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理解佛性才能得到慈悲
[列印本頁]
作者:
有緣人白雲
時間:
2015-12-8 11:20
標題:
理解佛性才能得到慈悲
– 摘錄盧台長講述於觀音堂
今天繼續跟大家說一個人開悟的問題。很多人都知道,我們學佛學了半天,最後要想得到的是開悟。開悟是什麼?就是明白,做什麼事情都不明白,這個人就叫不開悟。你到底想為了什麼去做?為了什麼去修?為了什麼去學?你想明白了這個方向,你這個人就開悟了。為什麼要讀大學?為什麼要讀書?就是為了今後將來,有的人是為了有文化、有知識,有的人是為了以後找工作,有的人是為了自己有個學位,那麼,你有了這個目的,你才會明白,明白了之後,你才能開悟。你們現在跟著師父修學佛法,你們到底明白了什麼呢?如果你們是為了私利而來,那麼就是不明白、不開悟。如果你們為了名,這裡沒有名,為了利,這裡沒有利,所以不能為名為利來學佛。一個人一旦為名為利來學佛,這個人就屬於不開悟。
我們學佛想開悟,不單單是從佛理上,也不單是從實踐中來開悟。很多人以為開悟就是看了一本書,我看明白了,我開悟了,有些人則以為開悟是通過學佛的實踐。實際上,我們學佛人要將佛理和實踐、實修合二為一,就是說,你學的佛法一定要在行為當中、在思維當中體現出來。你今天看了再多的佛教書,你做出來的事情不像菩薩,那你的這些佛教書就是白看了。如果你今天做的行為不像佛,不像菩薩,那你就是沒有做好、沒有學好佛理。所以,要將佛法的理論和實踐融入到你的心中,兩個都到了你的心中,你才能開悟。
佛理是自我印證的依據。也就是說,你學了佛法之後,你要用在自己的心裡。舉個簡單例子,師父叫你們忍辱精進,如果你今天想吵架了,你硬把它忍下去了,那麼你就印證了佛法,菩薩叫我們要忍辱,我今天忍辱了,我不吵架了,那麼這個災和難就消除了,家裡的矛盾就消除了,你從心裡就印證了菩薩講的是對的。菩薩叫我們要忍辱,都是一家人,為什麼要爭吵?這叫印證。那麼有依據了,因為我學了佛法,我懂得了這個佛理。所以,學佛不是單單將佛的知識的積累,如果單單是學佛的知識的積累,那大不了這個人是佛學家,這個人是哲學家,這個人是佛學院畢業的,那是一種佛學的知識的積累,沒有從自己的身體上、行為上去印證,這個就是人家說的,你佛法學得再好,你做出來的事情不如理、不如法,你就是沒有學好佛法,大家要明白這個道理。
實修,實際上是得到佛力的加持,自我了悟。什麼叫實修呢?就是實實在在地修,不是假的。我今天來到了這裡,我就實實在在的,我不騙天、我不騙地,我對得起菩薩,對得起師父,對得起良心。我沒有假的,我是真心真意地弘法,我是真心真意地在改正自己的錯誤,我不是為了做給某個人看的,我也不是到這裡來作秀的,要明白這些道理,這樣的話,你就會得到佛力的加持。佛菩薩給你力量的加持,你自我了悟,所以,有很多法師就叫「了悟禪師」,就是我自己明白開悟了,了悟了。你了悟了,你明白了這個道理,你開悟了,實際上,你就是一種提升,是不是這樣?對這件事情沒有明白之前,你是糊塗的,你是沒有智慧的,所以,你不能開悟,你的境界就不能提升。沒有學佛之前,天天吵架,還覺得今天我吵贏了,明天可能他會吵過我,我再收集他很多資料,後天接著再吵,每天就是這麼搞來搞去,你的境界就永遠不能提升。
師父天天跟你們講,不要去爭,不要去斗,爭鬥永無止境,只有化解才會解決問題。實實在在的生活,不跟人家去爭,不跟人家去吵,你的境界就提升了,因為人的境界提升之後就會產生理解。理解是什麼?理解萬歲,當你對對方理解的時候,你的佛性就無所不在了。現在你們有幾個人了解對方呢?你們如果對公司里的人、對佛友、對你們自己的家人,如果你們很恨、很不開心,你們就是對他們不了解、不理解;不理解、不了解,你就不懂得佛性;不懂得佛性的人,是沒有慈悲心的。我們本性當中最偉大的一個元素,就是慈悲。什麼叫佛在心中啊?因為佛就是最慈悲的,你說佛在你心中,而你做出來的事情全部都是不慈悲的,你說你怎麼能夠得到佛性和理解佛性呢?今天我們所有做的事情,實際上都是因為我們不了解對方,不理解對方。小黃為什麼有事情總要找師父?很簡單,他知道師父能夠理解他,你們不理解他,你們解決不了他的問題。你們家裡吵架的時候,爭吵的時候,就是因為相互不理解、不了解。
要理解佛性無所不在啊。你不信佛,那麼你的佛性在哪裡呢?你首先要相信佛的存在,這樣你信佛,你就有佛性。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上來講,你信佛了,佛性存在;就是今天你又不信佛,那佛性也是存在的,只不過你沒有看見而已。舉個簡單例子,如果你們今天把鑰匙丟在家裡了,你出門根本沒有想到這個鑰匙是丟在家裡了,一定是在馬路上丟的,想想看,這個鑰匙是不是在你家裡啊?你知道是丟在家裡了,它也在家裡,你不知道丟在家裡,以為丟在馬路上了,這個鑰匙還是在家裡,聽得懂嗎?這就是人的本性和良心,人必須要有良心,才能做事情,人必須要有慈悲心,才能分析事物。當一個人想分析一個問題的時候,如果他沒有慈悲心,他是不能分析任何事情的。所以,當你們在講一個事情的時候,你們先想一想,你慈悲了嗎?每個人的佛性是你信也存在,你不信也存在,這就叫無得無失。我們沒有損失什麼,我們本來就有的,無得亦無失,我們沒有得到,我們也沒有失去什麼。
生命的終點是永恆的。當這個人肉身死了但他的靈魂其實沒有死,他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這就叫永恆。大家能夠經常想起他來,這個人就是永恆地活著。一個人即便活著,但是大家恨他,大家都把他忘記了,這個人還不如死了呢。每個人的精神永遠活在這個世界上,他的精神、他的生命、他的靈性的生命,就是永恆的,他沒有死,就像在我們身邊一樣。生是永恆,死也是永恆,生出來他就是永遠永遠地下去,死了也是永遠永遠地下去。師父說的「下去」是指一直延續下去,不是往地下去。既然生是永恆,死也是永恆的,何來生死啊?哪裡來的生死啊?人活著,有時候做出來的事情像死人一樣,很多人活著永遠被人家愛戴,死後還被人家愛戴,這個人的生命就在延續,就是永恆的。從另外一個角度上來講,實際上,他的生命就在延續,為什麼?兩千五百年前的孔老夫子,為什麼今天還被人家讚頌著?他流傳下來的經典還被大家廣泛學習著?因為他的精神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所以,他的生命是永恆的。實際上,孔老夫子現在在天上,也是一個很大的菩薩,他雖然死了,但是他的精神永存,他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他在天上,他照樣是永恆地活著,所以,何來生死?
(轉載自盧台長博客)
**目前,全世界超過七百萬的人正在修持澳洲東方華語電台盧軍宏台長所教導的觀世音菩薩的心靈法門(誦經、放生及許願),以求病癒及生活美好。其法門中提到的小房子是指一套經文的組合(包括27遍大悲咒,49遍心經,84遍往生咒,87遍七佛滅罪真言)。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