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國前駐華大使眼中的中美關係

[複製鏈接]

615

主題

818

帖子

1292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uiyunwang 發表於 2005-8-3 22: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如果我們願意,就能把握好中國的崛起。如果我們要將中國作為美國的敵人,那它就會成為我們的敵人。」美國前駐華大使尚慕傑(James Sasser)2005年8月1日對中美關係做出了這樣的評語。
《華盛頓觀察》周刊2005年第28期李焰報道,也許是巧合,就在中美首次戰略對話8月1日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舉行時,華盛頓幾位曾駐訪中國多年的資深外交官受美中政策研究基金會(US-China Policy Foundation)之邀,在美國國家新聞俱樂部(National Press Club)匯聚一堂,縱談中美關係大趨勢。在「大使」們眼中,中國的經濟崛起、軍力上升、能源爭奪、台海局勢和朝鮮核問題,都成了左右這盤大棋局的重量級棋子。

「中日關係的發展將是美國看待中國走向的一塊很好的『試金石』。」美國國防部前助理部長,前駐華大使館公使傅立民(Chas W. Freeman, Jr.)說,「在美國積極發展和日本的外交關係時,中日間卻不斷交惡,兩國的民族情緒正日益提升。如果雙方成功處理好這一激化的矛盾,相信中國能『和平崛起』不是一件壞事。東亞在接受一個日益強大的中國時,需要一個發展穩定的日本。美國不妨拭目以待。」

中國不是美國的威脅

傅立民和尚慕傑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國通」。 前者在1971年中美關係正常化伊始,就擔任尼克松總統的首席翻譯;後者在1996到1999年常駐中國,卸任前正趕上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美軍誤炸,讓尚大使親身經歷了「砸館」一事(憤怒的遊行群眾砸碎了美國大使館的窗戶)。然而,談到對中國崛起的看法,二人卻不約而同地認為:美國可以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中國的強大。

「美國是西半球的主導力量,現在仍然保持著這樣的地位。但是中國沒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傅立民分析說,「中國四周圍繞著頗具實力的鄰國,其發展也一直被亞洲國家看作是潛在的威脅,因此,中國外交總是背負著處理好與鄰國,乃至整個國際社會關係的重擔。而另一邊,美國的工業實力是中國的五倍,其修建的石油管道、高科技術水平,都是中國無法比擬的。」

基於此,他認為,「美國要建立和中國的長期穩定的建設性夥伴關係並沒有任何危險性,反而十分重要。當然,中美關係們並沒有掩蓋二者的分歧:中國對石油資源的野心讓美國人擔心其日益膨脹的經濟財富;而隨之而來的,將是中國軍力如何發展?」

與前者不同,尚慕傑從美國的角度論證道:「美國對世界格局的認知已經過時了。『美帝國』(American Empire)的概念已成昔日黃花。伊拉克戰爭證明,美國如今實力有限,不足以左右整個世界格局。」

「然而,中國一方實行的是『和平友好』的睦鄰外交。」他說,「錢其琛、江澤民成功地與周邊鄰國建立了和諧的外交關係,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創造出良好的氛圍。如此局面下,與中國友好的政策已成為美國勢在必行的政策。」

尚慕傑以保守的布希政府為例分析說:「2000年,布希競選總統時,曾一改前任柯林頓的對華夥伴政策,將中國稱之為『競爭對手』。但是他上任后卻成為對華高層互訪最頻繁的一任政府。去年秋天溫家寶總理訪美,今年九月胡錦濤主席也要來。而布希正計劃明年去中國看看。」

曾在1991-1995年任駐華大使芮效儉(J. Stapleton Roy)則從經濟角度闡述了中美間的相互依賴:「美國曾對中國實行多次經濟制裁。但縱觀歷史,這些制裁都不起作用。兩國經濟已經相互依賴。制裁中國,只能導致美國經濟利益下滑。比如美國零售業巨頭沃爾馬公司就有60%的產品來源於中國。」

中國軍事實力差得遠?

「解放軍沒有與美國對等的(coordinate)軍事實力。」美國退役海軍少將、曾在美國駐華大使館武官處任職的麥利凱(Eric A. McVadon)為中美軍事對比定下這樣的基調:「美國擁有導彈防禦體系,但中國沒有。中國只能依靠盡量增加其導彈數量,相對提高實力。」

這一點得到了傅立民的認同:「美國對中國的軍力增長總是響起一片『喊打,喊殺』之聲,卻沒有給中國思想家(Thinker)為其自身國防利益辯護的機會。以低造價軍事力量為主的中國,相較於擁有高科技武器的美國,缺乏對外擴張軍事影響力的實力。因此,我不假定中國的軍事實力增長是懷有野心的。」

以中國的軍事預算為例,傅立民解釋說:「中國250億美元的軍費相對於美國的670億是小巫見大巫。將之放入更大的語境中來看:以中央情報局提供的數據顯示,英、法、德、意等國在世界上並無主要敵國,但是其軍費開支是中國的兩倍;俄、印、日、韓是中國的鄰國,國防花費也是中國的兩倍,更不要提中國的人口10倍於它們。」

「中國軍方發展武力,均是以台灣為目標。」麥利凱說,「中國軍方曾明確表示,他們已得到足夠的資金和俄羅斯的援助,為武力解放台灣做準備。除了升級各種海、空裝備之外,中國的軍事現代化也包括發展其信息操作網路,旨在偵察、屏蔽美國的進攻。但是中國要綜合利用所有這些手段對付美國,還言之尚早。」

「美國如果真的有一天從中國手裡贏得了台灣,那也就意味著它的失敗。」從戰略眼光出發,芮效儉認為:「美國從來沒有認真對待過台海戰爭。由於要下的賭注太高,以至於美國根本不願打仗。而另一方面,中國也沒有做好準備用核武器對付台灣。」

如果說台灣是美國進行外交要價時的一張牌,朝鮮半島的核危機問題則不適用於這一理論。尚慕傑在研討會後向《華盛頓觀察》周刊表示:「如果中國能說服朝鮮放棄核武器,它將在中美雙邊關係中贏得政治聲望。這和台灣問題不同,美國不會因問題解決了而對中國置之不理,中國反而能從中得到更多的外交主動權。」

中國的政治「公關」不夠強

「美國的對華政策中存在這樣一個悖論:美國希望中國能逐漸融入其推崇的政治體系。但實現這一目標的必經之路是發展經濟,縱觀世界各國,無一例外;然而,中國經濟如今正走在半途,美國卻在擔心它會成為自己潛在的威脅了。」傅立民一針見血地指出,「患得患失,我認為美國值得賭這一場。」

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矛盾心理,傅立民認為在美國的對華政策沒有焦點(unfocused),支離破碎。美國政壇還未形成統一的,被一致認可的對華政策。

「美國國務院在對華政策上指出一個方向,但是五角大樓卻坐滿鷹派,偏偏要走向另一邊。尚慕傑附和說:「但讓我最失望的還是國會。議員們總是挑起對華問題。」

「在對華問題上與國會打交道是最麻煩的。」芮效儉感觸良深地呼應道,「現在幾乎所有的院外遊說組織都在抱怨中國的威脅,軍事、人權、政治改革都是他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議題。」

深諳美國政治運動原理的芮效儉和尚慕傑都認為,要教育這群反華的議員,院外活動集團的遊說是最有力的武器。但他們也感嘆中國人往往這一「公關」手段上偏弱。

「我在參議院工作的時候,台灣的遊說團體在全華盛頓的勢力排到第二位,而在美的大陸社區卻不太關心政治。」尚慕傑對《華盛頓觀察》周刊說:「直到現在,我也沒有看到事情有所改變。這是中國社區的政治冷感所致。也是中國政府應該引起注意的。如果在中國問題上教育美國人,教育美國議員,院外活動集團起的作用至關重要。」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11: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