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在美國上高中的女兒成立學雷鋒小組
[列印本頁]
作者:
水影兒
時間:
2005-3-7 06:52
標題:
在美國上高中的女兒成立學雷鋒小組
從一件小事看中美教育的差異
在某雜誌上看到這樣一篇文章,說的是一位母親,她的女兒在美國上高中,馬上就要考大學。一天,她接到女兒的越洋電話,說是要她找些有關雷鋒的材料給寄去,有用。她感到納悶,搞市場經濟的美國學那門子雷鋒啊?她還以為女兒搞錯了,又問了一遍,結果是肯定的。
搞不清女兒究竟是怎麼回事,加上也想女兒了,她乾脆和丈夫兩人一起飛往美國。
到美國后,她才弄清楚。原來女兒在學校學習還不錯,每門功課成績在班裡都是前幾名。但是,當女兒提起要上哈佛的事時,校方指出,她除了學習成績外,其它一無所長,像這樣的情況,不要說是上哈佛,就是一般的大學都難進啊。原來上美國的大學,特別是名牌大學,除了要看學習成績外,還要看學生的親和力、文體特長、社會活動能力等等。女兒聽如此說,馬上行動。很快參加學校的乒乓球、網球訓練班。在社會活動獻愛心方面,她想起了小時侯在國內上學時聽說過的雷鋒。於是給媽媽打了電話。
知道是怎麼回事後,母親拿出帶來的材料交給女兒。聽女兒講述她的活動計劃。母親表示支持。女兒把班裡的十幾個同學組織起來,成立了一個學雷鋒活動小組。在超市門前向過往的顧客發放宣傳材料,進行募捐。然後把募捐的錢買來禮品,送到孤兒院,老年公寓。慰問孤兒與窮困老人。並在社區報紙上進行宣傳,擴大活動影響。
一年後,女兒終於如願考上哈佛。原來靦腆文靜的小女孩後來變成了一個活波開朗潑辣的小能人。在談起成功體會時,她說多虧了雷鋒幫了她一把。
在看完了這篇文章后,我對美國的教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對美國之所以多發明創造、多創業成功人士有了進一步的領悟。
學校教育,傳授知識,只不過是其中的一項任務。而我們目前的教育,卻幾乎成為唯一的一項任務。高考錄取的尺度就是分數。至於什麼社會活動能力、創造發明、文體特長等可以不聞不問。於是,學生一門心思啃書本,做習題。老師一門心思搞輔導,挖空心思提高升學率。至於什麼素質教育,綜合能力的提高,於我何干?家長一門心思做好學生的後勤保障,生活上大包大攬,什麼都不讓孩子干。有的學生吃完飯連碗都不洗。結果呢?我們的學生一個個都成了學習機器與應付考試的高手。
至於那些層層脫穎而出的學習尖子結果如何呢?由於沒有準確的統計資料,我不能妄下結論。但實際情況是,建國以來我們自己培養出來的人才還沒有一個獲得過諾貝爾獎金。包括囊括了國內最優秀人才的清華北大也是如此。而美國的一個哈佛大學就培養出了100餘位獲獎者。日本已經有20多位獲獎者。
在成功的企業家裡面,有許多大字不識幾個,但卻敢想敢為的農民。而我們的學校畢業出來的高才生卻在為他們打工。
這些情形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還有一種情況也值得引起注意。就是學校忽視德育。特別是怎樣做人?公共道德,愛國思想,民族意識嚴重缺乏。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條消息,說是清華北大每年的畢業生流向,有三分之一的到外國留學,有三分之一的到國內外資企業打工,只有三分之一的在國內就業。國家這些年撥出巨款投資這兩所學校,但是結果卻是為美國等國家義務培養人才。許多學生都以畢業後到國外留學為自己的目標。有人說,國內最好的學校都是如此,怎能期望其它學校培養出的學生愛國呢?
現在的學生許多很自私。以自我為中心。除了自己,根本就不知道關心愛護它人。這和獨生子女的特點有關係,但是也不排除學校教育的因素。美國雖然市場經濟發達,但是它的精神文明一點也不比我們差,他們的學校就很重視愛心教育。本文的這個女孩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雷鋒精神的原產地,現在這種精神已經幾乎喪失殆盡。人們都快掉進了錢眼裡,這不能不說是我們國家的悲哀。
由此看來,我們的學校教育真的有許多方面需要加以改革。「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就看現在我們的學校教育培養出什麼樣的人來?像現在這樣的教育法,我們是看不到什麼希望的。
作者:
kutaya2004
時間:
2005-3-12 17:46
是該學!日本一學,諾貝爾獎獲獎人數翻了一番啊。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