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中蘇分裂疑云:毛澤東借團結干涉蘇共內政?
[列印本頁]
作者:
WANTti
時間:
2015-6-24 09:35
標題:
中蘇分裂疑云:毛澤東借團結干涉蘇共內政?
社會主義有其合理性,但必須調整改革
我有一個看法,其實所謂社會主義制度,就是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也就是斯大林的模式。這是蘇聯創立以後,傳到東歐,然後再傳到亞洲,中國、朝鮮、越南都在學。
蘇聯模式曾經有一段時期,它靠著比較優勢在上世紀30年代贏得了很多人的讚揚。在當時,1929年到1933年經濟危機,美國經濟大蕭條,所以在外人看來,這是一個很新的制度。
在1949年新中國建立之前,知識分子普遍認為,中國將來是政治上學美國,經濟上學蘇聯。因為美國的政治制度比較民主開放,蘇聯的經濟制度比較合理,所以它的經濟發展不錯。其實那個時候,蘇聯的制度裡面有很多問題,別人是不知道的,但蘇聯人自己是知道的。
所以1921年有一次,列寧想改變制度,後來沒有成功;1944年到1945年,斯大林自己也明白這個事情,也想改變;第三次就是赫魯曉夫在1956年蘇共二十大提出了新方案和新方針,結果也失敗了。
到了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後,又重新回到了斯大林模式。其實任何一種政治制度也好,經濟制度也好,不可能一出現就完美無缺的,都需要不斷調整。但蘇聯的制度,從六十年代後期就凝固了,等戈爾巴喬夫想要改的時候,為時已晚。
所以他沒辦法才想出一條路子擺脫舊的制度,最後就引起了一片社會反應。其實到了1989年,大勢已經造成,只是緊急狀態委員會成功不成功有著偶然的因素,也有可能成功持續一段時間,但是制度不改,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當時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制度,也是有其合理性的。社會主義制度從十月革命成功以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有合法性的。
主要體現在,一是利用高度集權的體制,能夠快速把經濟搞上去;其次革命的合法性,二十世紀初世界正是處在殖民地的瓦解過程中,在「非殖民化」浪潮中,在這個過程中蘇聯做出了榜樣,為殖民地國家、半殖民地國家提供了一個新模式,可以走非資本主義道路,特別是在30年代蘇聯的經濟優勢顯現之後,對很多國家都是一個誘惑。
因此50年代、60年代出現了一批社會主義,就連非洲也出現了社會主義,那時社會主義是很時髦的。所以歷史出現了這個制度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任何制度必須要隨著生產力不斷發展變化、隨著人類文明進行自我的調整、改革,蘇聯就是一個教訓。
「你管亞洲,我管歐洲」
在1956年到1957年,中國面臨制度革新的抉擇。其中,中蘇關係的變化起到重要作用。
在1956年到1957年,中共的威望,毛澤東的威望極度提升,基本上是壓倒了蘇聯。在斯大林死後,赫魯曉夫也明白自己難以支撐局面,所以他很想拉著中共,咱們倆攜手搞共產主義,「你管亞洲,我管歐洲」。
原來毛澤東是想加入歐洲情報局,但是斯大林不允許,結果就是,中國共產黨管亞洲,蘇聯共產黨管歐洲,兩者配合,共產主義運動就沒問題。斯大林死了,這邊毛澤東把亞洲的事管得很好,但是歐洲出事蘇聯卻管不了。波蘭事件和匈牙利事件都沒處理好,結果還是請中國人過去幫助處理歐洲事件。
到了1957年年底,在莫斯科召開了共產黨大會,那是自《共產黨宣言》發表以來的首次,全世界64個共產黨代表團聚集在莫斯科開會,毛澤東指點江山,所有人都稱讚佩服。
所有的人演講的時候都在台上對著稿子念,只有毛主席不需要稿子。我曾看過一個人的回憶錄,他當時就是負責整理那次會議的發言,然後轉送到莫斯科電台的。他說他特別頭疼,就怕毛主席發言,還說得沒完沒了,這難以整理啊。
當時參加會議的其他國家領導都住在列寧山,唯獨毛主席一個人住克里姆林宮沙皇的寢室。當時舉辦方知道毛主席第一次去莫斯科的時候為了兩件事曾跟斯大林發脾氣。一是他要睡木板床;二是毛主席不習慣使用抽水馬桶,把廁所給改造了。這些很小的細節,其實都是赫魯曉夫親自處理的。
但是毛主席的做法就讓蘇聯人難以接受,其中有個典型的例子:在莫斯科會議召開之前,毛主席就讓蘇聯人準備好會議的文件,然後文件準備好了,9月25日送到北京,在9月29日毛主席看完以後,就表示說文件還是寫得不錯的,但就是太啰唆,回去刪掉一半,還有些問題就不必提及了,其中包括所謂的馬林科夫反黨集團事件。
這事件就是1957年6月蘇聯出了一次反黨事件,馬林科夫、莫洛托夫想整赫魯曉夫,就突然召開了主席團會議,要罷免赫魯曉夫。但赫魯曉夫當時連夜用直升機把所有的中央官員都調到莫斯科召開會議,當然除了反黨集團的人之外,結果赫魯曉夫佔了多數,反敗為勝。還有毛主席都是支持赫魯曉夫。
當時莫斯科會議的文件就寫了這件事,但是毛主席說不要提這件事。但在10月18日的會議上,毛主席突然提出說要談一下團結的問題,就說出了蘇聯的反黨集團事件。
蘇聯就坐不住了,當時提出要說蘇聯黨內事情的時候,你不同意,但現在輪到你來說了這算什麼。毛主席就說,勸同志們要團結,特別要團結那些犯過錯誤又同意改正的同志,我就把王明留在了黨內,就再次提起了反黨集團事件。
當時有一分鐘,全程鴉雀無聲。南斯拉夫的代表格爾拉斯就寫了張紙條,表示蘇共和中共爭奪國際社會主義的領導權開始了。而1957年的莫斯科會議是爭奪的最高峰。
中蘇兩黨漸行漸遠
當時赫魯曉夫的心裡很不滿,但也沒說什麼。1958年之後,陸續發生炮擊金門事件、西藏事件、中印邊界衝突這一系列問題,中蘇之間在對外政策,對內政策都發生矛盾。當時的大躍進、人民公社讓蘇聯也不滿。
1957年10月,蘇聯人造衛星上天;12月,核動力潛艇面世。這些美國當時都是沒有的。因此,顯示了當時蘇聯國力非常厲害,社會主義陣營裡面為之鼓舞。認為,社會主義的力量是完全壓住資本主義的。
赫魯曉夫和東歐的一些國家領導人都認為,既然現在社會主義的力量是完全壓住資本主義的,就可以繼續搞和平共處政策,因為我們靠制度的優越性就可以打敗資本主義。
但是毛澤東的想法正好相反,我們現在既然已經超過了資本主義,那麼還談什麼呢,打就是了。他說,現在有些人就是怕帝國主義,怕戰爭,戰爭就是死點人嘛,核戰爭就死多點人嘛。但我們迎來的是一個嶄新的社會,嶄新的世界。
當然這時候下面的人都聽不懂毛主席的意思了,其實他的意思就是不要怕核武器。
過去,蘇聯會出來說,如果美國敢向中國扔原子彈,蘇聯就向美國扔原子彈,相當於給中國撐了一個保護傘,毛主席還是很感激的。在1957年之後,中蘇分裂愈來愈嚴重,中國選擇了階級鬥爭的道路,兩國自然也越走越遠了。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