第一是11月20日,北京汽車報登載的北汽控股公司的總經理髮表的文章,說產品引進還是自主開發,是汽車業千古之爭,要爭論一千年,北京大學教授,十一五規劃的起草者之一,委員之一,他說了,11月1日說的,十一五規劃有亮點,必須強調自主創新能力,到底是道理還是陷阱?我覺得要仔細分析,顯然有不同的看法,我舉的材料要說明一個問題,說儘管黨中央、國務院把自主創新提到很高的高度,從何光遠和龍永圖的爭論一直到十一五開會以後還有不同的聲音,重要人物的認識不一致,我們怎麼能夠讓全國人民相應黨中央、國務院的號召為自主創新而努力奮鬥呢?所以這個問題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它觸及到了經濟、科技工作中的核心問題,我們國家技術的提高,產業的發展,經濟結構的調整,主要依靠自主創新還是依靠與外商合作、合資生產呢?我認為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可以跟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相媲美。

70年代末,粉碎四人幫以後,通過討論,在政治上統一了思想,解放了思想,為以後的改革開放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我認為今天說發揚自主創新還是與外商合資生產的大問題,在經濟上意義不亞於真理標準的討論,對經濟解放思想也是很大的。我認為這個問題有很強的針對性,以市場基礎的政策,叫了20多年,認真總結,西部大開發及東北的振興,中國的崛起究竟主要靠什麼?靠自主創新還是靠引進外資合資生產,是主要依靠我們自己的理論還是主要依靠外國,都有密切的關係。這個問題從實踐當中提的問題,早晚要提,是不可迴避的問題,只有充分展開、論透,才能使中央的精神深入人心,轉換為廣大群眾的實際行動,我認為只要我們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這個討論一定可以得出基本一致的結論。
  
第二個問題以市場換技術的政策,就是說與跨國公司合資,這樣的做法雖然有收穫,但是我們國家是非太大,任何事物有兩面性,絕對正確、絕對錯誤的大概不會有的,區別是弊大利小還是弊小利大?以市場換技術的政策對國家學習先進的管理和技術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副作用很大。當初,提出以市場換技術目的是什麼?我們中國對外方讓出市場,通過合資消化吸收換來的技術,最後開發出中國有自主品牌的先進的東西,20年過去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市場講90%以上讓出去了,但是掌握先進技術,開發有中國品牌的目標基本上沒有達到,而且合資還給我們帶來很大負面的作用。
  
第一點以市場換技術,換來什麼樣的技術?
 
我們要承認,換來的技術比我們當時國內的技術確實要先進,就轎車講,比紅旗牌、上海牌確實要先進,但是換來的技術馬上要淘汰,第二手、第三手的技術並不是先進技術,我們拿上海轎車做典型,1985年一開始生產了桑塔納轎車,德國轎車馬上淘汰了,20年當中德國大眾換了4、5次,上海大眾到今天還在生產20 年以前德國大眾的淘汰了的車型,所以換來的技術並非先進技術。

第二點換來的技術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下面展開。

第三點我們換來的技術並不包括產品開發方面的技術,只是製造、加工,所以合資20年,所有的合資廠都沒有開發出一個中國的品牌出來,一點不奇怪。日本有個朋友,在駐華大使館工作,叫伊藤。(他認為)中國是否過多從外國轉讓技術地但是依靠外企值得懷疑,韓國叫你們採用進口散件,組裝汽車不是發展汽車工業的路子,所以以市場換技術,外方的目的達到了,我方得到了東西太少,損失太大,基本未能達到目的,所以我認為這個政策是弊大利小,是不成功、不正確的。第二點,與產業資本的合資,帶著很多弊端,這裡有6條弊端,第一條合資的汽車工業長期不能成為支柱產業,汽車工業能夠帶動許多相關的產業,鋼鐵電子等等,成為拉動今天的火車頭,所以發達國家把汽車工業作為支柱產業,但是合資的汽車工業很難起到這個作用。最典型的北京和現代合資,第一步把北京汽車廠原有的全部扔在一邊,我的朋友在北京汽車廠工程師,合資的時候,原來的工廠設備一台沒有保留,又從韓國引進,我們原來的設備有些落後是可能的,一台都不能用,一台索納塔,中國裝上去的輪子,剩下全部是韓國進口的,我們汽車工業怎麼能夠帶動其他的產業?今天我問了吉利的董事長李書福同志,你們吉利的汽車零配件有多大的比重是我們民族企業提供的?他說,我們有80%是民族工業提供的,只有20%是引進的,合資企業生產的,所以第一個弊端就是汽車工業是自主產業,但是合資的汽車工業很難起支柱產業的作用,儘管外國的股份沒有超過50%,企業的領導權,實際都捉掌握在外方手上。

  我的材料是機車工業公司原來的總經理叫李剛,我是衝壓車間的技術科長,在中國汽車公司當了第一任的總經理,是他提供的,他說企業要害部門的主要職務很多項目由外方決定,產品質量的認證和鑒定,工廠的設計和委託,協作配套的選定,產品的改型和設計費用,進口散件的數量和價值,進口設備的選定和價值等等都是外方說了算,儘管投資雙方都是50%,但是全由外方說了算。所以以為國人佔50%,好像是平等的,大錯特錯,龍永圖先生前不久在中央電視台,我親耳聽到,合資企業有50%股份,我們有半壁江山,可見他不了解實際情況,毛澤東同志說,我們看問題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從現象看是50%股份,從企業領導權看,我覺得合資企業是跨國公司設在中國的分支機構或者是車間。
  
外方事實上是老闆,包括董事長總經理都是打工者,這種合資公司跟跨國公司在中國獨資公司在本質上沒有區別。

  第三點,合資企業扼殺了自主創新,糟蹋了我方的技術人員,合資廠一般沒有開發機構,有的雖然有開發機構是擺樣子的,所以合資公司在體制上嚴格了開發能力,是不能開發的,在合資公司改螺絲釘都要經過母公司派准,我方、中方到合資企業的技術人員大多是很優秀的,可是到了合資公司沒有任務,於是要麼有些青年改了行,比如奇瑞發動機的主任告訴我,是博士,他的學生是清華的博士,到上海大眾,干圖書館,可是因為長期搞圖書管理員,發動機的開發水平遠遠落後於同行,這不是糟蹋技術人員?
 
 第四點,合資企業攫取了暴力,大頭被外方拿走,合資企業生產的轎車,價格按理說應該低於國際市場,因為中國政府給了合資企業很優惠的條件,所得稅、頭兩年減掉,再投資再減一半,奇瑞、吉利要交33%的所得稅,第三年交17.5%,如果再投入只交8%夠了,進口設備免稅,進口散件減稅,政府優惠,中國工人的工資很低,為發達國家十幾分之一,甚至幾十分之一,在中國的汽車比國際便宜,上海大眾造的汽車說,比國際汽車價高出一倍到二倍以上,國際市場是1萬美元一輛,所以比國際市場價格高得多,外國人也承認。於是出現了怪現象,根據美國高勝公司報告,德國大眾2003年在全球的產量是500萬輛,包括各個子公司,在中國,上海大眾加起來70萬輛,佔全球產量14%,可是德國大眾的利潤80%是中國去的,產量只佔了14%,利潤的80%是中國去的,中國被坑多少錢,在通用公司的年報,在美國賣一輛車賺145美元,在中國賺2400元,國家和人民承受了巨大的損失。通用公司的總裁講,中國得到了GDP,我們得到了利潤,話講得很尖銳、深刻。
 
 第五點合資拯救了跨國公司,可是有的跨國公司恩將仇報,有個伊索寓言,裡面有一篇叫做農夫與蛇,把蛇放在懷裡,醒了以後咬小孩,中國是農夫,跨國公司正在走下坡路,尤其是歐美的公司,這是不爭的事實,中國拯救了他們,中國市場使德國、美國大賺其錢。大賺其錢價格很高,是不是按照股份來平分?不是,股份都是50%對50%,可是收益的80%以上被外方拿走,利潤部分是按股份的比例50%對50%,但是外方還有很多賺錢的手段,技術轉讓費,零件的銷售費,設備費,設計費,還有國產化,把中國造出的零件拿到母公司化驗,叫論證,可以了才能用中國的零件,等等加起來,所以收益的大頭80%以上被外方拿走,我們拿的是零頭。

我不具體說誰,小孩有浙江吉利,也有安徽的奇瑞,奇瑞的官司到現在還沒有打完。
 
 第六點合資丟掉我們中國的優良傳統,民族精神,使一批幹部喪失了銳氣、志氣和上進心,破壞了企業和諧的氣氛,一個大企業,領導與工人的工資合資以前,領導與工人的工資相差幾倍,現在相差了50、60倍,所以跟群眾的矛盾加重了,離退休與在職的矛盾加重了,大企業原來的黨委書記兼廠長,現在已經退了,他的工資不到現在科長的工資那麼高,離退休人員和在職人員的工資差十幾倍,破壞了企業和諧氣氛。我們合資的目的是為了消化吸收引進的技術,提高自主開發能力,開發出中國品牌的崛起,應該說開始階段,中方做過努力,也有過火花,據我了解,比如說一汽在捷達尾部改型曾經有過爭論,後來投標了,中方設計改型,這是一汽開發搞的,二汽也有過,比如說開發小王子,比如說還有車型愛利舍的轎車,中國與德國共同開發的,多一些城市,但是後來由於外方的堅決反對,中方又打退堂鼓了,追求國產化率,追求擴大規模,不追求自主開發能力,不追求國際競爭能力,而追求國產化,追求規模,三大集團規模不小,現在吉利、奇瑞比不上但是有自主開發能力?有國際開發能力?這兩個能力沒有,不僅如此後來又編製了種種神話,說要開發車型,就要20年,需要花2億美元,要幾代人的努力,要耐不住寂寞,總而言之轎車的開發很難,不搞有理,所以合資使這些人喪失了骨氣,為國爭光的志氣,敢於與跨國公司的勇氣,以市場換技術本身不成功,而且帶來了6個方面的消極作用。
 
 第三個問題兩類產業和兩類國家的比較,先比較兩類產業,從汽車工業說,第一在稅收和工人就業的問題,自主開發的企業比合資企業更好,龍永圖先生的理論就是合資可以給我們帶來了兩大好處,可以向國家交稅,可以解決工人就業的問題,自主開發企業搞得更好,從交稅講,因為對合資公司有很多優惠政策,到目前為止我們民族工業享受不了優惠政策,兩免三減,合資企業有,民族企業沒有,換句話說,民族企業向國家交得稅更多,第二點解決工人就業問題,我們民族工業照樣解決工人就業,沒有副作用,合資企業,合資的時候,跟企業只挑選精兵強將,能力強的,其他的不要,造成很大的副作用,所以這兩個問題上,自主創新的民族企業照樣解決了,而且比合資企業解決得好。
 
 第二點,只有自主創新的企業,才真正是中國的企業,為什麼?前面已經講過,合資企業實際上是跨國公司設在中國的分支機構,以為經過中國政府批准,向中國政府納稅,解決部分工人就業問題,因此合資企業就是中國企業的看法對問題的看法太膚淺了,不看問題的實質,因為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分支機構是車間。
 
 第三個是收益的比較,在合資企業的內部中外雙方的收益,因為合資的企業外方除了利潤分配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收益,所以收益的比例大抵是1:5,中方是1,外方是5倍,80%以上的收益被外方拿走了。
 
 第四民族汽車工業拉動主要是中國的經濟,而合資汽車企業拉動的主要是外國的經濟,前面我們講了現代,四個輪子,一個電瓶是中國的,其他是韓國的,設備也是韓國的,拉動的經濟主要是韓國的經濟,回頭講懂楊(音)說,引進還是開發中國汽車千古之爭,其中的一條結論,北京現代合資是成功的,我說這個話說對了一半,北京現代合資對現代說,確實是成功的,把韓國的經濟拉動了,現在也大賺錢了,而北京並不成功,我們吃了很大的虧,第四條民族企業拉動的主要是中國的經濟,合資企業拉動的是主要是外國的經濟。
 
 第五點民族企業開發的轎車,轎車比較符合我們的國情,多數是中低檔,奇瑞和吉利在國外建中國品牌的轎車廠,我們的幾大集團,比起東風、上海,論規模比吉利、奇瑞大得多,可是他們一條沒有做到,除了自己開發過紅旗,應該說奧迪的影子在裡面,其他沒有開發過,二汽上海到目前為止轎車沒有開發過車型,而我們的民族企業奇瑞、哈飛都是我們中國的品牌,到現在1萬輛全是民族企業製造的,奇瑞,吉利,第三個三大集團都是跨國公司到中國來建外國品牌的轎車廠,我們搞自主開發的民族企業到國外建中國品牌的轎車廠,何等輝煌。奇瑞到伊朗建投資廠已經投產,在埃及、馬來西亞很快要投產,昨天北京在自主創新的高層論壇上,奇瑞的董事長在會上宣布,正在14、15個生產建設奇瑞轎車,吉利跟馬來西亞簽約了,明年大概可能在馬來西亞生產,三大集團沒有一個做到。
  
第六價格對比,在民族的汽車轎車企業崛起之前,國內市場的轎車價格比國際市場高出一倍多,甚至於兩倍,國家和老百姓買車,蒙受了巨大的損失,我以2003年轎車產量207萬輛,價格只比國際價格高出一倍,一年要損失1千多億人民幣,民族企業興起以後,最近一兩年,汽車價格逐漸下降,基本上接近國際市場的價格,換句話說,國家對老百姓買車花得錢,比過去少了一半,作為民族的興起,我們只從這一點,把轎車價格基本靠近國際市場,為國家和人民節約了1千多億,民族企業的貢獻很大。
 
 第七,人才關係很重大,合資企業糟蹋了我們國家科技隊伍,消失了幹部的銳氣、志氣、上進心,民族企業鍛煉了能打硬仗,有比較強自主創新的能力和競爭力優秀的國際幹部隊伍,他們是振興中國汽車工業的希望所在。應該說合資企業的隊伍也是合資的受害者,我們希望他們能夠認真的總結經驗,因為我聽說,溫總理對何光遠的報告有三大批示,希望他們認真總結經驗,找回中國人的自信心。最後一點有一股昂揚向上的精神,在合資企業很難看到這樣景象,總體說,民族的汽車工業不僅僅是自主開發的轎車,出口轎車到國外去建中國品牌合資的轎車廠,而且要振興我國的經濟方面做得很輝煌,降低轎車的價格,鍛煉人才隊伍,振奮民族精神,培養和諧氣氛等等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要為民族汽車工業成就歡呼,向民族汽車工業致敬!
 
 由於民營類汽車工業比其他的汽車工業面臨更大的困難,所以我們特別要為民營企業汽車企業的職工,民營企業的領導人向支持民營汽車工業的領導和同志們致敬!

    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跨國公司絕不是來幫助我們發展汽車工業的,他們只會考慮如何強佔我們更大更多的市場份額,攫取更多的暴利,甚至於打壓我們的民族企業,當然在情理之中。先說兩種企業的對比,其次對比兩類國家,從汽車工業看兩類國家,巴西、阿根廷的汽車企業成為跨國公司的附庸,日本韓國先後重視提高自主開發能力,韓國開始也是合資,但是後來成為跨國公司的競爭對手,在某些方面又凌駕於歐美之上的趨勢,說明自主開發可以後來居上,先從兩類國家的產業對比,在 19世紀初,美國、阿根廷、巴西處在統一發展水平上,人口少地方大,美國搞自主創新,成為世界第一,日本、韓國學美國也搞自主開發,阿根廷和巴西跟跨國公司合資,逐漸變為美國的原材料基地,工業品傾銷的基地,和廉價勞動力的基地,經濟差距越來越大,我們從兩類國家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來對比,2003年美國、日本、韓國,他們的人均國民是美國是37600、日本是37500,韓國是12000美元,阿根廷和巴西分別為0.36萬,無論是產業,或者一個國家,只有自主創新,才能掌握主動權,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振興和發展,依靠與產業資本合資,只能做到表面的實惠,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創新。
 
 總結上面說,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我們國家的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的崛起絕不能一說振興經濟想到了與跨國資本合資,只有把經濟轉到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的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提高)的軌道上來,才能真正得到振興,使我們感到十分慶幸的是,新一屆的黨中央、國務院號召自主創新,太重要,太切合我們當前的實際了,抓住了科技中的關鍵環節、我們整個汽車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航向,並且開始取得積極的效果,汽車工業說,過去2000年左右,跨國公司佔領了汽車工業,控制了合資企業,外國品牌的,佔領了轎車市場90%以上,到今年8月份為止,自主品牌已經佔到全國市場的21%以上,轎車講,不包括卡車,奪合10%幾的市場,中國號召的創新已經初步取得了積極的效果,如果把鄧小平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里程碑的話,我認為新一屆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自主創新應該成為國家戰略,第二個里程碑,同時也清楚地說明,以市場換技術的政策到了應當下決心改變的時候了。
 
 第四個問題如何看待改革開放?對改革開放有一種片面的理解,開放等於引進外資,引進外資等於與跨國公司合資,這是對開放的片面理解。實質是學習外國的先進管理和技術,只要達到了目的,可以引進外資,也可以不引進外資,即便引進外資,也可以不必與跨國公司合資。我要回答懂楊(音)提出的問題,說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很難採取引進以外的路,我認為他話,我們要澄清概念,引進什麼?引進技術是引進,引進金融資本是引進,引進跨國公司的合資生產也是引進,如果前面引進,引進技術我認為是對的,引進金融資本也是對的,唯一的問題就是以市場換技術,引進跨國公司與他搞合資生產,懂楊(音)在北京搞得現代第三條,引進跨國公司和產業資本,我認為是錯誤的,改革開放初期可以有第二、第三條路嗎?可以有的。
  除了跟壟斷資本合資生產之外,第一條就是天津汽車公司,當時叫天津公司主要生產夏利,從日方買的生產許可證,我來以前專門問過天津汽車公司的人,今年82歲了,花100萬美元的許可證,買了日本大發的生產許可證,全套技術拿過來了,知識產權屬於中國的,發達國家的工廠,產品換協議后,舊的願意不花很大的代價賣出去,所以我們花了100萬美元很划算,上海大眾為了買帕薩特花100倍,跨國公司控制上海大眾,天津汽車公司買了許可證以後,不是像我們別的企業,花100億更多的投資,是滾動發展,逐步發展起來的,年年盈利,但是經濟效益排到前5 位,開始投產以後產量根本到不了15萬,所以賺了錢換利息也不夠,這條並沒有合資,走通了,一直到現在,而且天津的夏利轎車的排名有的說第六名、有的說第七名,並沒有合資,不是懂楊(音)說的。
 
 第二條東風,自己開發的卡車,柴油的重型卡車,從80年代開始,經過改進,引進了美國發動機的技術,也是買的技術,到去年未知,國際的協會跟德國的協會評的結果是世界排名第二,不搞合資,完全是可能的,這不是理論的問題,實踐已經回答了。不但沒有引進外資,而且具備比較強的國際競爭能力,至於奇瑞更不用說了,他們有三點,有三大集團的優秀,都是1997年進入汽車界,到現在8年的時間,一汽到現在,到1953年開始建廠,二汽也40多年,自主開發出口到國外建轎車一個都沒有做到,而國家投資有的是幾百億,奇瑞地方投資了十幾個億,吉利國家一分錢也沒有投資,並不是必須走合資道路,至於紅旗跟上海牌是不是必須要槍斃,完全不可以槍斃。比如說很簡單的辦法,先買國際上發動機裝上,同時改進車身設計,退一步講,我們向義大利買,買設計,就是我自己的,我們都可以變成自主品牌,為什麼要跟外資合資?是我們自己把紅旗、上海牌槍斃。懂楊說的不搞合資不行,是不對,我們有的企業之所以合資主要是缺少資金,設備沒辦法改造,就解決資金,用資本合資,拿基金,拿金融公司,投多少?按照比例,大家分紅就完了,只要不控股,控制不了我們,跨國公司跟我們完全不一樣。
 
 我們有幾個問題要清楚:

第一個問題是自主創新的對立面並不是引進技術,引進技術是花錢少,見效快的辦法,過去要引進技術,現在要引進技術,將來我們還要引進技術。引進技術就是我們的,所以自主創新並不排斥引進技術。
 
第二個問題自主創新的對立面也不是跟金融資本合資,跟金融資本合資,只是投資到這裡,將來只是按照投資多少來分利潤,按股份分利潤,跨國公司自主創新的對立面就是跟跨國公司搞合資,就是以市場換技術,因為跨國公司到中國來不是幫助我們發展汽車工業,是控制我們搶奪我們的市場,控制掠奪我們摧殘我們,中國有句古話,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傅,所以他們絕不會真心誠意培養你們開發汽車的能力,我們要認識清楚,今天響應中央的號召不是反對引進技術,也不是跟金融資本合資,我們反對的是跟產業資本跟跨國公司合資搞所謂的以市場換技術

第二點按照鄧小平號召的要總結經驗,錯的改,開放的具體做法引導與時懼進,經過了20年的實踐,證明弊大於利,我們應該下決心改正以市場換技術的政策。對改革開放的理解和認識。

  最後第五個問題講幾點建議,前面講了要想討論真理標準一樣討論自主創新,在省部級的幹部當中結合實際討論,產業的發展應當依靠自主創新還是和跨國公司合資?看GDP多少,還是看自主創新能力的大小?國家與人民得到實惠的大小,與科技發展觀落實的多少?省部級的幹部認識清楚非常重要。第二個問題建議維護自主創新的純潔性嚴肅性,不能搞冒牌貨,現在中央號召自主創新,於是什麼樣的自主創新都出來了,上海有一個合資企業,我們也搞出來了,經過徵得德國大眾的同意,開發了帕薩特,既然了自主創新,為什麼還要搞德國同意,為什麼用帕薩特品牌,不用別的品牌?有人說當家不做主。形容我們合資企業是很恰當的,合資企業能不能自主開發呢?吉利有位工程師,7月到吉利來調查,他介紹了一汽大眾的情況,後來籌辦一汽大眾,是產品部的經理,告訴我,跨國公司絕對不會讓你開發新產品,因為是產品部經理,要開發新產品,多次跟一汽大眾的董事會提出了,最後被否決了,他說,要自主開發,跨國公司很多利益沒有了,比如說不搞開發,德國大眾給你一個產品,設備要改,設備設計費,各種各樣的費用,合資企業絕對不會讓你搞自主開發,我這一輩子自己沒有開發過產品,我一定要到吉利來開發新產品,這是經驗之談,他在一汽大眾幹了十幾年。

第三點希望創造公平競爭的環節,因為現在國家政策還是照顧合資企業,不照顧民族企業。
 
第四點,要反對新自由主義,要發揚艱苦奮鬥,昂揚向上和愛國主義的精神,在北京開的自主創新高層論壇,張銳敏的講話,他講得兩點,到韓國去使他很感動的事,一是看他們騎的自行車上面掛牌,身土不二,要把個人的前途跟國家的命運緊緊地結合起來,身子和國土分不開的,所以韓國人非常愛國,一個演員叫金喜善到中國來,不是韓國的車我就不坐,韓國人愛韓國到了什麼程度?張銳敏說的第二點令人感動的是,每個工廠有個落淚室,企業要搞某項任務,當按時間完成什麼任務,完不成任務集體都到落淚室去,一直到任務完成了,不流淚了,激發員工的進取精神。一方面反對新自由主義思想,現在全球化了,已經不分什麼國家,龍永圖就是論調要我們用跟跨國公司合資,我覺得韓國人給了我們很好的學習的榜樣,我們的企業要學習韓國的精神,要奮力拚搏,精益求精,作為國人,要學習金喜善這樣的演員。對中國的品牌象對待自己的孩子要寬容一點,我們實事求是地說,中國的品牌,奇瑞也好,吉利也好不能說跟世界有差距,要像自己的孩子一樣,一個孩子不摔跤,能學會走路?!如果不學,劉翔摔跤?――走路都不會!民族企業一方面要鼓勵奮發圖強,很快趕上世界水平,同時要寬容一點精神,像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允許他有不足,我們的企業在不遠的將來趕上甚至超過世界的水平。
作者: mm021    時間: 2005-12-3 15:19
說得好。
作者: mahoupao    時間: 2005-12-3 16:53
第二個問題以市場換技術,就是與跨國公司合資,這一套道路,雖然有收穫,但是我們國家吃虧太大;
作者: samdong    時間: 2005-12-3 19:23
我們在喝彩!
龍永圖們也在叫委曲,他們真的看不到事實嗎?[:455:]
對中國的品牌象對待自己的孩子要寬容一點... [:773:]
作者: mmmxxx    時間: 2005-12-4 07:42
沒有投資資金和技術的時代合資是肯定正確的. 現今有了資本, 當然應投向高回報的領域. 外資賺大錢是因為長期的資金和技術投入. 這本來應該是一個商業問題. 可恰都完全成了政府的決策了. 既如此當然回報就不是唯一的因素.

看不懂的是外資賺那麼多錢好象很容易, 中國的企業領袖們都不知道. 汽車,火車頭和 飛機都是這樣. 其實不然. 這些支柱產業需要大量和長期的資金和技術投入. 僅從商業回報的角度, 龍永圖應該是對的. 現在國家有錢了, 好象買美國國庫券是最好的投資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