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何去何從
[列印本頁]
作者:
健康快樂9988
時間:
2019-1-15 13:00
標題:
何去何從
轉自網路新浪微博
博主按:張宏傑先生此文,對時下中國現實極具警示意義和啟示價值。這裡強烈推薦。如當政者能認真閱讀並從中作出深刻反思,乃中國之幸!
何去何從 一 乾隆六十年,乾隆皇帝最終確定了第十五子嘉親王永琰做自己的接班人。 這個接班人讓乾隆滿意的有四點: 首先,從性格上看,皇十五子少年老成。他性格中最大的特點是自制力強。他起居有常,舉止有度,學習勤奮,辦事認真,從不逾規矩一步。這是最讓乾隆欣賞的。 其次,此人品質「端淳」,生活儉樸,為人謙遜。特別是富於同情心,待人十分真摯,善於為他人著想。 第三,從學業上看,經歷了二十多年嚴格、系統、高質量的帝王教育,永琰對儒家心性之學,頗有心得。他的修養是建立在學養的基礎之上,因此根基牢固。另外,此子武功騎射成績雖然比不上他的父親和曾祖父,在兄弟當中也是首屈一指。 第四,從外表看,嘉慶皇帝是清朝歷代皇帝中長得最端正、最上相的一位。他中等身材,皮膚白晰,五官端正,一副雍容華貴的相貌。臉型介於方圓之間,顯示出他性格的平衡和理智。經過從小就開始的儀錶訓練,他在出席大的場合時,總是舉止高貴,鎮定自如,講話不慌不忙,富於條理。 另外,這一年,嘉慶三十六歲。這個年齡,既精力充沛,又富於經驗。生命由青春期的青澀,青年期的熱烈,轉為中年前期的穩健有力,正是主掌一個龐大帝國的最佳年齡。 因此,嘉慶元年正月初一日舉行的這個盛大典禮儀式盛大華美,氣氛祥和安寧,連天氣都是如此晴朗燦爛。 九時三十二分,隨著坐在寶座上的乾隆把手中那顆寬三寸九分、厚一寸的青玉大印「皇帝之寶」微笑著遞到跪在他面前的嘉慶皇帝手中,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空前的紀錄誕生了:中國歷史上最平穩的權力交接順利完成。
二 嘉慶三年臘月底,八十九歲的太上皇得了輕微的感冒。嘉慶四年正月初一,皇帝和諸王貝勒及二品以上大臣依慣例來給太上皇拜年,上皇還能如常御座受禮。不料,初二日,病情轉劇,身體各器官出現衰竭徵兆,陷入昏迷。初三日上午七時,太上皇停止了呼吸。 正在歡天喜地過年的大清國臣民們不得不穿上喪服,進入全國性的哀悼期。不過,沒有多少人真正悲痛欲絕。讓大家真正感興趣的,是新皇帝到底是怎麼樣一個人。 雖然已經當了三年皇帝,可是嘉慶在全國人的心目中還是一個謎。除了他那張總是帶著和藹微笑的臉和幾篇沒有個性的聖旨之外,人們對他一無所知。不過,新皇帝的種種表現,似乎表明他是溫和、穩健之人。朝廷大政,短時間內不會有什麼大的變動。 然而事情的發展出乎所有人的預料。乾隆去世的第二天,也就是初四日上午,嗣皇帝就發布了一條讓全國人都大吃一驚的諭旨:免去乾隆皇帝駕前第一寵臣和珅兼任的軍機大臣和九門提督這職。同時,一場規模巨大的抄家行動展開,令人驚愕的巨額財寶在和府地窖中顯露出來。 舉國上下,對這個影子一樣悄無聲息的皇帝,刮目相看。可以說,誅和珅是新皇帝處理政治危機能力的一次成功展示。 以誅和珅為開端,一縷縷政治新風,綿綿不斷地從紫禁城吹散出來。 親政后第二個月,皇帝發布諭旨,今後皇帝出宮祭天及謁陵,隨行儀仗減半,皇后和嬪妃不必隨行,以減少出行費用。 這道諭旨顯示了新皇帝與老皇帝截然不同的務實作風。 幾天之後,皇帝再次發布諭旨,禁止大臣們向他進貢古玩字畫。大臣們向皇帝進奉貢物以邀寵這一不良風氣是乾隆晚年迅速發展起來的。從乾隆六十大壽開始,各地大臣爭相向皇帝進貢奇珍異寶,名貴字畫,以博皇帝歡心。嘉慶直言不諱地說,大臣向皇帝進貢古玩,除了助長貪風,別無益處。 這道諭旨發布不久之後,他接到大臣的彙報,說上年底從葉爾羌采解入京的一塊特大塊玉石正在運送途中,因為道路難行,難以按規定時間抵達京城,請皇帝批准延期。皇帝發下了一道讓全國人都目瞪口呆的諭旨:「一接此諭,不論玉石行至何處,即行拋棄。」因為玉石雖美,無益民生,皇帝並不喜愛。 連撰寫聖旨的軍機大臣簡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看來皇帝還真動真格的。通過這道諭旨,新皇帝的節儉形象,一下子樹立起來了。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