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他們都走了 白岩松:我為什麼還沒離開央視?(圖)
[列印本頁]
作者:
沈三白
時間:
2015-9-27 11:17
標題:
他們都走了 白岩松:我為什麼還沒離開央視?(圖)
他們都走了 白岩松:我為什麼還沒離開央視?(圖)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專題:白岩松突然也火了!這要出事?
白岩松 (資料圖)
這是一串龐大而又家喻戶曉的名單:王志、柴靜、崔永元、敬一丹、張泉靈、郎永淳……
新一波離職潮使央視主持人出走再度成為熱門話題。最近,走到哪兒,「留守」央視的白岩松都會主動被動地談起去留話題。昨天上午,洋蔥君在中國人民大學一場論壇上見到了白岩松,他分享了自己做為傳統新聞人,面對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思考。
談及為什麼還在堅守,他說,我為什麼要走?如果我還打算做新聞的話。
發言實錄如下:
顯然,我今天來,代表的是還沒走的那批人,所以可能很值得大家同情。但是我經常反問一下,我為什麼要走?如果我還打算做新聞的話。
我帶的已經有兩屆、20多個傳媒畢業生,居然沒有一個去新媒體的。我推他們、勸他們,都沒去,原因有兩個:第一個,解決不了戶口;第二個,沒有採訪權。也就是說,相當大的羈絆來自於,在新媒體他們的職業成就感要打折扣。
但我並不說(希望)他們一直沒有採訪權,我是期待快速、更多地給新媒體採訪權,這樣競爭才會變得更充分。
有一次我去一家門戶網站,給他們中高層講課,幾百人。我問學新聞的請舉手,只有兩個人舉手,當時我就笑了,我說,你真給我們形成巨大的壓力還需要時間,因為並不是形成某種技術優勢,就可以變成一種結果。
所以,我走,我想干新聞,我去哪兒?有人說,你去網際網路啊。如果網際網路是一家公司,我就去了。但是網際網路分成n家公司,你告訴我我該去哪家呢?所有問我的人都沒有答案。
當你無法確定去哪家的時候,可能目前做新聞央視還是最大的平台。我今年看過的一篇最好的文章叫《別假裝特有遠見,我們需要的是微小進步》。它舉的例子是白蟻在建造洞穴的時候,最開始也是雜亂無章的,但是在不斷試錯的過程中,慢慢一個最複雜的結構建立起來了,它並不是依靠一個清晰的圖紙。
誰能告訴我,現在誰手裡有一個傳媒在中國未來發展的靠譜的圖紙?沒有,因此我們更需要的是在眼前把你該做的事情做好。
當然,你還是要研究這個時代傳媒的變化。
談受眾角色
屏幕是隱私,神聖不可侵犯
我做過3年半的報紙、2年的廣播、20年的電視,報紙跟電視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報紙是一個可以重複翻看的媒體,文章寫得再晦澀、字數很多也沒關係,這篇文章我要是看不懂,我可以看八遍。
但是廣播電視不同,廣播電視跟人生一樣,單行線,不可以重複閱讀,所以廣播電視必須用感性的方式去傳播理性。很多領導不明白,他會要求你,應該也按《人民日報》來做社論嘛。來兩天就沒人聽了,因為這不符合單向的傳播規律。
還有第二點不一樣。
報紙具有某種廣場屬性。它不是私媒體,是公共的,人們大比例地在家庭之外看報紙。
但是電視和廣播是真正的家庭媒體,你進人家怎麼說話?人只要厭倦你了,摁遙控器就跑了。
移動互聯時代,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特點,「屏幕是重要的隱私,神聖不可侵犯」。即便你坐在朋友的身邊,他看到了一個特別好的內容,你也極少會湊過頭去看,一般都是說我轉給你。
現在我們已經習慣了,一個辦公室放一台電視,但是每個人桌子上放一台電腦。進入到私媒體時代、屏幕神聖不可侵犯的時代,最大的挑戰就來了:您還能組織人家收看嗎?您還能強行要求人家收看嗎?
因此,所有決策者要明白,我們今後的傳播,完全進入到了一個用魅力吸引別人、讓別人選擇的時代,主動權已經不在傳播人的手裡了。
作為決策者,尤其是意識形態的管理者,不明白這一點,別人究竟是看八項規定,還是看八卦,你根本管不著,你也看不到,這個屏幕已經變成了隱私。
談電視節目
方案交了兩年,《新聞1+1》還沒改版
新媒體新在哪兒?大家把重點放在了技術,不對,我覺得新媒體真正新的,是它擁有一種全新的激勵機制。
我給本台的新媒體寫一篇稿子,晚上傳給他,第二天早上八點半接到簡訊:「白老師,上班收到了您的稿子,謝謝!」我給一個網際網路媒體半夜11點發了一篇稿子,五分鐘不到就回復:「白老師,已收到,十分鐘后就會上。」
一瞬間,我就看到了巨大的鴻溝。
網上有很多中央電視台主持人月薪20幾萬的帖子,換成日元我都會很高興,我不知道這麼荒唐的帖子怎麼會隔兩天就出現,怎麼可能呢?
但是,現在網際網路以十倍,甚至坦白地說,百倍的價格吸引你走的時候,我不知道得靠多少思想教育和理想才能讓人不走。所以我只能說我很傻,原因是我還想干幾年,我是學新聞的,這屬於有病,沒辦法。
剛剛有一位專家說,電視的受眾在急劇減少,這點我不是很贊同。換個角度想,我在做黑龍江越獄的時候,節目無償被某網站拿過去轉載,三個小時點擊量600多萬,當時他們副總編輯給我打電話說太瘋狂了。電視的受眾,當你做出好節目的時候,並沒有減少,甚至因為網際網路的存在而增加。
因此,幾年前我給《新聞1加1》寫改版方案,第一句話我寫的就是《新聞1加1》是在電視上首播的多媒體欄目,我已經不認同它是單一意義的電視節目,因為你要去配合這個時代。
這個改版方案我已經拿了兩年了,但是因為我們遲遲不搬進新台,台領導說,改版跟搬新台要一起,就好像又娶媳婦又過年的意思,所以我們一直沒過年,我也沒娶上媳婦,《新聞1加1》到現在也沒改版。
千萬不要認為傳統媒體的人都是笨蛋,不要以為我不上微博、微信就不去研究新媒體,不是這樣的。我覺得真正可怕的,是我們遲遲不進入相應機制的改革,所以使傳統媒體越來越成為古董,不具有真正的激勵優勢。
談內容價值
失去內容必然會被淘汰
我一直在說,不管時代怎麼變,新聞人是要提供內容的。
我現在看不慣的是,很多傳統媒體的同行,一方面在唉聲嘆氣地焦慮,另一方面堅決不做內容。那傳統媒體也會淘汰你啊,你憑什麼認為你不提供內容了還可以在傳媒的環境中生存?
因此,任何一個高校的新聞系,都應該讓擁有強大內容製造能力的人才走出去。什麼媒體變遷,你完全不在乎。
1989年我畢業被分到《中國廣播報》,感受了廣播最糟糕的時代,當時所有人都認為廣播死了,現在廣播是性價比極高的媒體,它在全世界都是相當穩定的。
另外,你認為中國受眾在網際網路上永遠只會看標題嗎?去年在美國,風險投資、天使基金以及網民最歡迎的新增長的新聞類網站,是比小說短、比新聞長,也就是五千到一萬字的中深度報道的新聞網站,是最受親睞的。
我相信中國人一樣,當他看標題看得眼花繚亂之後,終究有一天他會讀到內容。
但問題是,我們已經在在過分焦慮、過分不自信,以及過分地總想見到一個新的媒體的過程中,失去了對內容的全部掌控,你被淘汰是必然的。
我們的傳統媒體砸了那麼多的錢做新媒體,成功的極少。如果把這些錢砸到內容上,現在過得該有多好?
閱讀詳情:
https://big5.backchina.com/news/2015/09/27/386449.html#ixzz3muC896HT
作者:
悟道
時間:
2015-9-28 16:58
沒有了央視這個平台,誰會理他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