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18位海外學者:為中國改革和「十三五」規劃點贊
[列印本頁]
作者:
順豐凱迪
時間:
2016-3-16 17:15
標題:
18位海外學者:為中國改革和「十三五」規劃點贊
在全國兩會召開之際,18海外專家學者接受中國日報獨家專訪,熱議令他們印象深刻的中國改革舉措,為中國改革點贊。
我對中國在經濟、商界,特別是教育領域鼓勵創新和創業印象最為深刻。
中國政府、學者和商界重視創業教育和新公司的創建和發展,以及現有企業的創新發展。中國政府支持高校進行創業教育令我印象極其深刻。
過去一年,中國採取的許多改革舉措令我印象深刻,諸如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而「二孩」政策更是意義深遠的決定性改革。在經濟增長的所有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為人是創造性理念的源頭。
過去一年,我對習近平主席大力反腐印象最為深刻。 這對中國至關重要。我認為,習近平主席決定剷除腐敗、營造不能腐的氛圍是非常重要的決定。
對國內外企業一視同仁,確保營商環境更可預期是重要的,我想這一點正在得到堅定的貫徹落實。
我認為,中國在更多的領域取得了更多的進展。 居民消費在GDP中的所佔比例顯著上漲,而且還在上升,中國消費需求十分穩定。另外,服務業吸引到了很多投資,也創造了工作機會。服務業的貢獻已經超過了製造業,這是積極信號。中國的貿易順差大幅降低,回歸正常,低於GDP的2個百分點。
2014年啟動的戶籍制度改革最為重要,未來仍是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城鎮化進程促使農民遷入城市,擴大消費需求。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城鎮化水平要低25%,城鎮化進程仍有進一步的發展空間。
中國經濟從工業向服務型經濟的轉變令人印象深刻。服務業所佔經濟比重已經超過50%。金融市場自由化也是一大進步。
「十三五」規劃所包含的經濟轉型方案令人印象深刻,值得認真關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追求高質量經濟增長。對歐洲來說,這可以促進多領域合作,包括綠色發展、創新、城鎮化和污染防治策略等。
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是極具智慧的基礎設施投資戰略,它不僅聚焦環境可持續發展,也致力於經濟可持續的投資。其關鍵在於它的遠見卓識和可預期的增長模式。
歐盟和世界其他國家的很多產業依賴於公共補貼,其商業模式並不具有市場可持續性。
絲路基金將承擔在歐洲和絲綢之路沿線發展中國家的主要基礎設施投資。同時,在實現基礎設施建設和創造公共服務資金方面,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融資機會。
原油價格下跌和美國及歐洲股票市場的貪婪,致使世界經濟不斷下挫,但是中國經濟應對外部衝擊的能力令人印象深刻。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習近平主席於2015年12月在約翰內斯堡承諾,向非洲經濟提供60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
如果能用於設計良好的地區性項目,而非國家範圍狹隘的微觀項目,那麼這筆資金將能夠有效改變非洲地區的經濟格局。
中國在第二十一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所做的承諾雄心勃勃,為其他國家樹立了榜樣。
此外,習主席整治腐敗的努力也令我印象深刻。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國政府重視解決環境問題,推進氣候變化議程。
中國意識到需要應對氣候變化和改善環境,這點最讓我印象深刻。
這方面的例子包括與美國簽署環境協議,堅定地發展綠色科技,引領可持續能源發展。
我認為,中國和非洲的工業化政策,既致力於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同時考慮整體環境,令人印象深刻。
據我所知,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科學家比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還要多。
不僅僅是查出貪官,同時也讓中國公眾更加意識到這些法律以及讓法治更透明的重要性。
作為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正面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上的嚴峻挑戰。
然而,我一直印象深刻的是,在過去數年裡,中國高層領導人反覆強調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性,這是他們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選擇的道路。
習近平主席多次在國內外重要場合提及建設中國的生態文明,這也是去年的全國人大和政協會議上的熱點之一。
事實上,中國必須認真對待環境問題,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資源,實現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環境保護和節約資源之間的平衡。
中國應該、也有能力成為世界在建設生態文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問題上的領導者。
2015年,人民幣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確認為儲備貨幣,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啟動,這是豐收的一年,標誌著中國有能力向國際社會證明,並讓其相信,自己願意邁出改革的步伐。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