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拋開虛幻 提高認識
[列印本頁]
作者:
有緣人白雲
時間:
2016-4-14 12:19
標題:
拋開虛幻 提高認識
白話佛法(廣播講座)《五十九》
聽眾朋友們,大家知道,我們在人間有時候會有很多的煩惱。為什麼會有煩惱?因為人的正念不足,自己的物慾念頭太多,所以人就會不斷地有邪念產生;當我們有邪念了,我們就會有很多不純潔的心態出現。比方說,這個東西明明不是我的,但是我想要把它擁有;比方說,這個事情本來是屬於你的,卻被人家拿走,你就開始煩惱了,你就開始報復了,那麼你在現實生活當中就已經開始輪迴了。
所以我們要解決它,想一想自己來到這個世界上帶來了什麼?就像我們在人間一樣,我們說我們沒有帶來什麼,所以我們無得無失啊!因為我們沒有得到,所以我們也不會失去什麼;因為你拚命的想得到太多的東西,所以你會失去太多的東西。舉個簡單例子:如果你擁有一幢房子,而這個地區被龍捲風全部吹光了,這個時候有的人住在這個地區他沒有房子,他是租的,不是自己的房子,但是龍捲風把他的房子吹了,他就沒有損失,因為他沒有房子,所以他不成為損失者。我們今天人間所有的一切,不要認為這是你的,那麼你一定不會有所失。因為大家知道失去是非常痛苦的,你不去追求某一個人,你就不會失去他;如果在你的心中你覺得擁有了,你接下來就會失去他。所以學佛的人要懂得,自己要空性,自己要心定得下來,腦子裡不要狂想,心中不要狂念:因為我得不到,所以我讓大家也得不到;因為我的心想不通,我要讓所有的人都難過。——這些就是自身最大的業障。因為人的業障是很難消除的,做再多的善事不一定能消除業障,只有做功德才能消除你身上的業障,因為功德它能夠幫助你去除心中的煩惱。
我們做人有時候不懂得怎樣清除自己身上的垃圾,我們不好的行為、不好的思維和不好的意念,就一直長存在自己心中。我們對人家不恭敬,造成了人家對你的不恭敬、看不起你,你不是首先給自己製造了很多的業障嗎?很多人不知道煩惱是怎麼來的,煩惱就是因為你心中想不通。因為你心中想不明白,所以你會越煩越惱怒。所以當一個人想不通的時候,你就想一想,我一定是有魔障,一定是有心魔,當你想通了,你就把你的魔障消除了。
我們做人也是這樣,學佛也是這樣,我們的一生猶如在噩夢當中,哪一天醒不過來或者哪一天我們醒過來了,我們就知道原來這個世界是夢幻泡影。所以想一想我們今天已經幾歲了,想一想我們過去做錯的事情,我們是不是如同做夢一樣。我們有時不得不在夢中求到真的東西,所以很多人在夢中被人追殺、與人廝打,很害怕、很恐怖,這是真實的靈界世界,他在夢中如果能想到觀世音菩薩,他能叫觀世音菩薩,他很快地就醒了過來,這個就是通過夢幻讓你修真啊。
幻中修真就是要知道這個人間是假幻,是一個幻覺。想一想我們小時候,在學生時代的那些恩恩怨怨、開心的和不開心的事情,難道不是一種幻覺嗎?想一想我們過去很愛的那些人,現在到哪裡了?那難道不是像做夢一樣的嗎?但是我們想要得到真的,因為我們做人學佛讓我們懂得了做夢是幻覺,以為夢醒那是真的,其實只有當人結束自己一生的時候,他才會知道「哦,原來人生是假」,所以有一句話是「人生如夢」。希望大家要懂得,我們要真修實修,要把這個真實的心靈修出佛的境界來,要把那些虛幻的假幻去除。
什麼是虛幻的?今天所擁有的一切都是虛幻的,因為當我們百年之後這一切都沒有了。今天我們擁有的一切都是虛幻的,今天我們平平常常的過一天,我們實實在在的做人,我們不會傷心、不會難過、不會悲哀。如果我們今天仗著自己擁有所有的一切,讓別人受傷害,而自己覺得成功了,那你的心永遠不會安止,也就是永遠不會安定,你的心靈永遠有犯罪感,你的心就永遠不會安寧。
我們要懂得識別那些不好的東西,我們不要被幻想所惑,就是不要被那些幻想、幻覺所迷惑。看見這個人我特別喜歡,實際上這是一種表面的幻覺,因為你所喜歡的人他都有兩面性,這個世界上任何的事物都有兩面性的,所以不要被人間的幻覺所迷惑。當你真正了解這個人,知道你所不喜歡他的方面的時候,那你才明白看到的那是虛幻的。
我們要懂得,做事要用佛心來做,道理也要用佛心來做;我們要剋制小我、成全大我。要懂得幫助別人,那是受別人尊敬的,你可以從別人的眼神當中看出你是佛,因為你從別人的眼睛看出的那是大我,而從你自己鏡子里看出的你,那是一個小我。所以能悟出人間的道理,悟出人間的感受和感悟,那就是讓你儘快地幫助別人。菩薩幫助我們保護我們,因為他們就是菩薩,我們能夠幫助別人去保護他人,我們也是菩薩。
(轉載自盧台長博客)
**目前,全世界超過一千萬的人正在修持澳洲東方華語電台盧軍宏台長所教導的觀世音菩薩的心靈法門(誦經、放生及許願),以求病癒及生活美好。其法門中提到的小房子是指一套經文的組合(包括27遍大悲咒,49遍心經,84遍往生咒,87遍七佛滅罪真言)。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