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楊瀾訪談錄:我不做逃兵
[列印本頁]
作者:
沈三白
時間:
2015-2-9 21:32
標題:
楊瀾訪談錄:我不做逃兵
崔永元、楊瀾
節目手記:
都說人到中年,因為看的事,經歷的事多了,就會變得小心謹慎,明哲保身。但是這一點用在崔永元身上卻一點也不合適。明明已經過了知天命的年齡,但是離開了中央電視台,在傳媒大學做起老師的他,卻變得更加的隨性甚至任性起來。經常在網上可以看到他對某些人叫板,成為輿論風口浪尖中的人物。有人說他「個性」,有人說他「任性」。有人說他「張狂」,有人說他「狹義」。是什麼讓他頻頻拍案而起?又是什麼讓他倍感嘆息?
崔永元認為,知識分子分三類,有拍案而起的,有潔身自好的,還有隨波逐流的。他覺得從現在的網路上看,后兩類很多,願意拍案而起的少之又少。他坦言,自己不會選第三類,但第二類,儘管別人覺得可以選,但他不甘心。他說這種選擇跟一個人從小受教育形成的態度有關係。他受教育的過程中,就老是有責任感,老是覺得這國家是我們的,這個社會是我們的,然後我們要愛這個民族,愛這個民族的文化。當被問到「連曾經親切的小崔也開始以暴制暴,以粗還粗,會不會讓大家覺得網路環境更沒有希望了?」崔永元說他也反對暴戾之氣,然而他不會因為害怕撕掉斯文的標籤就任人欺負,該鞭撻的,他絕不猶豫。
崔永元從事公益活動十多年,他認為,中國的慈善還很不專業,國人對於慈善的概念仍非常粗淺,比如很多人不認為他現在做的口述歷史是一種公益慈善,相較於歐美國家對於口述歷史的重視,這種觀點已經是落後的。2014年12月,由《中國慈善家》雜誌評出的「2014中國慈善名人榜」中,崔永元榮登榜首。在頒獎典禮上,崔永元就表示「我們投身公益慈善最大的意義是什麼?我覺得最急迫的不是基金會幹了什麼,而是為大眾普及公益慈善的觀念,這是當務之急」。
崔永元過去在人們心中是人見人愛的鄰家大哥形象。然而近些年,他因為「轉基因事件」、「鄉村教師培訓計劃」、「二人傳紛爭」等,頻頻拍案而起與人叫板的形象,卻大大顛覆了過往人們對他的印象。小崔說自己其實很嚮往遠方世外桃源的生活,然而對他來說轉身而退就像是退出戰場,「我捨不得退出,我覺得一定要等炮火硝煙靜下來我再退出,要不然是個逃兵。
雖然崔永元的觀點不一定周全,他說的話也不一定中聽,然而他敢於亮出自己的觀點,這是難能可貴的。在中國傳統的文化中,所推崇的君子是要敏於行而訥於言,而在新的網路時代,君子不僅要敏於行,更要善於言。就讓崔永元以他獨特的方式,繼續實話實說吧。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2月10日晚播出《楊瀾訪談錄》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