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時隔69年 87歲老兵到當年養傷農家報恩(組圖)
[列印本頁]
作者:
WANTti
時間:
2015-9-7 09:07
標題:
時隔69年 87歲老兵到當年養傷農家報恩(組圖)
兩家人合影,前排右三為87歲的張思彬
當年照料張思彬的大娘已去世,他拉著大娘兒媳的手熱淚盈眶
張思彬的大腿當年被彈片擊穿
張思彬的兒子給父親恩人的兒媳滕學蘭磕頭
87歲的張思彬是周口鹿邑縣郵政局的一名離休幹部。在外人看來,他兒孫滿堂,本可盡享天倫之樂,可在他心中一直有個心愿未了。
那就是要在有生之年找到自己的救命恩人,他要報恩。
69年前,19歲的解放軍戰士張思彬在一次戰鬥中大腿被炮彈打穿,他被安排在山東當地一戶鄒姓農民家養傷。兩個月里,女主人待他親如兒子,當他接到通知要去東北打仗,「大娘親自趕著小毛驢將我送到指定地點和大部隊集合……」
69年後,張思彬帶著全家人趕往山東,到他日夜思念的大娘家報恩。
農婦把養傷戰士當作三兒子
「那場戰役幸虧我腰間別了個茶缸,擋住了飛來的子彈,不過,彈片還是打穿了我的大腿,打出了一個窟窿。」張思彬提到的戰役是69年前發生在蘇北淮陰(現淮安)境內的漣水之戰。
重傷的張思彬被安排在山東文登一戶鄒姓農民家裡養傷。「家裡大娘待我就如親兒子,細心照料著我的腿傷。」張思彬眼含淚花回憶起當年的情景,「他們全家吃玉米面饃,卻給我吃白面饃,有時候還給我包餃子吃。」
大娘有3個兒子,大兒子和二兒子在身邊,小兒子隨軍南下了。為了掩人耳目,「大娘讓他的孫子們改口喊我『三叔』,別人問起來,就說『我三叔回來了』,大娘也告訴我,以後我的名字就叫鄒德(音)(實際是他小兒子名字)」。
「德子……德子……」從此後,大娘都是這麼喊他。
在大娘家待了兩個多月,張思彬接到上級的「轉移命令」,戰場要轉移到東北去,「大娘見我的腿還未好透,親自趕著小毛驢將我送到大部隊指定的漓島集合點,分別時,大娘哭了,我們相擁而泣。」
這一別,兩人再也沒見過面。
決心找「娘」:哪怕在墳頭上炷香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電視、報紙上都在講述老兵的故事,相同的經歷更加勾起了張思彬的回憶,他下定決心要找到大娘的家人。
「當年,大娘有四五十歲,現在應該過世了。可哪怕是在她墳頭上炷香,也算了卻了我一樁心愿。」張思彬說。
「從我記事起,我爸就常提起奶奶(大娘),說奶奶當年待他跟親兒子一樣……」張思彬的女兒張雲說。
張雲說,轉業回來父親就想去找大娘,但那時候交通不方便,再加上家中子女多,經濟條件也不允許。今年6月,老伴去世了,張思彬說再不去恐怕就沒機會了。
體諒父親的心情,張雲在網上發布了一條「87歲河南老兵欲尋威海恩人」的微博。很快,這條微博引起了多家媒體的關注。
山東當地的《威海晚報》找到了大娘的家人,大娘的二兒媳滕學蘭,今年已91歲。
提起張思彬,滕學蘭至今還有印象。「當年我23歲,我三弟鄒德參軍不在家,公婆就讓我們管張思彬喊鄒德,小名叫德子。」「德子個頭不高,十八九歲的樣子,平時不愛說話,但人特別勤快,我們一家人都很喜歡他。」
「德子」、「嫂子」……在媒體安排下,分別69年的兩位老人進行了視頻通話,熱淚盈眶。
「記住這家親戚,
世世代代走下去」
9月1日一大早,張思彬一家人便出發前往威海報恩。
10多個小時的車程使得張思彬腿傷複發,他忍著痛打了一次封閉針。
一下車,張思彬就認出了早早等候的滕學蘭。「謝謝您當年救了我爸爸……」張思彬的兒子「撲通」一聲跪在了滕學蘭面前。
張思彬拉著嫂子滕學蘭的手說:「咱們都要好好地活著,要比著活。」滕學蘭笑呵呵地點頭「保證」。
69年後見了面,張思彬才從大娘家人口中知道大娘的大名叫劉崇愛。
58 歲的鄒積光是劉崇愛的孫子,他說:「老爺子(指張思彬)當年在我家養傷,我媽和我滕學蘭大媽都照顧過老爺子,老爺子特地跑那麼遠來我們家,大家都很激動!」張思彬提出要給劉崇愛上墳,由於33年前劉崇愛去世后沒立墳,張思彬「帶」著去世老伴的照片,來到三哥鄒德的墳前以表哀思。
「逢年過節的時候,如果我們來不到,你們一定要替我爸和我們這些晚輩給奶奶和伯父們上墳,盡一下孝心。」臨走之前,張思彬的女兒拜託滕學蘭家人。
從威海回來后,張思彬整個人都輕鬆了。
「我大娘大高個兒,人特別善良,除了對我好,她還收養了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到現在大家還都來往著。」昨日下午,接受本報採訪的張思彬在電話那頭談笑風生,一開口就不忘誇他的大娘劉崇愛。
如今,夢圓了,張思彬止不住的高興:「我老啦,出門不方便,就讓孩子們記住這家親戚,世世代代走下去。」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