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在風起沙揚的時刻,前所未有的治沙工程啟動了
[列印本頁]
作者:
山東大漢
時間:
2005-9-15 11:02
標題:
在風起沙揚的時刻,前所未有的治沙工程啟動了
許多人還記得,2000年春天,西北、華北地區連續發生多次沙塵暴或浮塵天氣,狂風勁吹,黃沙蔽日,北京也受到12場沙塵暴襲擊,嚴重的時候天昏地暗,飛機場也被迫關閉。而據記載,當年風沙頻率之高,範圍之廣,強度之大是建國以來所罕見的。
肆虐的沙塵給人們上了一堂生動的「生態教育課」,「何時告別沙塵暴」呼喚著全社會的生態意識。
頻繁發生的沙塵暴引起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國務院分別於2000年4月27日、5月26日、6月5日三次召開會議進行研究,並決定緊急啟動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2000年6月,新中國治沙史上的大手筆――――國家六大林業重點建設工程之一的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啟動,先期在京、津、冀、晉、內蒙古等五省區市的65個縣(旗、市、區)進行試點;2001年,工程建設範圍增加到75個縣(旗、市、區),京津工程全面鋪開;2002年3月,國務院批複工程建設規劃,京津工程全面實施。
按照工程建設規劃,京津風沙源治理範圍西起內蒙古的達茂旗,東至河北的平泉縣,南起山西的代縣,北至內蒙古的東烏珠穆沁旗,東西橫跨近700公里,南北縱跨近600公里,總國土面積為45.8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10.18萬平方公里。
這是一項前所未有的治沙工程,它的目的從一開始就十分明確,就是通過植被保護、植樹種草、退耕還林、小流域及草地治理、生態移民等措施,建設一個高質量、高穩定性的生態防護體系,優化首都及周邊地區生態環境,提升北京國際地位,實現綠色奧運,保障這一地區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但環繞京津地區的風沙地帶不僅空間跨度大,而且生態基礎脆弱,風大、乾旱、貧瘠是共同的特點。在河北康保縣興隆村,過去流傳的一首民謠是,「興隆不興隆,風沙禍害人,白天點電燈,夜裡活埋人。」多少年來,村民們一年中有半年是踩著沙土就能上房,扒開沙土才能進屋。惡劣的生存環境成了京津風沙源地區普遍的寫照。
怎樣才能保證橫跨700公里的風沙源區域得到有效治理?國家林業局防沙治沙辦公室領導回答,京津風沙源治理確立了分類指導,分區施策,綜合治理的原則。
專家分析,2000年我國頻繁發生沙塵暴天氣,直接原因是氣候異常,但折射出的深層原因與一些地區毀林毀草開荒、亂采濫挖、過度放牧、植被嚴重破壞,導致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土地沙化不斷擴大有關。
為此,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要求,工程區全面封禁保護現有林草植被;營造防風固沙林帶,在現有荒山荒地上營造喬灌草相結合的複合型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林;對區域內陡坡耕地和糧食產量低而不穩的沙化耕地實行退耕還林還草;加快水土流失綜合防治步伐,減少入庫泥沙;轉變傳統農牧業生產方式,實行划區輪牧、休牧和舍飼圈養;營造農田、牧場防護林網;對生態極其惡劣,不具備人居生存條件的地區,實行生態移民。
而整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建設期分為10年,從2001到2010年,分兩個階段進行,即2001―2005年為第一階段,2006―2010年為第二階段。按照規劃,到2010年,工程建設將完成退耕還林263萬公頃、營造林494萬公頃、草地治理1063萬公頃,修建水利配套設施113889處,小流域綜合治理234萬公頃,生態移民18萬人。現在,這一工程做到了時間過半,任務過半,國家林業局治沙辦領導信心十足地告訴記者。
來源:《經濟日報》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