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女科學家莊曉瑩獲德國科研大獎 獎金高達1100萬

[複製鏈接]

438

主題

668

帖子

300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00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時間:2015-11-18 22:17:46

德國洪堡基金會11月17日頒發2015年索菲婭•柯瓦列夫斯卡婭獎(以下稱索菲婭獎),中國學者庄曉瑩獲獎。

索菲婭獎是德國獎金最高的科研獎項之一。獲獎者可獲得最高165萬歐元(合約1121萬人民幣)資助,在德國組建自己的研究團隊和購買實驗設備等,進行為期5年的創新科研。今年共有6名國際青年學者獎者,他們的年齡介於31至33歲間,分別來自中國、荷蘭、俄羅斯、瑞典、羅馬尼亞和阿根廷。

中國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副教授庄曉瑩是今年唯一一名獲獎的中國學者,也是該獎項自2002年設立以來第七名獲獎的中國學者。
32歲的庄曉瑩在頒獎典禮當天表示,很榮幸獲頒這一獎項。她將從今年12月起在德國漢諾威大學連續介質力學研究所開始她的研究項目,研究重點為納米複合材料,通過設計一種開源的計算機模擬平台,幫助工程師和科學家設計新一代的複合材料。「我希望能夠設計出一種多尺度的材料分析框架,支持下一代納米材料的設計,」她說。

庄曉瑩說,她計劃在項目中與中國、美國和法國高校開展國際合作研究,並希望在項目結束后,將優秀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對市場有用的產品,再帶回中國。

通過該項目庄曉瑩可以直接在德國招收博士后和博士生加入研究團隊。洪堡基金會早前宣布獲獎名單時,庄曉瑩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如按國內程序走,她還要等幾年才有這樣的資格。「博士后在國內的體制和氛圍和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差異。歐美體系的博士后職位相對更專註,競爭也更激烈,優秀的團隊成員對於順利實現研究計劃十分重要。」

庄曉瑩還談到,過去十年,中國創造條件吸引了大批海外科學家效力,同時也讓中國學者走向世界。這點無論從規模和國家投入的力度上,都是過去幾十年不能比擬的。

她說:「現階段,我們科研成果的數量值得肯定,但這只是一個方面,質量方面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個人認為遠沒有到值得我們沾沾自喜的時候。最後,我們做研究的最終目標是要轉化為國家的核心科技競爭力,目前來看我們離科技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洪堡基金會主席赫爾穆特•施瓦茨說,庄曉瑩在科研方面表現非常出色,先後在中國、英國、挪威的學習研究經歷也讓她成為索菲婭獎的理想獲得者。此外,先前的6名中國獲獎者也在德國圓滿完成了工作,「我們對他們的表現非常滿意。」

施瓦茨還在頒獎典禮上提出,希望獲獎者所到的德國高校和研究機構能夠給予他們信任,相信他們的能力,並給他們時間,讓他們在可能面臨的挑戰和挫折中成長。

施瓦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青年人才需要信任與自由空間,這樣才能更好地施展他們的才華。「我們想儘早發現年輕的科研人才。如今獲得洪堡基金會資助的學者超過2.7萬人,包括52名諾貝爾獎獲得者,這其中的39人在獲得諾獎前很久就被洪堡基金會發現,我們對青年人才有著敏銳的嗅覺。」

索菲婭獎由德國聯邦教研部資助,每兩年頒發一次。該獎旨在招攬國際科研人才,讓他們實現自己的創造性想法,並在事業起步之時就與德國建立科研合作。獲得博士學位6年以內,在德國以外工作的科學家均可申請這一獎項,研究領域不限。

庄曉瑩也表示,有想法並在國際上有一定建樹的年輕科研人員特別需要扶持,以幫助他們在有衝勁的時候干一番事業,索菲亞•柯瓦列夫斯卡婭獎為年輕科研人員提供了一個綠色通道,以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研究理想。

「年輕人博士畢業后最需要得到支持做研究,特別是那些有自己想法又在國際上有一定建樹的科學新秀。需要一種特殊機制讓一些優秀的年輕人先衝上去,讓他們在有衝勁的時候做一番事業。」

「很多前沿課題是有時效性的,各個國家都在競爭,抓住這個時機,讓年輕人放手一拼太重要了」,庄曉瑩說。

索菲婭獎已頒發過8次,獲獎者超過百人。這些人中,大約三分之二選擇留在德國。施瓦茨說,「我們希望獲獎者能留在德國搞科研,但如果他們走了,我們也希望他們是德國的朋友。」「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失望過,幾乎所有獲獎者都利用這筆資助很好地完成了科研工作,並帶起了一批新人」。


庄曉瑩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1: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