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黃金時代」:失落英國對崛起中國的真誠擁抱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oshiyu 發表於 2015-10-23 21: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國家主席習近平10月19日開始的英倫之旅,已開啟中英關係新時代,這不僅因為此行是10年來中國最高領導人對英國的首次訪問,更因為它被英國寄予巨大期待。英國首相卡梅隆此前形容雙邊關係正處於「黃金時代」,而習近平首訪將可能大大提高雙邊關係含金量,使英國在中國的歐洲夥伴中脫穎而出,甚至有望成為西方世界最親華的大國。這個失落中的老牌大國正熱切而真誠地擁抱持續崛起的中國。

英國極其重視習近平首次國事訪問,不僅早早在年初由威廉王子親自登門遞交女王邀請,而且安排了最高規格的接待:習近平不僅踏上紅地毯,攜夫人下榻白金漢,享受女王正式歡迎儀式和隆重國宴,還與卡梅隆會談並在議會發表演講……香港《華南早報》認為,習近平5天的到訪至關重要,任何問題都不能干擾雙邊協議的達成,即便是西藏、香港或人權問題也不可以,因為英國正竭力爭當「中國最好的西方夥伴」;路透社則援引習近平專訪傳遞的信息稱,英國「願意做對華最開放的西方國家」。

這些頂級迎賓安排和頂級新聞語彙相當罕見,它直觀顯示英國對中國的熱切態度和急切承諾,希望借重中國發展提振自身經濟,維持其在歐洲大陸的獨特地位。數字錶明,過去10年中英關係的確穩定、健康地前行,中國已成為英國第六大出口市場,雙邊貿易額由2004年的197億達到2015年初的809億,不僅總量翻番,而且在中歐貿易整體下滑的大背景下一枝獨秀,逆勢上揚。此外,英國也是中國在歐洲最大投資對象,過去5年年均漲幅高達85%,2014年總額已達414億美元。500多家中國公司在英國開張運作,中國赴英旅遊人數過去5年也以年均13.4%的速度增長,2013年達到25萬人次,雖然2014年略有下降,但英國政府希望2020年中國遊客達到65萬人次,在英消費11億英鎊。這些硬梆梆的數字說明,中英關係「黃金時代」絕非鍍金式的表面光鮮,而是足金足兩。

也許以經貿與投資合作成果描述雙邊關係太過傳統,因為它充其量只說明英國在積極地搭乘中國崛起的便車。很顯然,這個層面的理解和觀察不足以展現中英關係正在深刻變化的巨大意義。英國這個老牌全球大國對於世界潮流走向和時勢變化嗅覺機敏,其及時調整國策因時而變的措施也靈活務實。英國對中國日益熱絡的根本驅動力在於中國的快速崛起和發展,以及由此給英國帶來的復興機遇。作為世界資本主義萌芽誕生處女地,作為靠貿易立國並曾統治半個地球的不列顛,其重商主義的價值觀和趨利避害的本能使其放下身段,擺脫羈絆,義無反顧地把中國視為最重要夥伴。

2012年,完全可以被視為中英關係發生重大變化的拐點,倫敦繼香港和新加坡之後發行人民幣債券,成為第三個人民幣海外結算中心和離岸市場,在西方發達國家具有開先河的標杆作用。作為世界最大金融市場之一,英國對人民幣開放門戶意味著承認其國際貨幣地位,為中國在歐洲投資和貿易提供了極大便利。更深層和長遠的意義在於,英國以此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助力相推,客觀上也幫助中國消解或制衡被美元主導近70年的傳統金融體系。因此,英國與中國的金融合作已不只是搭乘中國經濟快車,而是為中國快車提速開路搭橋,並及時充當這趟列車的頭等乘客,以期收穫最大紅利。

與此邏輯一致的變化在於,英國在全球經濟和金融治理變革中,都相當看好中國作用,重視中國分量,它不僅鼓勵中國深化金融改革和試點,而且支持中國在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中扮演更大角色,擁有更多話語權。英國以相當積極的心態正視中國的經濟成長,甚至以敢為天下先的姿態力挺中國的機制創新,共同推動全球金融平台多元化和融資便利化。作為跨大西洋戰略關係的核心碼頭之一,作為戰後70年美國「政治夫妻」的伴侶,英國不顧前者反對和阻撓,毅然決然地打破藩籬,帶頭積极參与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銀行創建,再次脫穎而出,搶得西方列強頭彩,讓人領教了保守黨治下的英國極其開放的另一面。

1840年,大英帝國用炮艦打敗腐朽清王朝治理的中國,敲開其覬覦已久的東方龐大商品和原料市場,也把其勢力版圖擴大到極致,成為統治世界人口兩成多的「日不落帝國」。然而,兩次世界大戰的衝擊以及殖民地、自治領民族解放運動的持續滌盪,英國逐步喪失絕大多數海外空間,百年後僅靠特殊的英美夥伴關係和歐洲一體化機制維持殘存無幾的榮光。當2008年經濟危機瀰漫西方並持續至今時,英國不僅無法奢望美國「馬歇爾計劃」式的馳援,而且對歐盟日漸疏離,甚至還要費力維持聯合王國殘垣斷壁的統一和完整。一邊夕陽斜下,一邊東方噴薄,中國正成為日益堅實的救命稻草,強烈吸引著英國熱切相擁,以免徹底沉淪。

卡梅倫直白地說,中國將對英國基礎設施進行投資,中國企業將在英國雇傭更多勞動力,創造更多就業崗位。一句話,提振英國經濟,溫暖人心,激勵士氣,維持王國最低限度的繁榮和發展,很大程度上要藉助與中國全方位的合作。因此,英國對中國持完全開放態度。作為首台改良蒸汽機和首列火車的原產地,英國並不排斥中國高速鐵路的「反攻倒算」;作為缺乏能源而又重視安全生產的歐洲標準制訂者之一,英國也積極與中國展開核能合作。據估計,未來10年,英國投資缺口將達5000億英鎊,而中國一家的投入就達1050億英鎊,能源和房地產又是最大份額所在。

英國考慮的不僅僅是內部全方位向中國資本、企業、標準和成套設備開放,而是著眼於合作之後,如何與中國形成產業和市場共同體,攜手在世界範圍內南征北戰。英國有成功治理過半個地球的豐富經驗,有遍布世界的人脈、資源和渠道,更有高層次、高水平和國際水準的人才隊伍和制度體系,這都足以使之有充分自信和快速崛起並走向海外的中國形成互補。換言之,搭乘中國這趟東方快車,英國將可能重新進入失去的世界,再次生機勃勃地展示西方大國的經濟和政治活力。如果看不到這一層,就很難理解英國為何積極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為何積极參与亞投行創建,為何把罕見熱情給予中國。看到這一點,就該推導出另一個判斷,即英國必將大力支持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並有可能再次搶在其他西方小夥伴面前,成為中國的最重要對接夥伴。

1949年4月,英國軍艦在鴉片戰爭爆發一百年後再次與中國軍隊發生炮戰,對手卻是正在改天換地的在野力量中國共產黨。「紫石英號」護衛艦最終拖著受傷之軀,藉助民船掩護,逃離長江戰區,標誌列強「炮艦政策」在中國的終結。這原本是一次嚴重損傷大英國格和尊嚴的失敗和恥辱,但誰也沒有想到,僅僅半年後,英國竟不計前嫌成為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方大國。這說明,江河日下的英國政治家們遠見卓識地看到誰將是4億人口的領導者,看到新中國不可限量的前景。

遺憾的是,那一次英國起大早趕晚集,法國最終成為率先與中國建交的西方大國,進而確立獨特的法中友好關係。半個多世紀后,面對中國時代的真正到來,面對歐洲夥伴競相逢迎的激烈競爭,英國人肯定心裡在說,我們不會在同一條江里翻第二次船。
(本文見刊於2015年10月22日《華夏時報》「馬曉霖專欄」)
沙發
wazhh 發表於 2015-10-24 21:05 | 只看該作者
呵呵,甜言蜜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13: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