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慶元浙閩之間有個罕見的「廊橋王國」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6-6-8 09: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慶元浙閩之間有個罕見的「廊橋王國」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 2015年第03期 作者: 魯曉敏  

  說起「廊橋之鄉」,人們多會想到浙江省的泰順,福建省的壽寧、屏南。但很少有人知道,浙西南一隅的慶元,是中國廊橋數量最多,且擁有最古老木拱廊橋的縣份:史料記載最早的木拱廊橋、現存壽命最長的木拱廊橋、單孔跨度最大的明代木拱廊橋、廊屋最長的單孔木拱橋、廊橋數量最多的村落都在慶元境內——歷經風侵雨蝕,境內尚有近百座各式廊橋。這個以南宋年號為名的古縣,這個名副其實的「廊橋王國」,為何長期不為人所知?又是什麼神奇力量,為慶元留下了這麼多廊橋?

  浙南大濟村木拱橋技術比汴水虹橋要早100多年

  

  如龍橋

  建築樣式:木拱廊橋

  始建年代:明代天啟五年(1625年)

  拍攝地點:慶元縣舉水鄉月山村

  水從碧玉懷中出,人在青蓮瓣上行

  如龍橋為「月山五橋」之一,橫跨於村前的舉溪,呈南北走向,明天啟五年(1625年)修建,全長28.2米,凈跨19.5米,有廊屋9間,是全國迄今有確切紀年、現存壽命最長的木拱橋,是木拱廊橋家族中最早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龍橋外觀呈八字形,具有宋代木構建築遺風,橋、廊、樓、亭、閣、屋合一,是古代木拱廊橋中不可多得的典型範例。廊屋內部藻井的如意斗拱層層疊加,像朵朵盛開的蓮花。晴天時的月山村,夜色四合,漫天繁星。為拍攝這張照片,攝影師特意將橋體周圍照亮,將如龍橋的輪廓從夜色中剝離出來,飛檐翹角在點點星光映照下更顯張揚有力。攝影/馮木波

  北宋仁宗天聖三年(1025年)的一天,浙南處州(處州,麗水地區古稱),一個叫大濟的小山村,一條湍急的溪水在村前呼嘯流過。水畔,一群工匠熱火朝天地忙碌著,正在重修一座古舊的木橋。隨著橋板、風雨板、大梁、廊屋搭建完畢,一座上屋下橋的木構橋樑橫跨在溪水之上。這座長11米、寬4.5米的木橋未用一釘一鉚,全靠椽、桁緊密銜接——這就是建築學家所說的木拱廊橋。當主墨工匠在橫樑上寫下了「大宋天聖三年甲子」的落款時,他一定沒有想到,這行蠅頭小字竟成了後世追溯木拱技藝歷史的寶貴資料!

  這橋名為臨清橋,出資造橋的是當地大族吳氏,為旌表族中子弟吳榖、吳轂雙雙考中進士,族人還在廊橋兩頭各豎一座木坊,村莊的3種公共建築廊橋、社廟、牌坊遂連成一體。為激勵後人進取,族人將橋改名雙門橋,取「雙門進士」之意。按照族譜記載,吳氏於公元1004年遷來之前村中就有臨清橋、莆田橋兩座木拱廊橋。若從此年算起,兩座橋的時間年代比《清明上河圖》中著名的木拱橋——汴水虹橋早100多年,比汴水虹橋的藍本——北宋青州虹橋也早了30多年。三者主體結構如出一轍。那麼,木拱廊橋為何會在當時尚未充分開發的浙南橫空出世呢?

  學者一般認為,今天浙南閩北地區的木拱廊橋是汴水虹橋的改進型橋樑,是隨著宋室南渡來的工匠,將先進的造橋技術傳到南方的。

  不過,長期從事木構建築研究的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劉傑先生,卻有不同看法:「從純技術的角度講,編木拱梁橋(註:即木拱橋)的橋式是在浙閩山區一步一步,由簡到繁,獨立地發展起來的……從木拱橋的實地調查和文獻研究上看,也確實存在從浙閩山區往中原傳播先進橋式——編木拱梁橋的可能。」

  到底是從北到南,還是從南到北呢?木拱橋技術源地撲朔迷離。但不管怎樣,我們現在可以確定:現存史料記載時間最早的木拱廊橋,也是最早的木拱橋,是在大濟村發現的。

  大濟是個依山傍水的古村:兩座精巧的木拱廊橋分別立在村子首尾水口處,曲折的石子古驛道從橋頭穿過,民居、接官亭、扁鵲廟等古建接踵而來。比建築更讓我吃驚的,是大濟吳氏的科考輝煌史:該村湧現了26名進士,進入仕途者100多人,宋代名相李綱和文天祥之母均是大濟人。在一個常住人口300人的小村,如此科舉成就讓人驚嘆。

  隨著耕讀時代遠去,大濟村輝煌不再,名字隱於浙南山水之中。能再次喚起記憶,見證一代榮華的那座宋代廊橋與橋頭的牌坊,依然屹立在村中。

  

  

  

  「浙江屋脊」地帶隱藏著中國最密集的廊橋群

  南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年),朝廷析龍泉縣松源鄉等地,置慶元縣,治所駐松源——自此,一個以王朝年號命名的新縣誕生於浙南。朝廷在浙南建慶元縣,應是南宋時期隨著浙閩山區一帶開發深入,人口逐漸增多

  

  徘徊行曲千盤嶺,山重水複百廊橋

  廊橋又名屋橋、風雨橋、蜈蚣橋,是在橋上加蓋亭台樓閣等廊屋建築而形成的特殊橋樑,按結構可分木拱、平梁、石拱3種。清末《慶元縣誌》載,當時該縣有宋代以來的各式廊橋230多座。目前,該縣尚存各類廊橋97座,為全國各縣廊橋數量之最。在3種類型基礎上,慶元廊橋的樣式有所變化,大體可分為單跨式木拱廊橋、多跨式石墩木拱廊橋、伸臂式疊梁木廊橋、斜撐式平梁木廊橋、伸臂式平梁木廊橋、單跨式石拱廊橋6種。

  慶元偏居浙南一角,是浙地通往閩、贛地區南大門。在地圖上我們可以輕易看出:慶元是離省會杭州最遠的縣城,它的管轄地被福建壽寧、松溪、政和三面包圍。宋代以前,慶元地區雖有官道穿梭,北上處州、杭州,南通建寧、福州,但由於山高林密、地形險峻,人口還十分稀疏。在兩宋之際,大批官宦、商賈、民眾南遷,山重水複的慶元成了一處能夠安身立命的「世外桃源」。

  

  壠橋

  建築樣式:石拱廊橋

  始建年代:清代乾隆四年(1739年)

  拍攝地點:慶元縣龍溪鄉魚川村

  壠橋位於龍溪鄉魚川村寂靜的山谷中,呈東西走向,全長22米,凈跨11.8米,有廊屋9間。該橋於清乾隆四年(1739年)始建,橫跨兀立於溪流兩側的巉岩上。四周山巒黛影倒映於水面,加深了水色,靜靜的水面呈現出銅銹般的幽綠。橋頭伸出密密匝匝的茅草,蓬蓬鬆鬆的蘆葦,吐出純白、淡黃、緋紅的蘆花。

  浙江地勢圖猶如縮小版的中國地勢圖——總體西高東低,浙西南隆起最高。浙江省海拔最高的地區,幾乎集中於慶元一縣。所以,慶元堪稱「浙江的屋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有「三江源」地區,而慶元也有自己的「小三江源」——甌江、閩江、福安江的源頭從百山祖山區發源,然後向北、西南、東南三個方向發散,形成樹枝狀水系。

  慶元雖沒有大江大河,但幾乎每個鄉鎮、村落都有溪水流經,全縣大小溪流竟有926條之多。封閉的山地,蜿蜒的溪水,為遷徙之民提供了安身家園,也為廊橋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青田橋

  建築樣式:石拱廊橋

  始建年代:清代雍正年間

  拍攝地點:慶元縣江根鄉青田村

  青田橋因坐落在青田村而得名,因橋中神龕供奉觀音菩薩,又名觀音橋。該橋為東西走向,建於清雍正年間(1723年—1735年),全長10.7米,有歇山頂廊屋4間,翼角起翹,橋身兩側鱗疊封釘兩層風雨板。

  2014年秋,我驅車進入慶元,一進入竹口溪所在的峽谷,感覺山勢一下子「豎」了起來,群山彷彿被撕開巨大的豁口,懸崖峭壁紛紛向後退去,一座座山峰前赴後繼地消失在視野中。這段山谷是慶元眾多峽谷中的一條——南北走向的洞宮山脈和由西向東的仙霞嶺在此相遇,地殼猛地隆起——慶元就位於這封閉的夾角以南,這一帶恰是浙江省地形最複雜、環境最閉塞、位置最偏遠的區域。這片山區坐落著海拔1921米的浙江第一高峰黃茅尖、海拔1856米的第二高峰百山祖,周圍還簇擁著20多座海拔超過1500米的重巒疊嶂。

  不知翻越了多少道嶺,我才來到竹口鎮溪邊,一座叫后坑橋的廊橋赫然出現,它是一座集亭台樓閣、拱券門、美人靠、小花窗為一體的木拱廊橋,雄渾中帶著几絲柔美,絢麗中帶著幾分古雅。該橋狀如一把木梳,緩緩而流的山溪則像美女秀髮,廊橋倒映在水面上,隨著水波輕輕晃動,彷彿一隻無形的手在不停地梳理著秀髮。隨後,我在慶元繼續尋覓廊橋,阜梁橋、裊橋、詠歸橋、黃水長橋等一座座或高聳或低平的廊橋紛紛冒了出來……縱橫之間,廊橋與山水環境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幅又一幅「廊橋流水人家」景色。   

  此前關注廊橋,我跟很多人一樣,首先想到的是浙江泰順,福建壽寧、屏南,那是很多人印象中的盛產廊橋之地。然而,事實告訴我:慶元才是真正的「廊橋之鄉」、「廊橋王國」:清光緒《慶元縣誌》記載,當時全縣有廊橋230多座。

  直到現在,慶元仍有近百座存世,居全國之首。慶元廊橋還有多個「之最」:有確切紀年、現存壽命最長的木拱廊橋——如龍橋,有全國現存單孔跨度最大的明代木拱廊橋——蘭溪橋,有廊屋最長的單孔木拱廊橋——黃水長橋,有全國史料記載最早的木拱廊橋——雙門橋與莆田橋。

  相比別的縣市,慶元廊橋歷史脈絡十分清晰:宋、元、明、清、民國,歷代建造的木拱廊橋均有,涵蓋木拱廊橋、石拱廊橋、平梁式木廊橋、斜撐式木廊橋、伸臂式木廊橋等諸多類型,在全國首屈一指。

  

  步蟾橋

  建築樣式:石拱廊橋

  始建年代:明永樂年間

  拍攝地點:慶元縣舉水鄉月山村

  為了理順月山村的風水,一座體積龐大的步蟾橋扼住了村落下水口(水尾)。步蟾橋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現存建築為民國六年(1916年)重建,系大跨度石拱廊屋橋,全長52米。步蟾,意為「步入蟾宮」,既暗合「進入月山村,必經此橋」,又寓意「蟾宮折桂」。石拱與倒影合成了大圓圈,虛虛實實,互相映襯,這意境之美,足以攝人心魂。攝影/吳衛平

  

  白雲橋

  建築樣式:斜撐式平梁木廊橋

  始建年代:明代

  拍攝地點:慶元縣舉水鄉月山村

  月山村舉溪右岸有支流雲泉澗,往上遊走不遠,抬頭可見一座小巧玲瓏的廊橋——始建於明代的白雲橋,該橋全長8.34米,凈跨5.75米,有廊屋3間,由8根圓木並列組成平梁架,下設八字形木撐架,廊屋為重檐歇山頂,四角飛翹,造型別緻。只見一條白練從銀屏峰飛瀉而下,連續跌宕出飛濺的水花,在橋下鋪成細細的紋理,像絲綢一般披在石頭上。攝影/吳衛平

  

  稈坑橋

  建築樣式:伸臂式平梁木廊橋

  始建年代:清末

  拍攝地點:慶元縣舉水鄉月山村

  出白雲橋不遠,往舉溪下遊走,兩岸是大片的水作稻田,溪水旁分出的涓涓細流上矗立著一座造型更為袖珍的廊橋——稈坑橋,該橋全長6.87米,凈跨不足3米長,有廊屋3間。攝影/吳衛平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沙發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6-6-8 09:28 | 只看該作者
 

  黃水長橋

  建築樣式:木拱廊橋

  始建年代:清代乾隆十九年(1754年)

  拍攝地點:慶元縣百山祖鎮黃水村

  黃水長橋為南北走向,始建於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同治十一年(1872年)遷建於現址,全長54.9米,凈跨17.45米,有廊屋21間,是全國現存廊屋最長的單孔木拱橋。該橋建在狀如兩犬的山峰之間,長長的廊屋像鐵鏈一樣「拴住」了左右山巒,形成「雙犬看門」的布局。其引橋部分佔了全橋的2/3,這種結構的拱廊橋極為罕見。

  攝影/吳衛平

  慶元的廊橋建設高峰與明代香菇產業密切相關

  看過慶元的多座廊橋后,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現象——廊橋大量出現,跟一種獨特的地方信仰有關:大約800年前,一個叫吳三的慶元人發明了原木砍花法,成功栽培出世上最早的人工香菇,慶元成為世界香菇養殖技術的發源地。後來,這位凡間平民被尊稱為吳三公,並升入神壇,成為鄉民膜拜的菇神。

  明初,在國師劉伯溫的大力倡導下,浙南慶元、龍泉、景寧的香菇業得到朱元璋的皇封,特許三地有香菇的專營權。此時,慶元香菇產業空前繁榮,慶元的香菇客商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形成了以香菇種植和貿易致富的「菇幫」。劉伯溫的故鄉青田縣與以上三地同屬處州(今麗水市),他惠及故里的善舉讓慶元菇民感恩至今,於是尊劉伯溫為香菇祖師,與吳三公同祀。

  

  蘭溪橋

  建築樣式:木拱廊橋

  始建年代:明代萬曆二年(1574年)

  拍攝地點:慶元縣五大堡鄉西洋村

  始建於明萬曆二年(1574年)的蘭溪橋,全長48米,凈跨36.8米,有廊屋9間,氣勢如虹地坐落在青山碧水之間,拱架外觀呈八字形,橋拱由數十根粗大圓木縱橫鉚接組合而成,具有抗壓、抗彎、抗側移等功能,兩側設擋風板三層,擋風板上開啟有摺扇形、壽桃形、葫蘆形等小花窗。其橋體的構架原理在我國民間橋樑建築史上堪稱一大傑作,是中國現存單孔跨度最大的明代木拱廊橋。蘭溪橋附近有一座粉牆黛瓦的硬山頂殿堂,當地人稱「西洋殿」,供奉的是菇神吳三公,每逢「香期」,四里八鄉的菇民都要來此聚集祭祀。

  攝影/吳衛平

  慶元是中國明代廊橋最多的縣,慶元現存的廊橋中的大多數始建於明代,跟香菇業的繁榮不無關係——當時許多廊橋是由菇民捐建。明代慶元因香菇交易而繁榮,聚集了來自浙閩各地造橋的能工巧匠,讓廊橋建設進入高峰。

  我國現存單孔跨度最大的木拱廊橋——蘭溪橋就是由菇農捐資建造的。它始建於明萬曆二年(1574年),         全長48米、凈跨36.8米、拱高9.8米,飛跨在清洌的松源溪兩岸。蘭溪橋廊屋頂部微微向上反曲,形成了柔和的凹曲面,而屋檐相交處突然翹得很高,形如展翅的鵬鳥。水面平靜時,廊橋與倒影吻合成一對圓弧,紅色風雨板在陽光下光芒閃爍。我凝望著蘭溪橋壯美的輪廓,山水在這一刻似乎突然隱去,眼前彷彿出現了「長虹飲澗」的奇觀。這種畫面源自木拱支架呈現的美妙弧線,這種結構十分契合力學原理,讓蘭溪橋的跨度幾乎達到了單孔木拱的極限,這種技術手法在同類廊橋中絕無僅有。

  外出闖蕩的慶元菇民,臨走前要到蘭溪橋畔的「西洋殿」(專供菇神吳三公的神殿),朝拜殿中供奉著的菇神吳三公和大明國師劉伯溫,帶著他們的庇佑背井離鄉,不停跋涉於浙、閩、鄂、雲、貴、川、陝等省之間。每逢農曆七月十六到十九,為西洋殿「香期」,四里八鄉的慶元菇民都要來此聚集祭祀。

  登上西洋殿後山,我俯瞰西洋村全景:蒼茫的群山、清澈的溪水、矯健的蘭溪廊橋、宏偉的西洋神殿,組成了一幅精美絕倫的景觀圖——這畫面的主角是一座絕美的木拱廊橋與一位傳奇的平民神仙,兩位主角演繹了慶元的香菇傳奇。

  

  月山村,位於慶元縣城東南57公里處,為舉水鄉政府駐地。因後山一簇翠竹酷似彎彎的半月,村前溪水似曲水銀鉤,村子坐落其間,因而得名月山。月山村發祥於宋代,鼎盛於明清。明末清初,重新規劃后的月山村十分講究風水布局:民居在東,寓意人的前途如旭日東升;寺廟在西,因為佛神在西方;薦元塔矗立在南偏東方位,主文昌,寓意子孫後代文運昌盛;祠堂在北,意在讓先祖佑護後人。舉溪長約1公里,村中曾分佈有10座古廊橋,現在尚存如龍、來鳳、白雲、步蟾、稈坑5座橋。據清代《吳氏宗譜》中所繪「舉溪全貌圖」,當時還有一座桂香橋。

  廟在橋中,橋在水口每座廊橋都寄託著虔誠信仰與風水理想

  在慶元,廊橋是交通建築,同時又是宗教建築。多山、多水、少地的慶元,平地極其珍貴,幾乎很少單獨修廟,他們寄託信仰的祭壇、神龕於是就放在村落最豪華的公共建築——廊橋上,形成了「橋廟一體」的獨特景觀。

  

  橋屋的神龕中供奉著觀音、平水大王、菇神、社公等塑像。一橋數神佛,百橋千神,廊橋成了神廟。菇民離鄉上山采菇前要到廊橋祭拜、許願,祈求往來順利、香菇豐收,回鄉時要到廊橋上還願,有的還要唱還願戲。我在元代廊橋蒙淤橋中邂逅了一場「二都戲」演出——這戲是演給神看的,農民演員擺開架勢,羅衫、水袖、摺扇、花鈿、小碎步必不可少,火光映著每一張樸實的臉。那聲腔保留著唐宋古韻,將我帶入一方神秘天地。

  因為濃濃的信仰情結,慶元百姓對村裡的廊橋百般呵護,這也是眾多廊橋能夠留存至今的精神動力。

  

  雙門橋

  建築樣式:木拱廊橋

  始建年代:北宋

  拍攝地點:慶元縣城郊大濟村

  始建於北宋時期的雙門橋,是全國有史料記載時間最早的木拱橋之一。該橋原名臨清橋,宋代該村有吳穀兄弟聯登進士,設及第牌坊豎兩門於橋側,改名雙門橋。該橋橫跨於村前濟川溪水上,全長11.15米,凈跨10.20米,有廊屋5間,建築頗有宋代風韻。雙門橋是村民寄託信仰的重要載體,社壇、神龕均設在橋中央。祭拜時,人們要點上蠟燭、清香,擺上各種供品,虔誠跪拜,口中念念有詞,祈求風調雨順,合家平安云云。廊橋的香火在青山綠水間裊裊升起。橋上的祭祀場景千百年延續下來,成為慶元人的重要精神寄託。

  攝影/馮木波

  廊橋是信仰建築,也是風水坐標。慶元人多管廊橋叫「風水橋」。浙南大規模開發是在宋明,這也是風水學說最盛行的年代——別忘了,慶元所在的處州是風水大師劉伯溫的故里,山環水繞的慶元正是風水理論理想的試驗場。風水學上,村落的進水口稱為「天門」,出水口稱為「地門」。「天門」處,只要有水進來即可,表示「不盡財源滾滾來」,而「地門」最為講究,「地門」流水不能被看到,象徵財源的水流需要被「鎖住」。調理和補救風水的建築有多種,如文峰塔、望江樓等,慶元人首選的風水建築則是廊橋。

  慶元大多數廊橋地處出水口(也叫水尾),封鎖橋、陰陽橋、亨利橋等橋名可直接體現其風水意義,有20餘座橋名叫「水尾橋」。由風水「龍脈」而衍生的名字更是繁多,如交龍橋、護龍橋、抱龍橋、回龍橋、接龍橋、渡龍橋、攀龍橋等等。在風水師心目中,條條「長龍」在山水間穿梭,不停頓地「接龍」、「回龍」、「護龍」,可將割裂的龍脈彌合在一起。

  黃水長橋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是典型的風水廊橋。相傳竣工不久,廊橋曾被洪水沖塌,村民時常莊稼歉收,六畜時有丟失,村裡瀰漫著不安的情緒,於是請風水先生指點迷津。先生神秘一笑,羅盤指針指向水口處說:「出水口過寬,不聚財,風水易被鄰村接走。」經過面授機宜,黃水吳氏先人將橋從原址向上游遷移兩百步,建在狀如兩犬的山峰之間。為補救風水缺陷,將廊屋拉長,由15間增至21間,形成「雙犬看門」的布局。

  

  攝影/范敏姿 王久偉

  完成改造后,黃水長橋從此安然無恙,人們將這一切歸結於風水的調理。事實上,風水真的有如此玄妙嗎?其實,風水先生的建議暗合地理奧秘:將河道改造成縈迂環抱之勢,將廊橋選址在河道拐彎處,可有效地減緩水流衝擊。為鞏固堤壩,水口種植樹木,其根繫緊緊地扎於堤壩,可防止水土流失。

  廊橋數量最多的月山村歷代有200多人走向仕途,歷史上一里五橋的大濟村誕生了26位進士,偏僻的小村文人鵲起、仕宦蟬聯,慶元先人認為這一切與廊橋風水息息相關,因此爭相效仿,紛紛在水口建廊橋。在「風水」的名義下,村落水口以廊橋為中心,形成了集山水、橋廟、古樹為一體的美妙景觀。

  一山一水一廊橋,一切都是那麼行雲流水,那麼順理成章,慶元人就這樣「固執」地守護著自己的精神家園。

  擁有5座古廊橋的月山村是「廊橋王國」里的「小王國」

  我造訪過十多個省份的數百座廊橋,沒有看到任何一個村落的廊橋像慶元縣舉水鄉月山村這樣品類繁多:5座大小、長短、高低、形制不同的古代廊橋,散布在首尾約2華里的溪水上。石階古道、小橋流水、裊裊炊煙,合奏出一曲恬淡的田園牧歌。

  月山村地處慶元縣南部深山之中,與「八閩大地」福建僅數山之隔。一條舉溪在村前盪開優美的曲線,村後背靠的半月形山倒映溪中,形成「半月沉溪」之勢。舉溪長約兩華里,曾經有廊橋10座,今日尚存5座形態各異的廊橋,加上順流而建的吳文簡祠、聖旨門、復旦亭、白雲寺、馬仙宮殿、薦元塔等建築相互輝映,讓小山村有了股龍吟虎嘯之氣。

  如龍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廊屋正脊上鐫刻著「明天啟五年修造」字樣。體積龐大的來鳳橋和步蟾橋像城門一樣守在上下水口,呈「雙橋鎖村」的格局。舉溪支流上還有兩座小巧玲瓏的袖珍廊橋——白雲橋、稈坑橋。

  五座廊橋,映照著月山人濃厚的耕讀情懷。它們在舉溪上橫卧了數百年,與周圍的祠堂、古塔一起,見證了山村人的迎來送往、祭祀祈禱、商貿交易……

  民間仕紳,為廊橋建設和文化傳承立下了不朽之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在其官網中寫下他們對木拱廊橋技藝的擔憂:「這種傳統的衰落緣於最近幾年的快速城市化、木材的減少和現有建築空間的不足,這些原因結合起來,威脅到了這項技藝的傳承與生存。」鑒於這種現狀,在慶元這塊土地上,一場廊橋技藝「保衛戰」正打得如火如荼。掌握技藝的工匠們修繕、新建多座廊橋,並組織廊橋建築愛好者現場學習。圖為工匠在修繕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的裊橋攝影/王培權

  在月山村歷史上,吳懋修是一個風雲人物,他曾任南明政權兵部司務,兵敗后返回慶元老家。隨著清軍一統江山,他對光復明朝不再抱有奢望,於是把精力集中於建設故里。吳懋修對月山村格局進行了重新規劃,帶領全族人營造了一處隱於深山的「故國遺村」:他主持營造的吳文簡祠和修繕的多座廊橋、規劃設計的船形房屋聚落,都一一鋪展在月山村這幅山水長卷上。

  吳懋修是古代仕紳階層的優秀代表。在地形閉塞的慶元,這些仕紳的影響力要遠超其他地方。他們,在廊橋建設大舞台上扮演著總規劃師的角色,他們多是取得過功名的退休官員、返鄉隱居的文人儒生、見多識廣的望族長輩、財富學識兼備的儒商。為了給家鄉營造好的風水環境,他們要麼親自參與廊橋設計,要麼出資捐造廊橋。

  

  圖為工匠在復建元代古橋蒙淤橋(攝影/鄭承春)。

  當代廊橋營造的沒落,除了時代變遷和技藝失傳,更重要的原因是鄉紳階層的瓦解。鄉紳的消失,也意味著古典式的鄉村審美體系走向式微。

  與慶元相隔不遠的泰順,正在熱火朝天地打造「廊橋之鄉」——泰順只有廊橋30多座,數量是慶元廊橋的1/3。那麼,慶元這個名副其實的「廊橋王國」,為何長期不為外界所知呢?

  當地攝影師範敏姿向我提供了一個答案:「在慶元,廊橋是村落最重要的活動場所,是人們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這裡的人並不想過度地宣傳廊橋,他們更加註重古物的修繕和工藝傳承。人多熱鬧了,生活就會受影響。我們不想讓這樣的矛盾發生在慶元。」

  篳路藍縷,造成了慶元人內斂的性格。隨性的他們似乎早忘卻了自己「尊貴」的身份——慶元之名,源自800多年前的南宋年號。在全國兩千多個縣級行政區域中,有這種「待遇」的地方屈指可數。除了古代,當代慶元也不缺少新發現:上世紀70年代,慶元山區發現了全球絕無僅有的3棵百山祖冷杉;1996年,日本學者秋谷裕幸教授發現慶元方言完好地保存著唐代以前的古語、古音; 2006年,月山村周邊溪谷發現了華東最大的古冰川活動遺迹……

  廊橋之外,在亂峰插雲的「浙江屋脊」慶元,一定還有更多驚喜等著我們。

  

  「半月煙居半月山,松篁蔭翳抱東環。」這是古詩對月山村景觀的描寫。來鳳橋、白雲橋、如龍橋、稈坑橋、步蟾橋散布在首尾約2華里的舉溪上,涵蓋木拱廊橋(如龍橋)、石拱廊橋(步蟾橋、來鳳橋)、伸臂式平梁木廊橋(稈坑橋)、斜撐式平梁木廊橋(白雲橋)等不同樣式,加上多道長長短短的石拱橋、石板橋、矴步橋遙相呼應,多種類型的景觀環環相扣,像項鏈一樣被一條溪水穿在一起。長長短短、形態各異的廊橋靜卧溪中,展現出一幅絕美的「廊橋山水人家」畫卷。攝影/鄭承春

  木拱廊橋營造

  一種絕版的技藝

  中國廊橋家族品種繁多。其中,木拱廊橋的營造技藝最複雜,是世界橋樑史上的絕品。

  2014年11月7日,慶元木拱廊橋營造技藝傳承人吳復勇師傅正在古老的大濟村新造一座木拱廊橋。那天,幾個木匠在吳師傅的指揮下拼接拱架,拱架結構分上下兩層,下層為3根長圓木縱連成八字形拱架,上層由5根稍短圓木縱連成五折邊形拱架。木頭之間榫鉚對接完成後,一座簇新的廊橋骨架完成了搭建。

  

  吳復勇

  木拱廊橋營造技藝項目國家級傳承人。其祖父吳萃平、父親吳太榮都是建橋的大師傅。近百年來,祖孫三代在浙閩交界的慶元、景寧、泰順、松溪等地參與建造了30餘座廊橋,是著名的造橋世家。

  吳師傅說:「建木拱廊橋,最好的材料是油杉,有防腐功能。橋兩端拱趾支撐在塊石壘築的橋台上。為保護樑柱不受風雨侵蝕,還要在橋上建廊屋,橋身兩側安裝風雨板,造好後用生桐油上漆。連續完成上百道工序后,一座木拱廊橋才算是竣工。」

  木拱廊橋的拱架由數百根直木穿插、編織、別壓、咬合而成,利用建築力學科學地解決了大幅度拱跨受力難題,木頭之間卯榫對接,上下相互疊壓穿插,左右環環相扣,拱橋與廊屋互為交鎖。

  面對一座準備新建的廊橋,有經驗的老師傅從定位、備料、開工、營造到竣工,整個過程憑藉的就是經驗和眼力。

  吳復勇說,他到泰順、壽寧、屏南等地去學習廊橋保護經驗之後才發現,慶元廊橋在數量上遙遙領先,才知道自己身處真正的「廊橋王國」中。從北宋時期雙門橋的造橋者,一直到千年後的吳復勇,一代代慶元人承襲了興建木拱廊橋的事業。

  一座座廊橋,在他們的手中矗立起來,延續著這門技藝的生命。

  責任編輯 / 馬子雷  圖片編輯 / 孫毅博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20: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