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歷史上的·諾貝爾醫學獎公案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6-10-30 04: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6-03-14 08:55:34)
作者:張田勘     2016-03-02 15:39:03來源:科學

1995年8月瑞典的《每日新聞》曾經發表一篇長文,敘述1986年的諾貝爾醫學獎被行賄買走的內情。

義大利生物學家蒙塔爾奇尼在實驗中證明,移植到小雞胚胎中的小鼠腫瘤組織即使不直接與胚胎髮生神經組織接觸也能誘發神經生長,這是腫瘤組織中的神經生長因子(NGF)在起作用。此後美國科學家史坦尼·科恩純化了NGF,證明它是一種蛋白質,並確定了它的氨基酸序列。科恩還在使用含有NGF的小鼠唾液腺的天然提取物時發現了另一種生長因子,後來命名為表皮生長因子(EGF)。後來的研究發現,EGF能促進皮膚細胞、角膜、免疫系統、肝臟、血細胞、甲狀腺、卵巢及垂體腺的增生。由此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委員會認為這兩種生長因子意義重大,將1986年諾貝爾醫學獎授予兩人。

然而有人卻指出蒙塔爾奇尼的獲獎是賄賂的結果,她的研究並非那麼重要。這個指控事出有因。

1995年義大利司法部著手調查前健康和衛生部部長波喬利尼,指控這名衛生部長在任職期間利用職權從藥廠收取大量賄賂。波喬利尼於1994年被捕,他任義大利衛生部部長長達20年。在審訊中波喬利尼除了供認他的受賄行為外,還牽扯出了另一樁事情,這就是諾貝爾獎的行賄。他交代稱,為了讓蒙塔爾奇尼獲得1986年的諾貝爾醫學獎,義大利的一個藥廠曾向諾貝爾獎基金會贈送了高達14億里拉的巨款。這家藥廠就是蒙塔爾奇尼所服務過的菲迪亞公司下屬的一家藥廠,而實際上行賄也是菲迪亞公司所為。

行賄計劃要追溯到80年代初,菲迪亞公司採取有計劃有目的地行賄。他們的如意算盤是如果蒙塔爾奇尼能獲獎,那麼今後該公司的所有醫藥產品都將會產生巨額效應。從這個大局出發,菲迪亞公司開始了一系列秘密交易。公司先是拉攏瑞典的有關教授,特別是在諾貝爾醫學獎中任評委的教授。起先該公司是請這些教授免費旅遊,送給他們個人不少好處,此外還授予這些教授一些只拿錢不幹活的顧問頭銜。

另一方面,菲迪亞公司感到光拉攏評委還不保險,又把行賄目標瞄向以前的一些諾貝爾獎獲得者,因為他們的提名也是舉足輕重的。該公司請這些前獲獎者參加學術會議,這些會議都是圍繞蒙塔爾奇尼的研究方向和成果來進行的。通過這樣的多次活動,漸漸取得一些前獲獎者的好感並暗示讓他們提名蒙塔爾奇尼獲獎。這一招顯效后,菲迪亞公司又對蒙塔爾奇尼進行包裝。本來蒙塔爾奇尼已經退休,該公司又請她回到公司任職,出資讓她進行研究,並多次舉辦有關蒙塔爾奇尼的研討會,讓她在國際上獲得足夠的名聲。通過多方活動,有關蒙塔爾奇尼的獲獎的名聲和輿論逐漸形成。

菲迪亞公司的努力得到了回報。1986年,蒙塔爾奇尼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從開始運作到蒙塔爾奇尼獲獎,該公司共支付了14億里拉的巨款。

既然菲迪亞公司肯花大價錢讓蒙塔爾奇尼獲獎就必然有它的意圖。原來該公司生產的藥品中有一些是有爭議的產品,而且他們主要是靠一種有爭議的藥品獲得巨額利潤,這種藥品叫做「克羅納西」,占該公司銷售額的80%。這種葯由於沒有進行過臨床試驗,只是對個別病人做過試用,因而科學依據不足,不能進入美國和歐洲大部分國家的市場,只能在西班牙、希臘和葡萄牙及義大利國內銷售。

為了促使這種藥物打開歐美市場,菲迪亞公司策劃了這一場諾貝爾獎的評選行賄活動。在蒙塔爾奇尼獲獎后,該公司的信譽大大提高,「克羅納西」也自然而然地打入歐美市場。1980年代末,該公司的營業額就翻了一番。然而好景不長,到了1993年,義大利衛生部門首先對「克羅納西」進行詳細調查,原因是該葯並不像該公司產品介紹的那樣療效顯著,相當多的病例幾乎沒有什麼效果,投訴者日益增多。

經過一番調查后,義大利當局下令禁止菲迪亞公司再生產這種藥物,同時禁止市場再銷售這種藥物。在對前衛生部長的行賄案調查中這件事也被徹底曝光。此後菲迪亞公司在幾個月內便倒閉,公司被國家接管。

針對義大利前衛生部長的供認,諾貝爾獎基金會的常務董事米歇爾·索爾曼不得不站出來駁斥意前衛生部部長波喬利尼的說法。他認為波喬利尼所供事實是完全不可能的,是根本不了解諾貝爾獎評選的操作過程而作出的猜測。因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評選工作並非由基金會來進行具體操作,而是由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委員會來評選。

對此解釋,已在獄中的波喬利尼委託發言人作出反駁。發言人說,波喬利尼對由精英分子組成的諾貝爾殿堂一無所知。他甚至不認識其中的任何人,他只說是那筆賄金支付給了評選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的那個機構。如果不是諾貝爾獎基金會,那就是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委員會接受了這筆錢,這筆錢肯定是支付了,但是是分批支付的,並沒有被退回。

在輿論進一步不利於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委員會時,該委員會的主席站出來向世人作解釋。他說,認為委員收受賄賂這樣的事以及對此事的指責毫無根據。他承認菲迪亞公司當時的確支持過神經藥物的研究,同時也確實給過瑞典的一些研究人員以支持,但這和諾貝爾獎的評選是兩碼事,完全不能扯到一塊兒。

此後,1986年的諾貝爾獎評選有沒有行賄和金錢因素的作用也就成了一樁無頭公案。

今天,兩名評委因馬基亞里尼的學術不端行為辭職,應該被視為該委員會勇於正視現實、擺脫歷史陰影的努力。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22:1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