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老祖宗定16兩為1斤,筷子長7寸6分為什麼?
[列印本頁]
作者:
憑海臨風到處盪
時間:
2017-8-25 00:05
標題:
老祖宗定16兩為1斤,筷子長7寸6分為什麼?
來源:雲行雨見聞 桂林旅遊
一、以始皇批示筆畫定。
傳說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負責制定度量衡標準的是丞相李斯。李斯很順利地制定了錢幣、長度等方面的標準,但在重量方面沒了主意,他實在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兩定為一斤才比較好,於是向秦始皇請示。秦始皇寫下了四個字的批示:「天下公平」,算是給出了制定的標準,但並沒有確切的數目。李斯為了避免以後在實行中出問題而遭到罪責,決定把「天下公平」這四個字的筆畫數作為標準,於是定出了一斤等於十六兩。誰知這一標準在此後兩千多年一直被沿用。
二、以星斗對應定。
十六兩秤又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祿壽三星組成十六兩的秤星,告誡做買賣的人要誠實信用,不欺不瞞,否則,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
三、以秦稱加三兩定。
春秋戰國的時候,各地的度量衡很不統一。就拿重量單位來說,有一斤十兩的,有一斤十三兩的,等等五花八門,種類很多。秦始皇以氣吞山河之勢統一了六國之後,決定全國統一度量衡。就重量單位來說,他在原來十三兩稱的基礎上統一改為十六兩,這就需要在稱桿上每斤之間加上三顆星。這三顆星都有自己的名字:第一顆叫作福星,它代表稱主人的福份;第二顆叫作祿星,它代表主人的祿量;第三顆叫作壽星,它代表主人的壽命。統一之後,召告天下:國民在給他人稱東西時,如果少稱一兩,就將折去自己的福份;如果少稱二兩,就會折去自己的福份和祿量;如果少稱三兩,就會折去自己的福份、祿量和壽命。所以,古人待別人都很厚道,給別人稱東西時從不短斤少兩。
四、中國筷子長七寸六分的寓意。
現在中國人使用的筷子,標準長度是七寸六分(約為22至24厘米左右),這其中是有含義的,代表人有七情六慾,以示與動物有本質的不同。當然,並不是筷子產生那天起,就有了這個標準長度。從出土的古代筷子來看,春秋兩漢間出土的各種筷箸,長度一般較短,多在17至18厘米之間。唐代出土的銀箸,一般長度較長,最長者達33.1厘米。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