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大爆炸後下雨現泡沫,查明成分至關重要 [列印本頁]

作者: WANTti    時間: 2015-8-19 15:33
標題: 大爆炸後下雨現泡沫,查明成分至關重要
  雨後現泡沫既有可能是化學反應的結果也有可能是物理現象,即使是化學反應,出現泡沫本身也不足以判斷是否存在危險。因此,降水的成分即為判斷危險性的最重要依據。


  8月18日是「8·12」天津爆炸事故的「頭七」,這一天,天津在事故后首次降雨。雨後不少網友帶圖爆料稱,天津濱海新區路面在降雨後出現了大量白色泡沫,不少民眾擔心與危化品爆炸有關。媒體跟進報道,多位記者遇雨後,隨即出現面部嘴唇處有灼燒感、胳膊處感覺「辣辣的」、左手關節處熱癢等不同反應。傍晚,天津環保監測中心主任鄧小文回應指,白色泡沫為正常現象,平時下雨也會出現。

  雨後路面出現泡沫之所以引發擔憂,是因為強降雨可能導致危險化學品溢散,而天津昨日早晨經歷的正是強降雨,尤其是官方已確認有約700噸劇毒化學品氰化鈉。雖據官方消息已在降雨前清理完畢,但由於氰化鈉等遇水即水解,產生強鹼並釋放出極易揮發的劇毒氣體氰化氫,而氰化氫易溶於水形成氫氰酸,酸性條件下就會有溢散。對氰化物的擔憂加之下雨現泡沫的異常現象,以及記者遇雨的不適,均會加劇民眾對於雨水是否安全的揣測。

  對此現象,專家、網友一時眾說紛紜。據《新京報》採訪,環保部應急專家彭應登表示,泡沫極有可能為電石產生的鹼性腐蝕品氫氧化鈣,直接接觸有灼燒感,與記者反應吻合;而化工行業資深研究員曲睿晶則認為,由於現場的氰化鈉用雙氧水處理,會產生純鹼和氨氣,灼燒感或來源於此。亦有網友翻出2012年的舊聞,當時天津降雨後亦出現泡沫,而城管部門的解釋為,乾燥高溫天氣下,雨勢太急落地將迅速形成泡沫,泡沫張力會吸附灰塵,白色是泡沫中的物質反射光。

  綜上所述,雨後現泡沫既有可能是化學反應的結果也有可能是物理現象,即使是化學反應,出現泡沫本身也不足以判斷是否存在危險。因此,降水的成分即為判斷危險性的最重要依據。

  昨日傍晚,天津環保監測中心主任鄧小文出面回應,指17個監測點未有異常,且發現泡沫處為距爆炸中心區5公里左右的地方,認為爆炸化學物質不大可能擴散至此處,「正常現象,平時下雨也會出現」。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強調:「安不安全不能靠『拍胸脯』,要用數據說話!」越是大的事故面前公眾對權威專業的信息越是渴求,無可否認,檢測存在相關專家指出的成本高、不確定性強等困難,但查明降水成分以確認是否危險已成當務之急。一方面,若降水不存在危險,成分就是最好的證據,可以避免因信息發布不暢而導致的不必要的公眾恐慌;另一方面亦有利於對可能存在的次生災害進行防範,若確有一定程度的危險,或雖危險程度很小但會引發身體不適等反應,則應及時向公眾發布包括成分、可能引發的危害與反應以及如何科學應對等安全信息。例如,前述研究員曲睿晶指出,若泡沫為鹼性腐蝕物,市民在雨天出行應穿戴雨衣、攜帶雨傘,避免與地面水體直接接觸,接觸后應立即用清水洗凈。但這一切都要建立在確認了降水成分的基礎上,而這些信息均應由天津方面及時、專業、詳盡地發布。

  「權威發布跟不上謠言就會滿天飛」是李克強總理此次被傳播甚廣的一句話,也是各類事件在信息公開中的基本道理。查明天津事故後下雨現泡沫的成分,不僅是對公眾知情權的滿足,也是為了防止揣測發酵而引發恐慌,更是為了對可能存在的次生災害保持警惕並防患於未然。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