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一硯一世界(原創)
[列印本頁]
作者:
森林木1
時間:
2018-5-19 18:15
標題:
一硯一世界(原創)
文房用具是古人留給我們心靈的禮物,它們一代代傳遞,照亮了現代人的精神世界,使得千年的文化有了溫度。
在很多博物館里收藏了不少文房用具,它們或古樸淡雅,或精美實用,筆者願通過硯台和水盂,讓大家體會到古人「一人一世界」的灑脫慢生活。
天寒暖硯墨生香
最初的硯台是由原始社會的研磨器演變而來的,那時的硯台形態原始,基本是用一塊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壓墨丸研磨成墨汁。從漢代開始,隨著人工制墨的發明,硯台開始普及使用,造型也有了變化,硯上出現了雕刻,有石蓋,下帶足,但還是以實用為主。到六朝,硯台材質以陶、瓷為主,帶足。唐朝之後,硯台的造型更加的多樣化,明清時期,硯台從材質到造型都已兼具實用和藝術欣賞的功能了。
鼓形水暖硯,它雖看似樸實無華,卻有極高的實用性。它像一面扁圓形的小鼓,腹空,正面一側有一新月形漏孔,冬季可從這個孔倒入熱水,使墨水不會結冰,硯及漏孔邊沿均有一突沿,周飾黑油,並有上下兩排泡釘釘痕,面底無瓷釉,古樸別緻,美觀精巧。
很多人都會驚嘆於古人的構思巧妙,但其實它帶給我們更多的是古代文人的情懷和品格。可以想象,當時的文人在飄雪的隆冬,溫一杯清茗,取一瓢熱水置於暖硯內,手執墨條,攏袖懸腕,平心靜氣地在鼓形水暖硯上慢慢研出一抹墨色,不問世間紛擾。磨墨一直是有講究的,必須輕而慢地磨墨於硯台之上,用力過輕,速度太緩,浪費時間且墨浮;用力過重,速度過急,則墨粗而生沫,色亦無光。這一整套的工序都體現著濃濃的文人情懷,溫文爾雅,條理有序,不卑不亢、不驕不躁、不慌不急地進行著自己與藝術的交融,看似平淡的生活,其實蘊含著文人強大的內心世界,那日復一日地堅持,年復一年地執著,全都映射到了這硯台上,真可謂是「一人一世界」的灑脫慢生活。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