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聽一個社科院學者談中國
[列印本頁]
作者:
沈三白
時間:
2015-2-2 12:06
標題:
聽一個社科院學者談中國
聽一個社科院學者談中國
康無為
飛機上看到前面一排坐著一個中國人,讀著本《浮生六記》,心下想,居然還讀這麼古典的書,大概是從國內剛來的?飛機到了,二人目光交匯,像對上暗號:「中國人?」 「中國人。」
出了機場兩人打了一輛車,因為去開同一個會。在車上問他,你什麼單位。
「XXXXXX所。」
「聽說過。你們的主管部門是...」
「中國社科院。」
「噢...你們社科院左得要命嘛」 ,我調侃他。他的話匣子打開了:「院長XXX,曾是XXX的秘書...」 他搖頭,說院里曾指派他寫一篇批駁華東師大楊奎松的文章,被他拒絕了。
慢慢越聊越多,講到他母校的那些老一輩大學者,他充滿崇敬。不過沒有想到他對國內竟然如此悲觀。經濟過幾年就會出大問題,他說,老百姓的生活當然也不能說沒有改善,但是誰去考慮代價呢? 在他的南方老家,河流已經污染得不成樣子。北京現在污染得非常嚴重,主要還是因為河北的工廠。(那為什麼不把這些工廠關閉呢? APEC期間就短暫地做過)不可能的,他說,歸根結底,中國的經濟發展還是很初級,很粗放的,這些工廠再污染,對地方經濟的意義也很重要。(中南海不也在北京?)他們關閉門窗凈化空氣啊。中國很多政策,在外表看固然是一回事,但內在完全有另外一套隱藏的動機和背景,普通人是不知道的,他又說。講到中產階級,他說,以前還提這個概念,現在也不太提了。鄧小平,他說, 投機又自私...另外還說了很多,也不必一一記錄了。
在你的周圍, 像你這樣的人,這樣看問題的,多嗎?我忍不住問。不多。他毫不遲疑地回答,我經常和朋友辯論。不過,現在的知識份子嚴重墮落,他說。
感覺他是一個內心多多少少懷著理想主義情結,很深的關注,和批判意識的中年人,這幾乎是七零后這一代人身上若隱若現的某種特徵,因為這一代人畢竟成長在一個最好的時代: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但他也低調和現實地隱匿在北京的人潮人海中,他自然明白,如果他這樣的傾向自由發展,只能丟掉飯碗。不過看來他還沒有這種打算,也不必有。
「我能不能讀一下你的文章」?我問他。「都是垃圾」,他說。
過後我真的搜索了一下他。很容易,被他所稱為垃圾的文章紛紛蹦出來。其實我也不想說它們很垃圾,只能說,很正式,很正經,很官方,很官樣,體現出一種吃著別人的飯,洗著別人的鍋的敬業,和他聊天時講的內容和體現的價值取向完全不同。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余英時先生說,「許多人說中國的知識人都有幾種語言,一種是官方的,是一種應付的方式,一種是私下說話的,還是照舊。」
突然想到此君,不免心有所感。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