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董仲舒為什麼用「天人感應」來戒懼皇帝?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20-7-26 18:26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我國,大一統思想由來已久。其起源於夏商周三代之由氏族血緣關係凝聚而成的王朝世系。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再次進入分裂動亂時期。但這個時期也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思想繁榮時代,各家、各派、各人從不同角度闡述對國家「大一統」的認識。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大一統王朝——秦朝,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並奠定了中國本土疆域,以及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朝滅亡后,劉邦取得天下,使中國再次進入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大一統時代——漢朝。

  

  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讓各地推薦賢良之士,董仲舒被地方推舉參加策問。漢武帝連續對董仲舒進行了三次策問,基本內容是天人關係問題,所以稱為「天人三策」。

  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並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深得漢武帝的讚賞,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欣賞和採納。自此,儒學成為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影響中國封建社會長達兩千多年。

  

  特別是董仲舒「天人感應」論,是站在社會、政治角度來講的。在此論中他把《春秋》中所記載的自然現象,都用來對應解釋社會政治衰敗的癥結所在。他認為,人君為政應「法天」「行德政」、「為政而宜於民」;否則,「天」就會降下種種「災異」以「譴告」人君。如果這時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會使人君失去天下

  董仲舒為什麼要採用「天人感應」的形式來戒懼皇帝呢?

  西漢時期天命論在人們思想中的影響極深。董仲舒便順勢而為以「天」來限制皇帝個人無所限量的私慾、至高無上的權力。並舉例說秦始皇就是因為權力不受制約而使成立不久的大一統國家迅速滅亡的。毫無疑問,這樣深刻的理論和活生生的事例,對皇帝是有極大的約束力的。這樣看來,董仲舒「天人感應」的思想無疑限制了皇帝的私慾和權力,為整個封建社會的長治久安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其當時意義和歷史意義無疑是深遠的。

  

  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大刀闊斧地施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將儒學作為正統思想,從而使儒家思想在社會政治實踐中得以廣泛傳播,使漢代思想界樹起了儒學的權威,產生了中國特有的經學以及經學傳統。而且漢代還設立五經博士,以明經取士。可以說這是兩千多年前漢代文化自信和董仲舒文化自覺的充分體現。

  對策成功后,董仲舒先後做過江都、膠西兩國的相,輔佐驕橫的諸侯王。但作為一代大儒,董仲舒始終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始終站在大一統的立場來對待人和事,始終在自覺地維護著國家的團結和統一。他多次上疏直言規諫,制定教令頒行國中,因而他所在的江都、膠西兩個諸侯國均治理得很好。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3: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