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善意的謊言」到底應不應該說? [列印本頁]

作者: 森林木1    時間: 2018-11-13 10:25
標題: 善意的謊言」到底應不應該說?


如果我們希望自己快樂,那就應該關愛、慈悲其他眾生,幫助他們離苦得樂。這樣做不僅道德正確,也是更自然、更符合事物真實狀況的做法。——希阿榮博堪布《前行筆記之耕耘心田》

文:根據菩提洲網站慧燈法師講釋整理

師兄們可能會想:「我老發脾氣是因為沒持好戒,而沒持好戒又是因為沒布施,那我明天就去布施。」

實際去做時也許會難以取捨,比如十塊錢既可以供燈開智慧,也可以放生救度生命,二者都是善法,我們往往不知該如何選擇。再比如,守八關齋戒時不能打妄語,可偏偏總有人打電話進來,我既不願意跟他說我在守戒止語,也不能打妄語說自己在開會不能說話,這又該如何處理呢?

處理這些情況的核心原則是:「勿因小失大,大處思利他。」不要做「丟了西瓜撿芝麻」的事。

也就是說,行持善法要簡擇功德大、對眾生利益大的去做。發了菩提心的行者,最重要的事業就是利他。所以此處衡量「大」「小」的標準就是利他功德的大小。

比如我們放生那天恰好在守持不妄語戒,這時有人問你:「是不是在放生?」如果你明明知道他想撒網撈魚,那肯定要說:「我沒有在這兒放生。」

因為如果被他知道了,很多眾生就會因此而喪命。從妄語戒的角度,不說妄語肯定有很大功德,但與之相比,眾生的性命更加重要。這就是「大」。菩薩最重要的事業就是利益眾生,因此我們要兩權相較取其重,選擇對眾生的利益更大的去做。

大乘佛法唯一的核心就是利益眾生,無論菩提心是大乘之關要,還是此處所說的行持任何善法需以對眾生利益大小來謹慎取捨,都體現出「利他」是大乘菩薩道非常非常重要的衡量標準。

所以,當我們在衡量一件事是否有功德、值不值得去做時,應首先考慮對眾生有無利益。在修行中學會比較和選擇,才能慢慢趣入菩提心。

蓮花生大士曾開示道:「雖然我這個遊方僧已證得成就,卻從未有時間找消遣。看到所有迷失的眾生,被輪迴的追求和迷妄、煩惱和惡業所折磨,我就想掉淚,失望、傷痛地心痛著。」

蓮師說他自己是「流浪的僧人」,在我們看來這位僧人已經獲得了成就,如同上了保險,可以自由自在地玩樂,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可蓮師卻說:我沒有時間消遣玩樂,因為無量眾生的痛苦一直在我的心中,想到這裡,我不由地流淚、失望。

所以蓮師才以不可思議的威德力和智慧投入到輪迴中,乃至輪迴未盡之間永遠利益眾生。即使如蓮花生大士這樣的諸佛總集的化身,所思所為都是不疲厭地利益眾生,我、們也需如是隨學。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