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自動駕駛的致命策略:「捨己救人」還是「亡人自存」?
[列印本頁]
作者:
硨磲大爺
時間:
2015-12-23 06:48
標題:
自動駕駛的致命策略:「捨己救人」還是「亡人自存」?
谷歌自動駕駛原型車已經於今年6月開始在加利福尼亞州山景城的公共道路上進行測試,標誌著自動駕駛進入了新的階段(之前的路試車都是基於現有量產車改裝而成,而原型車則是徹頭徹尾為自動駕駛而設計)。關於自動駕駛,想必大家已經不再陌生,之前的文章《未來的「駕照」,個人不考,車企考》中已經給大家介紹過,在此不再重複。不過,就在本月初,《洛杉磯時報》刊登了一篇由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哲學教授Eric Schwitzgebel撰寫的關於自動駕駛在極端情況下如何決策的文章,指出了在控制策略方面還有眾多問題需要解決。
三個行人「大於」兩個乘客?
EricSchwitzgebel教授給出了一個形象的例子,例子的譯文如下:
「2025年,你和你的女兒正『駕駛』一輛自動駕駛汽車在太平洋沿岸的公路上。正當車輛行駛至拐彎處時,發現一群小朋友在橫穿馬路,不幸的是,由於之前山體滑坡造成路面存在較多砂石,使得車輛附著力大大降低。此時的自動駕駛汽車系統給出的評估是:如果剎車,90%的概率至少三名兒童喪生。那麼問題來了,此時系統是否會為了挽救這些無辜兒童的性命而急轉彎並開下懸崖嗎?」
看了上述例子之後,是否有一種恐懼感?自己的命運完全被掌握在機器的手裡,相信大家在了解清楚自動駕駛系統的決策策略之前,打死也不敢坐了吧~
駕駛行為的「規範」和「提高」
自動駕駛汽車規範了原來存在的飆車族、加塞族、疲勞駕駛族等群體的不良駕駛行為,終結了「馬路殺手」,從源頭上杜絕了大部分交通事故的發生,大大提高了交通安全。自動駕駛就像是一個隱形的經驗豐富的「老駕駛員」,給您帶來最為舒適和最為安全的乘坐體驗。
深度「無人」引發的質疑
自動駕駛會帶來很多好處,但其中的深度「無人」也引發了一些人給出的質疑。假設在城市小區彎道上行駛,地面非常濕滑,有一群小朋友橫穿馬路,如果只是制動,100%概率有行人致命,而緊急轉向避讓,則與停在馬路旁的車輛發生碰撞,僅10%概率受重傷。如果簡單隻考慮車內乘客,只是制動的話,很顯然是自私的,不人道的,蔑視生命的一種行為。
通過上述太平洋沿岸公路和小區彎道的兩個例子中可以看出,在能夠給出後果評估的情況下,過於簡單的策略是不能被大眾所接受的,因此,合理地去權衡,並給出當時最優的決策策略顯得異常重要。
說到如何去合理的權衡,也許需要相關部門去制定相關的「道德底線」,杜絕顯然錯誤的亡人「自存」的現象,而在「舍己」救人方面,可以開放給乘客一定的選擇的權利。
評估或成為決策策略的重點
一切決策都是建立在可靠的數據支撐,而在緊急情況下對於各種可能的駕駛行為後果的評估將是重中之重。只有評估準確,最終的決策才可能是靠譜的。對於評估,常見的方式就是軟體模擬,模擬和實際並不是一模一樣,存在一定的差距,此時就需要實際的實驗數據去修正模擬所存在的偏差,反反覆復,直至得到比較理想的一套模擬配置參數或者模擬方法。
目前,歐洲、美國、日韓等國家地區都有對於新車的評估測試,中國也有自己的新車評估測試,其中就有碰撞試驗,同時在實驗過程中車內放置假人來對碰撞試驗過程進行數據的記錄,從而分析對於車內乘客的損傷程度。未來,可以不斷完善現有的測試,並加入帶感測器的目標假人或者帶感測器的目標車輛,模擬一些極端場景,從而驗證自動駕駛技術策略的完善性及合理性。
總結:自動駕駛在技術上的快速發展已經讓我們看到了未來,其替代人類在一些極端情況下的處理方式也應該被大眾所知曉,並受大眾去監督。將來的自動駕駛策略一定是基於可靠評估的、有底線的,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智能,而且更多的是一份安全。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