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一場大多數人不了解的封神之戰
[列印本頁]
作者:
硨磲大爺
時間:
2016-2-26 05:06
標題:
一場大多數人不了解的封神之戰
關羽,三國名將,號稱「武聖人」,是「門神」之一,現在又做了「財神。」
常言道「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關羽以區區武將獲得如此殊榮,自然有他的特殊原因,比如歷代統治者的需要等等等等,也正是因此,不少人開始質疑關羽的真實水平。
關羽的武力巔峰是「萬軍之中刺顏良」,而他統兵作戰的巔峰之戰則是「滅于禁七軍,威震華夏。」
在《三國演義》中,我們熟悉的「關羽水淹七軍」是這樣的:關羽與于禁作戰時,忽然天降暴雨,漢水泛濫,平地水深數丈,連樊城城頭都快被淹沒了。關羽便主動設計,引漢水淹沒了于禁的七軍,于禁所率部隊沒有水戰工具,而關羽卻有一支強大的水軍,于禁部隊失去戰鬥能力,因此戰敗被俘。
而在歷史上,關羽也有「水淹七軍」的事迹,其情節與《三國演義》基本相當,只不過,這件事情不是關羽主動設計做的。
關羽消滅于禁七軍后,曹操考慮遷都避開關羽的鋒芒,因此,關羽被稱為「威震華夏。」
對於這場戰役,很多人都是知道的,但是,這場戰役的影響以及很多的歷史真相,恐怕是大多數人不知道的,這場戰役在當時的影響其實遠遠超出了它本身的規模,也超出了我們大多數人表面的認知。
下面筆者就為您揭開那場「封神之戰」的神秘面紗。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劉備取得漢中戰役的勝利,擊敗宿敵曹操,稱漢中王。
同月,劉備封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關羽揮師北上,進攻曹魏的「國之巨防」襄陽,以及樊城。
襄樊戰役爆發。
注意,「假節鉞」代表該將領擁有戰時先斬後奏的權力,這是一項極高的殊榮,也是君主命武將出征的另一種象徵。
換句話說:關羽發動襄樊戰役,是受到劉備的許可,所以,不存在關羽擅自發動戰役一說。
關羽、劉備的動作,是有計劃,有步驟的,是相互配合的。
那麼面對「萬人敵」的關羽,曹操派人去抵擋呢?
曹操派出了最得力的將領:宗室重將曹仁。
曹仁是曹操族弟,驍勇善戰,是曹軍的「救火隊長。」曹操將他安排在關羽面前,是給關羽放了一顆鐵釘。
曹仁是建安二十三年才到的荊州,又趕上了候音叛亂,他圍剿叛亂,直到建安二十四年初才平定。
因此,曹仁的準備時間並不多,面對「乘利而進」的關羽,他難以正面抵擋。
曹仁便將主力收縮到漢水以北的樊城固守,因為這座城池是一位易守難攻的軍事要塞,而命副將呂常守漢水南的襄陽。
關羽北進后,圍困了襄陽,然後以水軍隔斷漢水,開始進攻樊城。
這個時候,我們要知道一件事:關羽之所以敢於不先攻克襄陽就跨過漢水進攻樊城,是因為關羽的水軍十分厲害。整個襄樊戰役期間,關羽的水軍在漢水上所向披靡,曹軍無人可擋。
曹仁孤軍對關羽,沒有勝算,但曹操卻並不擔心,為什麼?因為在此之前,曹操就在曹仁背後安排了一支強大的機動兵團----就是于禁七軍。
在介紹于禁七軍之前我們要先認識一下於禁。
于禁,曹操麾下「五子良將」之一,以「毅重」著稱。
于禁在與關羽交戰之前,是曹營中極有威望的一位將領。于禁早年跟隨曹操,屢立戰功,是從士兵做大將軍的人才。他治軍嚴格,統兵有方,曾訓斥「青州兵」,大戰袁紹。
曹操不喜歡朱靈,想要奪朱靈的兵權,便命于禁帶數十人前去。于禁到朱靈營中,直接將其拿下,朱靈部屬無人敢動(漢末兵隨將走,朱靈的部隊都是他的心腹)。
于禁大戰關羽之前是什麼職位呢?
「左將軍,假節鉞。」
「左將軍」在曹魏外姓將領之中是僅次於張遼的「征東將軍。」
而「假節鉞」這個殊榮,是曹魏外姓(包括宗室重臣)在當時都沒有享受過的。夏侯淵平韓遂馬超,「虎步關右」,如此大功也僅僅是「假節。」(假節是指戰時可斬犯軍令者,低於假節鉞,假節鉞者可斬假節將。)
曹操賜予于禁假節鉞,其實是對於禁寄寓了厚望,希望他能擋住蜀國最猛的將軍---關羽。
說完于禁,我們再說于禁的「七軍。」
漢代一「軍」約有四五千人,那麼「七軍」就是三萬餘人。
而于禁率領的這七軍,其實是曹操麾下的精銳部隊,也是當時曹操唯一可以調動的機動兵團。
為什麼這麼說?
于禁戰敗后,曹操命徐晃去阻擊關羽。但徐晃率領的部隊都是新兵,根本不敢出戰。曹操沒辦法,便再派殷署、朱蓋等十二營的精銳部隊前去支援,徐晃這才敢出擊。
當時于禁全軍覆沒,樊城危在旦夕,為什麼曹操不直接將精銳部隊派給徐晃呢?因為曹操根本來不及!
曹操在建安二十四年的三月從漢中撤退,五月才到長安。
這時,曹操在西線要隨時防備劉備,便安排了曹真、曹休和張郃。在東線,要防備孫權,便安排了夏侯惇、張遼等人。中線,為了抵擋關羽,曹操安排的是曹仁和于禁。
這個布置已經幾乎是曹操所有的底牌,建安二十三年候音之所以叛亂就是因為曹操面臨孫權、劉備、關羽的三線威脅,感到兵力不夠用,力不從心,因此便大肆徵兵征糧,候音就是為了反抗曹操的橫徵暴斂和拉壯丁才起義的。
漢中戰役失敗后,曹操的局勢雪上加霜,面對關羽猛烈的進攻,曹操在短時間唯一可用的牌就是于禁的這「七軍」人馬。于禁當時的部隊中還包括立義將軍龐德這樣的猛將。
後來有人說:「關羽即便打敗了徐晃也無法繼續進攻,因為後來曹操的主力雲集摩坡,連張遼、夏侯惇都來了。」
這個說法忽略了一個最主要的事實:曹操之所以敢召集東路大軍雲集到中路的摩坡(摩坡在今河南許昌南部),那是因為此時孫權已經暗中和曹操達成盟約,曹操知道孫權要偷襲荊州,因此他才敢將駐守東路的「二十六軍」調回中路。
真實的情況是,于禁戰敗后,曹操手中已經無兵可用,他給徐晃的殷署、朱蓋十二營(漢代一營正常編製約兩千人,十二營約兩萬多人)是他最後能用的血本。
曹操考慮遷都避開關羽的鋒芒,這才是曹操當時最真實的想法!
我們順便說一下「隆中對」,按照諸葛亮的設想:劉備取益州荊州后,一路出關中攻長安,一路出襄樊攻宛城洛陽,而孫權從東路配合,進攻揚州徐州一線。
諸葛亮認為這種態勢達成「則天下可定。」
從主觀上說,建安二十四年這種態勢確實達成了。關羽當時的游騎甚至已經插到距離許昌只有不足百里的地方!
歷史上說的關羽「威震華夏」,名副其實!
我們現在來看,假如當時孫權不偷襲荊州,而是從揚州一線北進,那麼曹操的結局就不是遷都可以解決的了。
諸葛亮為劉備謀划的「復興漢室」戰略是絕對有可能實現的。
但是可惜,孫權沒有按照劉備諸葛亮設想的那樣去做,他暗中將矛頭對準了荊州。
說完曹魏,再說說關羽。
關羽用於北伐的兵力有多少,不見正史記載。我們只能大致推斷。
建安二十年,為了爭奪荊州,劉備和孫權險些撕破臉。當時劉備從益州帶來荊州的部隊是五萬,而命關羽領荊州兵馬入益陽,當時關羽的部隊號稱是「三萬。」既然是號稱,那麼肯定是不足三萬的。
關羽當時可以調動的機動兵力不足三萬,那麼短短四年之後,他能調動的兵力自然也不會多哪裡去。
襄樊戰役期間,關羽之所以要冒著被東吳偷襲的風險,將荊州守軍調往襄樊前線,就是因為兵力不夠了。
呂蒙裝病,陸遜的那封忽悠信,固然起到了麻痹關羽的作用。但是,關羽將荊州江陵的守軍幾乎抽空,並不是他不知道有巨大風險,而是因為面對曹魏後續到來的增援部隊他不得不調兵北上。
即便關羽將荊州全軍抽空用於進攻樊城,也只是能調動四五萬人而已,當然他也不可能全部抽空,因為當時他還要留人看管于禁的三萬俘虜呢。
四五萬人對曹魏整個中路軍團,外加徐晃援軍,關羽的兵力真的不算多。
關羽能以如此形勢,面對曹仁、于禁打出「威震華夏」的戰績,無愧於名將之稱。劉曄就說:「蜀,小國耳,名將唯(關)羽。」
最後,讓我們看看東吳那邊的動作。
孫權早就想奪回荊州,關羽為人強梁,更加激化了雙方的矛盾。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滅于禁精銳七軍,威震華夏,孫權心裡充滿了妒忌,便命呂蒙籌劃奪取荊州。
呂蒙先是裝病,命當時名不見經傳的陸遜接替自己的統帥職位,然後等關羽將大部分荊州守軍抽調往樊城前線。這時,呂蒙親率精銳開始偷襲荊州。
我們看看東吳此次作戰的陣容吧:
主將呂蒙,率領陸遜、潘璋、諸葛瑾、朱然、孫皎、丁奉、蔣欽。
當時「江表十二虎臣」程普、黃蓋、甘寧、凌統、陳武、董襲皆已亡故。
周泰、徐盛、韓當在東路戒備曹操沒有來,剩下的幾個人則全部到場。
東吳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已經掛了,活著的呂蒙、陸遜都到了。
後來孫權也帶著虞翻等人親臨荊州。
可見,東吳幾乎是傾大半國家之力進攻關羽。
可以說,自從孫權決心背棄孫劉聯盟,全面倒向曹操那一刻起,關羽的失敗就是註定的了。
襄樊戰役,成就了關羽這位「武聖人」,也成就了呂蒙、曹仁、徐晃、滿寵這些英雄,戰死的龐德也留下了美名,唯一落寞而悲傷的人只有于禁。
版權說明:感謝原作者的辛苦創作,如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支付稿酬,謝謝!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